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林則徐扮成個苦力,來到珠江邊的天字碼頭,見工人們扛著一箱箱沉重的東西,便上前向道:“工友,這是什麼東西?”
“鴉片煙!”
“扛到哪裏去?”
“還不是赫赫有名的總督府!”
“總督府的人也敢販煙?”林則徐故意裝著驚訝的樣子:“他們不是要禁煙嗎?”
工人們笑著說:“哈,你這個傻佬!誰不知道販煙賺大錢,他們嘴上講禁煙,暗中卻勾結洋鬼子賺錢。”
第二天,林則徐又扮成個大煙鬼,著上一套黑膠綢衫,聳起肩膀,走到煙館去,剛好碰到一個煙客,他便和那煙客傾談起來:“夥計,不好啦!聽說皇上派了個欽差大臣來廣東禁煙,以後煙館也不能開啦!”那煙客毫不在乎他說:“呸!還不是一樣貨色。那班官僚,隻要有錢塞滿荷包,就能堵住他們的口啦!”
第三天,林則徐又到廣州的大小茶樓去,一邊飲茶,一邊和茶客傾談,查清了官府裏私通洋人煙販的實情,把那班貪官汙吏的名字,一一記在心中,然後才回到總督府去上任。
林則徐一上任,就把那班貪贓枉法、禍國殃民的煙商煙販,革職的革職,法辦的法辦。還把那些沒收來的大煙,一把火燒了個幹淨。這件事傳開後,老百姓們拍手稱快,都對林則徐讚不絕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1898~1976年),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縣城。他從小勤奮好學,12歲隨伯父到沈陽東關模範學校讀書。上學期間,他在課堂上專心聽講,課後廣泛閱讀課外書籍。
一次,周恩來到同學家做客,這位同學的爺爺帶他到城外遊玩,他見城牆殘缺不全,上麵還有許多槍炮子彈的痕跡,便問是怎麼回事,這位爺爺告訴他,那是沙皇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爭奪中國的土地在這裏打仗留下的罪證。周恩來聽了十分氣憤,暗暗立下發奮學習、振興中華的決心。
有一天,魏校長上修身課,當講到“立命”這一段時,突然發問:“你們說說為什麼而讀書?”學生紛紛發言。有的說“為了學知識,懂道理”,有的說“可以做官”,有的說“可以記賬”,有的說“為了發財”……老校長皺起眉頭,因為他對這些答案都不滿意。在掃視全班之後,校長把目光落到平時刻苦好學的周恩來身上。周恩來起身回答說:“我是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見麵前這位年僅十來歲的少年竟有如此宏大誌氣,感到十分欣慰,連連稱讚:“好哇,為中華之崛起!為中華之崛起!有誌者,當效周生!”同學們無不對周恩來產生敬佩之情。
1913年,周恩來進天津南開中學讀書。917年,他懷抱振興祖國的宏圖大誌,東渡日本留學。臨行前,他給一位同學題詞:“誌在四方”,“願相會在中華騰飛世界時”,再次表達了“為中華之崛起”的崇高誌向。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當時任周朝守藏史的老子請教“禮製”的好機會,於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
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去拜望老子。正在撰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理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裏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製’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他還打比方讚揚老子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遊;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遊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成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弓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他就像一條龍啊!”顏淵敬孔子
顏淵,春秋末期魯國人。雖然出身於貧窮人家,但天資聰穎,貧而好學,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深受孔子器重。
孔子在帶領學生周遊列國的途中,路過匡城時,被當地軍隊團團圍住。顏淵因為走得慢,掉了隊,可他一聽說老師有難,便不顧個人安危,火速趕到匡城。孔子見顏淵冒著危險趕來,非常感動,連聲稱讚他是個好學生。
後來,他們在去陳國、蔡國的路上,又一次被亂兵圍困,一連七天沒有吃飯,隨行的人既疲勞,又饑餓,個個愁苦不堪,有的人還病倒了。
顏淵見老師挨餓,心急如焚。他千方百計地從一個士兵那裏討來一點米,給老師生火做飯。飯快熟時,由於心情急切,他不小心將一塊泥土帶進了鍋裏。他想:不幹淨的飯,絕對不能給老師吃。但是扔了又太可惜了。於是,他把帶上土的飯挑出來,自己吃了。
這一情景,碰巧被同學子貢看到了,他以為顏淵是偷飯吃,就告訴了孔子。孔子不知真假,便對顏淵說:“一會兒吃飯時,先祭祖先,必須要用幹淨的飯。”
顏淵一聽,急忙把剛才的事如實說出,請老師處罰。孔子聽後,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誇他做得對,說他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漢高祖敬父
漢高祖劉邦,字季,沛縣人。公元前206年,劉邦推翻秦朝,滅了項羽後,創建西漢王朝,登上了帝王的寶座。
劉邦很講孝道,就是在做了帝王後,每天日理萬機,仍然堅持五天去看望父親劉太公一次。在劉太公麵前,劉邦沒有一點皇帝的威嚴,像普遍做兒子的一樣,做自己該做的一切,盡自己該盡的孝道。
太公的管家覺得不安,一次他對太公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陛下雖是您的兒子,卻是皇帝;太公雖是父親,卻是臣民。怎能讓皇帝禮拜臣民呢?這樣,一國之君的威嚴怕無法保證。”
劉太公覺得管家的話有道理,再聽說劉邦駕到時,他便手持掃帚,灑掃院子,企圖以此來阻止兒子行禮,並對兒子行臣見君的禮節。劉邦見狀大驚失色,連忙扶住太公,不讓他行人臣之禮。太公說:“皇帝是一國之主,豈能因我而壞了天下的法規呢?”劉邦仍堅持不肯。
回宮後,劉邦反複思量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他突然想起,若尊父親為太上皇,皇上對太上皇行子對父的禮節,名正言順,這個問題不是迎刃而解了嗎?
次日,他下詔尊太公做了太上皇,他對父親,仍行人子的禮節。從此,這便成了封建王朝的一種製度。漢明帝披孝送葬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的時候,給他講學的老師是桓榮。桓榮學識淵博,講課時旁征博引,使得劉莊14歲時就能通讀《春秋》,成了一個出色的學問家。
後來劉莊當了皇帝,他仍然堅持聽老師講課。他把老師請到太師府,讓老師朝東而坐,召集文武百官和桓榮的學生數百人聽老師講學,他自己也手拿書本來恭敬地聽講。老師累了,漢明帝親自獻上從皇宮裏帶去的熱茶和點心;講學結束後,他又領著百官向老師行禮告辭。一旦老師有病,他每次都派醫送藥,還親自登門看望老師。坐轎子來到老師家門前,他就下轎步行,以表敬意。老師病重後,他親切地拉著老師的手,默默垂淚。當後來得知桓榮老師去世的消息,漢明帝又要親自去參加葬禮。有人勸阻說:“陛下何必親自去,派一官員代替陛下前去吊唁就可以了。”但漢明帝不顧別人的勸阻,他脫下龍袍,穿上喪服,披麻戴孝,親自為老師送葬。漢明帝尊師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王祥臥冰捕魚孝母
王祥是西晉時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他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後來父親又取了朱氏為妻,盡管王祥對後母非常孝順,可朱氏卻經常想辦法虐待他。
王家院裏有棵李樹,結的李子又大又甜,非常可口。一年,李子快要熟了,朱氏愛吃李子,擔心鳥雀來啄食,就叫王祥在院裏趕鳥雀。一天夜裏,空中突然刮起大風,一會兒,又下起傾盆大雨。不少李子經受不住風吹雨打,一個接一個地落了下來。王祥見此情景,抱著李樹,痛哭失聲。朱氏看了不覺感動起來。
這年冬天,朱氏忽然想吃鮮魚。可當時河麵上結了厚厚一層冰,漁民都無法下網捕魚。王祥跑了幾條街鎮,也沒有買到鮮魚。他為了不使朱氏失望,便拿了漁網和木棒,自己跑到河旁,準備把冰擊開,下網捕魚。由於冬天衣服太厚,不好用力,王祥便脫去外衣,用力敲冰。可是冰太厚了,一時很難敲打。他想可利用自己的體溫融化堅冰。於是,他真的在冰上躺了一會。之後,他又繼續起來打冰。他不斷地使勁敲擊,最後終於在冰上打了一個大窟窿。冰口打開後,他撒下網去,第一網就捕獲了兩條金色的大鯉魚,他高興地把這兩條鯉魚拿回家去,孝敬後母。
朱氏被王祥的孝順所感動,她終於像對親生兒子一樣疼愛王祥了。吳道子拜師學畫
吳道子是唐代著名畫家,他的畫意氣豪放,獨具一格,被後人廣泛稱頌。
吳道子學畫的第一位老師,是保壽寺的畫匠。每天,吳道子總是早早來到作畫場地,給師傅準備好畫具、顏料,然後站在師傅身後,仔細看師傅怎樣勾畫稿、備畫樣,怎樣調色、著色,最後,再學著畫。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他就向師傅請教。由於吳道子謙虛好學,畫技提高很快,幾年後就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一天,師傅翻看著吳道子的畫稿說:“道子,如今你的技法已經超過了我。要想有更大的提高,就應該到外麵去闖蕩、去見世麵。”並告誡他說:“廣泛求師,認真學習是應該的,但還要不拘成法、獨辟溪徑,要形成自己的風格。”
遵照師傅的指教,吳道子不辭辛苦,四處訪師學畫。一次,他路過一家酒店,見裏麵十分熱鬧,湊過去一看,原來是著名的書法家張旭和賀知章正在酒後揮毫。隻見張旭疾書行草,龍蛇狂舞,賀知章勁書狂隸,氣勢豪放。吳道子被他們精湛的書法技藝驚呆了!他耳邊響起了師傅“不拘成法、獨辟蹊徑”的教誨,心想,若把書法與繪畫結合起來,不就是“不拘成法”嗎!於是,吳道子來到張旭和賀知章麵前倒頭便拜:“兩位老師在上,受學生一拜,道子願隨老師學習書法。”
吳道子的真誠感動了張旭和賀知章。從此,吳道子邊練書法,邊注意把學得的書法技藝融於繪畫之中,首創了“蘭葉描”技法。一年後,吳道子又拜別了二位恩師去了峨眉山,向大自然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後,他集各派畫家、書法家之長,獨辟路徑,創造了“潑墨寫意山水法”,震動了畫壇。
學有所成的吳道子,從來沒有忘記第一位老師的指教之恩,他專程返回故裏去拜謝師傅。不料,師傅已經去世。他跪在師傅的墳前,連叩三個響頭,獻上自己的作品,痛哭失聲。黃遵憲見師下轎
天空下著毛毛細雨,兩頂官轎從嘉應州衙門抬出,穿街過巷,直奔“入境廬”而來,這是嘉應州官陪同清廷道員黃遵憲返回故裏。轎子走著走著,卻在離賣柴坪還有一箭之遠的地方停了下來,原來是黃遵憲看見自己的老師黃傳恕站在家門口,連忙下轎拜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