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困難和挫折本是正常的,沒有經受過困難和挫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苦難與不幸
在一個小區的樓群裏,住著兩位很特別的人,33號住著一位年輕人,左鄰32號是個老人。
老人一生相當坎坷,多種不幸都降臨到他的頭上:年輕時由於戰亂幾乎失去了所有的親人,一條腿也在空襲中不幸被炸斷;“文革”中,妻子忍受不了無休止的折磨,最終沒能和他同舟共濟,並跟他劃清了界限,離他而去;不久,和他相依為命的兒子又喪生於車禍。
可是在年輕人的印象之中,老人一直矍鑠爽朗而又隨和。
而隔壁鄰居的那個年輕人卻與之相反,常常是愁眉苦臉,什麼時候都顯得很憂鬱。當他聽別人講33號那個老人一生中的經曆以後,就想和老人聊聊。於是年輕人便找了個機會到了老人的家裏聊起了天,並把他的愁事跟老人說了。老人並沒有說什麼,隻是笑。
年輕人終於忍不住了,便問:“您經受了那麼多苦難和不幸,可是為什麼看不出您有傷懷呢?”老人無言地將年輕人看了很久,然後,將一片樹葉舉到年輕人眼前:“你瞧,它像什麼?”
“這也許是白楊樹葉,而至於像什麼……”年輕人答道。
老人拿著手中的樹葉對年輕人說:“你能說它不像一顆心嗎?或者說就是一顆心?”
這是真的,是十分類似心髒的形狀。年輕人的心為之輕輕一顫。
“再看看它上麵都有些什麼?”老人繼續說道,一邊說著,一邊把手中的樹葉更近地向年輕人湊湊。年輕人清楚地看到,那上麵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孔洞,就像葉子中間被針紮了很多次似的。
老人收回樹葉,放到手掌中,用沉重而舒緩的聲音說:“它在春風中綻出,在陽光中長大。從冰雪消融到寒冷的秋末,它走過了自己的一生。這期間,它經受了蟲咬石擊,以致千瘡百孔,可是它並沒有凋零。它之所以享盡天年,完全是因為對陽光、泥土、雨露充滿了熱愛,對自己的生命充滿了熱愛,相比之下,那些打擊又算得了什麼呢?”
老人最後把葉子放在年輕人的手裏,他說:“這答案交給你啦,這是一部曆史,更是一部哲學啊。”
如今,年輕人仍完好無損地保存著這片樹葉。每當年輕人在人生中突遭打擊的時候,總能從它那裏吸取足夠的冷靜和力量,不論在怎樣的艱難之中,總能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不要讓苦難支配你的生活,要微笑著麵對苦難。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時甚至要遭受苦難和不幸。對生命熱愛的人,會把苦難看做是一種磨礪,在與苦難抗爭的同時,人性的光彩愈加鮮明。
生動的一課
社會心理學教授躺在講台上的搖椅中,悠閑地告訴他的學生們:“奮鬥這個詞已被講濫了,它通常是指一種強硬的人生態度,主張不屈不撓,勇往直前。但事實上,人麵對社會乃至整個自然界,是極其渺小、無力的,因此,不要因為年輕的激情而被‘奮鬥’這個詞誤導。”
學生們很驚奇,這樣的謬論竟然由敬愛的導師躺在搖椅上講出來,活像某個小品中的場景。教授顯然看懂了台下的情緒,笑嗬嗬地點燃一支香煙,說:“在我看來,奮鬥包含兩個層麵——積極鬥爭和消極適應。請大家隨我走一趟。”
數十個人浩浩蕩蕩地開拔進教授家門前的草坪上。教授指著一棵老槐樹說:“這裏有一窩螞蟻,與我相伴多年。”學生們湊上前觀看:樹縫裏有小洞,小螞蟻們東奔西跑,進進出出,很是熱鬧。
教授說:“近些日子,我常常想辦法堵截它們,但未能取勝。”學生們發現,樹周圍的縫隙、小洞大多被泥巴、木楔給封住了。“可它們總是能從別處找到出路。”教授說,“我甚至動用樟腦丸、膠水。但是,它們都成功地躲過了劫難。有一段時間,我發現它們唯一的進出口在樹頂,這是很不方便的;而一周後,我發現它們重新在樹腰的空虛處開辟了一個新洞口。”
學生們表示欽佩。教授說:“螞蟻們的生存環境不比你們廣闊,它們的奮鬥舞台實在很狹窄,更重要的是,它們深深理解自己的力量,因此,它們沒有與我這個‘命運之神’對抗,而是忍讓與適應。當它們知道自己無法改變洞口被堵死這一事實時,它們就很快地適應了。而自然界中那些善於拚搏、廝殺的猛獸們,如獅子、老虎、熊,目前的生存境況大多岌岌可危,因為它們與螞蟻相比,似乎不太懂得奮鬥的另一層力量——適應。”
適應環境,本身就是奮鬥的組成部分,隻有在此基礎上,開辟戰場去對抗逆境生活,才有勝算的可能。
兩岸的羚羊
一位動物學家對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奧蘭治河兩岸的羚羊群進行了一番研究。他發現東岸羚羊群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強,奔跑速度也不一樣,每分鍾要比西岸的快13米。
對這些差別,這位動物學家曾百思不得其解,因為這些羚羊的生存環境和屬類都是相同的,食物來源也一樣,都以一種叫鶯蘿的牧草為主。
有一年,他在東西兩岸各捉了10隻羚羊,把它們送往對岸。結果,運到東岸的10隻一年後繁殖到14隻,運到西岸的10隻剩下3隻,那7隻全被狼吃了。
這位動物學家終於明白了,東岸的羚羊之所以強健,是因為在它們附近生活著一個狼群,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正是因為缺少這麼一群天敵。
對手是一把雙刃劍,在現實生活中,既是你成功的絆腳石,也是促使你前進的最好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