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傳恕是黃遵憲幼年讀書時的私塾老師。黃遵憲來到老師麵前,向老師問好,州官也跟著上前去問好。鄉親們看到後都暗暗稱讚黃遵憲的尊師之舉。
黃傳恕老師家境貧寒,但他為人清高、安貧樂道,從不肯輕易向人借錢。有一年嘉應州發生災荒,米價、柴價猛漲,黃先生生活困難,家中揭不開鍋,他不便開口借錢,便寫了兩首打油詩,叫人送給黃遵憲,詩中寫道:“一間茅屋半間堂,兩袖清風發已蒼。喜種庭前雲秀竹,莫惹蜂蝶過門牆。”“深夜老鼠鬧煞人,竄戶穿牆覓食尋。桌上隻有筆和墨,箱中唯有聖賢書。”黃遙憲讀詩後,知道老師缺米少柴,馬上就派人給老師送去白銀200兩,以解黃老師的燃眉之急。在這以後,黃遵憲還定期給黃老師送錢送物,好讓老師安度晚年。段玉裁尊師敬業
清朝乾隆年間,有一位名叫段玉裁的著名文字訓詁學家,他熱愛學習,博覽群書,有很多著作傳世。
乾隆二十五年,段玉裁因中舉赴京,與當時很有名氣的思想家戴震同路。戴震對天文、地理、文字、音韻等方麵都有很深的研究,段玉裁早有所聞,隻是無緣拜見。這次有幸同路,段玉裁很想拜戴震為師,但又怕路遇拜師,戴震會不高興。可他轉念一想,這次路遇,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如果錯過,那將後悔一輩子。於是,他整整衣服,在戴震麵前久拜不起,懇求戴震收下他這個學生。戴震問了一些文字訓詁學和經學方麵的問題,見段玉裁對答如流,便高興地收他為學生。
段玉裁後來被朝廷派往四川任知縣。公務之餘,他遵循老師的教誨,繼續研究學問。不過,遇到問題隻能依靠書信向老師求教了。每次老師的回信一到,段玉裁不論在幹著什麼事情,都要停下來,雙手恭敬地接過信,然後朝著老師居住的方向,先拜上兩拜,再回到書房,認真誦讀。
不久,段玉裁的名聲已經不在戴震之下了,可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尊師、敬師。齊白石常掛恩師像
國畫大師齊白石,出身於貧寒農家。他八歲隨外祖父讀私塾,一年後因家貧而停學,在家放牛、砍柴。
齊白石從小喜愛繪畫,常用習字紅紙畫人物、花鳥。他15歲學木匠,先幹粗木活,後為細木工,他的木工雕花還小有名氣。後來,他得到一本破舊的《芥子國畫譜》,便常常在晚上點燃鬆明學畫,由此初步懂得了一些繪畫知識。
1889年春節過後,27歲的齊木匠到鄰鄉賴家城幹活,幫人雕刻嫁床。在那裏,他遇見湘潭名士胡沁園。胡沁園是個畫家,擅長畫工筆花鳥草蟲。胡沁園聽人說齊木匠手藝好,又刻苦自學繪畫,有心想收這位有誌青年為自己的學徒。為了試試齊木匠的本事,他當麵出了一個畫題:“飛來佳禽對話”,請齊木匠畫一幅橫披。齊木匠當即畫成。隻見畫麵上有一個人,對麵是敞開的窗口,窗外有一對歸來的燕子。胡沁園看後,滿意地頻頻點頭,他問齊木匠:“願不願意再讀書學畫?”齊木匠回答說:“讀書學畫我都願意,隻是家裏窮……”胡沁園說:“怕什麼?隻要有誌氣,你可以一麵讀書學畫,一麵靠賣畫養家。”齊木匠又說:“我今年已經27歲了,怕歲數太大了,學不好。”胡沁園開導他說:“你不是讀過《三字經》嗎?‘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你正好27歲,何不學蘇老泉?”
拜師後,齊白石就搬到胡老師家住,以便專心學畫。胡老師因材施教,他教齊白石,先講畫理畫法,再讓齊白石觀看他家所藏的古今名家字畫珍品,然後指導齊白石作畫。在胡老師的精心指導下,齊白石畫技進步很快,不到一年時間,就掌握了畫山水、人物、花鳥的技巧。此外,他還學寫字、做詩和治印,全麵學習文人繪畫的各種技能。
投師胡沁園,是齊白石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此以後,齊白石專攻繪畫,不再幹木匠活,以畫像、畫中堂等維持生活。再後來,就專靠賣畫為生了。他全麵學習,畫法越來越成熟,最終成為一位詩、書、畫、印俱佳的全才型畫家。
1914年,胡沁園去世後,齊白石悲痛欲絕。為了紀念胡老師對自己的苦心栽培,齊白石把一幅胡沁園的畫像,一直掛在家中一客廳裏,好讓自己時時看到老師慈祥的麵容,永遠銘記老師對自己的教誨。不給媽媽添負擔
劉峰是北京市第158中學初一(5)班學生,13歲他剛上初中,就不幸患了腦癌。確診後,醫生給他施行了手術,但手術沒有成功。無情的病魔整日折磨著這位少年,他見母親白天為他操勞,夜裏也不得安寧,身體日漸消瘦,心裏非常難過。為了減輕家長的負擔,他給自己規定了三條:1.保持樂觀精神,讓父母親高興;2.盡量多做些家務;3.擔起輔導弟弟學習的任務。疾病的一個主要症狀是不斷地嘔吐,有時夜裏睡著了,也常會有胃液從嘴裏湧出來。一天早晨,媽媽發現兒子嘴角露出一塊布頭,她拉出一看,原來是一塊手絹。媽媽憐愛地問:“孩子,這手絹是幹什麼的?”劉峰說:“我夜裏常常不知不覺地從嘴裏流出口水,這樣會弄髒被子、枕頭,我怕給媽媽添麻煩,就在睡前把手絹塞在嘴裏。”媽媽心疼地說:“可別這樣了,弄髒了再拆洗嘛!”說著眼淚就流出來了。他見媽媽傷心,笑著寬慰道:“您別難過,我不會死的。”
劉峰知道死亡在威脅著自己,當媽媽情緒好一點的時候,他就勸媽媽說:“您別難過,我死了還有弟弟,您要是垮了,誰照顧弟弟呀!”全家為有這麼一個懂事的孩子既欣慰又遺憾。孫思邈行醫
有一天,孫思邈到遠處去出診,當他經過一個村口時,正巧看見幾個人抬著一副棺材,匆匆地出了村子,後邊還跟著幾個送葬的人,情景甚是淒涼。孫思邈見棺材抬過來,便站立在路旁觀看,當棺材從他身前過去時,他看到棺縫裏還在向外滴血,血的顏色鮮紅鮮紅的。
孫思邈清楚地看到這種血色後,不由得思考起來,他想:人死了,血為什麼還這樣的鮮紅呢?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這個人可能還沒有死。救人之心驅使著他,他上前去大聲問道:“棺材裏裝的是什麼人,死了多長時間啦?”棺材後邊一位送葬的青年農民,看見有人來問,便說:“這是我的妻子,半夜裏生孩子,遇到難產,快天明時就死了,孩子也沒生下來。你問這幹啥?”孫思邈說:“我從棺材縫裏流出的血色來看,不像死人的血,你讓棺材停一下,叫我看看情況,或許還能夠把人搶救過來呢!”
人已經死了,怎麼還能夠救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話,仍然抬著棺材匆匆地向前地走。後來在孫思邈的再三說服下,青年農民才讓抬棺材的人把棺材停在大路旁邊。
孫思邈打開棺蓋一看,隻見那位青年婦女的臉色像黃裱一般,沒有一點血色,樣子顯得十分可怕。孫思邈伸出手來,摸摸她的脈搏,果然不出所料,青年婦女的脈搏還在微弱地跳動著。孫思邈很快選好了穴位,給她紮了幾針,又從藥包裏取出一點藥,給她灌進了口裏。這時,大家都用懷疑的眼光看著,等待著……
抬棺材的人蹲下吸了一鍋煙的工夫,青年婦女就生下了一個胖娃娃。在嬰兒的哭聲中,產婦也慢慢睜開了眼睛了。大家看到孫思邈根據對血色的判斷,救活了兩條性命,都感到十分驚奇,都說他是神醫下凡。產婦的丈夫看見妻子活了,又安全地生了孩子,由悲變喜,緊緊拉著孫思邈的手,半天才說道:“我一家三口人,怎麼報答你的恩情呀!”孫思邈說:“不必謝我了,趕快把人送回去好好調養。”說罷,便大步向前給遠村病人看病去了。人們看著遠去的神醫的背影,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謙虛的達爾文
達爾文是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創始人。他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尤其喜歡打獵、采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1831年,他隨英國海軍勘探船“貝格爾”號出發,進行為時五年的環球航行。這次航行,是達爾文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從此,他開始了對生物進化理論的研究和創建。
達爾文每到一地總要進行認真的考察研究,采訪當地的居民,跋山涉水,采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挖掘生物化石,記載新的物種。他白天收集各類岩石標本、動物化石,晚上又忙著記錄收集經過。在曆時五年的環球考察中,達爾文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回國之後,他一麵整理這些資料,一麵查閱大量書籍,為他的生物進化理論尋找根據。1842年,他寫出了《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1858年,他經過20多年研究而寫成的科學巨著《物種起源》被一家出版社決定出版。
一天早晨,工作到很晚的達爾文剛剛起床,突然收到一位叫華萊士的朋友從馬來亞寄來的一份有關生物進化問題的論文手稿,他請達爾文幫助審閱一下。
達爾文看完華萊士的手稿後,不禁為年輕學者精湛的研究成果叫好,也為他們兩人研究命題上的一致感到驚奇。這使他感到為難,華萊士的文稿內容和水平與自己的非常相近,該如何處理華萊士和自己的文稿呢?
在這之前,曾有朋友告誡達爾文應該趕快發表自己的成果,不要被別人搶了先。那時,他總認為自己的論文還需要推敲論點,補充材料。現在,自己論文即將出版,怎麼處理這件事呢?
達爾文想:自己雖然多年來堅持研究生物進化理論,但科學家首先要的是求實的精神,現在又有了與自己研究同一理論的人,自己應該支持他而不是獨自壟斷榮譽。想到這裏,他毅然決定忍痛割愛,把創立生物進化論的功勞全部歸到華萊士的名下。
達爾文無私高尚的人格以及謙虛的態度打動了華萊士,他拒絕達爾文的意見,他把達爾文看作是自己的老師。兩人爭執了很久,最後隻得商定同時把兩人的研究成果公之於世。這一年,達爾文和華萊士分別署名的論文發表了,由此,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關於生命起源的學說問世了。撿起地上的雞毛
聖菲利普是16世紀深受人們愛戴的羅馬牧師,富人和窮人追隨著他,貴族和平民也都喜歡他,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的善解人意。
有一次,一位年輕的女孩來到聖菲利普麵前傾訴自己的苦惱。聖菲利普明白了女孩的缺點,其實她心地並不壞,隻是她常常喜歡說些無聊的閑話,這些閑話傳出去後就會給別人造成許多傷害。
聖菲利普說:“你不應該談論他人的缺點,我知道你也為此苦惱,現在我命令你要為此贖罪。你到市場上買一隻母雞,走出城鎮後,沿路拔下雞毛並四處散布。你要一刻不停地拔,直到拔完為止。你做完之後就回到這裏告訴我。”
女孩覺得這是非常奇怪的贖罪方式,但為了消除自己的煩惱,她沒有任何異議。她買了雞,走出城鎮,並遵照吩咐拔下雞毛。然後她回去找聖菲利普,告訴他自己按照他說的做了一切。
聖菲利普說:“你已完成了贖罪的第一部分,現在要進行第二部分。你必須回到你來的路上,撿起所有的雞毛。”
女孩為難地說:“這怎麼可能呢?在這時候,風已經把它們吹得到處都是了。也許我可以撿回一些,但是我不可能撿回所有的雞毛。”
“沒錯,我的孩子。那些你脫口而出的愚蠢話語不也是如此嗎?你不也常常從口中吐出一些愚蠢的謠言嗎?你有可能跟在它們後麵,在你想收回的時候就能收回嗎?”女孩說:“不能,牧師。”
“那麼,當你想說些別人的閑話時,請閉上你的嘴,不要讓這些邪惡的羽毛散落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