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殘守缺

“抱殘守缺”意思是,守住陳舊、殘破的東西不放。多比喻思想守舊,不願革新。

此典出自《漢書·劉歆傳》:“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妒忌,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以《尚書》為備,謂左氏為不傳《春秋》,豈不哀哉!”

西漢有一個著名的學者,叫劉歆,是著名學者劉向的兒子。漢成帝河平年間(公元前28~公元前25年),他接受漢成帝的命令,劉和與父親劉向一起總校群書。劉向死後,劉歆為中壘校尉,繼承了父業,整理六藝群書,編成《七略》,包括輯略(總論)、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和方技略。劉歆知識豐富,刻苦鑽研,對經籍目錄學做出了很大貢獻。劉歆非常喜好典籍,他提議為《周禮》、《左傳》、《毛詩》、《古文尚書》等古文經設置博士,但遭到經文學派的反對,漢哀帝讓劉歆與五經博士進行討論,但是博士們都不肯讚同。劉歆很生氣,於是他給太常博士寫了一封信,提出了批評。

在信中,劉歆指出:“這些博士還想守住陳舊的、殘破的東西不放,懷著不可告人的私意,沒有從善服義的公心,或者盡懷妒忌,不敢麵對實情,陳陳相因,人雲亦雲,不辨是非,不肯對《尚書》、《春秋》、《禮》等進行新的研究。竟然不知道《尚書》本來存有百篇,他們隻見到二十八篇,就認為已經很完備了;博士們又說左丘明沒有修《春秋》,這豈不令人悲哀呢!”

這封書信,正擊中了儒生們的要害,遭到他們的怨恨。名儒光祿大夫龔勝為此請求告老還鄉,大司空師丹也非常惱怒,請求哀帝懲治劉歆。劉歆得罪了執政大臣和眾儒生,不得不離開朝廷,做地方官去了。

抱薪救火

形容一個人處事不得方法,越是想除害,害處越加多。

此典出自《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止。”

戰國時,許多小國都被大國滅了,最後隻剩下七個大國,曆史上被叫做“戰國七雄”。以秦國為最強。魏國嫠王時,先後遭秦國三次攻擊,損兵失地;第四次秦國又出兵攻魏,各國諸侯見秦國不斷進攻魏國,都為自己的安全擔心,於是大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的侵略。韓、趙二國首先相互援助,合三國兵力抗秦。可是最後仍然被秦軍打敗,三國損兵十五萬。魏國有個大將段於子,見魏國兵敗,就提議將魏國南陽地送給秦國求和。謀臣蘇代向魏王說:“要想得到大將印璽的人是段於子,要得魏國地方的卻是秦國,現在大王卻使想要地方的人管印,使想得印的人管地,魏國的地方沒有割完以前,他們都不會滿足。於是他們用割地的辦法去討好秦國,這就像抱薪救火一樣,柴沒有燒完,火是不會熄滅的。”可是魏王始終下不了決心,結果終為秦國所滅。一個國家要單憑割地來求取和平,不但不能長久,最終隻有被滅亡長久;隻有一麵發憤圖強,一麵抗拒侵略,才能生存。像魏王那樣畏首畏尾,希冀割地求和,哪有不失敗的?救火必須用水,才是對症下藥,這是最簡單而明顯的道理。

背道而馳

“背道而馳”比喻方向、目標完全相反。

此典出自《戰國策·魏策四》:“今王動欲成霸主,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臣子,名叫季梁,奉奉命出使到外國。他在途中就聽到魏王要出兵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季梁就半路,急急忙忙趕回都城大梁,拜見魏王。

魏王聞報季梁回來了,他覺得非常奇怪。他奉命出使,這麼快就回來,難道有什麼特殊的事故發生了嗎?於是當即傳命召見。

季梁見到了魏王,他那一副滿麵灰塵的模樣;魏王看了有點可笑,但還是忍住了問他:“你是奉命出使的,這麼快就回來,一定是中途折返,難道有什麼重要事情,要告訴寡人嗎?”

“是的,有一件重要而且緊急的事,要稟告大王。”季梁喘息著說。“有什麼緊急的事,你說吧。”魏王說。

季梁一麵喘著一麵說:“臣在途中,遇到了一位駕車的禦者,揮著鞭子,叱著馬,向北馳去。”

魏王笑道:“這是什麼重要而又緊急的事,值得你中途折返向我報告嗎?”

“啟奏大王,問題在於他是到楚國去呀!”

魏王說:“到楚國自然是向南走,他為什麼向北去呢?”

季梁說:“我說的十分緊急重要,於是在於此。我當時就問乘車的主人:‘你到楚國,為什麼要向北方而去?’他對我說:‘因為我駕車的這匹馬,是一匹名駒,跑的很快,轉眼就可以跑幾十裏。’我對他說:‘你的馬腳程雖快,可是越快越糟,因為你走的方向不對,到楚國是要向南去的,你為什麼往北呢?’他說:‘我帶有足夠的經費,這路途之上,我是不用擔心的。’我說:‘盡管你帶的經費充足,可是你方向走得不對,永遠也到不了楚國的。’他說:‘不要緊,我的車夫有多年駕馭的經驗,什麼樣的馬他都能駕馭,更何況是一匹名駒,有日行千裏的腳程,我還擔心什麼呢?’”

魏王不禁大笑起來:“這人簡直是個瘋子。他雖然有這麼多優越的條件,可是他是背道而馳,楚國在南,他要向北,他的馬快,禦者精,這恰恰就更使他離楚國遙遠了。”

季梁免冠頓首曰:“大王說的話一點不錯,這人是背道而馳,愈向北則愈離楚國遠。但大王平時嚐以稱王稱霸自許,稱雄天下自命。可是今天大王倚仗國勢強,國土廣,兵卒精,就準備進攻邯鄲,取趙地來滿足自己。依臣所見,大王愈對鄰國用兵多,則愈離稱王稱霸的基業遠甚,這正如臣在中途所見的那位去楚國而向北行的駕車者,是背道而馳啊!”

閉門造車

比喻不依據實際情況,單憑主觀想象辦事。

此典出自宋代朱熹《〈中庸〉或問》三:“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它的意思是說:把門關起來造車,把材料逐件造好後,隻要件件合乎規矩,再拿到門外去合攏起來,使用時也能和路上的車轍完全相同。

博士買驢

“博士買驢比喻廢話連篇、不通人情世故的書呆子。

此典出自《顏氏家馴·勉學》:“博士買驢,書卷三紙,未有“驢”字。”

鄴下有個博學的人,他買了頭驢。書寫買賣合同時,他為了炫耀自己的學問,竟然寫滿三頁,文中全是華麗的詞藻:描繪了驢子形態;敘述了自己需要驢子的願望;鋪敘了雙方買賣過程;稱讚了賣主的誠實……凡是談到驢子都用“健步”、“蹇衛”等詞代替,而不用一個驢字。這樣的合同當然不合乎製度規範,也是無效的。賣方不肯畫押。博士費了老大的勁,賣弄了自己的才學,卻落個“不好”,十分生氣,於是去衙門申訴。縣官看後,笑道:“應用文字和文學作品是兩碼事,你連這都不懂,真是書呆子,根本算不上是博學之士!”

不懂裝懂

諷刺那些沒有知識卻裝作什麼都懂的人。

此典出自江盈科《雪濤小說》。

北方有個不認識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天,在宴席上吃菱角,他連殼一起放進嘴裏吃。有人對他說:“吃菱角要剝掉殼兒。”那個人說:“我不是不知道。我連殼一起吃,是想用它清熱去火呀!”問的人說:“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那個人回答說:“前山後山到處都是這東西啊!”不合時宜

“不合時宜”表示與世情不相投合,不合時勢所需要。

此典出自《梁溪漫誌》:“東坡一日退朝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為然。又一人曰:‘滿腹都是識見。’坡亦未以為當。至朝雲,乃曰:‘學士一肚皮不入時宜。’坡捧腹大笑。”

蘇東坡在朝廷任官職以後,誠心誠意想為國家效力。他看到朝廷內部存在不少問題,皇帝也有不少毛病,就上書給皇帝提意見,為朝廷提建議。

有一年正月十五,百姓都買燈慶賀佳節,賣燈人也趁機多做燈籠出售。可是皇帝下了一道命令。壓低燈價收購燈籠,賣燈人虧了本,很不滿意。蘇東坡給皇帝寫信,批評皇帝,惹得朝廷大臣很不高興。後來,王安石提出變法革新。蘇東坡又提出不同意見,加以反對,弄得自己連京城都無法再住下去,所以他心情很不愉快。

有一天,吃過早飯,蘇東城一邊拍著肚子,一邊緩步走出房門,就順口問家中的侍兒:“你們猜猜我這裏邊都是些什麼?”

侍兒答道:“大人的文章名滿天下,當然是滿肚子文章嘍!”

蘇東坡搖頭笑道:“不對,不對……”

“學士的學問高深,朝廷上下無不稱讚,一定是滿腹見識!”另一個侍兒這樣說。

蘇東坡對他的回答仍然不滿意。正巧朝雲走過來,她是蘇東坡的侍妾,人十分聰穎,而且會彈琴、唱歌。她眼睛一閃,忽然對蘇東坡說:“學士整天上書、進策,可是人家不理睬,四處碰壁,回家就發牢騷……因此我說學士是一肚子不合時宜!”

“哈哈哈……讓你說中了,我真是不合時宜呀!”蘇東坡拍著肚子,大笑起來。

不識之無

“不識之無”形容一字不識的文盲。

此典出自《新唐書·白居易傳》:“其生始七月,能展書,姆指“之無”兩字,雖試百數不差。”

白居易,是唐代的一位大詩人,字樂天。白居易自幼聰明,剛出生七個月,就能翻書。家裏的奶娘教他指認“之無”兩個字,上百次他都沒有一次識別錯的。所以便留下了白居易一歲識之無的故事。

不自量力

“不自量力”比喻不估量自己的力量而貿然行事必遭失敗的道理。

此典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征辭,不察有罪。”

公元前712年,鄭國和息國因為言語不和發生戰爭。春秋時,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息屬侯爵,所以息國國君稱作息侯;鄭屬伯爵,鄭國國君稱作鄭伯。息侯帶兵去打鄭國,鄭伯帶兵拒敵,在於竟同息國軍隊大戰一場,最終,息國軍隊大敗,十分狼狽地逃回去了。後來有人評論這件事情時說,根據戰事來看,可以斷定息國將要滅亡。這是因為:息侯一不考慮鄭伯的德望高,二不考慮自己的力量弱,三不親近同姓的鄭國,四不弄清言語不和的實際情況,五不調查到底誰是有罪的,犯了這五大錯誤卻還要去攻打別人,所以結果被打得大敗,這正是咎由自取?

陳陳相因

原指皇倉之糧逐年增加,新糧變陳糧。後多比喻因襲舊套,毫無創新。

此典出自《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自劉邦建國以來,經過幾十年積聚,漢朝國庫一天天充實起來,從漢文帝到漢武帝,七十多年的時間,一直是政局穩定,秩序井然,百姓衣食充足,穀滿官倉,錢滿府庫,因為堆積久了,穿錢的繩子也變得腐爛不能使用,官倉裏的糧食一年年、一層層的堆積在那裏,舊的沒有用,新的又堆積上去,以至於堆砌在露天的地方,變得腐爛不能食用。

赤膊上陣

“赤膊上陣”比喻人們處理複雜事務時,不加防範,不留退路,一味蠻幹。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

曹操有一員虎將叫許褚,他聽說敵將馬超英勇,便下戰書,要與馬超決一雌雄。第二天,馬超挺槍縱馬立於陣前,許褚拍馬舞刀而出,鬥了一百餘回,勝負不分。馬匹困乏,各回軍中換了馬,又鬥一百餘回,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了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又鬥了三十餘回,許褚奮力舉刀便砍,馬超閃過,一槍向許褚心窩刺來。許褚棄刀將槍夾住,兩個人在馬上奪槍。許褚力大。一聲響,拗斷槍杆,各拿半截在馬上亂打。兩軍混殺起來,曹操的軍隊大亂,許褚臂中兩箭,慌忙退回寨中。後人看到這裏,在書上批道:“誰叫你赤膊上陣?中箭活該。”

聰明自誤

“聰明自誤”用以比喻玩弄小聰明,反而害了自己。

此典出自北宋蘇軾的詩《洗兒》:“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宋朝時,蘇軾自認為自己很有才幹,但“懷才不遇”;他自認為自己生性聰明,但不得誌。後來,搞政治投機又沒有成功,在這種頹喪的情緒下,他作了上麵說的那首發泄牢騷的詩,意思是:人們養育孩子都盼望他聰明,我卻被“聰明”耽誤了一生,隻希望我的兒子愚笨又遲鈍,這樣也許就能夠一帆風順地當上大官。

錯死了人

“錯死了人”這個典故用以諷刺那些喜歡把書本上的東西當做萬古不變的教條,隻會生搬硬套的人。

此典出自《廣談助·諧謔篇》。

東家嶽母死了,全家人準備前去祭奠,於是請了一位私塾先生撰寫一篇祭文。

私塾先生就按照古本誤抄了一篇祭嶽父的文章,交給了東家。內行人看出了祭文的錯誤,主人責怪私塾先生,但私塾先生十分肯定地說:“古書上寫的都是勘定過的,怎麼會錯呢?隻怕是他家死錯了人吧。”

打草驚蛇

“打草驚蛇”比喻一方麵對甲方嚴罰,一方麵又給乙方警誡。現在多用來比喻做事不密,使對方得以警戒預防。

此典出自《酉陽雜俎》:“王魯為當塗令,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斥主簿貪賄,魯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唐朝,有一個叫王魯的人,他在當塗(今安徽當塗縣)為官的時候,行為不正,愛財貪汙。後來有人在他麵前控告他的主簿(秘書)營私舞弊,接受賄賂。狀子上列舉的罪行,與他自己的違法行為都是大同小異。他一邊看狀子,一邊直打寒戰。等到把狀子看完,已經忘記應該作出審理意見,卻不由自主地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是:你雖然打的是地上的草,但我像伏在草裏麵的蛇一樣,已經受到了驚嚇。

戴盆望天

“戴盆望天”比喻行動與目的相違背,願望決不能實現。

此典出自漢代司馬遷《報任安書》:“向者仆亦嚐廁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議,不以此時引綱維,盡思慮,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這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衛之中。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亡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

偉大的曆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遷,字子長,生於龍門(今陝西韓城)。他的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時做太史令。司馬遷從小在父親以及經學大師董仲舒和孔安國的熏陶之下,遍覽群書,遊曆山川,搜集史料,大約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寫作《史記》。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司馬遷因為為李陵(率師進攻匈奴,被俘投降)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捕入獄,受了宮刑。出獄後,做中書令。為了完成他的不朽著作,“隱忍苟活”,對漢朝統治者已經絕望。司馬遷有一個朋友,叫任安,字少卿。任安在任益州刺史時曾給司馬遷寫信,要司馬遷利用在漢武帝身邊任職的便利條件,向漢武帝“推賢進士”。司馬遷沒有及時回信,到漢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十一月,任安獲罪當死,司馬遷才給他寫了回信,這就是有名的《報任安書》。

司馬遷在這封信裏,述說了自己因李陵事件而蒙受奇恥大辱的始末,傾訴了鬱積在內心的痛苦和憤懣,並述說了自己之所以隱忍苟活,是為了完成能流傳後世的不朽著作。他在信中寫道:“過去,我也曾廁身於下大夫行列,侍奉於朝堂之上,發表一些微不足道的議論,不在當時伸張國家的法度,為國家竭盡智謀獻計獻策,現在身體已經殘廢,成了地位低下的人,處於卑賤者行列裏,竟要昂首揚眉,品評是非,這樣做,不是輕視朝廷、羞辱當今的士人嗎?唉!唉!像我這樣的,還能說什麼呢!還能說什麼呢!況且,事情的緣由不容易說明白。年輕時,我原以為有高遠的、不可限量的前途,長大成人後卻得不到鄉裏的稱譽,多虧主上鑒於我父親的關係,使我有機會貢獻微薄的才能,出入官禁之中。我認為,頂著盆子怎麼還能望見天呢,所以我斷絕了與賓朋的交往,把家庭私事拋在一邊,日夜想著竭盡我微薄的才力,專心致力於本職事務,希望取得主上的信任和寵幸,可是竟然會出現與此背道而馳的情況!”接著,司馬遷敘述了自己因為“李陵之禍”而遭受殘害的情況與心情。

戴嵩畫牛

這則寓言說明實踐出真知。此典出自《畫論類編》。

在四川有個杜處士,平生喜好書畫,名書畫有數百幅。這當中有一軸是戴嵩畫的牛,他對這幅畫非常珍愛,用錦襄做畫套、用玉石做畫軸,經常隨身帶著。有一天,他打開書畫曬太陽,有個牧童看見了戴嵩的畫牛圖,拍著手大笑起來。說道:“這張畫是畫鬥牛呀,鬥牛的力氣在角上,鬥時把尾巴緊緊地夾在兩條後腿之間。現在這張畫上的牛卻是搖著尾巴相鬥,錯了!”杜處士笑了笑感到說得很對。

古人有句話說:“耕田的事應當去問農民,織布的事應當去問婢女。”這個道理千古不變。

單豹好術

“單豹好術”這個典故比喻有些人生活在社會中,卻想脫離現實,逃避生活的想法。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遇合》:“單豹好術,離俗棄塵,不食穀實,不衣芮溫,身處山林穀崛,以全其生。不盡期年,而虎食之。”

這段話意思是說:

單豹這個人,崇信方術,想脫離人世。他不吃人們種植的五穀雜糧,不穿人們紡織的衣服,躲進深山老林,住在山洞中,借以保全所謂自然賦予人的天性。可是不到一年,就被老虎吃掉了。

當斷不斷

“當斷不斷”說明應該作出決斷的時候,卻猶豫不決,結果自食惡果。

此典出自《史記·春申君列傳》:“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戰國時,楚考烈王無子,相國的春申君為此非常擔心。後來,有趙國人李園攜帶一女子來到楚國,想獻給楚王。但後來聽說楚王沒有生育能力,就轉而投靠春申君,春申君就將她占為己有。

過了一段時間,這女子懷了孕,她私下對春申君說:“楚王對你的寵愛,已遠遠超過了他的兄弟。你在楚國為相已有二十餘年,可是楚王死後,他兄弟為王,肯定重用他的親信,你如果把我獻給楚王,生的是兒子,一定立為太子。今後太子為王,你就是太子的父親。這樣,楚國不就是你的了嗎?”春申君覺得此話有理,就將女子獻給了楚王。後來,這女子真的生下一個兒子,後來果然被立為太子。而李園也因此受到楚王寵幸。

幾年後,有一個叫朱英的人對春申君說:“楚王病重,不久就要去世。關於太子的事,隻有你與李園最清楚。聽說他養有刺客想殺死你,他又在楚王身邊,有一天楚王去世,李園一定殺你滅口。所以,你應該早作準備,殺死李園。”春申君說:“李園是個仆人,又軟弱,哪裏能做這種事呢?”就拒絕了朱英的意見。

不久,楚王去世,李園真的叫人埋伏在宮門,等春申君進宮時,一刀將他砍死。

道士救虎

比喻好心辦壞事,要分清善惡。

此典出自《鬱離子》。

有一座長滿了翠竹的山,溪水在山腳下彙聚起來,流進大江。

有個道士在山上築起了房舍供奉神佛,十分虔誠。有一天晚上,山上的洪水洶湧奔來,把村裏的茅房小屋都衝得漂浮起來,甚至堵塞了溪道,災民們騎著木頭跨在屋脊上,高聲呼救,聲音連成一片。道士備辦了一隻大船,親自披上蓑衣、戴上鬥笠,站在水邊,指揮那些善於遊水的人手拿繩索等待救人。碰到漂流下來的災民,便馬上拋擲木板和繩索,把他們拉上岸來。由此活命的人非常多。

天大亮的時候,有一頭野獸漂沒在波濤之中,它的頭浮在水麵上,左右望著,好像也在向人求救的樣子。

道士說:“這也是一條生命呀,趕快把它救上來!”

劃船的人馬上應聲前往營救,用一塊木板把它接上來,原來是一隻老虎呀。開始時,老虎還有點朦朦朧朧的,坐著用舌頭舔身上的毛。等到了岸上,它就瞪起眼睛盯著道士,躍起身子舉著利爪猛撲過去,道士倒在地上。船夫們急忙奔前救護,道士才得以活命,但受了重傷。

鬱離子說:“這是道士的過錯呀!明知老虎不是人卻要去救它,這不是道士的過錯嗎?”

道同功異

“道同功異”這個典故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必須審時度勢,否則,逆潮流而動,必然碰得頭破血流。

此典出自《列子·說符》:“子道與吾同而功與吾異,失時者也,非行之謬也。”

魯國施家有兩個兒子,一個學文,一個學武。

學文的兒子憑借自己所學的道理,打動了齊侯。齊侯挽留他擔任教導諸公子的太傅。學武的兒子到了楚國,向楚王講述了自己的韜略,楚王高興地請他留下協理軍政。

施家二子功成名就,最終是全家富貴,九族榮耀。

他們的鄰居孟宛,也有兩個兒子,也分別習文就武,可是卻一直窮困潦倒。

孟家很羨慕施家的富有,就登門請教晉升的方法。施家兩個兒子如實相告。於是,孟家學文的兒子跑到秦國,向秦王鼓吹仁義。不料,秦王聽了十分生氣,說:“現在諸侯稱霸,武力相爭,我們應該致力於耕戰。假如用你的那套仁義治理我們國家,必定會走上滅亡的道路。”說罷,下令將他處以宮刑,趕出秦國。

另一個學武的兒子投奔衛國,向衛侯大談強兵之道。衛侯十分反感,他氣惱地說:“我們是弱小國家,又處在幾個大國之間。對大國,我們恭順禮貌;對小國,我們愛護幫助。這才是保持和平,國家穩定的正確策略。如果照你所說的,去興兵動武,馬上就會滅亡。今天如果讓你這樣回去,跑到其他國家,蠱惑人心,窮兵黷武,一定會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危害。”於是,下令剁掉他的雙腳,攆回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