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交往能力差、性格孤僻的高智商者相比,那些能夠敏銳了解他人情緒、善於控製自己情緒的人,更可能得到一份稱心的工作,也更可能取得成功。
情商為人們開辟了一條事業成功的新途徑,它使人們擺脫了過去隻講智商所造成的無可奈何的宿命論態度。
聰明人並非都是成功者
智商高的聰明人卻不一定都是成功者,這說明,智商的高低並不能決定成就的大小。
智商的誤區
在人類曆史上,科學家們曾陷入各種各樣的誤區,智商測驗便是其中之一。
1904年,法國教育部組織了一個專門委員會,委托專家研究公立學校低能兒童的管理問題,比納是這個委員會的委員。
比納試著用一種測驗的方法,去辨別有心理和智能缺陷的兒童。他與另一位醫學家西蒙合作研究,次年,一套用以測量兒童智力高低的問卷編製出來,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測驗科學量表。
比納—西蒙量表的問世,很快引起法國教育部的重視,繼而得到大力推廣。從此以後,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簡稱IQ)測驗便開始被用來幫助預測兒童的能力,判斷他們在經過智力訓練後得到多大的收益。
不久,為成人編製的智力測驗表也出現了,並在西方社會迅速普及蔓延,掀起一股智商測試的熱潮。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約有200萬人參加了智力測驗,受到智力是否適宜的甄選,根據測驗情況他們被安排以適當的職位。
此後,各種測量智力的測驗表相繼問世,智力測驗迅速滲透到各行各業、各年齡階層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有數百萬人參加到測驗者的行列。在20世紀的西方世界,幾乎沒有人在其一生中能夠逃脫這種測驗。
智力測驗日益推廣,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在當時的美國,智力測驗已成為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人在個體和團體智力測驗上的得分,是指導其一生職業選擇、安置和決策的主要依據。
測驗分數決定著誰被定為弱智、天才,決定誰進入名牌大學,或被提供其他教育機會。在部隊和一些大型企業裏,誰服役當軍官,誰接受管理訓練,智商測驗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然而,自智商出現百餘年來,智商能在多大程度上預測一個人的未來,這一問題引起了心理學家們的廣泛爭議。因此,智力測驗是否有效,智商分數是否有實際功用,理所當然受到人們的頗多質疑。
為此,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項有趣的研究。
1981年,他們挑選了伊利諾州某中學81位畢業演說代表,這些人的平均智商在全校是最高的。
研究發現,這些學生畢業後進入大學,學習期間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到30多歲時卻表現平平。從中學畢業算起,10年後,隻有1/4的人在本行業中達到同齡段的最高階層,很多人的表現甚至遠遠不如同輩。
波士頓大學教授凱倫·阿諾參與了此項研究,他針對這一調查結果指出:“麵對一位畢業致詞代表,你惟一知道的就是他考試成績不錯,而對一位高智商者,你所知道的也就是,他在回答某些心理學家們所編製的智力測驗時成績不錯,但我們無法準確地預測他未來的成就。”
《鍾形曲線》一書的作者亨斯坦與穆瑞也坦言:“假設一個人參加智商測驗,數學一項僅得50分,也許他不宜立定誌向當數學家。但如果他的夢想是自己創業,當參議員,或者賺上100萬,並非沒有實現的可能。影響人生成敗的因素實在太多,相比之下,區區的智商測驗何足道哉。”
的確,智商測驗在一定程度上能預測孩子的學業成績,但是,學業成績能否準確地預測他們的未來呢?
如果智商測驗無法預測誰會獲得事業上的成功,誰會享有令人滿意的社交生活,那麼它的存在又有多少實際價值呢?
心理學家們提出了新的可能,成功因素中至少還有70%以上的作用有待發現,它們不是智力,那麼它們是什麼呢?
嘉德納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在對智力測驗提出嚴厲批評的同時,他開始研究智商以外的智力。
不久,他著重提出了人際智力和自知智力。他認為,人際智力能夠認識他人情緒、性情、動機、欲望,並能作適度的反應。而自知智力則能夠根據自己的感受,規範個人的行為。
在這兩類智力當中,嘉德納明確提到了認識自我和他人情緒的重要性,為情感智商的產生作了有力的鋪墊。
成功並不都來源於智力
有過人的智慧的確是一件幸事,智力自有它動人璀璨的一麵。然而,許多智商高的人仍然在生活的底層苦苦跋涉。
10年前,莫奈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個。
那時,莫奈還隻是一個汽車修理工,當時的處境離他的理想差得很遠。一次,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招聘廣告,休斯敦一家飛機製造公司正向全國廣納賢才。他決定前去一試,希望幸運會降臨到他的頭上。
他到達休斯敦時已是晚上,麵試就在第二天進行。
吃過晚飯,莫奈獨坐在旅館的房間裏陷入了沉思。他想了很多,自己多年的生活曆曆在目,一種莫名的惆悵湧上心頭:我並不是一個低智商的人,為什麼我老是這麼沒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