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爾·福柯
米歇爾·福柯(1926~1984年),法國哲學家,曆史學家,“後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生於法國西部的普瓦提埃,父親是一個外科醫生。中學畢業後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攻讀心理學。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心理診所工作,還在一所監獄中兼職。1954年起在很多大學中任職,1961年寫出《瘋癲與文明》,以後陸續發表《詞與物》、《知識考古學》等重要著作。其中,《詞與物》的出版引起巨大反響,為其帶來巨大榮譽。福柯是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對人類知識的曆史所做的“考古學”研究,影響了大部分的社會科學。
《瘋癲與文明》包括前言、正文、結論三部分:
前言中,福柯明確提出本書的目的是通過追溯曆史上瘋癲的發展史來確定瘋癲與理性的本質。
正文包括九章。第一章“愚人船”,從中世紀時期眾多的麻風病院開始敘述,談到了中世紀流行的一種愚人船,這種船把瘋子從一個城鎮送到另一個城鎮,以便讓他們不斷地流浪,這樣城鎮就可以驅逐他們。第二章“大禁閉”,敘述了17世紀廣泛存在的禁閉所。第三章“瘋人”,論述了17和18世紀人們對瘋子的看法。第四章“激情與譫妄”,論述了瘋癲的結構,福柯認為,瘋癲的背後是人們對待激情與譫妄的態度。第五章“瘋癲諸相”,描述了不同種類的瘋癲。第六章“醫生與病人”,描述了曆史上治療瘋癲的各種方法。第七章“大恐懼”,描述了在18世紀中期西方出現的一種恐懼。恐懼來源於禁閉所,人們認為禁閉所的瘋子之間正流傳著一種神秘的疾病。第八章,描述了自18世紀開始的、人們要求把瘋子和罪犯區分開來的願望。第九章“精神病院的誕生”,描述了精神病院的產生以及它的作用。
結論中,福柯以評論西班牙畫家戈雅的多幅油畫作為總結表明了瘋癲的本質。
《瘋癲與文明》是福柯的博士論文,在答辯之前已經出版。這部著作受尼采影響很大,福柯希望自己能夠在“偉大的尼采式求索的光輝照耀下”展開文化的研究。此前,他曾經寫過一部《精神疾病與人格》的著作,因此《瘋癲與文明》以精神病作為主題也是有原因的。
《瘋癲與文明》是福柯整個思想體係的奠基之作,對於了解福柯深邃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價值。書中闡述的理性與瘋狂,尤其是對瘋狂所作的話語分析和知識考古學的考證,徹底推翻了西方傳統哲學所賴以生存的理性的觀念。對西方思想的進一步多元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書尤其對西方的文藝理論具有重大的影響。福柯一反過去傳統文論把文學看作意識形態的反映和社會狀況模仿的論點,認為文學是人們的被社會排斥和閹割的話語方式的一種反映,是瘋狂經驗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些觀點促進了美國新曆史主義的出現。
《詞與物》主要闡述福柯的“話語實踐理論”。在書中,福柯首先提出一個觀點,認為“承擔科學話語的個人在其環境、作用、知覺能力和實際可能上無不被統治和支配著他們的曆史條件所決定”。而且正是這種條件提供了認識文化和知識形態的基礎。在這裏,作者批判了傳統的主體觀,提出“人的死亡”的觀點,認為人不是一種自然事實,而是一種曆史性的知識建構,弗洛伊德開創的精神分析學、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等,是對現存占統治地位的知識形態的顛覆,它們使這些傳統的知識形態“非合法化”;認為現代的哲學已經超越了追求真理、追求人的解放的境地。福柯特別批判了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認為存在主義是“資產階級為反對馬克思而建立的最後一道防線”。接著,福柯分析了西方曆史上的三個不同曆史時期的知識形態。他認為,文藝複興時代的知識形態、古典時代的知識形態和現代的知識形態是三種不同類型。在文藝複興時代,詞與物之間以“模仿”為原則建立起聯係;而啟蒙運動開創的古典時代則以“同一和差異”為原則建立起聯係,這種表征係統成為語法、自然史和經濟分析的基礎;世界進入現代之後,在現代人文科學認知方式的影響下,人們又“返回了語言”,並且發現語言是一個“粗暴的存在”。因此,在當代,語言反映世界與存在的真實性已經越來越受到懷疑,越來越受到批判。福柯認為,古典的詞與物的表征係統向現代方式的轉變帶來了知識係統的分裂,原本融為一體、以“科學”為名的知識體係被分裂成兩個獨立的係統,即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最後,福柯認為,伴隨著知識係統的前進,人類的知識體係仍然會存在著分裂的可能,新的知識體係將會出現。
尼采對福柯的影響比較大,尼采宣布“上帝死了”;福柯則指出隨著上帝的死亡,“人”也必然死亡。正是在思考“人的死亡”的過程中,福柯發表了《詞與物》這部純學術著作。實際上,在1966年出版之前,福柯曾經在巴西聖保羅大學發表演講,演講的基礎就是《詞與物》的草稿,但當時反響不大。
但該書出版後,卻獲得了令人驚訝的成功。該書很快變成暢銷書,在三四年時間內,連續加印十幾次,總印數達11萬冊,對一部純學術而且極其艱深的著作來說,能夠達到這樣暢銷的程度是極其罕見的。該書首先在學術界激起熱烈反響,許多結構主義者極力推崇《詞與物》,認為它帶來了存在主義的滅亡,為人類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接著,公眾也熱情地接受了這本書,許多人以是否擁有和讀過這本書作為判斷對方是否有文化的標準。
《詞與物》為福柯帶來了世界性的聲譽。該書的主要貢獻是研究了西方近代思想的演變,提出了自己的“話語實踐理論”,從而為西方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反思自己的曆史、思考知識的現狀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
泰勒斯
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小亞細亞是當時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彙地,交通方便,經濟發達。伊奧裏亞地區的米利都城是一個發達的工商業城市,這裏產生了古代哲學史上著名的也是第一個哲學派別,主要代表人物即是泰勒斯。他用自然界的現象來說明世界統一的基礎,把事物看成是運動的、變化的、發展的。他的思想,表明希臘人開始擺脫蒙昧的神話時代而向理性思維時代邁進,它是希臘人認識史上光輝的起點。
泰勒斯是米利都的本地人,出身於名門望族。關於他的生卒年代,已無法詳細考證,但公認為他與梭倫是同時代人,終年約78歲。
泰勒斯從事過政治活動,聰明好學,善於思考,是一個富有智慧的人,被譽為希臘七賢之一。關於他的一生有許多軼聞趣事,說明了他的超常智慧和社會影響。
泰勒斯年輕的時候四處遊學,他到過埃及參觀過胡夫大金字塔,他在埃及學到很多知識,並將這些知識帶回到希臘。他利用金字塔影子的長度計算出金字塔的實際高度,他還會用幾何學的方法精確地計算出海岸上的船隻到岸邊的距離。據說,他在一個圓裏麵畫出了直角三角形,並且還為這個發現宰了一頭牛獻祭。
據有關史料記載,數學方麵的一個圓被它的直徑等分;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如果兩條直線相交則對角相等;半圓內的內接角是直角以及如果給出一個底邊及底邊相關的兩個角,即可確定一個三角形的定理,都應歸功於泰勒斯。
他還是一個天文學家,幾乎是第一個研究天文現象的人。他最早研究星象學,並發現了小熊星,第一個測定了太陽從冬至到夏至的運行,並提出月亮的體積隻有太陽的1/120。他發現了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的聯係,初步確定了太陽從起點到終點的行程。他還發現了一年的四季,提出四季說,並把一年分為365天。他把精通天文學的知識,用到了增加財富上。有一年冬天他觀測來年的氣候,並且預言來年的橄欖肯定會大豐收。於是他拿出所有的錢租用了丘斯城和米利都兩地的全部榨油器,由於是冬天,閑置的榨油器隻要很少的租金。到了橄欖收獲的季節,豐收的橄欖需要大量的榨油器,這時,泰勒斯便可抬高價格轉讓榨油器,為此,他掙了一大筆錢。他用自己的行動向那些看不起知識的人們表明,有知識的人要想掙錢,很容易就能成功。
作為希臘及西方哲學史上的第一個哲學家,泰勒斯的哲學思想是很簡單的,他的哲學思想的基本觀點是:水是世界萬物的本原與實體,萬物由水而來,是水的變形,但萬物又複歸於水。水包圍著大地。大地在水上漂浮,不斷地從水中吸收它所需要的養分。
泰勒斯之所以把水看成是世界萬物的本原,既有從神話世界中吸取的思想成分,也有來自對現實生活的觀察。
在希臘遠古神話中,就有水神和海神創造萬物祖先的說法。但是,泰勒斯哲學觀點的形成,最根本的還是來自於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和思考。古代人們很早就認識到,水這種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對人們生活、社會生產及萬物生長和存在的特殊作用。泰勒斯到過埃及,尼羅河每年的洪水泛濫給當地人民帶來衣食之源的肥沃土壤,那裏的人們認為,大地是浮在水上的。尼羅河水養育了埃及人民,是埃及文明形成發展的基礎。泰勒斯看到這種現實以及地中海,愛琴海洶湧的波濤使希臘成為強邦富國的情況。據此,他相信“地浮在水上”,並解釋地震說,這就像船在水上,由於水的運動發生搖擺一樣。
泰勒斯把一種具體物質形態作為世界本原,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哲學觀念。他的哲學思想使人類最早拋棄用超自然的力量來說明客觀世界的神秘觀念,是人類在認識世界方麵開始從宗教迷信中解救出來的重要標誌。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對當時的社會變革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奴隸主貴族極力利用宗教迷信來宣揚他們是神的後代和人間的合法代理人,妄圖用神的靈光來維護他們世襲特權的情況下,泰勒斯的哲學觀點無疑給奴隸主以沉重打擊,反映了工商業奴隸主反對迷信,宣揚科學,發展生產的要求。把水作為萬物的起源,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是多麼簡單幼稚,但是,在人類剛剛由神話傳說向哲學思維轉變的時代,這卻是一個了不起的突破,需要很大的精神勇氣。
巴門尼德
巴門尼德是古希臘哲學愛利亞學派的創始人。他的鼎盛年約在公元前504年。出身於意大利南部愛利亞城邦的一個富有的家庭,據說曾為愛利亞城邦立過法,到過畢達哥拉學派的活動中心克羅頓,晚年遊曆過雅典。
巴門尼德曾受到畢達哥拉和畢達哥拉學派的影響,但他的哲學的主要來源,卻是克塞諾芬尼關於神是不動的“一”的理論。
現存的巴門尼德的著作殘篇是被稱為《論自然》的一首不完全的長詩,共19條殘篇,154行,包括序詩、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3個部分。“序詩”32行完整無缺,它以女神啟示的形式提出兩條道路,一條是通向真理之路,另一條是不包含真理的意見之路。
“真理之路”是全詩的主體。這部分的基本思想是:對於存在和非存在有兩種不同的回答,一種認為,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另一種認為,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必然存在。
前者是通向真理的、實在的途徑,後者則是不可設想的;前者靠健全的理智來判斷,憑思想來推論,後者是以茫然的眼睛、轟鳴的耳朵以及舌頭為準繩。
從“存在者存在”這一前提出發,沿著前一條途徑推論,就可以得到關於存在的真理:①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滅的;②存在是一,是連續的,不可分的;③存在是不動的;④存在是有界限的,形如球體;⑤隻有存在可以被思想、被表述,也隻有存在才有真實的名稱。
“意見之路”這部分的內容是:用光明與黑暗、火與土、輕與重等兩種對立的力量,說明日月星辰是怎樣產生的,男女的性別、畸形與怪胎、聰明與愚蠢、感覺能力的差異等等是怎樣形成的。他認為感性世界變動不居的現象屬於非存在,對此作出解釋是必要的,但是它隻不過是以感覺為依據的不包含任何真理的凡人的意見。
巴門尼德關於兩個世界的理論,觸及到本質與現象、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係,在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有積極的意義。但是他解決二者關係的途徑是錯誤的。
他的“存在”,原來的意思相當於中文的“有”,凡是能說是“有的”東西都是存在,不管是獨立的一物,還是某種屬性。巴門尼德把事物的各種屬性都抽象掉以後得到了這個最普遍、最一般的範疇,這在人類認識史上是一大貢獻。
但是,他把依靠抽象思維從現實世界中概括出來的"存在"絕對化、獨立化,把它變成同現實世界相對立的、分離的、不動的、獨立存在的東西,這就走向了客觀唯心主義。
在哲學史上巴門尼德首先提出“思想與存在是同一的”這個命題。在他看來,隻有思想才能把握存在,每一思想都有它所表達的存在物。而“存在”是唯一的,沒有“存在”之外的思想;非存在不是思想的對象;被思想的東西和思想的目標是同一的。對巴門尼德提出的命題曆來有不同的解釋。GWF黑格爾認為這是唯心主義的偉大命題。英國哲學家J.柏奈特認為巴門尼德的存在肯定是一個空間上有廣延的東西,所以,巴門尼德是“唯物主義之父”。還有人認為,在巴門尼德的時代,人們還不知道思想與存在是主客觀的區別;巴門尼德的意思隻是說,感覺與非存在(即感性事物)是同一的,二者都是有生滅的、運動變化的、雜多的,思想與存在都是無生滅的、不動的、單一的、不可分的,二者的內涵一樣,並無“存在”之外的思想,否則就有另一個存在,所以說思想與存在是同一的;單憑這個命題不能判斷他屬於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在巴門尼德之後,柏拉圖提出理念論,在客觀唯心主義的基礎上發展了他的關於“存在”的思想。德謨克利特則在變化著的現象背後尋找不變的本質,並且把原子與虛空看作存在和非存在,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吸收了巴門尼德的思想。亞裏士多德總結前人的成就,對存在作了深入的研究和細致的劃分,提出了範疇的理論和本體的學說,從此,對存在的研究成了西方哲學史上的一個重大課題。
考底利耶
考底利耶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是古代印度的政治家和政論家,他所著的《政事論》非常著名,他也因此而成名。
考底利耶,印度語為Kautilys,別名那迦和毗濕笈多。具體生卒年代正史沒有記載,已不可考證了。他具備卓越的政治才能,協同旃陀羅笈多在旁遮普一帶組織人民起義,推翻了希臘——馬其頓侵略者的政權。旃陀羅笈多在他的謀劃和協助下,於公元前324年在印度西北部稱王,接著率軍東征,推翻了腐朽的難陀王朝,定都於華氏城,即現在的巴特那。考底利耶作為國王的大臣、顧問和國師,輔佐國王建立和統治著這個新興起的龐大的奴隸製國家,是孔雀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考底利耶原籍是古代印度西北部文化中心咀叉始羅城,出身在一個婆羅門家庭。他出生後不久父親即去世,由母親撫養成人。母親對他影響很大,她希望兒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教師。他經過刻苦學習後,精通三部《吠陀經》,通曉天文、地理,熟悉有關冶金學的知識。他更關心政治活動和國家事務。但他的才華沒有得到王室重視,反而引起難陀王朝宮廷的嫉妒和輕視。他決心脫離難陀王朝,另外開辟一個施展自己才能的新天地。考底利耶碰到失意的旃陀羅笈多之後,便把他帶到咀叉始羅城,對他施以教育,從而成為旃陀羅笈多的導師和顧問。
從反對亞曆山大的入侵開始,考底利耶就支持旃陀羅笈多的事業。最初,他們在咀叉始羅同亞曆山大的希臘——馬其頓駐軍進行鬥爭。他們組織邊區部族,發動印度人推翻外族入侵者的政權。考底利耶在他的《政事論》中充分地表明了對外族統治者的民族仇恨。他指出外族征服者是怎樣榨幹了這個國家的財富。當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在巴比倫死去的消息傳來時,考底利耶抓住時機,讓旃陀羅笈多提出反對外族侵略者的號召。這種呼籲給他帶來了同盟者,眾多的印度人民集中在他的麾下,同外族入侵者拚殺。希臘軍隊於公元前322年被驅逐出去,咀叉始羅城被收複。旃陀羅笈多在考底利耶的協助下,取得了反對侵略的勝利,並在鬥爭中壯大了自己的軍事和政治勢力。
在驅逐了亞曆山大的侵略軍之後,旃陀羅笈多在考底利耶的勸導和協助下,攻打腐敗無能的難陀王朝。在戰爭中,考底利耶進一步施展了他的軍事才能。他毫無顧忌地認為,為了達到目的應不擇一切手段,他利用敵營中的矛盾,進行分化瓦解,進而消滅敵人。盡管缺乏這方麵的史實材料,史劇《羅刹娑與指環印》卻從側麵描寫了考底利耶為獲得旃陀羅笈多的政敵羅刹娑的合作所采取的權術和計謀。他終於籠絡和迫使這位難陀王朝末代國王的重要大臣為旃陀羅笈多服務。考底利耶的策略使難陀王陷於孤立。由於考底利耶的謀劃,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難陀王朝被打敗了,新的王朝——孔雀王朝建立起來了,旃陀羅笈多登上了王位寶座。旃陀羅笈多死後,考底利耶又輔佐他的兒子和繼承人賓頭沙羅(公元前300年一前273年在位)繼續工作了一段時間。
公元前311年前後,塞琉古繼承了亞曆山大在巴比倫的統治後,轉而向東方擴張。公元前304年,他的軍隊渡過了印度河,孔雀王朝迎擊入侵之敵。考底利耶的軍事策略發揮了作用,戰敗了塞琉古。塞琉古把印度河西部一直到喀布爾各省都割給了旃陀羅笈多,相傳塞琉古還把女兒嫁給他,而後締結了和約。孔雀王朝與西亞的希臘人保持著密切聯係,這對孔雀王朝的鞏固與發展有極大好處。塞琉古派往華氏城的使者麥斯特濕斯在那裏住了5年,他寫的《印度誌》一書,成為研究印度古代史的重要資料。
考底利耶的另一重大貢獻是給後世留下了不朽著作《政事論》。這部著作的內容涉及到內政、外交、民政、軍事、商業、財產和司法等方麵,甚至包括度量衡和曆法等。從《政事論》中,我們可以看出考底利耶的智慧和他的多方麵的學識,以及他的範圍廣泛的統治藝術。在以後的許多世紀中,《政事論》引起了眾多政治家、研究者的廣泛注意。到20世紀初,它的完整的手抄本被發現後,又引起學者的注目,它被整理出版並翻譯成多種文字。研究者對它提出許多新的見解,有人認為這部著作不可能是一個人的觀點,有著後世人士的許多修訂和增刪。大多數學者認為它出自考底利耶的手筆,但經過後人修改,大約在公元2世紀最後修定。
《政事論》是一部巨著,包括15卷,共180篇(按另一種分法為150章)。最重要的內容是關於國家組織的問題,它論述了國家各個部門的職能。國家有會計、財政、礦業、兵工、農業、貿易、航運、畜牧和稅收等部門,這些部門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農村按照征稅原則加以組合。《政事論》並提到各種不同的交通道路,以及國家和人民在維護交通方麵的責任。
《政事論》涉及到政府理論和實際方麵的許多題目。它論述了國王、大臣、顧問、政府各部及其在外交、戰爭與和平方麵的各種職責。為了加強奴隸主的政權,考底利耶主張國王有絕對權力。國王是最高的統治者、軍隊的統帥、法律的執行者,他有任命官吏的最高權力,國家是為國王而設的,國王是至高無上的。《政事渤第六部中很明確地敘述了構成“國家”的七種要素,即國王、大臣、土地、要塞、國庫、軍隊和同盟者。他同時提出國王應是精力飽滿而頭腦清醒的人,國王要調配軍隊,注意國家收支的核算,留心鄉村發展的事務,任命高級官員,下達命令,接受偵探所搜集的秘密情報,製定和執行作戰計劃。因此,他主張國王必須學習,還要花些時間用於自省。《政事論》論述了一套森嚴的政治結構,國王、軍隊、官吏及各部的組織,需要十分周密而雷厲風行的製度和作風。它特別強調對各省行政機構的控製,從而強調加強偵探活動。
考底利耶在《政事論》中也提到貨幣等經濟問題,有一章專門論及錢幣的鑄造與貨幣製度的采用,並規定國王在土地的產品中征收1/6的賦稅,有的甚至高達1/4。它規定:全印度都是國王的財產,國王征收賦稅、罰金及買賣上的什一稅。
《政事論》所談及的問題十分廣泛,從某些側麵反映了孔雀王朝的曆史,也是當代印度政治曆史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它一反印度其他文獻的常態,脫離了連篇累牘的宗教規範和神話傳說的窠臼,而成為論述國家機構與組織問題的一部政治論著。
《政事論》論述了孔雀王朝的整個政治製度,同時也捕捉到了與外國的聯係,如提到中國的絲綢。據考證,孔雀王朝時代,印度和中國還沒有接觸,有的學者據此認為這部著作是孔雀王朝以後時期編成的。但《政事論》論述的基本上是孔雀王朝的社會情況和製度。雖然不能排斥此書有後人修改、編纂的成份,但它最初確實出於考底利耶之手卻是比較可信的。
《政事論》的作者極端地宣揚了國王在國家中的作用,並強調了使用暴力的恐怖統治,把古代奴隸製印度的政治體製加以理想化。這是由作者的奴隸主階級立場所決定的,也反映了他的曆史局限性。印度以後的曆代奴隸主和封建帝王的專製國家,在官僚政治、警官製度和賦稅製度等方麵,大體都沿襲了孔雀王朝的製度,作為他們統治和壓迫人民的工具,因而不能不肯定《政事論》在這方麵所起的作用。印度曆史學家也承認:“古代印度關於政府的學說,在《法治》和考底利耶的《政事論》中已奠定了主要基礎。”
考底利耶這位古代印度政論家的業績和他的著作《政事論》,已成為印度的曆史遺產為後人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