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落英

宋仁宗時,22歲的蘇軾中了進士後,即以詩、詞、文章知名於世。宋神宗時任宰相的大文學家王安石,對他的天資聰穎,才氣橫溢,也十分讚賞。蘇軾少 年氣盛,又自恃聰明,因而就難免要鬧點小亂子出來。

有一 年秋天,蘇軾從湖州任滿回京,到丞相府去拜望王安石。他在書房等了許久,仍未見王安石回來。這時,他忽然發現書案上用硯匣壓了一 張寫了字的素箋,便取出來看,原來是王安石的《殘菊》詩,隻 寫了開頭兩句,墨跡尚未全幹。蘇軾邊看邊念:

黃昏風雨打園林,

殘菊飄零滿地金。

蘇軾念完之後,暗自想道:“王荊公這首詩太不真實了。菊花其性屬火,深秋開放,最耐嚴霜。它與春天開花的桃、李不同,隻 會在枝上枯萎,決不會被西風吹落,更不會花落滿地,一 片金黃。詩中說‘殘菊飄零滿地金’,豈不 是太不切 合實際了嗎?”想到這裏,蘇軾詩興勃發,技癢難熬,就提筆在王安石詩的後麵續了兩句:

秋英不比春花落,

為報詩人仔 細吟。

續完後,蘇軾又等了許久,仍不見王安石回來,便離開了王府。不久,蘇軾就因這兩句詩的緣故而被貶為 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團練副使(執掌地方軍事的助理官)。這年重九佳節,好友陳季常來看蘇軾,蘇軾十分高興,便邀陳季常同往後園賞菊。

他們來到後園,但見秋菊盛開,景象萬千。蘇軾觸景生情,便與陳季常談起王安石的《殘菊》詩:“王荊公說‘殘菊飄零滿地金’,這菊花不比春花,隻會在枝頭枯萎,哪會落瓣呢?”

誰知陳季常卻說:“王荊公的詩有道理,黃州的菊花就是要落瓣的。”

蘇軾不 信:“我可沒有見過落地的菊花!”

話剛說完,突然刮來一 陣大風,盛開的菊花紛紛落地,一 刹時,滿園都 是飄落的菊瓣,一 片金黃。蘇軾看得目瞪口呆,方才明白“殘菊飄零滿地金”確是事實;自己學識不廣,批評王安石是批評錯了。從此以後,他就注意仔 細觀察生活,對自己未弄 清楚的事物,決不隨便寫入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