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完璧歸趙
秦昭王聽說趙惠文王得到了一塊稀世寶玉——和氏璧,便派人送信給趙王,說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塊璧。
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將璧送去,但又怕秦王以此為借口派兵來犯,不由得左右為難。
就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趙王召見了他,藺相如認為還是答應秦國的要求為好。趙王很滿意他的分析,問他誰可以出使秦國。藺相如回答說:
“我願意捧著璧出使秦國,並向大王保證:秦國將城池給趙國,我就把璧留給秦王;如若秦國不將城池給趙國,我定將完整的璧送歸趙國。”
於是,趙王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到了秦國後,向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滿心歡喜,隻顧著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看玉璧,卻無意交城。藺相如見此情景,借口璧上有小白斑點要指給秦王看,取回了和氏璧。隨即,藺相如憤怒地指責秦王不守信譽,並說,如果秦王強行逼迫他交出和氏璧,他將讓玉璧與自己的腦袋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
秦王怕藺相如真的這樣做,馬上表示道歉,並當場叫人拿出地圖,劃出十五座城池。但藺相如知道他隻是做做樣子,不會真的交城,因此要求秦王必須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隆重的儀式,方能獻璧,秦王被迫同意了。
藺相如意識到: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五天再受璧,但肯定不肯給趙王十五座城池。因此他讓一個隨從人員換上普通百姓穿的粗布衣服,藏著和氏璧,從小路逃回趙國,從而實現了自己完璧歸趙的諾言。交璧那天,秦王知道藺相如欺騙了他後,並沒有殺藺相如,因為他想,即使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那樣傳出去名聲不好,不如把藺相如放回去,以博得趙國的信任。
藺相如完璧歸趙,趙惠文王很高興,封他為上卿,負責處理國事。藺相如不顧個人安危,一心為趙國考慮,完璧歸趙的故事也一直流傳下來。屈原投江殉國
屈原生活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他是楚國人,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偉大愛國詩人,傑出的思想家和愛國者。
屈原年輕時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楚懷王即位後,屈原被召入宮中,任左徒(相當於後來的副宰相),兼管楚國的內政外交。每逢懷王問政,屈原總能侃侃而談,由於見解獨到,深得懷王信任。
商鞅變法後,秦國日益強大,常對楚、齊、燕、趙、韓、魏六國發動進攻。當時六國正在蘇秦的奔走遊說下“合縱”抗秦,一時使強秦不敢輕舉妄動。趁著列國間戰事較少之機,屈原向楚懷王提出整頓吏治、改革律令,以及限製舊貴族權力,獎勵軍功、農耕,學習商鞅變法等一係列措施。屈原的主張得到楚懷王的支持,但卻侵害了有權勢官員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小人的排擠和陷害。
糊塗的楚懷王聽信讒言,罷免了屈原的官職,把他放逐到漢北。
公元前296年,懷王死後,頃襄王即位。朝中的大權由公子子蘭和大夫靳尚掌管,他們整日飲酒作樂,生活腐敗。流放中的屈原不顧年邁體衰,再次上京向楚頃襄王力諫,卻被流放到更加偏遠的江南楚國邊疆,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公元前278年春天,也就是屈原被楚頃襄王流放的第十九個年頭,秦國的大將白起,率大軍一舉攻下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京城一片火海,楚王的祖墳被秦兵挖掘、焚毀,頃襄王倉皇遷都陳城(今河南淮陽)。
得知這些事後,六十二歲的屈原踉踉蹌蹌地挪到汨羅江邊,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老淚縱橫。他撕扯著自己的頭發,雙手高舉,大聲地責問:“天啊,你怎麼這樣的不公?難道你真的要滅楚國,滅我屈原嗎?”在救國無門、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屈原於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憂憤地投入汨羅江(今湖南東北部),與楚國人民永別了。蘇武北海牧羊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帶了許多財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上層發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並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於。
最初,單於派人向蘇武遊說,許以豐厚的俸祿和高官,蘇武嚴辭拒絕了。匈奴見勸說沒有用,就決定用酷刑。當時正值嚴冬,天上下著鵝毛大雪。單於命人把蘇武關入一個露天的大地窖,斷絕食品和水,希望這樣可以改變蘇武的信念。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窖裏受盡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襖。過了好幾天,單於見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的表示,隻好把蘇武放了出來。
單於非常敬重蘇武的氣節,但又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於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臨行前,單於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麼時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中原去。”
蘇武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在這裏,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旌節和一小群羊。蘇武每天拿著這根旌節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回到自己的國家。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旌節上麵的裝飾都掉光了,蘇武的頭發和胡須也都變白了,單於仍然沒有放他回國的意思。
蘇武在貝加爾湖,牧羊達十九年之久。十幾年來,當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單於已去世了,就是在蘇武的國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兒子又繼任皇位。這時候,新單於執行與漢朝和好的政策,漢朝的皇帝漢昭帝立即派使臣去接蘇武回國。
但匈奴卻說蘇武已經去世,漢朝使者經過多方查訪,終於得知蘇武依然健在,於是揚言說,漢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隻大雁,雁的腳上係著帛書,帛書中清楚地寫著蘇武在北方的沼澤之中。單於聽到這個消息,隻好把蘇武等人送還漢朝。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蘇武終於回到了長安。鄭成功鼓勵農耕
鄭成功收複台灣後,派何廷斌前往高山族聚居的山村了解情況,並向當地民眾說明義軍來此是為了趕走荷夷,收複國土,拯救人民的。
原來,荷夷利用傳教士散布謠言,說“國姓爺”打來,為的是搶奪財物,殺土番,燒番舍。聽到這些傳言,高山族同胞人心惶惶,他們把糧食藏起來,把壯丁送往深山石洞裏躲避,都不敢呆在村社裏。
何廷斌回來把詳情報告以後,鄭成功算了一算,他們登陸已經十二天,應該到高山族同胞那裏走走看看了。他攜帶煙、布等物質,由何廷斌帶路,前往新港、目加留灣、蕭壟和麻豆四大社走去。
一路上,何廷斌向鄭成功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物產資源。高山族的酋長聽說鄭成功要來視察,立即召集全村同胞,載歌載舞地歡迎他。酋長還向他獻上了四項禮品:黃金、白銀、稻草和泥土。
鄭成功收下泥土,高興地說:“我們都愛土地,這是祖先開拓的土地,聞到泥土的香味,我們的心就貼在一起了。”
酋長問:“四項禮品,黃金為先,怎麼不收金,隻收土?”
鄭成功滿臉笑容地回答說:“土地裏麵出黃金嗬!”
酋長說:“那麼就請再選一項禮品,湊成雙吧!”
鄭成功又收下稻草說:“我們一起在土地上耕種收獲,年年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這是多麼美好的事啊!”
酋長明白了鄭成功的心意,再也不勸他收金銀了。
鄭成功後來常常帶著楊英他們在高山族聚居的山林察訪,當他看見當地刀耕火種的情景,決心幫他們改進農業技術。
楊英提出了倡議,給高山族村社每處送去一付鐵犁鐵耙,一頭耕牛;同時選派一些熟悉農耕的士兵,趕牛犁田耙地,好讓高山族兄弟看得懂,學得來。
水虞厝是最早學會使用耕牛犁田、深耕細作的地方,此後這裏年年農業豐收,糧食成倍地增加,日子好比芝麻開花節節高。
水虞厝和虞溪兩岸,住了一些來自晉江、泉州的居民,他們在這裏開拓荒地,種糧自給。鄭成功特地送來了八頭水牛,鼓勵發展農耕。這八頭水牛越繁越多,替附近的高山族兄弟耕田犁地,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不久,當地人募錢蓋了座大廟,要給鄭成功塑像。可是鄭成功再三囑咐,開發祖輩的土地,是中華民族的大事,決不能把功勞歸給他一個人。
為了尊重鄭成功的叮囑,水虞厝的大廟就塑了一頭大水牛,讓人們祭祀。但每當人們朝拜大水牛的時候,都會記起鄭成功贈牛送犁耙的功績,都會講述鄭成功造福於台灣人民的故事。舍生取義的海瑞
海瑞出生於瓊山,他四歲那年死了父親,母親節衣縮食,供他上學。海瑞發奮苦讀,於嘉靖二十八年中了舉人。四年以後,海瑞升為淳安知縣。
後來,海瑞被調到北京,任戶部主事。此時,昏君明世宗隻知修道求仙,企求長生不老,對朝廷政事概不打理。明世宗的這種作為致使奸臣專權,朝綱紊亂;百姓的疾苦,無人過問。
曾有一些正直之士上奏皇上不要崇信鬼神,而應關心國家大事,結果都被一手遮天的嚴嵩父子陷害。他們不是被處死,就是遭貶謫。禦史楊爵上疏直言,結果被投入獄中八年,差點送命。此後,幾乎無人再敢上書勸諫皇上了。海瑞目睹國家如此混亂的局麵,憂心如焚,滿懷著一腔激憤之情,寫了一篇曆數世宗種種錯誤、勸他改過自新、重新治理國家的奏折。
朋友們得知此事,紛紛前來攔阻海瑞,勸他不要呈遞,免得招惹殺身之禍。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海瑞在下筆之前,已令管家去訂好一口棺材,並且遣散了家人隨從。他還拿出二十兩銀子,交給在朝中為官的一位姓王的同鄉,對他說:“我這次上疏,凶多吉少,看在同鄉的情分上,一旦我遭不測,請你拿這筆錢將我埋在老家。”他的同鄉含淚答應了他的請求。
一切交代完畢,海瑞就義無反顧地到通政司(專管接收奏章向皇帝呈遞的機構)遞交了疏稿,然後,便到朝房等待治罪去了。
奏折到了世宗手中,他從頭看起,隻見上麵全是指責自己的文字:陛下以為可以得道成仙,就一意修煉,耗盡了民脂民膏,濫興土木,二十多年不理朝政,法紀全部廢弛……
世宗看完,氣得渾身亂顫,大發雷霆,將奏折擲到地上,下令將他逮捕,問成死罪,關在獄中。
兩個月後,即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一心祈求長生的明世宗,終因服食過多的丹藥而病死。他死後,海瑞被釋放複職,繼續為民操勞,直到萬曆十五年去世。海瑞死時,因沒有兒子,禦史王用級為他經辦喪事。王禦史來到他家,隻見家徒四壁,不禁傷感地流下淚來。海瑞沒留下一文私產,王用級隻好籌了一筆錢將他安葬了。出殯的那天,京都市民休市一天,以悼念他們深深愛戴的清官。靈柩抵達江邊,兩岸哭聲震天,百姓們一律穿上白衣,戴上白冠,扶老攜幼,自發前來送葬。自此,這位被譽為明代第一大清官的故事一直流傳開來。林則徐微服私訪
清政府腐敗無能,外國列強見有機可乘,紛紛運來鴉片,賺取我國的黃金白銀。在鴉片的毒害下,清政府國庫空虛,軍隊失去戰鬥力,政權岌岌可危。到了這種地步,朝廷隻好派林則徐前去廣東禁煙。
林則徐知道當時在廣東掌權的多是一班貪官汙吏,所以,他到廣州之後,一不坐八抬大轎,二不穿龍鳳官袍,三不進官府衙門,而是和幾個貼身侍衛化裝成各式各樣的人物,到民眾中去探查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