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還玉帶
裴度是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宰相,小時候為人就很正直、善良。
有一天,裴度去金山寺玩耍,看見一個婦人急匆匆地走進大殿去燒香,婦人走後,裴度忽然發現她把包袱忘在欄杆上了。他想喊那個婦人回來,但對方已走遠了。
裴度拿起包袱一掂,沉甸甸的,就把包袱抱在懷裏,坐在門口等著。
直到第二天中午的時候,才見那個婦人踉踉蹌蹌地跑來了。她見包袱不在欄杆上了,就跪在菩薩麵前,號啕大哭起來。原來,婦人的父親被人陷害,審理此案的縣官很貪財,雖然知道她父親冤枉,但因為她們一家沒有禮物送給他,就把她父親關進了大牢。婦人變賣了家產,買了兩條玉帶,想拿去送給縣官,沒想到丟在金山寺了。婦人哭著說:“我還怎麼去見父親呢!”
小裴度迎過去,遞過手中的包袱,問道:
“這是你丟的東西嗎?”
那個婦女一見,喜出望外,對著小裴度千恩萬謝。小裴度一夜沒回家,怕父母擔心,掉頭就要走。婦人拉住他的衣袖,硬塞到他手中一支五彩筆。說來也奇怪,小裴度有了五彩筆,學問一下子就長上去了,後來年紀輕輕地就中了進士。妙答遠近
東晉元帝的大兒子司馬紹,從小就很聰明,元帝很喜歡他。司馬紹四歲的時候,一次,元帝隨口問他:“孩子,長安和太陽哪個離我們近呢?”這時,正巧一個從長安來的人給元帝帶來了一封信。司馬紹見了,就順口答道:“當然是長安呀。”
元帝又問:“為什麼說長安離我們近呢?”
司馬紹認真地回答說:“常聽人說有人從長安來到京城,可是從來沒聽說有從太陽那兒來的。”
元帝心裏很高興,就想讓大臣們都見識一下小司馬紹的聰明。
第二天,元帝設宴招待群臣。元帝摸著司馬紹的頭說:“孩子,你再給大家說說長安和太陽哪個離我們近?”小司馬紹抬頭看了看在座的文武大臣,改口答道:“當然是太陽呀。”
元帝生氣地說:“昨天你不是說過,因為常聽人們講有人從長安來,而沒有聽說有人從太陽那兒來,所以才說長安離我們近嗎,今天怎麼就變過來了呢?”
司馬紹歪著小腦瓜,委屈地說:“我們一眼就能看見太陽,可是卻看不見長安,所以太陽離我們近啦。”
聽了這番回答,文臣武將們都讚歎地說:“這孩子現在就這麼聰明伶俐,長大了一定更了不起”。元帝聽了,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殿堂麵君
三國後期,鍾繇在魏文帝曹丕手下做事。他的兩個兒子鍾毓、鍾會很小的時候就顯露出作詩、書法的才能,被人叫作神童。魏文帝聽說了,就決定召見他們。鍾繇很高興,回家便告誡兩個兒子,明天千萬別給鍾家丟臉。
第二天早朝的時候,鍾繇帶著兒子進宮了。小哥倆是第一次進宮,見宮中高牆大院,路旁還有凶神惡煞一樣的衛兵肅立著,鍾毓就覺得很害怕。
到了殿堂上,魏文帝威嚴地高坐在龍椅上,兩旁的官員都低著頭。
文帝把小哥倆叫到眼前,見兩個孩子眼睛裏閃爍著智慧的光彩,長得很可愛,再一看,見鍾毓臉上有汗水,就開玩笑地問:
“你臉上為什麼流汗呢?”
鍾毓回答:“見了皇帝的威嚴,我很惶恐,汗水就像泉水一樣冒了出來。”
文帝又看了看鍾會,見他很鎮靜,就問:
“你怎麼不出汗呢?”
鍾會機智地回答:“不但我害怕,就連汗水都嚇得不敢出來了。”
聽了哥倆的回答,文帝非常高興,對大臣們說:
“這兩個孩子真是聰明超常,回答問題合情合理,可見他們已經把讀過的詩書都理解了,還能靈活運用。以後繼續努力,一定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楊繪破奇案
楊繪是北宋仁宗時有名的神童,他任知府(官名)時,還不過14歲。
楊繪剛剛到任就遇到一個離奇的案子:府庫的絲帛多次被盜,可除庫房的牆壁上有一個連小孩子都鑽不進來的小洞,沒有一點其它的線索。小偷是怎麼行盜的呢?這個問題把他難住了。
有一天,楊繪在街上看見一群人擠在一起,鬧哄哄的,就上前去看個究竟。到了近前一看,原來是一個耍猴的正在賣藝。小楊繪曆來就愛熱鬧,就擠了進去。
楊繪擠在看猴戲的人群中間,饒有興趣地盯著場地中央那隻機靈的小猴子。小猴子在藝人的指揮下,做著各種各樣的滑稽動作,圍觀的人都很開心。小猴子耍著耍著,好像忽然看到了什麼,一下子就跳到一個人麵前。那個人的手提箱就放在地上,箱子沒關好,一把大花傘的邊緣露在外麵。小猴子手腳麻利地打開箱子,抓起傘送到主人麵前。耍猴的人一看,臉色馬上就變了,急忙收起東西走了。楊繪看到這兒,說了一句:“明白了”,然後就返回了衙門。
第二天,耍猴的人被帶到了楊繪麵前,他不敢抵賴,將指揮猴子偷絲帛的事供認了出來。少年楊繪破了這個奇案,府內官吏們都對他很佩服。
此果必苦澀
晉代有個王戎,從小就很聰明。王戎七歲那年,有一天和小夥伴們到郊外遊玩。到了中午,太陽火辣辣的,小夥伴們覺得口幹舌燥,又熱又渴,就坐在路邊的一棵樹下休息。
這時候,有一個小夥伴一抬頭,忽然發現樹上結了好多的李子,把樹枝都掛彎了。他高興地喊著:“看,這麼多的李子呀,我們上樹去摘吧。”
孩子們都歡呼起來,一窩蜂似的爬上樹去。王戎仰著頭,看了看那些李子,對小夥伴們說:“大家下來吧,那些李子肯定是苦的。”可小夥伴們根本不理會他的話。
夥伴們摘夠了,就跳下來,在樹蔭下吃了起來。不料,剛咬了一口,他們就趕緊吐了出來,一個個都咧著嘴,一副痛苦的樣子。原來,李子又苦又澀,簡直不能入口。過了一會兒,一個小夥伴想起王戎的話,就問他:
“你怎麼知道李子是苦的呢?是不是你以前嚐過?”
王戎笑著說:“我從來沒有嚐過。不過我想李子樹長在路邊,又結滿了李子,如果不是苦的,恐怕早就被過路的人給吃光了,哪裏還能留給我們呢?”孩子們聽了,恍然大悟,他們都佩服王戎有見識。
長大以後,王戎成了西晉時期有名的“竹林七賢”之一。
添字得驢
三國時候,東吳有一位大臣叫諸葛瑾,他的臉長得又瘦又長,吳王孫權就常常拿他開玩笑,說他長的是一副驢臉。有一天,孫權舉行盛宴,諸葛瑾想讓兒子見見世麵,就帶著諸葛恪來到宴會上。宴會上,吳王想和諸葛瑾開個玩笑,就對衛兵小聲地說了幾句話。
過了一會兒,那個衛兵把一頭毛驢牽進了大廳,驢的臉上掛著個長長的紙條,上麵寫著“諸葛瑾”三個字,大臣們笑得前仰後合,孫權更是十分得意地望著諸葛瑾哈哈大笑,眼淚都流了出來。
看著父親又惱又羞的樣子,小諸葛恪快步走到孫權麵前,說:“請大王允許我再添上兩個字好嗎?”孫權想看看他玩什麼花樣,就同意了。
衛兵把筆墨拿來了。諸葛恪就在“諸葛瑾”三個字下麵,端端正正地加上了“之驢”二字。這樣,紙條上的字就成了“諸葛瑾之驢”了,在座的人又笑起來,都稱讚諸葛恪的聰明。孫權說:“你這兩個字加得好!好吧,這頭驢就賞給你。”
“大王,”諸葛恪接著說:“我父親是有名望的大臣,您當眾羞辱他,這不讓天下的人寒心嗎?”吳王聽了,趕緊向諸葛瑾道歉,大臣們都鼓起掌來,稱讚小諸葛恪既聰明又有膽識。
剖糞識奸
三國時,吳王孫權的兒子孫亮繼位,當上了小皇帝。小皇帝身邊有個小太監,愛占小便宜。他曾經向庫吏討蜂蜜被拒絕,為此耿耿於懷。
一天,小孫亮想吃蜂蜜,就對那個小太監說:“你快去倉庫中取些蜂蜜來。”一會兒,小太監取回了蜂蜜。孫亮打開碗蓋一看,一下子愣住了,原來蜜裏有幾粒老鼠屎!孫亮大怒,對小太監說:“蜜裏怎麼會有老鼠屎?把庫吏找來!”
庫吏找來了。孫亮氣衝衝地質問他說:“為什麼蜜裏有老鼠屎?你該當何罪?!”庫吏渾身直打顫,委屈地辯解說:“小人管庫一向小心,蜂蜜缸蓋得嚴嚴實實的,老鼠屎哪能進得去?還有,小人剛才舀蜜時也沒看見有鼠屎呀!這一定是有人陷害我!”於是就把小太監索要蜂蜜的事說了。小太監就說庫吏造謠,兩人就在宮殿裏爭吵起來。
孫亮說:“先不必吵鬧,我馬上就知道是誰撒謊了。”說完他便命人從蜜中取出鼠屎,把屎粒輕輕剖開,看了看,然後哈哈大笑,說:“如果鼠糞早在蜜裏,應該裏外全是濕的,現在鼠糞外濕內幹,顯然是剛放進去的。”說完就對小太監說:“你還想抵賴嗎?”
小太監見孫亮識破了自己的陰謀,就撲通一聲跪在地上直喊饒命。
喜劇大師卓別林
卓別林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喜劇大師,深受各國觀眾的喜愛。
卓別林的母親是紐約一家劇院的喜劇演員,因為沒人在家照顧小卓別林,就常常把他也帶到劇院裏,在自己演出的時候就讓他自己一個人在後台玩。因為經常去劇院,小卓別林不知不覺就受到了藝術的熏陶。在演員休息的時候,卓別林經常扮著鬼臉摹仿演員們的神態和動作,既滑稽又誇張,常常引得大家哄堂大笑,都說他有表演的天才。
卓別林五歲的時候,有一次母親的嗓子突然啞了。觀眾們正在焦急地等演員出場,劇場經理急得團團轉。突然他靈機一動:幹脆讓小卓別林頂替他母親出場!於是他讓人趕緊給小卓別林化妝。
當小卓別林出現在舞台上的時候,他一點也不緊張,先滑稽地向觀眾鞠了一個躬,然後就開始唱起了一支大家都熟悉的歌曲。童稚的歌聲引起了大家的共鳴,硬幣就像雨點般投到舞台上。這時,小卓別林突然停止了演唱,撓著腦門說:“先生們,我想先把錢拾起來再唱,可以嗎?”觀眾們哄堂大笑,劇場的氣氛達到了高潮。
演出結束了。小卓別林剛走下舞台,劇院經理就激動地把他舉了起來。請君入甕
在唐天授(武則天年號,公元690~692)年間,有人告發周興等人要謀反。於是武則天便讓來俊臣審他。周興、來俊臣都是些什麼人呢?
先說周興。周興是唐朝雍州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他年輕時學習過法律。在武則天當皇帝以後,他掌管刑獄,陷害過數千人。
來俊臣是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靠著告密的手段,獲得了武則天的信任。擔任過侍禦史、禦史中丞等職務。他曾大興冤獄,搞酷刑逼供,害過一千餘家的性命。總之,他倆都不是什麼好東西。但是,來俊臣審訊周興時的一段對話,卻是很耐人尋味的。
來俊臣並未采用正式的審訊方法,而是和周興一起吃飯。席間來俊臣故意向周興請教說:“如果囚犯不服的話,老兄有什麼高明的辦法?”
周興不假思索地說:“這還不容易!你隻要拿一個大甕來,用炭把甕燒紅,把犯人放進去,還怕他不老實招供嗎?”
來俊臣聽罷,笑道:“老兄的辦法高明。”然後站起來,拿出武則天的命令,不緊不慢地說:“有人告你謀反,我奉命來審問你,請兄入甕吧!”周興頓時嚇得麵如土色,不斷磕頭求饒,服罪認罰。
欲速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