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裏,葛洪立刻讓人把咬人的瘋狗帶過來,當場打死,從狗的腦袋裏取出腦髓,敷在病人的傷口上。

但這次試驗沒有成功,病人還是死了。

葛洪沒有灰心,他繼續試驗第二個病人,這一次,病人在第二天竟然有所好轉。雖然病人最後還是死了,但這次試驗卻給了葛洪很大的信心和希望。葛洪繼續從事他對“狂犬病”的研究,最後終於能夠成功地治好一些被瘋狗咬傷的病人。

葛洪的治療方法和現代免疫學的治療方法,都是同一個道理。西方國家對於“狂犬病”的試驗和診治,比葛洪整整晚了一千五百年。尋找愛滋病因

1981年,美國的衛生官員注意到,有越來越多的人死於一些罕見的疾病,或者死於通常並不會致死的疾病。

起初,所有的患者似乎都是男性同性戀。但幾個月內,患者中,又增加了吸毒者以及男女受血者。每一個瀕臨死亡的人都是因為他們的免疫係統不再起作用。醫生把這種疾病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或簡稱為 ,中文譯名為艾滋病。

科學家們懷疑這種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1984年,呂克·蒙塔尼耶領導的一個法國研究小組,分離並鑒定出了這種進攻和破壞白細胞的病毒。

這種病毒被稱為人類免疫缺陷性病毒。它能通過血液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也可以通過性生活傳播,人在感染病毒後,可能要經過許多年才會發病。

目前,還沒有能治愈艾滋病的方法。但是,人們可以通過各種預防措施來避免疾病的感染,例如,利用避孕套進行“安全性生活”,不共用注射器等。人們捐獻的血液必須經過處理,以確保沒有艾滋病毒的存在。

一般地接觸艾滋病患者,如握握手什麼的,並不會感染上艾滋病。盡可能地了解並向全世界的人們宣傳艾滋病的知識非常重要。這樣,我們才能製止艾滋病的進一步傳播。隻有傾注極大的關心才會緩解這種疾病的發展。黃熱病的罪魁禍首

黃熱病曾經是一種可怕的疾病。1888年,黃熱病在美國佛羅裏達引了廣泛的恐慌。

這種疾病之所以被稱為黃熱病,是因為病人患有的黃疸症常常導致全身皮膚發黃。

在1900年,美國政府派一個名叫“沃爾特·裏德”的醫生和另外三位醫學科研人員,去調查黃熱病的病因。

在哈瓦那,一位名叫卡洛斯·芬萊的古巴醫生,花了19年的時間試圖證明:和瘧疾一樣,黃熱病也是由蚊子引起的。但是,他所有的實驗都失敗了。

實際上,沃爾特·裏德和他的研究小組都同意芬萊的理論。

沃爾特他們讓已經叮過黃熱病人的蚊子來叮咬自己。盡管他們都得了病,並且其中一個人還因此死亡了,但是,他們仍然不能證明蚊子攜帶有黃熱病毒。

最後,隻有在醫院的隔離帳篷內,他們進行了對照實驗後,研究者們才能證明蚊子是罪魁禍首。當時,一組呆在隔離帳篷內的誌願者,因為沒有被蚊子叮咬過,所以,他們都沒有發病;而另一組被蚊子叮咬過的人,卻有五分這四都患了黃熱病。

今天,仍然有一些國家存在著黃熱病。如果作為一個遊客要到這些國家去,必須先要證明自己已經接種了預防黃熱病的疫苗。

黃熱病起初症狀是發高燒,接著出現黃疸,有時也會伴有劇烈的嘔吐。許多人因患此病而死,特別在北美和南美。人們隻有通過消滅蚊子的滋生地來預防黃熱病。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是隋唐時期的著名醫學家。他七歲上學讀書,學習刻苦用功,能夠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因為他幼年體弱多病,為了給他治病,家裏人省吃儉用,帶著他四處尋醫問藥,看了不少醫生。也許與童年經曆有關,孫思邈從小就深知百姓生病的疾苦,窮苦人家治病不容易,他在十八歲的時候立下誌向,要為天下老百姓治病。

二十歲的時候,孫思邈不但精通諸子百家的學說,還學習到了一定的醫學知識,打下了治病救人的醫療基礎。他開始在鄉鄰親友之間行醫,親自實踐,為自己積攢臨床醫學經驗。

孫思邈一心行醫,對功名利祿毫不動心。由於他醫術高超,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這三位帝王,先後征召他入宮,並授以高官厚祿。華美的官服,奢華的房宅,同樣也打動不了孫思邈。他一一辭謝了三位帝王的恩賜,離開了皇宮,回到民間,繼續把全部精力都用來為大眾百姓救死扶傷。

孫思邈有很多在醫藥界、文化界的朋友,孫思邈和他們經常往來,互相探討學問,這對開闊孫思邈的眼界,促進和豐富他的醫學知識,起到了積極作用。

經過數十年的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的積累,孫思邈深感為病人治病的藥方得來不易。他決定把所能找尋到的治療各種疾病的藥方,全部搜集起來,重新編輯成一本醫藥處方大全,以利後世行醫的醫生。

為了實現這一理想,他博采經書,考證核實,反複驗證,終於在公元652年,他編輯成了一部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著名醫藥著作《千金方》。

《千金方》一共有三十卷,分別按婦科、小兒、七竅、諸風、腳氣、傷寒、內髒、癰疽、痔漏、解毒、備急等各種疾病和治療方法分類,一共有二百三十二種疾病的門類,治病藥方一共多達五千三百多劑,範圍十分廣泛。書裏還記載了關於針灸、處方、用藥、製劑、服藥等方麵的經驗,內容十分豐富。

《千金方》完成之後,孫思邈深感《千金方》的不足之處,又用了將近三十年的時候,編了一本《千金方》的補充說明書,名叫《千金翼方》。

這兩部洋洋大觀的《千金方》,是我國唐代醫藥學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和百科全書,引起了後世中外醫學家們的高度重視。

為了紀念孫思邈在醫學上的光輝成就,後人尊稱他為“藥王”。孫思邈為了刻苦研究醫書,曾經隱居在故裏的五台山。在他逝世後,五台山被稱為“藥王山”,人們在山上建廟,為孫思邈塑像立碑,每年都要為他舉行紀念活動。兒科醫學的奠基人

宋朝醫生錢乙,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位兒科專家。錢乙從小就鑽研醫學,他先後讀完了《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等有名的醫學著作。特別是《神農本草經》這本書,他手不釋卷,反複閱讀,幾乎可以倒背如流。

當時,有人不相信他讀完、讀懂、讀透了《神農本草經》這本書,就拿了許多不同的草藥借口請教前去試探他。誰知,對每一種藥,他都能夠從生長、藥理、藥效等方麵,進行詳細的解答。試探他的人一查醫書,果然如此,錢乙回答得絲毫不差。

在閱讀、研究醫書的過程中,錢乙對少兒疾病產生了特殊興趣。在所有的醫書和臨床實踐中,凡是錢乙能夠找到的關於少兒疾病的資料,他都一一摘錄,加以整理。

凡是具有醫學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在古代,醫生們把小兒科稱作是“啞科”,認為少兒的病是最難以醫治的。因為幼兒的脈搏還很微弱,不容易摸到;而且幼小的孩子不會說話,對於自己身體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也沒法用言語表達,醫生診治隻能靠其父母的描述和自己的觀察進行判斷;此外,在檢查過程中,他們又容易哭鬧不休,醫生很難安靜、準確地判斷病情。鑒於這些原因,少兒的疾病很容易被誤診,所以,一般的醫生,都不敢輕易給少兒看病。在臨床實踐中,錢乙也深深地體會到小兒疾病的難以治療。但是,錢乙並沒有因此放棄,相反,他用了幾乎將近四十年的時間,潛心研究兒童醫學,取得了累累碩果,為我國兒科醫學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錢乙妙手施丹

關於錢乙,民間還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戶姓朱的人家,那家有個五歲的兒子。這個孩子總是在夜裏發熱,流很多的口水,可是白天看上去卻很健康,沒有什麼毛病。姓朱的人帶著兒子去看病,有的醫生說他兒子患的是“傷寒”,有的醫生把他兒子的病當成內熱來醫治,還有的醫生用涼藥解表,不管怎樣,總是治不好他兒子的病。

最後,這個人帶著兒子去找錢乙。錢乙仔細檢查了孩子的病情後,開了一副藥,對這個人說:“這是白術的散末,你拿回去,熬三升水,讓你孩兒喝下去,病就會好的。”

這個人感到很疑惑,問道:“這樣飲多了,難道不會瀉嗎?”

錢乙說:“隻要不滲進生水,是不會瀉的。就算瀉了,也是正常的,隻有用這種方法,才能治好你孩子的病。”

這人便領著兒子回家,按錢乙說的,讓兒子服了藥。

吃完了藥,這人又帶著兒子來找錢乙。錢乙仍然如法炮製,堅持讓孩子服同樣的藥。

就這樣,最後孩子的病竟然真的慢慢好了。胚胎科學的奠基人

希羅尼穆斯·法布裏丘斯,他對於觀察胎兒在發育過程中的變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盡管當時,人們已經知道胎兒是怎樣受孕的,但是,卻從來沒有對從受孕到出生之間的胎兒變化進行觀察,人們對胎兒的發展,知道得很少。

法布裏丘斯曾經在帕多瓦大學學習,並學習了解剖學。他根據自己多年以來對胚胎的研究,在1600年,他出版了《胎兒的形成》一書,書中描述了不同動物的胎兒在它們發育晚期階段的變化。他被稱為是胚胎科學的奠基人。 今天,如果你去帕多瓦大學,你一定會看到一座宏偉的建築,在裏麵有法布裏丘斯用過的解剖示範室,像這種類型的建築物它還是第一幢。當年,正是在這個示範室內,他向人們演示人體的靜脈瓣如何使血液單向流動。雖然在當時,他並不知道這裏麵的原因。是他的學生,威廉·哈維,後來弄懂了老師這一發現的重大意義。人工受精

為了受孕,從女性卵巢裏麵釋放出來的卵子,要沿著輸卵管進入子宮。在那裏,它會受到大量的精子的攻擊,其中的一個精子,必須成功地進入卵子,才會孕育出新的生命。如果一位婦女的輸卵管阻塞,就無法受孕。

1969年,帕特裏克·斯特普托和羅伯特·受德華茲,從一位病人的卵巢中取出了一些卵子,並將它們和她丈夫的精子一起進行培養。

經過將近10年的研究,斯特普托才取得了成功。他把卵子和精子放在同一個培養皿中培養了幾天,確保卵子己經受孕,然後把受精卵子放入母親的子宮內,使它正常地發育。

1978年,劉易斯·布朗——第一個體外授精嬰兒出生了。從那以後,許多夫婦就用斯特普托的方法生下了自己的孩子。

體外授精是用來幫助那些因各種原因不能授精的人們的。如果父親不能提供精子,可以從精子庫中取出精子來替代,因為成功的概率仍然很小,所以,通常需要將多個受精卵放入母親的子宮內。試管嬰兒

人們對試管嬰兒的研究,有著漫長的曆史,早在40年代,科學家就開始在動物的身上進行實驗,1947年,英國的一家名叫“自然”的雜誌,就報告了將兔子的受精卵轉移到別的兔子的身體內,借腹生下幼兔的實驗。

1959年,美籍華人生物學家張民覺把從兔子交配後取出的精子和卵子,在體外進行受精結合。而且,他還將受精卵移植到別的兔子的輸卵管內,借腹懷胎,生出了正常的幼兔,成功地完成兔子體外受精實驗。這一實驗的成功,使張民覺成為了體外受精研究的先驅。他的動物實驗結果,為後來人的體外受精和試管嬰兒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78年7月25日,世界第一例試管嬰兒在英國誕生。試管嬰兒,在最早階段,妊娠的成功率隻有2.94%。1980年6月,澳大利亞第一例試管嬰兒也妊娠成功。在1981年11月以前,英國及澳大利亞一共誕生15個試管嬰兒。

1981 年12月,在美國出生了第一個試管嬰兒。現在,全世界已經有1萬多個試管嬰兒,妊娠成功率迅速提高熏妊娠率提高到20-30%。

對於因輸卵管的原因而產生的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具有重要的意義。李時珍勤奮求真知

李時珍是明朝時代的人,他出生在湖北省的蘄春縣。

李時珍的父親是一位遠近聞名的醫生。很小的時候,李時珍就時常跟隨父親上山采藥、並看著父親為人治病。每當家中來了病人,李時珍就會安靜地站在父親身邊,父親對病人的詢問、診治,每一個細節,他都用心地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李時珍從小就受到了醫學的熏陶,並為他自己日後行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成年以後,為了具備高超的醫療技術,能為病人迅速解除疾病痛苦,李時珍拚命苦讀各種書籍。李時珍不但深入閱讀了他曾經很厭惡的“四書”、“五經”,而且還廣泛涉獵其它能夠找到的書籍,包括各種稀奇古怪的小說、故事、寓言等。

為了能得到正確的知識,並在為病人臨床診斷時做到準確無誤,李時珍除了大量查閱前人已取得的成就,並加以利用,還對自己存有疑問的地方,進行仔細調查、研究、分析,最後才得出準確的結論。

例如,為了證實魚類有發聲的功能,他特地到海邊去向漁夫們請教;為了證實獵人捕蛇的方法,並看清白花蛇身上的花紋結構,他特地去大山裏拜訪獵人,並與獵人一起去捕捉蛇。等獵人把蛇捉住後,他親自把蛇翻來覆去地看了一遍,親眼證實在這種白花蛇的身上有二十四塊方格的花紋;為了證實鉛對人體是有毒的,他又親自跑到開采鉛的地方驗證。采鉛的人在開采鉛以前,總是要先吃許多肥肉、狗肉、喝很多的酒,他們說,隻有這樣才不會中鉛的毒,李時珍把這些都一五一十地記了下來。

更可貴的是,為了檢驗一些藥物的藥理作用,李時珍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

有一種名叫“羅勒子”的藥,據說可以把眼睛中的異物除掉。到底是真是假呢?李時珍決定做試驗。他拿了一個碗,裝了一些水,把“羅勒子”放在碗中。過了一會兒,“羅勒子”吸水膨脹,在植物的表麵形成了一層膜,這就說明它在人的眼睛中,能夠吸收眼淚和眼睛中的異物,確實有這種作用。後來,李時珍又親自用這種藥在自己的眼睛上做實驗,效果果然不錯。

還有一次是試驗“曼陀羅”花。“曼陀羅”花有麻醉作用,人在食用了它之後,就像喝醉了酒一樣,能夠被用來做麻醉藥。李時珍看到古書上說,人喝了“曼陀羅”湯,就會不由自主地又笑又鬧,手舞足蹈。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為了證實這個問題,李時珍居然也親自試驗,冒著生命的危險,通過自己身體的感受來證明這種植物的藥性。

正是出於這種對醫學實事求是的精神,認真負責的態度,李時珍才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為他日後著作《本草綱目》奠定了基礎。李時珍和《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