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神秘的昏睡病
自從史前時代以來,在非洲就流行著昏睡病。但是,第一個昏睡病的病例,卻是由阿拉伯的旅行家——伊本·哈勒敦,他在14世紀的時候,記載下來的。
患有昏睡病的病人渾身乏力,很容易因為饑餓死去。當伊本·哈勒敦訪問一個部落的時候,這個部落的首領,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兩年之後,這個首領就死掉了,而整個的部落的人,也都因為昏睡病而死去。
傳播這種疾病的是一種昆蟲,叫“舌蠅”。而這種昆蟲,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這就是非洲為什麼一直流行“昏睡病”的原因。
1902年,英國政府派出了一個研究組,前去非洲研究昏睡病,奧爾多·卡斯泰拉尼,是研究組的成員之一。
通過屍檢,卡斯泰拉尼發現在許多患者的大腦裏,都有一種不知名的新的寄生蟲。而這些死亡的病人,都是被引起昏睡病的寄生蟲感染了血細胞。
第二年,戴維·布魯斯又加入這個研究組。他發現,有一些牛的身上,患有“非洲錐蟲病”,這些牛的疾病,都是由一種稱為“錐蟲”的寄生蟲引起的,並且這種疾病是由舌蠅傳播的。
布魯斯和卡斯泰拉尼當時發現,卡斯泰拉尼發現的寄生蟲也就是錐蟲。而且在舌蠅出沒的地點,也就是發現昏睡病流行的地點。於是,他們就告知人們一定要遠離有舌蠅的地區。第一種用於治療昏睡病的藥物是砷的化合物——一種致命的毒藥。但是,人們至今也未能找到治療昏睡病的有效的藥物。即使最好的藥物,也不能治愈嚴重的昏睡病。所以,對這種疾病,一定要盡早用藥治療。外科手術的祖師爺
華佗是我國古代的著名醫生。
一天早晨,天蒙蒙亮,華佗剛起床不久,就有一輛牛拉車拉著一個病人到華佗的診所。隻見病人神色蒼白,兩腿彎曲,滿臉的痛苦。華佗立刻給病人把脈。把完了脈,華佗凝神半晌,然後輕輕解開病人的衣服,伸手去按病人的肚子。華佗的手還未使力,病人突然發出一聲怪叫。華佗再次仔細察看了病人的神色,對病人的家屬說:“他得的是闌尾炎,要馬上開刀動手術!”
病人被抬上手術台後,華佗讓病人服下“麻沸散”。等病人失去知覺後,他在病人的腹部塗上消毒藥,再用消過毒的刀把病人的腹部剖開。他割去了病人的闌尾後,再用特製的桑皮紙線縫好刀口,敷上特製的消炎藥膏。
“好了,”華佗告訴病人的家屬:“七八天後,刀口就會長好,一個月後就可勞動了。”另一次,也是給一個腹部刺痛的病人看病。這個病人唉聲歎氣,神色顯得很悲傷。“大夫,十多天前,我的肚子就開始痛。這幾天,你看我,眉毛、頭發都快掉光了。我究竟得了什麼病啊?”華佗摸了病人的脈搏,檢查了病人腹部,說:“你的脾已經爛了一半,必須動手術切除。”於是,病人馬上被抬上手術台,服了“麻沸散”,然後開腹取出脾髒,病人的脾髒果然已經爛了一半,華佗診斷得絲毫不差。華佗把爛了的那一半脾髒切掉後,立刻為病人縫合好,敷上藥,不到一百天,病人就完全好了。刮骨療毒
在華佗的行醫生涯中,有一則流傳在民間的故事,那就是——刮骨療毒。
三國初期,有一次,關羽在樊城攻打曹操,右臂被毒箭射中。最先給關羽看病的醫生都不會解毒,於是,關羽右臂上的傷口慢慢腫大,十分疼痛,不能動彈,無法帶兵打仗。
正當關羽和他的部將為此事發愁時,有一天,部下突然來報華佗求見。
華佗是當時的一代名醫,聲名遠揚,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所以,關羽立刻把他請進了營帳。
“如果先生能夠把我的右臂醫治好,我關羽真是感謝不盡!”
“關將軍,我正是為此而來的。辦法有是有,可我就怕您忍受不了啊。”
聽了華佗的話,關羽微微一笑,說:“我雖是一個武夫,卻也久經沙場、出生人死,千軍萬馬尚且不怕,難道還會怕一點兒疼痛嗎?”
華倫說:“那就好。您中的是烏頭毒箭,毒已經侵入了您的骨頭。我準備在房梁上釘一個鐵環,請您把右臂伸進鐵環中,我再把您的眼睛蒙上,然後給您動手術。”
“不用鐵環了,那太麻煩。”關羽說:“您就直接用刀吧,我保證不會動彈。”
第二天,關羽在大帳設宴,先犒勞華佗。飲宴完畢後,關羽一邊和謀士對弈,一邊脫去外衣,把右臂伸給了華佗。華佗取出尖刀,消了毒,割開關羽的胳膊,隻見裏麵的骨頭早已變成了青色。華佗用刀“哢喳、哢喳”地將骨頭上的毒全部刮幹淨,再縫上刀口,敷上藥,包紮好。
手術時,盡管關羽疼痛難忍,但他忠實於自己的承諾,果然一動不動。
等手術完畢,關羽站起身來對華佗說:“先生,現在我的右臂已經不疼了,看,我又能像以前一樣活動了。您真是妙手回春啊!”華佗和“麻沸散”
在華佗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醫學成就之一就是他發明的“麻沸散”,也就是今天的“麻醉藥”。
當年,魏、蜀、吳三國鼎立,戰爭頻繁,軍隊裏的士兵和老百姓有很多人受傷、生病。因為沒有麻醉藥,華佗在給這些受傷、生病的人動手術時,病人都要忍受巨大痛苦。究竟如何才能減輕病人的痛苦呢?華佗一直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結果有一天,華佗碰到一個患“爛腸痧”的病人。這個病人病情嚴重,需要動手術。華佗用了好幾個時辰,才把手術做完。手術結束後,華佗累得筋疲力盡。為了解除疲勞,他喝了一些酒。因為太疲勞了,華佗多喝了幾杯,沒想到一下就喝得酩酊大醉,倒地不起。這可急壞了華佗的家人,他們怕他出事,立即用針灸針刺華佗的“中穴”、“百會穴”和“足三裏”這三個穴位,可是華佗一點反應都沒有,好像失去了知覺一樣。家人們摸了摸他的脈搏,發現脈搏在正常地跳動,這才放心,知道他真喝醉了。
等華佗醒來後,家人們把他酒醉後發生的事告訴了他,華佗聽了大為吃驚。他感到奇怪,為什麼家人給他紮針時,他絲毫沒有感覺呢?按照道理,他應該感覺到疼痛呀!難道是喝醉酒的原因嗎?
細心的華佗沒有把這件事疏忽過去,而是在隨後幾天裏連續做了好幾次試驗。最後,華佗得出了結論:酒對人體有麻醉作用。華佗便大膽采用了這個方法。給病人動手術時,他就先讓病人喝下滿滿一壇子酒,等病人醉得人事不醒,他才開始施行手術。可是,酒雖有效,卻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到底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也許是天意吧,一天,華佗又碰到了一個奇怪的病人。這個病人牙關緊閉、口吐白沫、兩手握得緊緊的,躺在地上一動不動。華佗仔細察看了他的神態,檢查了他的脈搏,發現一切正常。他詢問病人的家屬,病人以前是否患過什麼病。病人的家屬說,病人身體一直都很強健,什麼病也沒有過,隻是當天,他不小心,誤吃了幾朵“臭麻子花”,才變成這樣子。華佗立刻讓人給他找來一大堆“臭麻子花”。他聞了又聞,看了又看,然後,摘了幾朵,放進嘴裏品嚐。沒想到,藥剛剛進嘴,他就感到頭暈目眩、滿嘴發麻。“天,好大的毒性!”華佗叫了起來。從那天開始,華佗就不斷對“臭麻子花”進行試驗,他親自動口,品嚐這種植物的葉子、花朵、根莖。結果證明,“臭麻子”的果實的麻醉效果最好。華佗又到處走訪了許多醫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藥物,經過多次艱苦的實驗,他終於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劑麻醉藥。他發現,如果把這種麻醉藥和熱酒配製在一起,麻醉的效果會更好。於是,華佗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麻沸散”。麻醉劑的坎坷之路
17世紀之前,在歐洲,需要進行手術的病人,都靠用酒精、鴉片、莨菪、或者曼德拉等草根來減輕疼痛。然而,用這些東西,使病人失去知覺所需要的劑量很大,常常會致病人於死地。所以,在17世紀後,手術總是在病人處於抑製狀態下進行的,因此,病人常常因疼痛而大聲尖叫。
在歐洲,麻醉藥的發現純屬偶然。
1799年,漢弗萊·戴維發現,如果他吸入了一氧化二氮,一氧化二氮就會使他自己發笑。他把這種氣體稱為“笑氣”。於是,他邀請朋友們都來參加“笑氣”的聚會。
後來,在1815年,另一位蓍名的科學家邁克爾·法拉第,他發現了乙醚也有類似的作用,並且邀請他的朋友們都來享用。
直到19世紀40年代,一位名叫傑克遜的化學家才建議他的學生,即牙科醫師威廉·莫頓,應用乙醚給病人進行局部麻醉。
有一次,當他用乙醚給病人麻醉一顆將要鑽孔的牙齒時,發現病人的整個口腔都失去了知覺。於是,他想知道可不可以將乙醚用來進行全身麻醉。於是,他先在動物身上做實驗,後來又在自己身上進行了實驗。
1848年10月,莫頓公開表演用乙醚麻醉全身,毫無疼痛地切除了一位病人頸部的腫瘤。從那以後,乙醚就迅速得到 廣泛的應用。
麻醉藥的迅速采用,終於使手術變得不疼了。然而,當時歐洲的教會卻禁止婦女在分娩的時候使用止痛劑。他們堅持認為,《聖經》說過分娩應該是痛的。直到1853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生產時用了麻醉劑,於是,以後女性分娩采用麻醉劑,也逐漸被廣泛接受了。斷肢再植技術
在外科領域,最令人驚異的技藝是:成功地再植因為事故被機器切斷,或在交通事故中斷離了的手指、手、手臂、或者腳。
要重接斷離了的肢體,並使它們重新擁有功能,就需要把血管、神經以及皮膚和骨骼縫合在一起。
早在1912年,醫生們就已經有了斷肢再植的方法。當時,亞曆克西斯·卡雷爾,發明了縫合大血管的方法。20世紀60年代,更好的顯微鏡、細針和細絲線的問世,使小血管的縫合有了可能。
但最後的一步,重建被破壞的神經係統,卻在1967年才開始成為可能。1968年,卡馬楚和塔馬伊利,他們兩人用當時所有的新技術,對一位病人斷離的大拇指進行了再植。
斷肢再植所遇到的問題之一是,病人的毛細血管並不在手術後立即張開,血液雖然被泵入再植的肢體,但是並不能回流出來。這個問題隻有通過用水蛭來吸出多餘的積血加以解決。
水蛭曾經被用來治療多種疾病,它們吸附在病人的肌膚上,能夠吸出25克的血液。因為水蛭在吸血的時候,注入了一種能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質,所以,當它們被拿掉後,血液會繼續流出來。創造奇跡的光
在1960年,美國物理學家 T·H·馬伊曼,製造了第一個激光器。
激光器產生能量強大的輻射光束,有絕對準確的方向性。僅僅在4年以後,H·弗農·英格拉姆就將激光應用於眼科手術。
激光在治療視網膜剝離方麵非常有效。病人眼球後麵的視網膜上有神經末梢,神經末梢將影像轉換為神經信號送到大腦。有時候,在視網膜上會形成一個小洞,眼睛裏液體會漏出來,如果不將這個小洞補上,視網膜最終會脫離,病人就會失明。然而,僅用一次激光脈衝,持續僅0.001秒,就可以修複小洞,防止眼睛進一步損害。
激光對修複眼睛後麵的視網膜特別有用,可以在不引起任何出血的情況下進行切割。血友病是一種被切開後出血不止的疾病。因此,激光最適用於這類病人的治療。
貝爾電話公司於1967年研製了一個能同時切割和閉合血管的激光器。激光使手術進行得更快,病人受到的損傷更小。
激光現在能應用於白內障手術,也可以和內窺鏡一起配合應用於顯微鏡外科手術。一種新型的針刺用激光來代替針,避免了傳播艾滋病毒的危險性。老百姓的醫生
古代醫學家葛洪,由於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生活艱苦,對平民老百姓的貧困生活了解得很深刻。他親眼目睹了眾多窮人,因為無錢醫治各種各樣小病,而不得不忍受巨大痛苦,有許多人甚至死去了。他深知,疾病和貧窮就像是兩個親密的兄弟,窮人們常常都被疾病所困。因此,他一心想著要如何幫助窮苦人解決病痛的折磨。他發奮學習醫學知識,閱讀各種醫書。
閱讀了大量醫書的葛洪知道,書上的知識還遠遠不夠,而且當時醫書上大量的醫學記載也有很多錯誤,藥物書上記載的那些藥物和偏方對窮人們來說也都是很昂貴的。於是,葛洪深入民間,親自實踐。他在窮鄉僻壤的地方,與平民百姓頻繁接觸,學習民間單方、驗方,以及各種行之有效的治病方法。葛洪用了整整十年的時間親自實踐,在民間收集了大量不但簡單易行,而且療效顯著的醫學驗方和治療技術。利用這些簡單、廉價的驗方和治療技術,葛洪親自為老百姓治病,挽救了很多窮苦人的生命。
例如:葛洪找到了一種治瘧疾的方法,就是用一種名叫青蒿的草藥,把它的汁擠出來,不用加熱,直接喝下去,就可以治療瘧疾這種疾病。要知道,青蒿是生長在野地裏的一種青草藥,有時候,在農家房前屋後的院子裏也有生長,藥店裏賣的這種草藥,最多也隻要一二個銅板。所以,它不但容易尋找,而且非常便宜。現代醫學家們通過葛洪留下的藥方,把青蒿拿來研究,他們發現,把通過青蒿提煉出來的汁水製成藥片,是現在能夠找到的治療瘧疾最好的藥。免疫學的先驅
隨著科學的進步,現代免疫學也取得了輝煌成就。古代流行的不治之症,如天花、傷寒、霍亂等疾病,隨著現代免疫學的發展,早已不再威脅到人的死亡。事實上,在我國古代,也早已經有了免疫學思想的萌芽。葛洪,就是最早的免疫學萌芽思想的發明人。
在東晉的時候,人們注意到,凡是被瘋狗咬傷的病人,都會爆發“狂犬病”,並且有生命危險。有一次,有一個人被瘋狗咬傷了,他跑來找葛洪,苦苦哀求葛洪救他一命。
“大夫,求您救救我吧!我家裏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我死了,他們可怎麼活啊?”
葛洪早已經遇到過十來個這樣的病人。他總是竭盡全力診治他們,但都沒有救活。病人的苦苦哀求令葛洪十分同情,他決定,無論如何,這次也要冒險一試。
原來,在葛洪的頭腦裏,有一個非常大膽的設想。他想,瘋狗一定是因為有什麼毒素在它的身體裏作怪。有毒的狗咬了人,自然就會把毒素傳染給人。正是通過被瘋狗咬傷的傷口,毒素又通過血液被傳到人的身體裏麵。人染上了瘋狗的毒,自然也會變“瘋”,然後死去。
在當時的民間,就已流傳著“以毒攻毒”的醫術。也就是用有毒性的東西,來治療病人體內的毒素。以毒攻毒,便達到了解毒的目的。
葛洪想,人染上了瘋狗體內的毒,再用狗的毒素來治療人身上的毒,不正是“以毒攻毒”嗎?可是,狗身上的毒究竟藏在哪裏呢?這之前,葛洪曾做過多次試驗,他仔細檢查了瘋狗的肉、內髒、口水、最後,他想到應該用瘋狗的腦子來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