毛澤東巧解字
在國共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的一首《沁園春·雪》,以其大氣磅礴的筆觸,宏偉壯觀的意境,在山城重慶的文藝界掀起了一場空前熱烈的討論。當時文藝界的名流,借談判的空隙,邀請毛澤東作了一次演講。演講結束後,有人問道:“假如這次談判失敗,國共全麵開戰,毛先生有沒有信心戰勝蔣先生?”
毛澤東認真地說:“國共兩黨的矛盾,是代表兩種不同利益的矛盾。至於我和蔣先生嘛……”他故意拖了拖腔,又接著說,“蔣先生的‘蔣’字,是將軍的‘將’字頭上加一棵草,他不過是一個草頭將軍而已。”說著,他情不自禁地發出了豪邁的笑聲。
“那毛——”
不待有人問完,毛澤東就接上去說:“我的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腳的‘毛’字,而是一個反‘手’。”意思就是:代表大多數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要戰勝代表少數人利益的國民黨——易如反掌。
毛澤東這一對姓氏的即興解說,既風趣詼諧,又表達出了他本人對中國革命必勝的堅強信念。換了一個詞,師出便有名
朝鮮戰爭爆發後,毛澤東決定中國出兵支援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開始,他和周恩來總理商量,決定用“中國人民支援軍”的名字向朝鮮戰場派兵。但在向民主人士征求意見的時候,黃炎培先生認為不妥。
黃先生說:“所謂支援軍,總是有人派出去支援的。那麼是誰派的呢?是我們國家嗎?我們是不是要跟美國宣戰?”確實,如果用“支援軍”的名義,事情便可能有點複雜化。
毛澤東一聽,覺得有道理。他隨手拿起筆,圈去“支援”二字,思索了一會兒,寫下了“誌願”一詞。毛澤東解釋說:“這不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我們不跟美國宣戰。我們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嘛,人民誌願去朝鮮幫助作戰。這是民間的聯係,而不是國與國的對立。”
周恩來當即表示讚同:“對!誌願軍在世界上是不乏先例的。馬德裏保衛戰不就有其他國家的誌願軍嗎?”
黃炎培先生頻頻點頭笑著說:“改得好,改得好,師出有名,戰無不勝!”這一年中國就派出了抗美援朝誌願軍,開赴朝鮮戰場,支援朝鮮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