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福澤諭吉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有位啟蒙思想家,他“給予國民的影響之大,恐怕比所有其他啟蒙思想家之和還要廣泛、深刻”。此人便是福澤諭吉。在日本有啟蒙性質的“文明開化”運動中,他充當旗手,扮演了一個巨匠角色,被稱為“日本的伏爾泰”。
福澤諭吉1835年出生在中津藩的一個下級武士家庭,早年喪父。少年時代的福澤諭吉一麵從事家務勞動,一麵學習漢文,閱讀了父親留下的大量文學書籍。福澤諭吉對幕府那套封建等級製度深感不滿,總覺得那些封建思想不合時宜。
1853年7月的一天,由四艘炮艦組成的美國艦隊在柏利少將的率領下,強行闖入日本的浦賀港,要求同幕府將軍就開港進行談判。柏利聲言,如不同意,“立即交戰,以決定勝負。”長期生活在閉關自守環境中的幕府官員,很少看到這種冒著滾滾黑煙的大炮艦,驚惶失措之餘,隻得同意開港。第二年,日本被迫在神奈川簽訂了開港貿易的《日美親善條約》。接著英國、俄國、法國也相繼闖進來,日本緊閉的國門被強力打開了。日本的封建社會猶如長期密封在棺材中的木乃伊,突然遇到外界的新鮮空氣,迅速開始變化。
日本許多有思想的下級武士看到西洋人的威風,這時產生了了解世界的想法。同時,他們看到平素驕橫的幕府官員,在西洋人麵前卻束手無策,感到異常氣憤,因而又萌生了要求變革的思想。
這一事件對福澤諭吉震動很大,促使他立誌學習西方文化。他懷著振興日本的抱負,先後在長崎、大阪、江戶等地學習荷蘭語和英語;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更多地學習了各種西方科學文化知識。不久,他在江戶開辦了一所荷蘭語學校。
福澤諭吉一直渴望著能到國外參觀訪問,直接了解西方社會的情況。從1860年他作為日本使節團的翻譯前往美國開始,他曾3次出國,曆訪英、法、荷、普、俄、美等國。多次出國訪問開闊了他的眼界,使他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看到日本與歐美各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他期望能盡快把西方文明之風帶回國內。因此,他在出訪期間,用點滴節省下來的外彙,購置了大批外文書籍,包括各種辭典,其中許多書籍後來被廣泛采用為教科書。
日本被迫開港後,社會上“攘歐論”盛行。福澤諭吉因倡導學習西方文明,處處受到傳統勢力的猛烈攻擊。就在這種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他仍以很大的膽略和追求真理的勇氣,為日本的文明開化事業做出了貢獻。
從1862年起,福澤諭吉連續發表了60多種著作,其中以《西洋事務》、《勸學篇》、《文明論概略》最負盛名,它們是日本啟蒙思想的代表作,為後來的明治維新做了重要的思想準備。
《西洋事務》一書完全是根據福澤諭吉的訪問筆記寫成的,它詳細介紹了西方資本主義製度以及社會各方麵的情況,向日本人打開了一扇了解西方社會的窗戶,成為轟動日本全國的暢銷書。當時日本朝野凡是談論西方文明、主張開港的人,案頭都有這部著作。
1872年,福澤諭吉發表了被稱為“明治的聖經”的重要著作——《勸學篇》,吹響了日本向近代社會進軍的號角。在這部著作中,福澤諭吉用通俗的語句指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人人生而平等,無上下貴賤之分”。他敦促國人要多讀書,多接觸新事物,鑽研對社會真正有用的學問。他認為一國文明事業的成功,取決於每個人立誌學問,充實力量。他主張放開眼界,將東西方事物進行比較,信其可信,疑其可疑,取其可取,舍其可舍,取得真理。《勸學篇》力排傳統思想,宣傳功利主義和進取精神。福澤諭吉將批判矛頭指向幕府,認為妨礙個人身心獨立的是亞洲的專製主義和日本的幕府統治。因為“國家權力集中於王室”、“人民不專於國事”、“國民的地位不受尊重”、“無信仰宗教權”、“無研究學問權”;進而告知那些處於卑屈之中的人們,要想走上獨立的道路,必須立誌向西方學習,樹立文明精神,把不切實際的學問視為次要,專心致力於接近世間一般日用的實學。他認為,隻要掌握了這樣的學問,增長了見識,“則個人可以獨立,一家可以獨立,國家也就可以獨立了”。福澤諭吉號召人們打破傳統的“輕視錢的習俗”,因為“爭利就是爭理”。這對日本後來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和製度,起到了有益的作用。這本書一出版,人們爭相購閱,銷量多達70餘萬冊,對日本的啟蒙運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文明論概略》一書中,福澤諭吉全麵提出了學習西方文明的主張。他把世界上多元文化歸結為三種類型,即野蠻、半開化和文明,認為人類社會就是按照由野蠻到半開化到文明的次序向前發展的。在他看來,當時的日本處於半開化,而歐美已進入文明。因此日本必須“以西洋文明為標準”,學習歐美。他直截了當地指出:“試看今天日本的形勢,實在是徒有文明之名,而無文明之實;徒具文明的外形,而缺乏內在的精神。”他說明了落後必然挨打的道理,“文明既有先進和落後,那麼,先進的就要壓製落後的,落後的就要為先進的所壓製。”但是,福澤諭吉並不一味崇洋媚外,隻是強調要學習其中“一種無形的東西”,即“文明的精神”。他說:“使歐亞兩洲相比,懸殊的就是這個文明的精神。”因此,他告誡人們“不應單純地仿效西洋文明的外形,而必須首先具有文明的精神”。
福澤諭吉還是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私立大學的創始人。1868年,他創辦了“慶應義塾”,後來又不斷擴充,建成為日本的第一所西式學校。這所宣傳文明開化的基地,為日本的維新改革事業培養了多方麵的人才。他因此被譽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
為了從根本上打破日本閉關自守的局麵,福澤諭吉極力主張通過興辦教育,使日本逐漸走向文明社會。他主張以推進日本社會文明進步作為辦學宗旨。為此,他強調學校應講授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傳播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
福澤諭吉啟蒙思想如同激蕩的洪流,衝擊著封建幕府體製和陳舊的社會意識,因而深得明治政府的賞識。他的啟蒙思想被資產階級加以改造、利用,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作為日本資產階級的代言人,福澤諭吉的視野又是狹隘的,他不可能去關心下層民眾疾苦,甚至主張用宗教來愚化人民,使人民俯首聽從資本家的擺布。明治維新後,福澤的思想逐漸趨向保守,對內主張“官民調和”論,對外則為日本擴張開脫,公開宣揚“日本肩負文明教師的責任……應把朝鮮帶進文明世界”,鼓吹要把中國和朝鮮“包括到我文明圈之中”,暴露了他的局限性。他的啟蒙思想本質上是為日本資產階級服務的思想工具。
威廉·詹姆士
威廉·詹姆士(1842~1910年),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實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的代表人物。出生於紐約,父親是一個知識淵博的富商。先後在美國和歐洲受過長期的多種專業教育,並在哈佛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在哈佛教授生理學、解剖學和心理學等課程。在先後出版《心理學原理》和《心理學簡明教程》兩本心理學著作後,將注意力放在了實用主義哲學上。其哲學著作有《實用主義》、《多元的宇宙》、《宗教經驗之種種》、《真理之意義》等。
《實用主義》一書共收集了8篇講稿,具體論述了實用主義的一些基本觀點,其中最主要的是:反對形而上學、實用主義的方法論和真理觀等。
(1)反對形而上學。詹姆士聲稱,實用主義繼承了近代經驗論以及實證主義的反形而上學的傳統。他把所有反對“絕對”、“物質”、“實體”等形而上學概念的哲學家都視為實用主義的思想先驅或同路人。詹姆士認為,傳統形而上學是“無用”、“抽象”的同義詞,他還認為傳統形而上學的可惡,在於它是一種不近人情的、不道德的哲學。他還認為,形而上學雖然無意義,但實用主義從實際效果出發,將形而上學概念帶到生命的綠叢中,把它們的價值兌現出來,也可以使之成為有積極意義的東西,尤其在宗教領域更是如此。此外,他還認為,哲學家的思想和他們的氣質密切相關。
(2)實用主義的方法論。詹姆士指出:“實用主義的範圍是這樣的——首先是一種方法,其次是關於真理是什麼的發生論。”他說“實用主義不代表任何特別的結果,它不過是一種方法。”實用主義方法的功用,首先在於解決形而上學的爭端。簡言之,實用主義對於形而上學的抽象原則不感興趣;一切從實際效果出發,從事實出發,這才是實用主義的方法論。
(3)實用主義是一種關於真理的理論。在詹姆士那裏,實用主義除了作為一種方法之外,更重要的它不是一種真理理論。他的真理觀是:①真理是有效用的工具;②是對觀念符合實在的獨特理解;③真理是一個過程;④真理需要有一種“信用製度”。
正如美國哲學家卡倫所指出的,詹姆士在《實用主義》中所闡述的思想,充分體現了美國人民對美國的狀況的自由反應,代表著美國人自由、冒險、努力、新奇及一種不確定的未來。
《實用主義》一書是詹姆士最主要的哲學著作,它標誌著實用主義理論體係的形成。該書全稱是《實用主義——一些舊思想方法的新名稱》。由詹姆士於1906年11、12月在波士頓羅威爾研究所和1907年1月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發表的幾次講演彙集而成。全部照原講稿付印,未加任何發揮或注釋。正因為如此,它在某些地方難免有些重複,在一些地方顯得比較簡單,隻限於提出觀點,未能展開充分的論證。所有這些都是由當時的具體曆史條件所決定的。
詹姆士是美國實用主義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實用主義》一書是他哲學成熟時期的著作,不但集中體現了詹姆士本人的思想,同時也是整個實用主義運動的綱領性文獻。
弗裏德裏希·尼采
弗裏德裏希·尼采,德國人,19世紀最具影響的哲學家,他以其驚世駭俗的勇氣開辟了西方思想史的新紀元,他的思想至今仍影響著西方思想的發展。
尼采1844年出生於德國東部呂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家庭是一個虔誠的新教牧師家庭,貴族出身,和普魯士國王同宗。
尼采出生時頭大身小,並且身體差,有神經痛、頭暈、眼花等各種毛病。在他5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父親與病魔搏鬥,終於力竭而死的場景給尼采以深刻的印象,並永遠留在他的記憶裏。
父親去世後,教養尼采和他妹妹的責任主要落在他的母親、祖母和兩個姑媽身上。他的姑媽喜怒無常,母親固執偏見,這無疑影響了尼采那種躁鬱性格的形成。而且尼采整日生活在女人堆裏,從小就養成了女性化的心理狀態。他小時候就很弱的身體由於不能參加運動更加虛弱,長年的頭暈眼花症幾乎耗盡了他全部的精神和體力。
童年的經曆深深地影響了尼采後來的生活。在普福達預科學校,他攻讀詩學、科學、希臘文及拉丁文等,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他那種畸形發展的身心,卻成為同學們取笑的對象。他在學校裏整日被眼花症困擾,稍一見光就會頭暈,於是他更加懶得來到戶外,大多數的時間躺在床鋪上,聽著音樂,長久地陶醉於夢幻般的冥想世界中,在那裏他重新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天地。
1865年,尼采進入波恩大學學習神學和古典語言學,半年後放棄神學,專攻古典語言學。在初上大學的頭一年,他便碰巧讀了叔本華的著作《作為意誌與表象的世界》,這使他對哲學產生了興趣,並在幾年之後走上了哲學之路。
尼采畢業後,25歲那年,老師李契爾推薦他擔任巴塞爾大學的古典哲學講師。此時的尼采,在古典語言方麵、尤其是希臘文和拉丁文已有了驚人的造詣。尼采從這一刻起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
對尼采來說,相比於教書,似乎哲學對他的吸引力更大。從他接觸叔本華的著作那時起,他就開始沉思某些關於人生和人類的根本問題。
在巴塞爾大學任教的第三年,即1871年,他開始寫作《悲劇的誕生》,並於次年1月出版。通過這部著作,尼采感覺到了自己的哲學天賦,並且意識到自己抓住了某些最為重要的哲學思想。
隨後幾年,他一直為自己是繼續教學還是從事哲學這個問題而苦惱。但他還是寫出了一係列著作,如《季節的沉思》、《人性的,太人性的》等。
1876年,尼采曾向一女子求婚,但是遭到拒絕,那個女子嫁給了一個沒有一點哲學頭腦的人。這對尼采的感情生活是一個致命打擊,從此他終生未婚。這次戀愛的失敗,也把尼采的思想引向一個極端。他開始懷疑是非善惡的道德問題,他認為是非善惡本身並沒有道德的意義。
1879年,尼采辭去了大學的教席,做了一個純粹的哲學家,他獨自遊曆了許多地方:日內瓦、西西裏、萊比錫等,自稱是個“漂泊者”。
在1879至1889年這十年,尼采強化了他的超人哲學,認為真正的神明就是人類自己。他寫了一大批作品;《漂泊者及其影子》、《曙光》、《快樂的知識》、《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道德的係譜》、《偶像的微光》、《瞧!這個人》等。在這些書中,尼采的唯意誌論的超人哲學已完全成熟。
1889年元月初,尼采摔倒在地,並出現精神分裂症,此後一蹶不振。1900年,尼采逝世。其妹妹在他死後整理出版了他最精彩的筆記《權力意誌》。
尼采是一位嚴格意義上的悲劇人物,他的反對者和支持者競相誤解、曲解他的學說。在尼采死後,他的思想越來越受人重視,在20世紀的哲學書籍中,尼采的名字閃閃發光,他的超人思想給後世極大的影響。
嚴複
嚴複1853年出生於中國福建。他從小熱愛讀書,博聞強記。13歲那年,嚴複考入了福州船政學堂學習,畢業以後在軍艦上實習和工作了五年,1877又被派往英國學習海軍,在留學英國期間,嚴複接觸到了西方國家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此期間,他積極研究西方社會的經濟學說和英國的社會製度,最後他認識到了英國的“三權”(立法、司法、行政)分立的完美的議會製是英國富強的重要原因。經過兩年的國外學習,嚴複於1879年回國並擔任了福州船政學堂的教習,第二年又擔任了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1894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讓嚴複對洋務派的“自強新政”十分不滿。他認為,救國不僅僅是加強軍事力量,更重要的是必須學習西方的社會政治製度和思想文化,所以他積極地主張變法維新。
從1895年起,嚴複撰寫了很多政治論文,他先後發表了《論世變之亟》、《救亡決論》等文章,抨擊了中國的封建製度,批判了封建主義,同時讚揚資產階級的學術思想和政治觀點,闡述了維新變法理論和維新變法的綱領:“鼓民力”,“開民智”,“廢八股”,“興西學”;“新民德”,他呼籲禁止鴉片與纏足。創立學院,廢除專製政治,實行君主立憲。嚴複的這些思想對當時封閉的中國人來說如同霹靂閃電,給渴望救國圖存的愛國的知識分子影響很大。
與此同時,他還把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學的書籍譯介給中國人,他先後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等許多國外的一些偉大的學說著作。
《天演論》是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闡述達爾文進化論觀點和規律的論文集《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它》一書的前二篇。嚴複翻譯《天演論》的主要意圖是想通過宣傳其中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思想,這一思想震動了成千上萬的中國人,胡適的名字就來源於此。《天演論》一出版就風行全國,也成了維新派變法的思想武器。
嚴複是第一個係統地把西方的哲學和社會學說介紹到中國來的人。他對於中國新文化的啟蒙運動居功至偉,也使他在我們民族史上千古留名。
晚年嚴複的思想日漸保守,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他甚至一度主張複辟,這也成了他人生中令人遺憾的事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於奧地利摩拉維亞弗萊堡一個猶太羊毛商人家庭。由於生不逢時,和別的猶太家庭一樣,他們家一直受到反猶太者的迫害和歧視。弗洛伊德4歲時,全家遷到維也納。惡劣的環境,從小就使他養成了堅強不屈的品格。
由於遭受迫害,弗洛伊德沒有上過小學,盡管父親的知識有限,但卻四處借書給他閱讀,在父親的培養下,弗洛伊德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段時期他比上學的孩子讀的書還要多。
10歲時,環境稍有變化,弗洛伊德上了中學。在中學的幾年裏,弗洛伊德讀書非常刻苦。他不滿足教科書中所講到的知識,總是按教科書的提示去閱讀大量的參考書。他把解難題當作一種樂趣,這一愛好培養了他獨立思考,敢於解決困難的精神。
弗洛伊德除了學好所有的課程外他還閱讀了大量課外書籍,而且還自修希伯來文,他精通拉丁文、希臘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整個中學時期,他年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弗洛伊德曾打算將來去學法律,但當時正值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學說風靡歐洲。他說:“達爾文當時提出的那些頗有爭議的理論,引起了我濃厚的興趣。他的理論可望使人們在認識世界這一方麵大大地向前邁進一步”。於是他準備去學醫。中學畢業後,他由於品學兼優被保送到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
當時巴斯德創立了細菌學,弗希納創立了心理學,孟德爾創立了現代遺傳學,這些劃時代意義的科學成果,對弗洛伊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關於人的思想及整個人體的奧秘,吸引、推動著這位醫學院學生更加去努力鑽研、學習,他除了必修的專業課外,還要去聽哲學、動物學、解剖學、生理學等課程。據說,他在大學的幾年裏幾乎沒荒廢一天的時間,因此他還沒畢業就憑自己的真才實學當上了生理學教授布目克的正式助手,並在老師指導下完成了幾個難度很大的科研項目,這使他在奧地利科學界初露頭角。1881年,他順利地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並在第二年成為維也納醫院的臨床實習醫師。不久,他在布呂克教授的熱心推薦下,得到了一筆留學法國的獎學金。他在法國著手研究精神病和催眠法,並得出結論:如果催眠術能導致神經錯亂,那麼神經錯亂也許是由自我暗示所致,因為催眠術使患者對頭腦中原先沒有意識到的東西產生了反應。
1886年弗洛伊德回到維也納,他結合自己的神經病醫學實踐,於1895年與布洛伊爾合著《癔病之研究》一書。他在共同的研究中發現,如果使病人進入輕度催眠狀態並讓其暢所欲言,就有可能使其恢複記憶,而這些記憶正是由於被拒之於自覺的觀念之外,受到壓抑並變得無意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