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關心病人的希波克拉底

如果你生病了,你去看醫生,那麼,你一定會有這樣的經驗;假如你不信任你的醫生,那麼,你可能就會想,醫生會毒死你嗎?醫生會把你的隱私告訴其他的人嗎?

但實際上,我們知道我們可以信賴醫生,他們一定會盡力而為地治好我們的病,而且能夠為我們保守疾病的秘密。因為在2000多年前,著名的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就已經製定了一套醫生的行為規範,並且已經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希波克拉底被認為是世界的“醫學之父”。

希波克拉底寫出了第一部醫學觀察記錄,創立了醫學實踐全新的科學基礎。

希波克拉底把關心病人放在首位。他不同意疾病是由神靈引起的觀點。他認為疾病有著自然的原因,疾病應該用科學的方法來治療。他認識到環境能夠影響人的健康,人體也能夠自行恢複健康。他在愛琴海的科斯島上,建立了一所學校和一個醫學協會。他和他的同事寫了一部共60卷的書,名叫《希波克拉底文集》。這是一部輝煌的巨著,其中包含了許多詳細的病例,並描述了醫師們應該如何進行醫學實踐。在希波克拉底學校裏,所有的學生都必須進行宣誓。他們的誓詞是:“我宣誓……,為了病人的利益,我將盡我的能力和判斷力來為病人治療,而且決不含有不良的或非法的意圖。我將使用無害的藥物……所有我看到的或聽到的決不公布於眾。” 衙門裏的醫生

張仲景是我國古代的著名醫學家之一。他一生致力於行醫,醫治好了很多病人。

據說他在五十歲左右時,曾經做過長沙的太守。

但是,張仲景對於做官,沒有絲毫的興趣。在衙門裏,每天麵對著堆積如山的公文案卷,他的心裏仍然掛念著醫學典籍、治病偏方。他總是念念不忘要為老百姓治病。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人是不能夠隨隨便便進入民宅的,更不能隨隨便便接近平民百姓。怎麼辦呢?張仲景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每月的初一、十五這兩天,他不問政事,而是讓人大開衙門,把有病的群眾都放進衙門裏來。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個兒仔細地給群眾把脈、看病。時間久了,便形成了慣例。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張仲景的衙門前就聚集著許許多多來自四麵八方的生病的老百姓。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就把醫生坐在藥鋪裏麵給病人統稱為“坐堂”,坐在藥鋪裏麵看病的醫生就被稱為“坐堂醫生”。張仲景和《傷寒論》

在中國曆史上,東漢末年是一個有名的動亂年代,年年混戰,民不聊生,房屋成了廢墟,田園成了荒野,百姓顛沛流離,饑寒困頓。

由於戰爭不斷,災禍頻繁,各地都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在今天的洛陽、南陽,紹興等地,更是疫情嚴重,幾乎家家有僵屍,戶戶有哀泣。

在張仲景的家鄉傷寒流行,他家裏的幾個親戚,先後因為感染上傷寒、難以治愈而死去。目睹親人的生離死別,張仲景悲痛不已。他心想,如果我連自己親人的生命都拯救不了,那麼,我還有何顏麵活在這個世界上,我還有什麼資格當一個醫生?

於是,張仲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傷寒病的研究之中。他刻苦鑽研《內經》、《難經》、《胎臚藥錄》等醫學著作,廣泛收集各種治療傷寒病的藥方,並向民間有經驗的醫生請教。數載寒暑,張仲景博采眾家之長,創立了″傷寒學派″,並著有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傷寒論》。

中國古代的醫生們根據張仲景留下的《傷寒論》,在以後的數百年間,拯救了數以千萬計傷寒病人的生命。這本《傷寒論》著作,不僅對中國的醫學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甚至對日本、朝鮮、蒙古等國的醫療進步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傷寒瑪麗

在19世紀50年代,克裏米亞戰爭爆發的時候,因為傷寒流行大量死亡的士兵,是因為戰傷而死亡的士失的十倍。可見,傷寒真是一種很可怕的疾病。傷寒可能會引起病人發高燒、腸道出血,而且它傳播得非常快。

在1898年的時候,盡管這種疾病在當時仍然無法治愈,可是,著名的醫生賴特,卻研製出了傷寒病的疫苗。

在第二年爆發布爾戰爭之後,士兵們死於傷寒病的人數,仍然比死亡於戰傷的人數要多五倍。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因為傷寒病的疫苗得到了采用,雖然有數百萬的士兵因為戰壕內的惡劣條件而死亡,但是,死於傷寒病的卻隻有100人。

但是,盡管賴特研製出了傷寒疫苗,但他卻碰到了一個他未能預料到的問題,那就是“傷寒瑪麗”。

瑪麗是一位廚師,突然有一天,她所到之處,都要引發傷寒。不管她走到哪兒,傷寒都迅速地傳播。可是,奇怪的是,瑪麗自己卻並沒有患病。原來,她把自己攜帶的病菌傳染給了她做的食物。而吃了她的食物的人,就感染了傷寒病菌。當人們最終證實了瑪麗是傷寒病的傳播者後,這個不幸的女人被扣留,而且被終生隔離。第一顆人工心髒

1957年,威廉·科爾夫製造了第一個供人使用的人工心髒。他把它植入到狗的身體裏,但一個半小時後狗就死了。

後來,在猶他州大學工作的羅伯特·亞爾維克,在1970年研製出了另一個人工心髒,他把它稱為“亞爾維克”。這顆心髒,是用玻璃纖維和聚氨酯製成的,它通過用壓縮空氣來驅動身體裏的血液流向全身。

亞爾維克將人工心髒在幾頭小牛身上做了試驗,但是,因為這個人工心髒不能伴隨著小牛的生長而生長,所以,大約66天後,所有的小牛都死了。

1982年,醫生們第一次將一個亞爾維克心髒植入了人體。接受這個心髒的病人名叫巴尼·克拉克,他是一位61歲的患者。

後來,一個名叫威廉·施羅德的人,也成功地被植入了一顆人工心髒。借助這個新的心髒,威廉·施羅德活了20個月,他是當時所有被植入人工心髒的人中,活得最長的一個。

不過,由於技術條件的限製,施羅德在被植入了人工心髒後,他卻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他的遭遇使人們深感震驚。人工心髒隨後在美國被禁止使用。

自從人工心髒被禁止使用後,科學家們又研究出了其他輔助心髒工作的裝置。

1989年, 理查德·萬普勒製造了一個稱為“血液泵”的微型渦輪機,可以短時間接替心髒的工作。1990年,一家美國公司研製出了一個能植入人體的心髒輔助裝置。心髒起搏器

心髒的電信號使心髒跳動。當人在運行時,心髒的跳動加速;當人在睡眠時,心髒的跳動減慢。如果人的心電係統異常,心髒就跳得很慢,甚至可能完全停止。而人工心髒起搏器發出的有規律的電脈衝,能夠使心髒保持跳動。

最初,人工心髒起搏器的電池,有一部分裝在身體的外部,導線從身體外麵通過靜脈到達心髒。它們隻能在醫院內短期使用。

後來,魯內·埃爾姆奎斯特在1958年,製作了一個可以放在體內的起搏器,鋅-汞電池被埋在皮下。1960年,瑞典醫生奧克·森寧為一位病人植入了這種起搏器,電池一直使用了2-3年才更換。

在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又在起搏器上增加了微處理器。隻有在感覺需要起搏器時,病人才會啟動它。

今天的起搏器就更複雜了,起搏器可以根據血液的濕度來調節心跳。1988年,一位病人安裝了一個核動力起搏器。這個起搏器使用了微量鈈,它可以持續使用20年。鎮靜劑的發現

精神分析法對於那些心情煩亂的患者,或者抑鬱者非常有效,但是,它對於精神障礙病人,效果卻不佳。約翰·凱德懷疑精神病是由於患者體內化學因素失衡而造成的。他用精神病人的尿液在豚鼠身上做實驗,卻偶然發現由尿酸稀釋液中獲取的鋰,能使興奮的動物平靜下來。

就這樣,鎮靜劑“鋰”被發現了,它有助於緩解人們的抑鬱和焦慮。它們被用來治療精神緊張,並不影響正常的大腦活動。

凱德首先在自己身上試用,然後,他把這種“鋰”,用於“狂躁抑鬱症”患者。這種“鋰”,減輕了這些病人的興奮或“狂躁”症狀,也減輕了抑鬱症狀。凱德在1949年發表了他的研究結果。

當凱德在澳大利亞進行研究時,法國的科學家們正在尋找能延緩機體衰竭的藥物。外科醫生們認為這類藥物能使病人在手術後不發生休克。

1950年,德萊和德尼凱聯合,生產出了氯丙嗪。它不僅可用於手術後,還能使精神病人平靜下來,如今,它仍然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和狂躁抑鬱症。

氯丙嗪是第一種直接作用於神經細胞的藥物,並且是第一種真正的鎮靜劑。

鎮靜劑對病人的效果如此好,使得世界各地的製藥公司,都陸續研製出了多種鎮靜劑。鎮靜劑,不僅適合於各類精神障礙患者,同時也適合於各種類型的焦慮症患者。弗羅伊德和夢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有名的精神分析專家。他曾經和另一名精神病醫生布羅伊爾共同從事精神病的研究。

1881年,布羅伊爾的一位病人引起了弗洛伊德的濃厚興趣。這位病人名叫安娜,她患有多種癔病的症狀,如:她的上下肢癱瘓,她的視力、說話和記憶都有障礙。

在催眠狀態下,布羅伊爾詢問病人的每一個疾病症狀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發生的。當她回憶起與每一個症狀相關的令她煩惱的事情時,這些症狀就一個個地消失了。1895年,弗洛伊德和布羅伊爾共同發表了這種被安娜稱為“談話治療”的治療方法。

後來,弗洛伊德繼續研究,他找出了一種更好的方法,追蹤引起病人的情感障礙的神秘的病因。

病人可以從容地坐在椅子上,講任何他們想要講的事情。逐漸地,病人會講到他們的希望,以及過去那些使他們煩惱的事情。弗洛伊德說,正是那些埋藏在人的頭腦潛意識裏的希望或記憶,使得他們的發病。弗洛伊德把這種治療稱為“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認為,夢有時候可以顯示神秘的潛意識裏的東西。夢並不直接包括實際的事件或被壓抑的希望,而是將它們轉變了,使人們不知道它們的真實含義。人造皮膚

皮膚不僅能使人不受到汙物和細菌的侵襲,也能保持人體內的水分。當大麵積的皮膚受到嚴重的燒傷或損害時,醫生必須立即輸入液體,並且保護傷口。如果僅是皮膚的淺層受損,新皮膚會再生。如果病人受到了嚴重的燒傷,皮膚就不能靠自己修複,必須將身體其他部位的表層皮膚移植到傷口上。

但是,在移植新的皮膚之前,要先給病人植上一層人造皮膚。人造皮膚有兩層:表層和裏層。表層是由一種矽橡膠薄膜製成了,能阻擋細菌的進攻。裏層是一種特殊的培養基,能幫助受傷的皮膚生長。人工皮膚用於為移植的皮膚提供基層。揚尼斯·揚尼斯是第一個用人造皮膚來治療三度燒傷的病人。

今天,人造皮膚被用於皮膚移植的第一期治療。人造皮膚可以保護傷口免受感染,促進皮膚結締組織的生長。在這期間,人體的免疫係統會逐漸分解多聚物,一旦病人自己的表層皮膚被移植上去以後,傷口就會很快愈合。血液的替代品

克拉克和高蘭發現,碳化氟能像血液一樣,吸收空氣中的氧。

1966年,這兩位科學家把一些小老鼠放入一桶液體中,並將小老鼠完全浸沒在液麵下,按照道理說,小老鼠應該在數分鍾之內死亡,但是,它們卻活了好幾個小時。桶中的液體含有碳化氟和水。碳化氟的分子同水中的氧氣結合,並進入小鼠的血液內。

在發明血液替代品的道路上,克拉克和高蘭邁出第一步。

第二年,另一位美國亨利·斯洛維特,給幾隻兔子注射了含有碳化氟和蛋清的混合物。他發現,如果這種混合物不超過血液總量的三分之一,兔子就能夠成活。

第一位接受人造血的是日本科學家內藤良知。1979年,他給自己注射了200毫升人造血。

如今,醫生已經用了多種不同配方的人造血供急救時應用。

在輸血時,人造血隻能和血液一起使用。它常用於那些需要大量輸血的病人,如受到三度燒傷的病人。治療疾病的化學物質

化學療法就是利用能治療疾病,但是不會導致病人死亡的化學物質,治療某種疾病。

保羅·恩利希最先使用了這個名詞,他是一所研究感染性疾病和血清研究所的所長。

在利物浦,有人試著用一種合成的砷化合物來治療寄生蟲的感染。但是,當恩利希試圖重複這些結果時,他發現,疾病產生了對這種藥物的耐藥性。他要求化學家試著合成許多不同的砷化合物。

後來,另一位德國科學家弗裏茨·紹丁,在1905年發現了引起梅毒的微生物。恩利希就用他的化合物來試驗對這種新微生物的治療作用。他高興地發現,這種化合物有效果。他把這種化合物稱為“灑爾氟散”,並戲稱它為“神奇的子彈”,因為它對梅毒有特效。1911年,這種化合物,第一次運用於梅毒的治療。從那以後,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能殺傷腫瘤細胞、不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的化學物質。在發現有效的化學物質之前,科學家得對幾千種化學物質進行測試。

許多種癌症現在都能被治愈。

幹擾素是人體針對某些病毒發生反應後,自然產生的蛋白質。它們刺激人體自身的防禦係統,殺傷一些癌症細胞。它們現在已經被成功地用於治療某些類型的白血病,並能延緩一些腫瘤的發展。一個低智商的孩子

加拿大少年瓊尼·馬汶的爸爸是木匠,媽媽是家庭主婦。這對夫婦節衣縮食,一點一點地在存錢,因為他們準備送兒子上大學。

馬汶讀高中二年級時,一天,學校聘請的一位心理學家把這個16歲的少年叫到辦公室,對他說:“瓊尼,我看過了你各學科的成績和各項體格檢查,對於你各方麵的情況我都仔細研究過了。”

“我一直很用功的。”馬汶插嘴道。

“問題就在這裏,”心理學家說,“你一直很用功,但進步不大。高中的課程看來你有點兒力不從心,再學下去,恐怕你就浪費時間了。”孩子用雙手捂住了臉:“那樣我爸爸媽媽會難過的,他們一直巴望我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