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以備後用
有一位老爺爺,和兒子一家三口住在一起。他已經七十多歲了,因為上了年紀沒法幫助做家務活,而且年老眼花,腿腳又不方便,經常打破東西或亂丟東西,把家裏弄得很亂,他儼然已是一個多餘的人,這令兒媳婦非常不滿。
一天吃飯時,老爺爺不小心又打破了一隻碟子,兒媳婦十分惱火,吩咐兒子出去買一隻搪瓷碟子給爺爺用。
這令小孫子十分為難,把不懂事的小孩子用的搪瓷碟子給爺爺用,這對他太不尊重和孝敬了,但媽媽的話又不能違背,他隻得出去買碟子。
一會兒,孫子手拿兩隻碟子回來了,媽媽見狀問:“怎麼買了兩隻?”
男孩答了一句話,令媽媽啞口無言,從此對爺爺的態度也好起來了,他是怎樣回答的呢?
他說:“一隻給爺爺用,另一隻留著等媽媽您老了時留給您用。”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師,誠懇求學。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和他的朋友遊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麵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遊酢站在麵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你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遊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廢寢忘食
孔子年老時,開始周遊列國。在他六十四歲那年,來到了楚國的葉邑。葉縣大夫沈諸梁,熱情接待了孔子。沈諸梁對孔子本人並不十分了解,於是向孔子的學生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子路雖然跟隨孔子多年,但一時卻不知怎麼回答,就沒有做聲。
孔子知道了這事,就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回答他:‘孔子的為人呀,努力學習而不厭倦,甚至於忘記了吃飯,津津樂道於授業傳道,而從不擔憂受貧受苦;自強不息,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年紀,這樣的話呢?”
孔子的話,顯示出他由於有遠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實。覆巢無完卵
漢獻帝時,曹操發動50萬大軍,南征劉備和孫權時,孔融曾勸曹操停止出兵。有人報告給曹操,說孔融一向瞧不起曹操等等。曹操一聽大怒,當即下令把孔融全家大小全部逮捕處死。
孔融被捕的時候,全家人都十分驚恐,不知所措。隻有孔融的兩個孩子還坐在那裏下棋,無動於衷。家人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大禍臨頭,還不知道,讓他們逃走。不料,這兩個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說:“哪有鳥窩被搗毀了不摔破蛋的事!”最後他們從容地跟著父親一同被抓走赴難去了。覆水難收
商朝末年,有個足智多謀的人物,人稱薑太公。薑之公為了取得周文王的重用,經常在小河邊用不掛魚餌的直鉤釣魚。家裏的生計發生了問題,他的妻子馬氏嫌他窮,離開了他。
後來,薑欠公終於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馬氏見他又富貴又有地位,懊悔當初離開了他,便找到薑太公。薑太公已看透了馬氏的為人,不想和她恢複夫妻關係,便把一壺水倒在地上,叫馬氏把水收起來。馬氏趕緊趴在地上去取水,但隻能收到一些泥漿。薑太公對她說:“你已離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塊兒。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難以再收回來了!”口蜜腹劍
唐玄宗的兵部尚書李林甫,做官卻不真誠地辦事,而是一味遷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還用些不正當的方法結交玄宗親信的宦官和妃子。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寵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人接觸,總是在外貌上表現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裏並說盡所有可以說的好聽的、善意的話。可是實際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麵態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個非常狡猾陰險,常常使壞主意來害人的人。但是,壞人雖然有時可以達到害人的目的,逞奸謀於一時,日子久了,人家就發現了這種偽善,於是大家便在背地裏說他“口有蜜、腹有劍”。天涯海角
韓愈,是唐代的偉大文學家。他幼時依靠他哥哥生活。有一個侄子叫十二郎;後來韓愈的哥哥病死了,這時韓愈隻有十一歲,十二郎也很小。兩個人孤苦零丁,沒有一天離開過。韓愈十九歲時進京城,以後十年的時間中,隻和十二郎見過三次麵。當他正打算西歸和十二郎永遠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不幸十二郎就在這時死去了。韓愈悲痛欲絕,寫了一篇《祭十二郎文》。這篇祭文,一字一淚,令人讀來心酸。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後人便把它引申成“天涯海角”這句成語,用來比喻極其遙遠的地方。一飯千金
韓信年輕時候很苦。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地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很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地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不高興,表示並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傘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這個故事是說: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我們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 雕蟲小技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韓朝宗的人,為人非常熱心,常常幫助一些年輕人找到好工作,大家都非常尊敬他。有一天,一個年輕人寫了一封信給韓朝宗,請韓朝宗幫忙介紹工作,信的最後寫道:“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意思是說,恐怕我寫的文章,隻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倆,不夠讓大人欣賞。這個謙虛的年輕人就是李白,後來可變成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大詩人呢!
從此以後大家就用“雕蟲小技”來形容寫文章或是做事情的時候,用的都是一些小技術而已。月下老人
唐朝時,有一個叫韋固的青年,自幼喪父,長大後想早點娶妻成家,享受家庭的溫暖,誰料多次找人說媒,總是不能如願。一次,他路過宋城這個地方,見一個老人坐在寺廟門前的台階上,倚著一個布袋子,在月光下翻看一本書。韋固覺得很奇怪,就湊上前去觀看,卻認不得書上寫的字,就問老人看的什麼書-老人回答:“是天下人的婚姻簿。”問老人布袋子裝的什麼?老人回答:“那是專門係夫妻腳的紅繩子,傘中注定是夫妻的男女,在他們一出世的時候,就會暗暗用紅繩子係住他們的腳。即是有仇的人家門第貧富相差很遠的人家以及天各一方的人,隻要被紅繩子係住,就永遠也不可能分開、逃脫。”韋固聽後欣喜地要求老人告訴他的妻子是誰?老人並不著急,待天亮後,老人卷起書,拿著布袋,與韋固一起來到街市上,見著一個盲眼老人,抱著一個眉眼有疤痕的三歲女孩走過來,老人就對韋固說:“這個女孩就是你未來的妻子。”韋固聽後很是生氣,以為老人有意戲弄自己,便不再理會。14年後,相州刺史王泰看重韋固的才學,將女兒許配給韋固。洞房花燭夜,韋固發現妻子長得很美,但眉眼間有一疤痕,詢問後得知,確是那盲眼老人所抱的姑娘。韋固將先前的事告訴妻子,夫妻二人驚奇不已。
根據此故事,後人以“月下老人”作為成語,比喻主管婚姻的神或媒人。相煎何急
三國時的曹操是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學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也都具有驚人的文學才華,尤其是小兒子曹植文思敏捷,博學多才,在少年時就已嶄露頭腳,寫詩做文極為出色,深受曹操的喜愛,曹操曾幾次想立他為太子。但曹植生性耿直,不會做表麵文章,又太愛喝酒。而曹丕則很講究權術,善於掩飾真實感情,在別人麵前表現得特別善良,宮裏和曹操身邊的人,常常在曹操的耳邊替他說好話,因而終於被立為太子。曹操去世後,大兒子曹丕繼位當了皇上。他嫉恨曹植的才華,擔心曹植與自己搶奪皇權,因此總想殺害他。有一天,他心生一計,叫來曹植,限曹植在七步之內以“兄弟”為題,但整首詩不能出現“兄弟”二字吟詩一首,如若七步之內,寫不完詩就殺了他。曹植明白哥哥要加害自己,但仍很鎮定,立即吟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還不到七步,曹植就把詩作好了。詩中的意思是:煮豆子的時候用豆稈來作燃料,豆子在鍋裏哭泣著說,我和你本是同一個根生長,為什麼這樣急急地煎熬我,曹丕聽後,心裏很不是滋味,終於打消了殺害弟弟的念頭。
後來,人們用詩中的“相煎何急”作成語,比喻親人之間或集團內部的互相迫害和殘殺。相依為命
李密,曆史上關於他的記載並不詳細但他隻有五百字精煉樸實的《陳情表》卻因為寫得情真意切、言辭懇切、朗朗孝心而打動著人們,為曆代人們所傳誦。李密剛出生幾個月,他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四歲時,母親又被舅舅逼迫改了嫁。遇到這麼多打擊,他小小年齡就變得特別憂傷,加上體弱多病,到了九歲的時候還不能行走。幸虧祖母一手撫養,他才能長大成人。李密雖然幼小遭遇不幸,但他從小酷愛讀書,常常秉燭夜讀,博覽群書。成人後,他以辦事幹練,才思敏捷尤有辯才而著稱,朝廷三番五次請他做官他都以照顧老人來推辭。他從不長時間離開老人,老人年老體弱,百病纏身,他總要親自煎湯熬藥,照料老人。他四十多歲時,司馬炎廢了魏帝,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西晉王朝。司馬炎派了欽差去召李密進京城洛陽做官,並催促他趕快上路。李密看著臥床不起的祖母,進退兩難,既怕違背詔書,抗旨不遵,召來災禍,更不忍丟下祖母不管,於是提起筆墨,揮筆寫就了《陳情表》,交給欽差呈給皇上。在表中,李密說明了祖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而今九十多歲的祖母的病越來越嚴重,就像太陽快要落下西山一樣氣息奄奄,生命非常危急,早晨都很難料到她能不能活到晚上。自己沒有祖母,也就沒有今天,祖母沒有他,晚年就沒有人養老送終,祖孫二人真是相依為命啊,當時皇上司馬炎正標榜“以孝治天下”,因此他看了後,也深為李密的孝心所感動,感歎著說:“李密真不是空有其名啊!”於是答應了李密的請求,並在生活上給予優厚的待遇。
後來,人們用《陳情表》中的“相依為命”作成語,來形容兩個人互相依靠著,誰也離不開誰的緊密關係。同病相憐
古時候,有一位姓張的人,花了很大工夫,精心製作出一張雕龍畫鳳的床,煞是好看。可是,床放在臥室裏,家裏即使來了人也難以看到。無法炫耀自己漂亮的床,簡直就成了他的心病,他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一個好辦法。他假稱自己得了重病,臥床不起。親戚朋友們得知後,就紛紛前來探視,到他家的臥室來看望安慰他。這些人看到他躺在一張非常漂亮的床上,都不由得讚歎一番,誇讚他的手藝好。他的一位親戚,新近織了一雙襪子,自己很是中意,也想在別人麵前顯示顯示,因此進屋以後,故意把褲腳撩得很高,把腿架起來,露出那雙漂亮的襪子。姓張的人一眼就看穿這位虛榮的親戚,也為自己的虛榮慚愧,因此當這位親戚問他得了什麼病時,他望著這位親戚哈哈大笑說:“賢弟,我得的病和你得的病是一樣的啊!”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概括出“同病相憐”這個成語,比喻有同樣境遇的人互相憐憫、互相同情。世外桃源
東晉時候,湖南武陵有一個打魚人,劃著船順著小溪捕魚,因被一路的景色所迷戀,不知不覺來到了一片風景十分優美的桃花林。漁人好奇,想看看這片桃林有多大。當他走到林子深處時,發現山旁有個洞,便進入洞裏,初進時道路狹窄,走過一段時突然開朗,呈現在麵前的是一片山清水秀的平原。 隻見肥沃的土地上莊稼長勢喜人,桑樹、竹林鬱鬱蔥蔥,一座座房屋整整齊齊,田間小路四通八達,不時傳來雞嗚狗叫之聲,人們愉快地耕作著,小孩嬉戲著,到處是一片祥和寧靜的景色。人們看到漁人,家家設酒殺雞邀請他做客,在閑談中漁人才知道這裏的人的祖先為避秦朝戰亂,逃到這裏,他們世代與世隔絕不知道外麵是什麼朝代、什麼樣子?漁人住了幾天,辭別好客的人們,原路返回了,一路還做了記號。回去後,將他的經曆彙報給了當地太守。太守也很驚奇,派人與漁夫一起尋找桃花園,但卻迷失了方向,怎麼也找不到了。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演變成成語,用來比喻理想中的美好地方或不受外界幹擾的安樂幽美的環境。量體裁衣
傳說清朝時候,京城裏有一個非常高明的裁縫,他裁剪的衣服總是稱身合體,恰到好處,特別隨顧客的心意,因此遠近來找他裁衣的人很多,經常是門庭若市。這個裁縫每逢裁剪衣服,不管顧客是男女老少,還是達官貴人、平民百姓,都一視同仁在裁剪之前必定詳細了解顧客的各種情況,從身材高矮、胖瘦、年齡、性格、愛好以至做什麼工作、職務等都不厭其煩問到了,才剪裁。
一次,一個人手拿一塊緞料,帶著尺寸,找裁縫為其老爺做一件官服,裁縫一問起老爺的情況,來人不解,很是納悶地說:“你知道高矮胖瘦就行了,又不是填履曆表,為何絮絮叨叨問這問那?裁縫並未發火,慢條斯理講一番道理:裁剪衣服,丈量尺寸固然重要,但如果不注意另外一些因素,也很難做到每個人穿起來稱心合體。比如,性情急躁的人,身長袖長應略短些,以便他迅速活動;慢性人的衣服,衣袖就應做得寬闊一些,看起來更有風度。大凡一個人年輕中舉、做官、往往前程無量。因此心滿誌得,意氣風發,走起路來昂首挺胸,給這樣的人裁剪就應前身長,後身短,才能夠合身;倘若老年中舉,一定是幾十年寒窗苦讀,絞盡腦汁,精疲力竭了,因此必然意氣消沉,彎腰駝背,給這些人裁剪就要前身短,後身長。至於尺寸,那不過是死規矩,用不著多動腦筋。董永賣身葬父
漢朝的董永也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他家裏很窮,父親去世了,家裏連安葬的錢都沒有。董永怎麼忍心看著父親拋屍露骨呢?他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要將父親體麵地安葬,以盡到做兒子的孝心。他向別人乞討,別人都很吝嗇,不願施舍。最後董永隻得將自己賣身於一戶富有人家,答應辦完父親的喪事後給他們家做工,這樣他才湊足了安葬父親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