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富蘭克林·羅斯福

富蘭克林·羅斯福(1882~1945年)出生於美國的上流社會家庭,父親是百萬富翁。羅斯福幼年時曾多次跟隨父母遊曆歐洲國家,18歲入哈佛大學主修曆史和政治,1904年畢業後轉入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後任律師。1910年羅斯福初人政界,以民主黨候選人身份當選為紐約州參議員,1912年連任,1913年31歲時任海軍部次長,表現了卓越的行政管理才能。1920年羅斯福以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身份參加美國大選,雖然敗北,卻由此成為全國聞名的政界人物。1921年羅斯福在加拿大參加了一次撲滅森林火災的戰鬥,由於過度疲勞後又下水遊泳,染上了脊髓灰質炎,致使下肢癱瘓。1928年至1932年羅斯福任紐約州州長,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以政績優異提高了威望。1932年羅斯福以“新政”作為解決危機的出路,當選為美國總統。任期內進行許多改革,使美國資本主義走出危機。1936年、1940年和1944年羅斯福多次當選為總統,是美國曆史上惟一獲得四次連任的總統;第二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羅斯福站在反法西斯勢力一邊,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臨終前他仍致力於創建聯合國。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在伏案工作時突然患腦溢血與世長辭,終年63歲。

羅斯福是美國曆史上最傑出的總統之一,他的治國方略和外交謀略很值得後人借鑒。

他一反傳統的治國謀略,視改革為“新政”的核心。羅斯福上任伊始便宣布,全國銀行一律“休假”,以利於財政部對美國金融體製進行整頓。在工業生產上,國家負責調節各企業主之間、雇主與工人之間的關係,國家投資舉辦“公共工程”和“勞動營”,以減少失業大軍。在農業上,國家以給農民適當補助的形式削減農業生產,消除農產品“過剩”現象。在社會福利領域,國家擔負起維護社會公正原則的責任,采取美國有史以來第一項措施,向窮人和失業工人提供幫助,為失業者創造就業機會。

睦鄰“後院”的治“家”方略。羅斯福采取的睦鄰政策,也是值得稱道的。為了保證美國的國家安全,首先須得保持美國“後院”即拉丁美洲的友好與穩定。他上任伊始,便對外交政策進行了戰略性調整,首先是采取鞏固“後院”的策略。

羅斯福堅決摒棄孤立主義,采取“自救先救鄰”的外交策略。20世紀30年代後期,日、德、意法西斯的侵略野心不僅威脅到歐亞兩洲,而且威脅到大洋彼岸美國的安全。但美國國內強大的孤立主義勢力仍然堅持美國不應介入歐洲事務。羅斯福敏銳地認識到希特勒稱霸世界的野心,迫切感到,美國必須援助歐洲方能“自救”,美國為了自己的民族利益必須援助英法等國家。羅斯福首先促進國會兩院修改了“中立法”,允許英法等國現金購買美國軍火。1940年夏羅斯福提出“租借法”,指明美國的敵人是法西斯勢力,美國必須成為民主國家的偉大兵工廠。1941年羅斯福與邱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提議建立集體安全製度。珍珠港事件後羅斯福抓住時機,使美國徹底擺脫“孤立主義”,成為反法西斯聯盟的重要成員。羅斯福的外交謀略使美國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美國二戰後確立世界政治大國地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奠定了政治基礎。

羅斯福是美國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他在二戰期間站在反法西斯的立場上,為二戰的盡早結束做出自己的貢獻,也為聯合國的成立做了很多工作。

孟尼利克二世

一隊死氣沉沉的戰俘,戴著木枷,被繩索捆綁著,在山間峽穀的羊腸小道上緩緩地向前移動。11歲的紹阿國王太子孟尼利克也夾雜其中。他時而用膽怯的目光偷偷地窺視著凶神惡煞的押送官兵,時而被山穀裏野獸們肆無忌憚地吞食人肉所驚嚇,一張稚氣的小臉被痛苦扭曲得不停地痙攣。

經曆了幾天的野獸般的生活,這支戰俘隊伍終於抵達馬格達拉。其他成年戰俘不是被充為奴婢,就是下落不明,小孟尼利克沒有成年就成了西奧多手中的人質。西奧多警告紹阿國的蓋拉族人,他們要造反就等於宣判了王子孟尼利克死刑。小孟尼利克在馬格達拉失去自由,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

1862年,西奧多皇帝為了鞏固統治,把都城從岡達爾南遷到馬格達拉。從小孟尼利克成為人質開始,西奧多用武力平定了各諸侯國。“王侯紛爭”局麵結束,古老的埃塞俄比亞重新統一,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麵開始形成。同時,西奧多還發展軍火工業,聘請德國人作技術顧問……埃塞俄比亞開始逐步富裕和強盛起來。都城馬格達拉出現了商賈雲集、市場繁榮、社會秩序穩定、各國人士往來的景象。孟尼利克在馬格達拉從一個少年開始成長為一個體格健壯的青年人,他親眼目睹了有“殺父之仇”的西奧多皇帝,使一個落後的國家初步呈現出太平盛世的苗頭,他的心情複雜極了。一天,與孟尼利克父親生前有著莫逆之交的沃洛省蓋拉族女首領沃洛特夫人,偷偷地派人到馬格達拉來看望他,同他進行了秘密的談話。

1865年初,西奧多皇帝在埃塞俄比亞推行“同教”政策,排斥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夢想建立神人合一的基督教非洲帝國,因而開始積極擴軍備戰,恫嚇埃及屬國蘇丹。為了擴軍備戰,西奧多開始在國內追加苛捐雜稅,引起人民群眾的不滿。包括沃洛特夫人在內的一些昔日諸侯國的首領,也乘機把相當多的農民群眾拉到自己一邊,想借馬拉科特王太子的影響號召蓋拉族人聯合起來的沃洛特夫人,認為起事爭雄的時機成熟,立即派人秘密潛往馬格達拉,幫助孟尼利克從西奧多的監視下逃出馬格達拉,回到孟尼利克的出生地紹阿省安哥拉拉。同年中間,孟尼利克在蓋拉族人居住的紹阿省宣布繼承父親的王位,稱自己為孟尼利克二世,以一個諸侯國國王的身份走上政治舞台,此時他剛滿21歲。

孟尼利克二世視英、法為埃塞俄比亞的侵略者,尤其是英國,這是因為英、法在海外殖民擴張中染指非洲之角較早。當英國的注意力被蘇丹爆發的馬赫迪起義暫時引走之後,意大利的侵略勢力開始悄悄地填補了這一真空。孟尼利克對此毫無思想準備,他懷著善意去理解意大利的意圖。1885年,意大從紅海海峽登上埃塞俄比亞,迅速占領了北部的厄立特裏亞地區,使埃塞俄比亞與紅海隔絕了……

意大利政府在厄立特裏亞立足之後,便露出了猙獰的麵目,要求孟尼利克二世就意、埃關係簽訂一項條約。對意大利抱有幻想的孟尼利克二世同意了。就在他登上皇位後僅40天——1889年5月2日,埃、意《烏西阿裏條約》簽訂。該條約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其中第17條原文如下:

“埃塞俄比亞萬王之王陛下,在與其他列強或政府所發生的一切交涉中,可以借助於意大利國王陛下的政府。”

的確,孟尼利克二世的“以夷治夷”想法大錯特錯了。法國人暫時無力插手埃塞俄比亞,英國政府自然希望這個真空,寧可讓意大利去填補,今後也不想讓法國人去填補,因為強大的法國填補了這個真空,英國政府在未來需要時,想趕走法國人就很不容易,而要趕走意大利卻相對的好辦些。所以,英國政府眼下對意大利的做法抱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

其他歐洲列強都各有盤根錯節的殖民地利益,他們也不會為一個受淩辱的埃塞俄比亞站出來“伸張正義”,所以,孟尼利克二世希望列強主持公道的幻想破滅了。

1892年4月,失望和憤怒折磨著孟尼利克二世,他算是看清了意大利這位“仁慈上帝的朋友”。他再次憤怒地寫了“致歐洲列強書”,他在書信中表示埃塞俄比亞維護民族獨立的決心:“如果遠方的列強前來瓜分非洲,我是決不會袖手旁觀的……”

為了對意大利政府進行報複,孟尼利克二世下令中斷埃、意關於厄立特裏亞邊界劃分的談判。意大利駐厄立特裏亞總督作為首席談判代表,對孟尼利克二世的舉動大為吃驚。在他的想象中,這位土皇帝還會像從前那樣用乞求的口吻同意大利當局討論問題,沒想到他居然拒絕了邊界談判,使意大利在厄立特裏亞上撈好處的企圖落了空。於是,他氣急敗壞地向國內報告此事。

1893年初,盂尼利克二世在各邦諸侯的支持下,決定對拒不滿足埃塞俄比亞要求的意大利政府實施第二次報複。他莊嚴地宣布:《烏西阿裏條約》將在1894年5月2日廢除。

一些平日互相有些傾軋的封建諸侯,在這危及民族存亡的關頭,也都放棄舊仇,一致表示支持孟尼利克二世抵禦外敵。

伍德羅·威爾遜

1912年6月25日,美國民主黨在巴爾的摩舉行全國代表大會。一開始,克拉克、安德伍德和威爾遜得票大體相當。到了第十次投票時,安德伍德落馬,克拉克取得多數,但還不到規定的三分之二多數。到第14次投票時,威爾遜開始得勢。經過激烈角逐,加上雙方代表的助威,到了第46次投票時,威爾遜終於獲得了民主黨的提名。

威爾遜的競選口號是“新自由”——反對壟斷,要求恢複自由競爭。當時美國壟斷組織雖已控製了國民經濟的命脈,但還沒有占領一切陣地,因此威爾遜的口號頗受人數眾多的中小資產階級的歡迎。

然而,要把占選民多數的中小資產階級爭取過來,威爾遜還要戰勝羅斯福。可巧羅斯福在巡回競選中遭人暗殺,雖沒亡故,但被送進醫院。威爾遜馬上發表聲明;“我崇尚公平競爭,因此在羅斯福先生住院治療期間,我將不參加任何競選活動。我要用自己的行動來貫徹我們美國人最講究的公平競爭原則。”

威爾遜的聲明的確收到了積極的成果。在投票中,威爾遜戰勝了所有對手,當選美國第28屆總統。

1913年3月4日早晨,初春的華盛頓還有微微的寒意,但等到太陽升到半空時,又似乎帶來了令人愜意的溫暖。就在這一天,威爾遜登上典禮的主席台,在最高大法官麵前宣誓就任美國總統。

在上台的頭兩年,威爾遜采取了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美國國內工商業的發展,但由於當時的世界形勢正處在急劇大變動的前夜,“山雨欲來風滿樓”,威爾遜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外事務方麵。

威爾遜很關注中國事態的發展,他曾打電話給孫中山先生,表白自己對“中國人民走向自由的運動寄以最大的同情。”但在實際上,威爾遜的目的是在中國國內找代理人,以避免日本在華取得更大的利益,從而排斥美國的勢力。

美國最初拉住了袁世凱,但在袁稱帝不成鬱鬱而終之後,又不得不對日本退讓,簽訂《藍辛—石井協定》,承認日在華享有“特殊利益”。

然而,威爾遜上台後首先予以重視的區域是美國的後院——拉丁美洲。1913年10月27日,他在亞拉巴馬州的莫比爾市發表了“睦鄰演說”,宣稱:“我們同拉丁美洲國家的關係就是人類大家庭的關係,其目的就是促進各國的真正自由。我們必須保證,不論任何時候,都不容許把物質利益置於人類自由和國家自由之上。”

威爾遜也確實采取了某些行動,以表示他“睦鄰”的誠意。比如,他下令向哥倫比亞政府提供25007美元的“補償費”,以補償以前美國強行從哥倫比亞割走巴拿馬給這個國家帶來的損失。

這種作法好像不同於他的前任,但實際上,在威爾遜任總統期間,美國對拉丁美洲的幹涉大大超過以往,其中對墨西哥人民革命的幹涉就是最突出的例子。

自1876年起,維護封建莊園製度的波菲裏奧·迪亞斯一直把持著墨西哥的政權。1910年,墨西哥人民舉行起義,推翻了迪亞斯的統治,但到了1913年,政權又落到獨裁者韋爾塔手中。

墨西哥人民不願放棄民主權利,於是在該國北部出現潘喬·比利亞領導的農民起義,在中南部出現薩帕塔領導的農民暴動,以及由城市中產階級代表人物卡蘭薩將軍領導的武裝聯合陣線。

美國原來是支持韋爾塔政權的,但發現韋爾塔與英國、德國的資本家有勾結,轉而又支持卡蘭薩。於是,1914年4月9日,威爾遜派兵4000人占領了墨領土韋拉克魯斯港。

美國軍隊的行動使墨西哥內部各派立即停止了內戰,宣布一致對外,並呼籲拉美各獨立國家給予支持,使美國一下子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威爾遜原來就不擅長搞外交,又好一意孤行,現在碰到難題,隻好找被他任命為國務卿的布賴恩求教。布賴恩畢竟老謀深算,他找來拉美“ABC”國家(即阿根廷、巴西和智利)駐華盛頓使節,要他們從中斡旋,使美國能下台階,“不丟臉地”撤出自己的軍隊。

在“ABC”三國的調解下,威爾遜總算渡過了這一關。不過他不甘心,又同卡蘭薩掛上線,給這一派提供軍火支援,終於在1915年使卡蘭薩取韋爾塔而代之,當上了墨西哥總統。

卡蘭薩當政後,沒有履行進行農村改革的諾言,反倒用美國軍火武裝起來的軍隊鎮壓比利亞和薩帕塔的農民武裝。威爾遜為了使卡蘭薩在今後能聽從美國的擺布,允許他的軍隊通過美國領土,從側後進攻比利亞的遊擊隊。

美國的行為激怒了比利亞,1916年3月8日晚,比利亞帶領由400人組成的部隊,越界進入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哥倫布城,向駐紮在那裏的卡蘭薩的軍隊發起進攻,共打死35人,其中也有幾個幫助卡蘭薩訓練部隊的美國軍士。

比利亞的行動使威爾遜又一次找到直接幹涉墨西哥內政的借口。3月15日,他下令約翰·潘興將軍率領一萬美國陸軍侵入墨西哥,揚言要活捉比利亞問罪。

然而,雖然美軍實力雄厚、神氣十足,但比利亞在廣大農民的支持下與美軍展開遊擊戰,使得潘興圍剿了10個月,進入墨西哥縱深300多公裏,幾乎一無所獲,最後不得不請求威爾遜同意撤軍回國。威爾遜見無法取勝,隻好同意。

穆斯塔法·基馬爾

1905年1月,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軍事學院正在舉行畢業典禮。

學院訓導部裏,手裏拿著畢業證書的穆斯塔法·基馬爾被保安憲兵當場逮捕了。

兩個月後,憲兵當局沒有拿到更多的真憑實據,隻好將基馬爾釋放。但是,伊斯坦布爾軍事學院在他的履曆表上注明了“因該生在校期間表現出‘政治上不可靠’,嗜好‘禁書邪說’,不能分配回馬其頓。”

馬其頓是基馬爾的故鄉,是民族解放運動呼聲最高漲的地區之一,青年土耳其黨人在這裏十分活躍。所以,官方不能讓這樣一個“危險分子”到如魚得水的地方去。基馬爾接到通知,他被派到帝國屬地的敘利亞大馬士革騎兵團服役。這無疑是官方的政治歧視,24歲的基馬爾上尉剛進入社會,就被責罰離開土耳其本土走向戍邊的道路。

1913年底,他被調到索非亞擔任駐保加利亞武官。此時,歐洲列強在巴爾幹半島的利益爭奪達到了白熱化。土耳其經過1911年9月至1912年10月的意、土戰爭,1912年10月和1913年6月的兩次巴爾幹戰爭,對外政策急驟地向右轉,倒向德、奧匈同盟。思維爾和塔拉特把撈回幾次戰爭中土耳其失去的土地的希望,寄托在與德、奧匈同盟合夥上。基馬爾得知後,向國內的恩維爾急切地呼籲:“土耳其如果輕率地參戰,將是一場可怕的災難!”

一個駐外武官的呼籲恩維爾根本不屑一顧。1914年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2日,土耳其與德國在伊斯坦布爾簽訂秘密軍事協定,8月10日,德國“戈本”號和“布勒斯魯”號巡洋艦開進土耳其的達達尼爾海峽,10月29日,德國和土耳其聯合艦隊炮擊俄國黑海沿岸地區,土耳其以實際行動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作為一名軍人,基馬爾十分苦惱。他憎恨這場不義的戰爭,但他又是一個軍人,似乎又沒有理由不服從所謂國家利益的需要。

基馬爾的軍事才華和功績,在伊斯坦布爾的軍政界引來一片讚譽,連歐洲一些報刊也對他的英勇行為和軍事天才予以連篇報道。土耳其議會一致通過授予他“伊斯坦布爾救星”稱號,1916年4月,穆罕默德五世以土耳其蘇丹的名義封基馬爾為帕夏,土耳其政府批準晉升他為陸軍準將。

在諸多矛盾中,基馬爾準確地抓住了英、法間的主要矛盾,並決定利用矛盾。乘著基馬爾安卡拉政府打了勝仗,法國政府照會各協約國,提議要修改色佛爾條約。駐在土耳其基裏基亞和伊斯坦布爾的法國官員,還以形形色色的“非官方”身份去安卡拉訪問,表示“同情”基馬爾政府酌行動,詛咒英國人的可恥行為。基馬爾認為機會來了;他私下裏向法國官員表示:“安卡拉政府願意考慮和維護法國在土耳其的經濟利益。”

法國政府很快接受了基馬爾傳遞來的秋波,議會裏的大老板議員們更是感到亢奮,他們嚷嚷著要克利孟梭在同基馬爾打交道中拿出誠意。克利孟梭派人向基馬爾試探:“基馬爾閣下準備進行什麼級別的會談?”

基馬爾十分痛快地回複法國政府:“我願意親自參加會談,隻要法國政府有誠意。”

法國的叛賣果真動搖了協約國成員的信心。意大利停止了在土耳其小亞細亞的武裝幹涉,因為意大利政府認為倫敦不會把原來答應的利益給意大利,他犯不著再為英國政策而在安納托利亞白白花錢。1921年秋,意大利把軍隊從土耳其安塔利亞地區撤出,並開始向土耳其投去願意改善關係的友好微笑。

基馬爾始終不忘,蘇、土關係是土耳其對外關係最可靠的柱石,這根柱石是土耳其敢於硬著腰板與歐洲列強打交道的後盾。繼1921年3月16日在莫斯科簽訂了《蘇、土友好親善條約》後,10月13日,基馬爾又著手開始與蘇俄南高加索地區的三個蘇維埃共和國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簽訂了友好條約。接著,基馬爾以土耳其合法政府首腦的身份,邀請蘇俄著名將領伏龍芝率使團於1922年1月2日訪問安卡拉,同時土耳其從蘇俄得到了大批物資和巨額貸款。更重要的是,基馬爾憑借蘇俄一天天增強的世界大國地位,也提高了土耳其的國際地位。由於基馬爾成功地利用法國,破壞了協約國的統一,色佛爾條約成為一張畫餅,使英國陷入一時不知如何是好的難堪境地。

10月11日,穆達尼亞停戰協議簽訂。根據協定,希軍和所有其他國家軍隊從東色雷斯撤軍,由土耳其軍隊接管,伊斯坦布爾和海峽暫時仍由協約國軍占領,但全部行政管理由基馬爾政權負責。至此,除伊斯坦布爾和海峽地區由少數外國軍隊暫時駐紮外,全土耳其已經由基馬爾政府所控製。已成傀儡的穆罕默德六世瓦希德丁,也裝模作樣地前往大清真寺慶祝土耳其取得軍事勝利。土耳其軍官們用後背朝著他表示“歡迎”,並大聲高呼:“穆斯塔法·基馬爾帕夏萬歲!”

10月29日,土耳其宣告成立共和國,大國民會議選舉基馬爾為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基馬爾是一位成功的、使土耳其從山河破碎之中改變厄運,並使其很快強大起來的卓越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和外交家,他不愧為土耳其的偉大民族英雄。在他生命最垂危的日子裏,他把選中的繼任者伊諾努叫到自己病榻前,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和歐洲列強鬥爭了這些年,唯有保持同蘇俄的友誼才是土耳其的外交基石。”

Tip:收藏+分享縱橫捭合的外交家(2)(精裝),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