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用哭保護小鳥
一天,靈靈一個人在樹林裏玩兒。
一位叔叔手握獵槍走過來。他邊走邊抬起頭,四處張望。正當這位叔叔停下來,舉起槍,向樹上的一隻小鳥瞄準時,隻聽“哇——”的一聲,靈靈突然哭了起來。
“你這小家夥,哭什麼哭,把鳥都嚇走了!”叔叔很生氣地向靈靈瞪眼睛。
叔叔說完,又舉起獵槍,向另一隻小鳥瞄準。
“哇——!”靈靈又哭了起來,比剛才的聲音還大。小鳥又飛走了。
“哎,這是誰家的小孩,怎麼老跟著我哭啊?快滾!”叔叔有些憤怒了。
“叔叔,小鳥那麼可愛,為什麼要打它?”靈靈問。
叔叔沒有理睬,向前走了幾步,又準備打鳥。
“哇——!”靈靈再一次哭起來,把小鳥趕走。
“你再哭喊,我揍你!”叔叔舉起手,要打靈靈。
可是,靈靈一點兒也不害怕。他走到叔叔跟前,很勇敢地說:“叔叔,您要是再打鳥,我就跟著您哭!”
聽了靈靈這句話,那位叔叔終於軟了下來,有點兒不好意思。
“好吧,既然你這麼喜歡小鳥,叔叔從此不打鳥了!”
“那,我們拉鉤!”靈靈伸出小拇指。
靈靈和叔叔拉著鉤,兩個人都笑了。這一天,靈靈很開心,沒想到自己用哭保護了小鳥。先伸出你的手
客車在蜿蜒的盤山公路上飛奔,小劉抱著兒子回鄉下老家。兩歲的兒子一路上嘴巴沒閑著,吃了水果又吃餅幹,接著拿出了“娃哈哈”。
一會兒,兒子小聲地叫著:“媽媽,你看……”她一瞧,前麵座位上的一個小女孩兒正目不轉睛地盯著兒子手裏的“娃哈哈”,自己嘴裏正吃著新鮮的枇杷。小劉在兒子耳邊悄聲說:“別理她!”
也許聽到了媽媽和兒子的說話,小女孩兒的奶奶——一個農村老太太,對小女孩兒說:“把你手裏的枇杷給弟弟幾顆,婆婆這兒還有。”老人說完,微笑著,一臉慈祥地看著孫女把枇杷遞給了兒子。
那一刻,小劉真是羞愧難當。說真的,當初不給小女孩兒拿“娃哈哈”,純屬舍不得,因為她包裏隻有一瓶了。而現在——小劉毫不遲疑地從包裏掏出“娃哈哈”遞給了小女孩兒。老人立即連聲道謝。
看著老人真誠而樸實的笑容,她的心裏真不是滋味。如果當初能先伸出手送給小女孩兒“娃哈哈”,心裏也就沒有這麼多的愧意了。雖然隻是一瓶“娃哈哈”,卻讓人們得到了許多啟示。女孩與花的私語
一個小女孩兒站在花叢中,正扶著花枝,歪著腦袋,煞有介事地對花私語。詩人走過去,靠近她,蹲下去,問:“你在說些什麼呀?”
女孩兒道:“我說,花朵你好漂亮啊!”
“花朵能聽到你的話嗎?”
“能的,”小女孩兒很自信,“隻要靠近她,她就能聽到你說的話。”隨後,她又機靈地說:“你對我說話時,不也是蹲下來,靠近我的嗎?”
孩子的天真,讓詩人不禁笑了起來。但詩人並不懷疑女孩兒所說的真實性。詩人相信女孩兒與花的心靈是相通的,相信女孩兒對“距離”的認識。詩人牽著可愛的女孩兒,默默地走上回家的路。此時,女孩兒剛才的一番話縈繞於心,讓詩人心生感觸。“這條小魚在乎”
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個男人來到海邊散步。他一邊沿海走,一邊注意到,在沙灘的淺水窪裏,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卷上岸來的小魚,它們被困在淺水窪裏,回不了大海了。被困的小魚,也許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裏的水就會被沙粒吸幹,被太陽蒸幹,這些小魚都會幹死的。
男人繼續朝前走著,他突然看見前麵有一個小男孩兒,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個水窪旁邊彎下腰去——他在撿起水窪裏的小魚,並用力把它們放回大海。這個男人停下來,注視著這個小男孩兒,看他拯救著小魚們的生命。
終於,這個男人忍不住走過去說:“孩子,這些水窪裏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小男孩兒頭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為什麼還救呢?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魚放進大海。“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
男人聽了,猛然感到了小男孩兒對生命深深的愛意,他要挽救的是每一他能挽救的生命。鴿子的愛心回報
在一個炎熱的夏天,一隻口渴的鴿子飛到一條歡快的小溪邊,她低下頭,把細長的嘴浸入清涼的水中,滿意地吸起來。突然,她停住了。她看到水中有隻螞蟻正在拚命掙紮,試圖遊到岸上去。鴿子來不及多想,便迅速折斷了一根又粗又長的草莖,朝螞蟻扔去。螞蟻敏捷地爬上了草莖。草莖像輕盈的小舟一樣把螞蟻帶上了岸。鴿子見狀,高興地咕咕咕叫著,然後飛上了一根又粗又大的樹枝上睡覺去了。
這時,一個年輕的小夥子朝這邊走過來,他背著弓和箭。當他發現了鴿子時,眼睛一亮,心想:“這鴿子肉可是最美的呀!”想著,便滿懷希望地把箭放在了弓上。螞蟻早就看透了小夥子的想法,看到自己的救命恩人要遭暗算,便迅速地爬上了小夥子的腿,在小夥子要拉弓的時候,使勁地咬了一大口。
小夥子嚇了一跳,使勁朝腿上打去,隻聽“劈啪”一聲。這一聲正好把鴿子驚醒,便立即飛走了。螞蟻雖挨了一巴掌,但他依舊高興,因為他報答了他的救命恩人。責任重於泰山
1920年的一天,美國一位12歲的小男孩正與他的夥伴們玩足球,一不小心,小男孩將足球踢到了鄰近一戶人家的窗戶上,一塊窗玻璃被擊碎了。
一位老人立即從屋裏跑了出來,勃然大怒,大聲責問是誰幹的。夥伴們紛紛逃跑了,小男孩卻走到老人跟前,低著頭向老人認錯,並請求老人寬恕。然而,老人卻十分固執,小男孩委屈地哭了。最後,老人同意小男孩回家拿錢賠償。
回到家,闖了禍的小男孩怯生生地將事情的經過告訴了父親。父親並沒有因為他年齡還小而開恩,卻是板著臉、沉思著一言不發。坐在一旁的母親為兒子說情,開導著父親。過了不知多久,父親才冷冰冰地說道:“家裏雖然有錢,但是他闖的禍,就應該由他負責。”停了一下,父親還是掏出了錢,嚴肅地對小男孩說:“這15美元我暫時借給你賠人家,不過,你必須想法還給我。”小男孩從父親手中接過錢,飛快跑過去賠給了老人。
從此,小男孩一邊刻苦讀書,一邊用空閑時間打工掙錢還父親。由於他人小,不能幹重活,他就到餐館幫別人洗盤子刷碗,有時還撿撿破爛。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終於掙到了15美元,並自豪地交給了他的父親。父親欣然拍著他的肩膀說:“一個能為自己的過失行為負責的人,將來一定是會有出息的。”
許多年以後,這位男孩成為了美利堅合眾國的總統,他就是裏根。
後來,裏根在回憶往事時,深有感觸地說:“那一次闖禍之後,使我懂得了做人的責任。”
是的,這個世界,隻有視責任重於泰山的人,才有希望成為一個偉人。郵箱上的釘子
從前有一個農場主,他有一個名叫約翰的兒子,他是個粗心的孩子,讓他做的事情,他總是做不好。
一天,他爸爸對他說:“約翰,你這麼粗心,又這麼健忘,以後你每次做錯事情時,我將在這個郵箱上釘一顆釘子,以便提醒你做錯事的次數。每次你做對了事情,我就拔出一顆釘子。”他父親履行了他的諾言,每天他都要釘上幾顆釘子,但是很少拔出來釘子。
最後,約翰看見郵箱上釘滿了釘子,他開始懺悔犯了這麼多錯誤。他決心做一個好孩子,第二天他表現得非常好,也非常勤勞,結果拔出了幾顆釘子。以後,他每天都是如此,這樣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隻剩下一顆釘子了。他的父親把他叫來,說:“看,約翰,這裏還有最後一顆釘子,現在我打算把它拔出來。你不覺得高興嗎?”
約翰看著郵箱,並沒有像父親期待的那樣表示出高興,而是哭了起來。他父親問:“為什麼?怎麼啦?我本來以為你會高興的,所有的釘子都沒有了呀。”
約翰哽咽道:“是,釘子是沒有了,但創傷還在那裏。”爸爸的話
7歲的埃迪坐在靠近門邊的書桌前寫作業,外麵風很大,作業本被風吹得“啪啪”直響。埃迪不得不一次次跑去關門,每次關上沒多久,一陣猛烈的風就又把門吹開了。
這時,鄰居山姆叔叔來找埃迪爸爸,他沒有進門,和埃迪爸爸倆人就站在大門外閑聊起來。
沒多久,風又把門吹開了,埃迪於是跑去關門。他猛地把門合上,然而大門卻因為碰到障礙物反彈了回來,與此同時,埃迪爸爸痛苦的叫喊聲響起。
埃迪驚恐地看到,門外的爸爸五官痛苦地扭曲在一起,頭發一根一根地豎著,而他的五根手指則怪異地纏來擰去……看到埃迪出來,爸爸暴怒地衝他揚起了手。原來,剛才爸爸的手放在門框上,埃迪突如其來的關門,差點把爸爸的手指夾斷。
埃迪嚇壞了,以為這次一定免不了一頓暴打。但是爸爸的巴掌一直沒有落下來,埃迪的臉頰,感受到的也僅僅是一陣掌風而已。
事後,爸爸對埃迪說:“當時我實在痛得厲害,原想狠狠地打你一個耳光,但是,轉念一想,我是自己把手放在門框上的,錯誤在我,沒理由打你。”
父親的這句極為普通的話,卻給了埃迪一個畢生受用無窮的啟示。小事成就大道理
有一個男孩兒,父親要他學拉丁文,但他對拉丁文不感興趣。他對父親說:“我不喜歡拉丁文,能不能讓我做別的事情?”父親說:“可以呀,你去挖水溝好啦,牧場正需要一條灌溉的渠道。”於是,男孩兒真的到牧場去挖水溝。可是,拿慣筆的他,拿起鍬來十分吃力,當天他就累得疲憊不堪。他咬緊牙關又堅持了一天,到了傍晚,就怎麼也熬不住了。他隻好承認“疲勞壓倒了我的傲氣”,他終於回到拉丁文的課堂上。
在以後的歲月裏,男孩兒一直記著從這件挖水溝的小事中得到的教訓,必須承認人有所能,也有所不能;有所長,也有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