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忍辱寫《史記》(1 / 1)

司馬遷忍辱寫《史記》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曆史學家。他的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是朝廷的史官,這個職位可以世襲。司馬談有誌於寫一 部係 統的曆史著作,也希望兒子長 大了能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並接自己的班。因此,司馬遷從小就獲得較好的學習條件,翻閱了皇家所有的藏書和檔案記錄。可惜傳下來的史料並不多,要寫一 部曆史巨著,這些材料是遠遠不 夠用的。因而司馬遷很早就立誌要到各地去采訪和考察,以豐富自己的曆史知識。幾 次遊曆,使他眼界大開,掌握了豐富的史料,為今後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司馬談死後3年——公元前108年,38歲的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經過充分的準備,他於公元前104年開始動筆寫作曆史巨著《史記》。

可是意外的事情發生了。當時有位大將名叫李陵,因為投降,被漢武帝殺了全家。司馬遷挺身而出,根據自己平時對李陵的認識和了解,在武帝麵前替李陵辯解。武帝卻認為司馬遷有意抬高李陵而貶低將軍李廣利(武帝寵姬李夫人的哥哥),越想越惱,就把司馬遷關進監獄,問成死罪。

當時犯死罪的人有兩種方法可以免死:一是拿出50萬貫錢贖身;二是接受奇恥大辱的宮刑。他家並不寬裕,拿不出那麼多錢,為了完成《史記》,他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選擇了第二條道路。

宮刑是一 種極其殘酷野蠻、侮辱人格的肉刑,受了這種刑罰而活在世上,是比死還要難受的。受刑後,他在暗無天日、密不通風的“蠶室”裏躺了100多天,受盡了精神折磨與肉體煎熬。可是他為了寫完《史記》,頑強地活了下來。出獄後,他雖幾 次想到自殺,但一 想到《史記》尚未完成,就咬了咬牙,含垢忍辱,百折不撓,嘔心瀝血,發憤著書 。

公元前93年,司馬遷終於用竹簡寫成了一 部52萬多字的曆史和文學的不朽巨著——《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