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深深地知道,醫藥是人命關天的大事,稍有不慎,用錯了藥,不會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一個有道德良心,有責任感的醫生,是絕不能允許這種事情發生的。正是這種神聖的責任感,促使李時珍立下宏願,要重新編寫一本新的藥物書。
要編寫一本藥物書,首先就要對各種疾病使用的藥物非常了解,非常熟悉。
為了潛心研究藥物,他閱讀了《爾雅》、《山海經》、《竹譜》、《香譜》、《菊譜》、《獸經》、《龜論》等各種與藥物有所牽連的書。他一邊看,一邊摘錄,一邊做筆記,一邊寫心得。就這樣,他在家中閉門讀書、研究藥物長達十年之久,據說連大門也沒有出過。
有時候,為了證明某一種藥物的藥性和藥效,李時珍不但不懼萬裏路途,不畏艱難險阻,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甚至還不惜冒著生命危險親身試驗藥材。
就這樣,李時珍用他充分獲得的第一手資料,來補充前人的不足,糾正前人的錯誤,發揮自己的新知。也就是這樣,他前後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時間,讀書、實踐、實地考察、寫出了著名的《本草綱目》。
在《本草綱目》中,總共記載了四百四十四種藥物,而且李時珍還對這些藥物進行了全新的分類,他被英國的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博士與魯桂珍博士稱為世界上“偉大的博物學家”,是博物學界的“無冕之王”。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就曾先後多次引用《本草綱目》的內容,並把它列入“中國古代百科全書”。李時珍被世界科學界認為是可以與哥白尼、伽利略等並列齊名的偉人。美麗的殺手——麻風病
麻風病是一種毀容的疾病,病人一旦患了這種疾病,外表就會變得非常難看。麻瘋病在世界範圍內,曾經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甚至《聖經》裏也曾提到過麻風病。患這種病的人,全身多處發生潰瘍,並可以導致殘疾。兒童最容易患這種病,他們在感染了這種病後,要過兩到七年才會發病。麻風病人經過治療能完全康複。
醫生漢森在1868年開始研究麻風病。因為這種病常常要累及到一個家庭中的多個成員,許多醫生都懷疑它可能是遺傳性疾病。然而,當漢森檢查了幾個病例的病史後,他注意到,一旦家庭分裂或者家庭成員分居,其他的成員就不會患病。所以,麻風病不可能是遺傳病,它隻是一種傳染病。經幾個月的治療,病人都可以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生活。
根據前輩巴斯德的研究成果,漢森尋找麻風病的致病細菌。1873年,他發現了麻風杆菌,並確認是它導致了麻風病。盡管他不能證明兩者之間的直接聯係,但他還是說服了政府,應該將麻風病人隔離起來。
直到發現了磺胺,人們才找到了治愈麻風病的方法。
但是,麻風杆菌很難被殺死,需要服用多種藥物才能完全治愈。目前世界上仍然有1000萬——1500萬麻風病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熱帶地區。在這些地方,麻風病不能被治愈的原因主是沒錢或缺乏藥物。瘧疾的威脅
瘧疾仍然是當今人類的最大殺手之一。“瘧疾”一詞在拉丁語中的含義是“壞的空氣”,甚至連古羅馬人,都意識到應避開一些沼澤地區的瘴氣,因為他們認為,正是這些瘴氣,導致了瘧疾。但是,瘧疾並不是由帶病菌的空氣引起的,而是由不流動的水繁殖的蚊子造成的。
一個名叫羅斯的醫生在瘧疾患者的體內,發現了一種大小如紅細胞的寄生蟲。這種蟲,是如何侵入人體的呢?醫生們設法追蹤這種寄生蟲的生活史,發現它先寄存於蚊子的胃內。在蚊子的胃裏繁殖後,這的幼蟲就侵入了蚊子的唾液腺內。當蚊子叮人時,唾液中的寄生蟲就隨之進入人體的血液中。幾周之後,被感染的人就會出現瘧疾特有的發熱和寒戰,然後病倒。
羅斯的研究並沒有治愈瘧疾。但是,一旦找到了瘧疾的病因,人們就能夠設法消滅在沼澤地裏繁殖的蚊子。
瘧疾現在幾乎已經在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城鎮內絕跡,但是,它卻仍然還流行在許多農村地區,特別是非洲,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地區的農村。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2億人患瘧疾。
奎寧是最古老的治療瘧疾的藥物。作為唯一有效的藥物,它一直使用了300年。預防瘧疾的最好辦法仍然是對付傳染源——蚊子。如今在瘧疾流行的地區旅遊,當有蚊子出沒時,人們就服用抗瘧藥,並使驅蚊劑來避免蚊子的叮咬。寺廟裏的學徒
葉天士是清朝時候的名醫。
一天,一位上京應考的舉人,路過蘇州得了急病,碰巧遇見葉天士。舉人便請葉天士給他診治。葉天士摸了摸他的脈搏後,詢問他的身體有些什麼不舒服的地方。舉人說:“我隻是每天都感到口渴而已。”
葉天士對舉人說:“你是內熱太重了,得了糖尿病,過不了一百天就會發病,不要考試了,回家去吧。”
但舉人應試心切,沒聽葉天士的勸告,仍然繼續趕路。舉人一邊趕路,一邊尋訪名醫。到了鎮江,他聽說有個老和尚能治病,就趕去求醫。
老和尚的診斷和葉天士的診斷一模一樣。不過,對於這種病,葉天士不知道有什麼治病的良方,老和尚卻把治病的具體方法告訴了舉人,他說:“從今天起,你每天吃梨,口渴了吃梨,饑餓了也吃梨,隻要你堅持吃一百天,病就會全好。”
舉人遵照老和尚的囑咐,每天堅持吃梨子,果然一路平安無事,順利到達京城應考。
舉人考試中了狀元,衣錦回鄉的時候,在蘇州又碰到了葉天士,就把老和尚治好自己的疾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說了。
葉天士知道老和尚的醫術比自己高明,就打扮成窮人的模樣,前去拜老和尚為師,並且改名叫張小三。
在寺廟裏,葉天士每天起早摸黑,一邊挑水、砍柴,搶著幹活兒,一邊擠出時間跟著老和尚精心學習醫術。老和尚看到他勤奮好學,很喜歡,每次出診,都會把葉天士帶在身邊。
三年過去了,葉天士把老和尚的醫術全部學會了。一天,老和尚對葉天士說:“張小三,你可以回去了。你回去吧,憑你現在的醫術,就可賽過江南的葉天士了。”
葉天士聽了老和尚的話,立刻跪在了地上,承認自己就是葉天士,並把自己苦心學習醫術的事情告訴了老和尚。老和尚很感動。從那以後,老和尚和葉天士就成了忘年之交。不恥下問
每當葉天士碰到自己治不好的疾病,他總是樂於聽取同行們的意見,不恥下問。即使是麵對那些出道不久,名不見經傳的醫生,他也能夠虛心求教,學習他們的長處。
有一回,葉天士年邁的母親患病。當他親自治療無效時,又遍請其他名醫為母親治病。可是,麵對母親的疾病,其他的名醫同樣束手無策。怎麼辦呢?眼看著母親的病情一天天加重,葉天士愁眉不展,憂心重重。
看到葉天士茶飯不思的樣子,他的一個仆人便走到他身邊想要安慰他。
“我們這裏有沒有那種學問很深,卻沒有名氣的醫生?”葉天士問仆人。
仆人想了想,回答道:“在我們後街,有一個姓章的醫生,我聽說他總是炫耀自己的醫術比你還要好,可是上門找他看病的人卻不多。”
聽了仆人的話,葉天士很吃驚,說:“這個人竟然敢這樣狂妄,大言不慚,他一定是有真才實學的,快去把他請來!”
仆人奉命去請章醫生。
章醫生被請來以後,他詳細詢問了葉天士的母親的病情,摸了她的脈,仔細查看了老人的神態氣色。葉天士又把自己為母親開的藥方呈遞給章醫生過目。章醫生看了葉天士的藥方之後,沉吟了半晌,對葉天士說:“老人家的病是因為內熱引起,內熱積鬱在心髒和胃之間,散不出去,就成病了。你開的這藥方,藥都是好的,隻是還需要‘黃連’。”
葉天士一聽,一躍而起,說:“黃連?我早就想用了,隻是我想到母親年紀大了,我害怕使用黃連會降下她體內的真火,不敢用啊!”
“你放心吧,”章醫生說:“我剛才給老人家摸脈,感覺到她的脈長而有神,老人家的身體底子很好,對症下藥,用黃連不礙事的。”一席話,說得葉天士連連點頭,表示讚同。按照章醫生所說,葉天士在藥方裏加進“黃連”,然後煎了藥,讓母親服下了。第二天,母親的病情果然開始好轉。葉天士又讓母親服了一劑藥,母親的病迅速全好了。治好了母親的病,葉天士喜出望外,他親自登門拜謝章醫生。從那以後,每當葉天士在給病人看病的時候,總是會對病人們說:“後街章醫生的醫術比我還要好,你們可以放心地請他看病。”青黴素之父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有人發現了微生物,找到了一些能治療細菌性疾病的藥物成分,這些成分被稱為“抗生素”也叫“抗菌素”。其中,最早被發現的抗生素,叫“青黴素”,也就是“盤尼西林”。發現“盤尼西林”的,是著名的英國醫生,科學家亞曆山大·弗萊明。
弗萊明從小就立誌學醫。1901年,他得到了一筆豐厚的遺產,便選擇了去倫敦大學聖瑪麗醫院的附設醫學院學習。他學習十分勤奮,成績出眾,深受老師的賞識。經過五年的刻苦攻讀,一九零六年,弗萊明學成畢業,被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一畢業,弗萊明就全身心地投入了醫學研究。他進入了聖瑪麗醫院的一個實驗室,開始研究有關傳染病的治療和預防。由於弗萊明的刻苦認真,他很快就在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成績,得到醫學界的好評。
孜孜不倦的研究,弗萊明獲得了很多重要的醫學研究成果。但他一生最重要的發現,卻是青黴素。
一九二八年夏季的一天,弗萊明像往常一樣,正在進行細菌培養,他伏在顯微鏡上,觀察一種球菌。看著看著,他發現這種菌落好像與以往看到的不太一樣。在這些的菌落中,有一種是綠色的黴菌菌落。一連好幾天,弗萊明注意到同樣的現象不斷發生。而且他發現,在這種綠色菌落的周圍,細菌都停止了生長。於是,他開始潛心培養並研究這種綠色菌落,他叫它們“青黴菌”。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弗萊明發現,“青黴菌”具有殺滅、溶化某些細菌的能力。而被“青黴菌”溶化、殺滅的那些細菌,正是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的細菌。像引起人的身體化膿、潰爛,甚至引起肺炎、細菌性心髒內膜炎、腦膜炎、扁桃體炎的革蘭氏陽性細菌等,都能被“青黴菌”殺滅。弗萊明還發現,“青黴菌”不但能殺死這些對人體有害的細菌,而且還能抑製它們的生長,使它們不能夠繁殖。得到這一結果之後,弗萊明開始試驗“青黴菌”能否用來治療人體疾病。最先,他在小白兔的身上做實驗,證明了“青黴菌”對動物沒有毒性。謹慎的弗萊明繼續用血液來做實驗,最後證明,“青黴菌”的殺菌能力是相當驚人的,它應該是極為理想的治療傳染病的藥物!
弗萊明把自己的發現寫成了一篇科學論文。在論文中,他把由“青黴菌”分泌出來的、具有強大的殺傷病菌能力的物質,起名叫“青黴素”,英文譯音就是“盤尼西林”。
“青黴素”被發現後,由於科學技術條件的限製,直到一九四一年,它才開始被投入生產使用。“青黴素”在醫療上的使用,拯救了大量生命垂危的病人的生命。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它為英美盟軍最後戰勝納粹法西斯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今天,每當人們提到“青黴素”,總是把它與弗萊明的名字連在一起。脈診治療的一代先驅
在春秋戰國時期,科學還非常落後,今天可以用各種先進儀器檢查到的身體疾病,在那時卻是無法辦到的。所以,現在民間,還流傳著扁鵲診脈病人的動人故事。
有一天,扁鵲遊曆到了晉國,也就是今天山西省一帶的地方。晉國有一位大夫,名叫趙簡子。趙簡子當時正身患重病,已經昏迷了五天五夜不省人事。當趙簡子的家人得知一代名醫扁鵲遊曆到了晉國時,立刻把扁鵲恭迎到家裏。
來到趙簡子的床前,扁鵲仔細觀看、辨認了趙簡子的神態氣色,然後用手為趙簡子把脈。在把脈的時候,扁鵲雙目微閉、凝神靜氣、一絲不苟。過了好一會兒後,扁鵲緩緩地睜開眼睛,放下趙簡子的手,對趙簡子的家人說:″你們不要擔心,他的病很快就會好的。″聽了扁鵲的話,趙簡子的家人們都半信半疑。
扁鵲配了藥方,讓趙簡子的家人去藥鋪抓藥。然後,他從隨身攜帶的包袱裏,取出了銀針,為趙簡子紮針灸。經幾次紮針治療,又喝了扁鵲配的湯藥,一周後,趙簡子便蘇醒過來,他身上的病也慢慢痊愈了。
扁鵲被尊稱為“中國脈診治療的一代先驅”。起死回生
有一天,扁鵲遊曆路過虢國,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陝縣。虢國正在為太子操辦喪事。
太子年紀輕輕、風華正茂,怎麼會說死就死呢?扁鵲一時好奇,便詳細詢問太子的侍從人員,了解太子生病的詳細經過。扁鵲讓侍從人員把他帶到太子的屍體前。他仔細檢查了屍體後,向侍從人員說:“你們的太子還沒有真死,也許還能救活。”侍從們立刻把這話報告給了國君。國君在半驚半喜中,請扁鵲入宮,命人把太子的“屍體”抬來,請扁鵲診治。扁鵲通過把脈,證明太子確實還沒有死,他的鼻息間還有微弱的呼吸,而且他的兩腿也還有一些溫度。他斷定太子隻是暫時性的休克,還能夠治好。扁鵲立刻取出針灸對太子進行急救。在隨後的十多天裏,扁鵲親自照料太子,為太子配藥、紮針,太子終於完全恢複了健康。人們紛紛稱讚扁鵲能夠妙手回春、起死回生。可是,扁鵲卻謙虛地說:“我並沒有把死人救活的本事,隻是太子本來就沒有死而已。”
扁鵲的謙虛更贏得了人們的敬重。希臘人和草藥
古代的醫師在很多時候,並不像今天的醫生,能夠詳細地知道疾病的起因。但是,他們卻知道能用一些特殊的草本植物來治療一些疾病。
他們將幾種草本植物混合在一起,配成藥。這種技能一輩一輩地被繼承了下來,並且被無數的醫師應用在臨床實踐中,一直延續了好幾百年。
在用草本植物治病方麵,很多的古代醫生,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尤其是希臘的藥物學家——佩達紐斯·迪奧斯科裏季斯。
佩達紐斯·迪奧斯科裏季斯,他是一位醫生和博物學家。他根據自己一生的行醫經驗,搜集了當時所有的可以用來治病的草本植物,並詳細記錄了它們的治療方法,寫出了一本名叫《藥物學》的書。這本書一共5卷。
在這本書中,詳細記載了600多種草藥,其中有大約五分之一的草藥,在今天仍然被認為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迪奧斯科裏季斯在草藥研究方麵的絕對權威,一直在世界醫學界保持了1500年。他的《藥物學》一書,在1665年,被翻譯成了英文,今天仍然在印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