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上下兩卷,在書中論述了五個方麵的問題:
第一個是關於語言遊戲的問題。維特根斯坦把語言和人們使用語言的行為,稱作“語言遊戲”,他認為,人們正是通過語言的遊戲來學習語言和與外界互動的。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遊戲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特點。
第二個是關於意義即用法的問題。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遊戲的多樣性首先表現為詞的多樣性,還表現為語句的多樣性。語句的意義就在於使用。維特根斯坦認為,意義在這裏有它特殊的含義。對於一個語句來說,隻有人們知道這個語句的所指,這個語句才會有表達的意義,否則就不可能具有意義。換句話說,如果人們要下棋,隻有知道棋的規則後,才會明白棋的意義是什麼,否則,棋隻可能是一個無意義的擺設而已。
語言遊戲表明人類的語言是人類生活方式的一種形式。人的生活是不能沒有語言的。在不同的語言遊戲中,語言具有不同的功能。要了解語言,不能隻看它描述了什麼,還應該看它是如何描述的,看它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被描述的。沒有意圖和對象的語言是不存在的。
第三個是關於遵守規則的問題。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遊戲必須遵守規則。規則是一種指導,它能夠幫助人們如何完成一個遊戲。規則是有自己的一些特征符號的,一個人不可能自己遵守一個規則。規則是一種更集體的東西,換句話說,規則是一種習俗或者說是一種體製。
第四個是關於私人語言的問題。維特根斯坦認為,私人語言是不存在的。維特根斯坦舉例說,談到痛的時候,如果人們認為隻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是否痛苦,這種想法很顯然是錯誤的,因為當人們使用“知道”這個詞彙的時候,他們實際上在使用一個別人也明白的詞彙,也就是說,別人知道這個“知道”是什麼含義,因此,別人知道你所說的“痛”是怎麼回事,所以,不可能存在私人的語言。但是私人語言和語言的私下使用或者說秘密語言是不同的,因為語言的私下使用或者秘密使用在某種範圍中仍然是公共語言,因為這些語言在特定的對象那裏仍然是具有溝通性的。
第五個是關於哲學的治療問題。維特根斯坦是一個哲學家,因此,他花大量篇幅討論語言,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哲學的問題。他認為,哲學是一種形而上的活動;哲學不是一種理論,而隻是一種描述語言使用的活動。維特根斯坦認為,在一般情況下,根本不存在什麼哲學的問題。哲學問題的出現實際上是哲學家對於語言的用法產生了誤解或混亂的時候產生的。因此,哲學問題的出現是一種病態,是哲學家精神混亂的產物。因此,解決哲學問題的方法就是治療,就是讓哲學不幹預正常語言的使用。哲學問題形形色色,因此,最好的解決哲學問題的方法就是讓哲學家停止研究哲學問題。
《哲學研究》是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的集中反映。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他的第二個哲學體係。其突出特點是較注重於揭示概念怎樣同行為和反應相聯係,怎樣同人們生活當中對概念的表達相聯係。他試圖根據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根據模糊的精神領域來展示概念的作用和意義。該書從全新的角度來處理語言的問題,並把語言提高到哲學的高度來解決哲學的問題。書中有關語言的重要觀點對於後世分析哲學的發展起子重大的作用。在維特根斯坦之後,哲學出現了兩個流派,一是邏輯分析學派,一是日常語言分析學派。前者分析的是科學哲學,後者分析的是日常的語言。但是,兩者的思想都溯源於維特根斯坦,溯源於《哲學研究》,因此,《哲學研究》在維特根斯坦的思想發展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但是,有一點必須注意,《哲學研究》是維特根斯坦後期哲學思想的體現。根據學界的研究,人們認為維特根斯坦的哲學體係明顯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以《邏輯哲學論》為代名的早期分析哲學和以《哲學研究》為代表的語言哲學,後者體現了現代哲學中的“語言學轉向”。
讓·保羅·薩特
讓—保羅·薩特,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以他為代表的存在主義思潮,曾在西方世界風靡一時,並在世界各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薩特1905年出生於法國巴黎的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父親是個海軍下級軍官,後來染上重病,在薩特2歲時就去世了。
在這種情況下,母親不得不帶著薩特回到自己的娘家。3歲時,薩特因患角膜炎引起右眼斜視,幾乎失明,留下終身殘疾,因此薩特小時候很孤僻。
後來母親改嫁,薩特隨外祖父生活。薩特的外祖父學識淵博,在語言學方麵頗有見地,他工作勤奮,給薩特以很深的影響。
在外祖父的教育下,薩特4歲起就已嚐試著讀書了。到7歲時,他已讀了莫泊桑、高乃依、拉伯雷、伏爾泰和雨果等作家的作品,並在外祖父的影響下試著改寫寓言、短詩,模仿報紙雜誌和電影編寫一些小說和故事,獲得了家人的稱讚。
1924年,薩特以前七名的好成績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攻讀哲學。這是一所著名的學校,誕生了許多位著名的思想家。
在薩特的同學中,有保爾、尼讚、雷蒙·阿隆、格洛·龐蒂等後來法國思想界的著名人物。
在校期間,薩特廣泛閱讀。他比較喜歡笛卡兒、斯賓諾塞、盧梭和司湯達的著作,也接觸了馬克思的思想,並且堅定了獻身哲學的信念。
在學校的最後一年,薩特結識了西蒙娜·德·波伏娃。他們一見鍾情,在其後50年的漫長人生曆程中,幾乎沒有分離過。他們彼此成為對方生活、思想曆程中的伴侶和見證人。畢業會考中,薩特得了第一,波伏娃得了第二。
1933年薩特來到德國,就讀於當時最有影響的哲學家埃德蒙·胡塞爾和馬丁·海德格爾門下,專攻存在與現象的性質和感覺的奧秘。1938年,薩特發表了他的著名日記體長篇小說《惡心》,引起了評論界的一致好評。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39年薩特接到應征令,參加了軍隊,並在第二年的生日那天被德軍俘獲。在戰俘營中,薩特重溫了久違的集體生活,思想上獲得一些變化。
在1941年5月底,薩特假稱自己是文職人員,又因為視力欠佳,被德國人誤釋。戰爭使薩特與社會更貼近,他懂得自己必須承擔義務。
獲釋回到巴黎後,他與波伏娃組織了一個知識分子團體,鼓動人民起來抵抗法西斯。他最有力的抵抗形式是拿起筆來寫作。這一時期他發表了許多作品,主要有《蒼蠅》、《存在與虛無》等。
《存在與虛無》是法國存在主義哲學的奠基之作,它標誌著薩特獨立的哲學體係的形成。在這部著作中,薩特反駁了投降分子對敵投降、與敵合作的主張,他的理論觀點對被占領下的人們起來反抗侵略者,起到了鼓舞作用。
戰後,薩特的哲學因適合在戰時受到摧殘的年輕一代而風行一時,大量的追隨者湧入巴黎,與薩特聚會在咖啡廳進行熱烈討論。
戰後的薩特徹底改變了對政治不介入的態度,轉而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他與幾個誌同道合者共同創辦了《現代》雜誌,積極宣傳蘇聯和美國之外的第三條道路。作為一位知名學者和社會活動家,他以大量精力做著推進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的工作。他公開譴責美蘇霸權主義的侵略行為,反對法國對第三世界的殖民政策;他積極調解中東矛盾,設法改善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他訪問過世界上大大小小一係列國家,一直為支持民主,反對暴政、專製和侵略而鬥爭。
70歲時薩特左眼出血(右眼幼年時就幾乎失明),加上身體多病,他不得不減少公開露麵。1980年,薩特在普魯塞斯醫院逝世。
薩特一生作為哲學家,代表了存在主義;作為文學家,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作為社會活動家,他為世界正義和平戰鬥到了最後一息。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前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出身於烏克蘭一個農民家庭。17歲就開始從事教育工作,在烏克蘭農村帕夫雷什中學校長的職位上工作了23年,直到去世。數十年中,他以該中學為實驗基地,同時廣泛研究其他學校的經驗,對教育問題進行理論聯係實際的研究,做出了許多理論創新。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共撰寫了41部專著、600餘篇論文和1000多篇兒童讀物。主要教育著作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學生的精神世界》、《把心靈獻給兒童》、《和青年校長談話》等。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全書共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就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智育教育問題提出建議;下篇主要討論如何協調六種教育力量以保證學生全麵和諧地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雙重使命是促進科技進步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這就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智育體係。這種智育體係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充分反映時代對人全麵發展的要求,培養豐富、全麵和文明的公民;二是把德育納入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完整的教育體係中。作者提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發展學生的智力。他認為智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發展智力,完善的教學就是發展智力的教學,教學是智育的重要手段。知識與智力是相輔相成的,知識保證智力發展達到最佳水平,智力發展的最佳水平促進新知識掌握能力的增強。培養和發展智力需要多姿多彩的智力生活,課堂教學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但不是惟一的途徑。保證多姿多彩的智力生活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必須有讓學生自由支配並學會利用自由活動的時間,引導學生們在自由時間裏發展最喜愛的課外讀物、最喜愛的學科、最喜愛的勞動創造項目等三項愛好;二是要求每個學生必須為集體的智力生活做出貢獻。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智育的發展依賴於興趣、觀察、閱讀和思維積極性的激發。要發展學生的智力,教師就必須首先激發學生在這方麵的積極性。學生對知識的興趣源泉是對知識的運用和自己親自參加的、有創造性的勞動;觀察是一種積極的智力活動,是發展智力的重要途徑,是智能的極重要的源泉。從觀察中不僅可以獲取知識,而且知識可以在觀察過程中活躍起來;閱讀是整個智力發展的重要條件,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是否會很好地閱讀;思維也是作者強調的重點,他提出了以下幾條建議: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靠已有的知識獲得新的知識;教師要成為學生思考的腦力指導者;教師要教會學生在記憶的過程中進行理解;課堂上要給學生理解、思維的時間等。蘇霍姆林斯基還很重視個別施教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使用,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能力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學生,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甚至是教學態度上都應該有所不同。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運用也是作者強調的一個方麵,他將九種重要的基本技能分為三類:一是讀寫算;二是觀察、思考和語言表達;三是獨立思考、獨自工作和自學能力。
該書的下篇中闡述的主要是影響教育的六種合力。作者認為有許多力量對教育產生影響,其中比較重要的六種是家庭、教師、集體、學生本人、書籍、小夥伴等。①教師對教育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勝任這一角色必須具備一係列的優秀個人品質;教師應該在實踐中,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研究,完善和提高個人的修養和能力。②家庭在兒童的情感教育以及智力的影響力方麵作用很大,教師應該在這些方麵對家長有所指導。③集體是實施教育的重要工具,集體具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和共同的組織,但集體並不排斥個體的個性,個性也是集體存在的特性之一。④自我教育最大的促進因素是自尊感,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必須保護學生的自尊感。⑤書籍是生活的指路明燈,它對學生的全麵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建議學生自己要讀書,教師也要讀書,並通過書籍來對學生施加影響。⑥學生在校外結交小夥伴,可能是積極性的,也可能是消極性的,教師在此過程中要積極加以引導。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最重要的教育學著作之一,它是作者30餘年教育實踐經驗和教育理論研究的結晶。由於對蘇聯教育體製以及教育工作者中存在的問題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作者在一種“沉思、焦慮與擔憂、不安”的心情中將自己的思考寫成這部著作。作者在書中采取建議的形式,懇切地與教師進行談心,內容涉及教學以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麵麵,包括教學、教育工作的組織、內容、形式與方法,還涉及學生的自我教育、共產主義理想的形成、公民義務感的培養等問題。該書的出版在蘇聯引起了一次大的教育改革和討論的熱潮,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主義教育的發展。作為社會主義教育體係探索成果的一部分,作者所提出的建議與主張對我國教育工作者具有特殊的意義。書中針對許多問題的建議,在現在看來,仍然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指導意義。
丹尼爾·貝爾
丹尼爾·貝爾,美國當代著名的思想家、社會學家,批判社會學和文化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直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擔任社會學教授職務。曾參與創辦美國社會科學界名聞遐邇的刊物《公共利益》,並在美國知識精英普測中被評為當代美國影響力最大的著名學者。貝爾在戰後西方社會學、未來學和發達資本主義研究等領域內處於領先地位,他的思想深受社會主義、自由主義和新保守主義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種組合型的思想結構。主要學術著作有:《意識形態的終結》、《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今日資本主義》和《蜿蜒之路》等。
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中,貝爾首先闡述的是他的“圖畫人文化觀”。“圖畫人”就是說人是製造象征符號的動物。人類的相互交往是以有意義的象征為基礎的,人類創造象征符號的過程類似於畫家畫出圖畫的過程。貝爾認為,所謂文化就是來自人類所有個體在任何曆史時期都遇到的生存情景,它的主要功能是給人類世界提供一種合理化的道德,提供使人類願意生存下來的目的和意義感,提供將人們進行整合的道德紐帶。為了借助於一套象征符號所聯係的凝聚力,文化必須超越現在,這就是宗教。所謂宗教就是對人的超越性的意識,是尋求一種生存的“一般秩序”。貝爾指出,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一旦被創造出來,就永遠構成了道德的一部分,並獲得了自己獨立的生命,不會隨時空的變化而消亡。宗教和意識形態都不過是給人類提供某種道德意義,這些傳統的東西是不會過時的,是隨時間可以複興的。作者認為,文化已經成為資本主義文明的最大動力,甚至超過了技術本身。貝爾將整個社會劃分為社會結構、政治和文化三個領域,在這三個領域中,存在著各個不同的社會變遷節奏,彼此之間沒有簡單的決定關係。由於資本主義各個領域的變遷節奏的不同,從而各領域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不一致和脫節,這種脫節最終導致了各領域之間和內部種種的文化矛盾。
所謂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包括著兩個層次的社會矛盾。從表層上講,就是社會各領域之間的矛盾。首先是現代文化的中軸原則與資本主義經濟中軸原則存在矛盾;其次是社會結構的中軸原則和政治中軸原則存在矛盾。從深層次上講,現代文化的內部也存在著矛盾。文化原本是提供一種生存的意義感,可現代主義文化卻破除了所有的界限,破除了所有的神聖化。文化本來應該抑製的東西,如反傳統、反道德秩序以及自我滿足和自我表現,都成了合法化的根據。文化矛盾還出現在社會結構的內部。這種矛盾不僅突出了文化規範和社會結構之間的脫節,而且還使社會結構內部的顯著矛盾明顯化了。資本主義的經濟製度造成了人們性格結構內部的矛盾。
貝爾接受了韋伯關於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生產秩序關係的理論,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清教徒及其倫理道德體係日漸瓦解。在物質享樂主義代替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新教倫理,心理快樂主義取代清教徒風尚的同時,卻沒有一種新的宗教或價值體係以代替舊的宗教和價值體係,結果資本主義失去了宗教價值上傳統的合法性,而這種合法性是建立在新教關於工作的道德報酬體係之上的。資本主義喪失了其合理性的基礎,其症狀就是缺乏共享的道德目標、團結感和為了共同的理想而進行奮鬥的熱情。新教倫理和清教徒精神的瓦解的一個因素是社會結構和技術秩序領域的變化,另一個直接因素就是現代主義文化。
貝爾最後強調的是文化的宗教功能。從19世紀開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知識階層首先產生了一種虛無主義感。現代主義者對生命的審美合理化就是一種替代傳統宗教而興起的給人類生存提供意義的嚐試。現代文化取得宗教功能的過程被稱為“偉大的世俗化”,這種思潮的產生包括三種變化:經濟政治領域中激進的個人主義;文化領域的自我觀念;關於限製的觀念,其意義從宗教轉移到藝術領域;天堂和地獄信仰的衰落。現代文化取代宗教的重大結果之一,就是本能衝動和理性規範,自由和約束之間傳統張力的消失。人類必須永遠對生存苦境做出回應,如果將宗教界定為尋找生存意義的努力,這一過程將與人類共始終。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是確立貝爾在學術界地位的著作,該書中所涉及的學科跨越了社會學、心理學、哲學和宗教學等領域。貝爾對該書的寫作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文化本質深刻理解基礎上的,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思考,他將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分為深層矛盾與表層矛盾,從而凸顯了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整體形貌。貝爾的理論和方法論,成了推進當今世界的實實在在的科學工具。我們還要注意的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的關係的理論在本書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作者承認韋伯的這種理論,並認為新教倫理與清教徒精神的瓦解正是帶來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文化原因。所以在本書的閱讀過程中,若能結合《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來讀將會是大有裨益的。
在《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中,貝爾把社會發展分為互有聯係的三個不同階段: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按照貝爾的觀點:前工業社會是指以農業、礦業、漁業、林業為產業的社會。這些經濟部門以消耗自然資源為主,可將其歸類為第一產業。第一產業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所以貝爾將其稱之為“對自然的博弈”。工業社會是指以加工業、製造業、建築業等部門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依靠機器大批量生產產品的社會。與前工業社會主要利用原料技術相比,該社會主要利用能源技術來生產社會財富,強調資本重要性。後工業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人們的活動都與信息的搜集、傳遞、過濾、使用有關聯。在這個時代,信息技術不僅對經濟結構和勞動力構成帶來了變化,而且正在越來越深入地影響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日常生活的一切領域,從而使得社會的勞動者的絕大多數從事創造、處理和分配信息的工作。新社會的戰略資源是信息,知識正在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在論述後工業社會與其他社會發展階段的區別時,貝爾用社會結構的五個變化來說明後工業社會的特征:
第一,從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部門來看,後工業社會發生了從產品經濟向服務性經濟的轉變。
第二,從勞動者的職業分布上看,專業性與技術性階層處於主導地位。在後工業社會中,具有支配作用(並非指從業人員最多的職業)將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從事的專業性和技術性的職業,而以知識和技術為基礎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將取代以財產為基礎的資產階級而成為後工業社會的統治集團。
第三,從技術的利用上看,前工業社會的主要技術是農耕和漁業等開發原料的技術,工業社會主要是利用能源的生產技術,而後工業社會主要是利用信息技術。
第四,從社會發展的軸心上看,理論知識將成為後工業社會的軸心。這是後工業社會最突出的特征。
第五,在未來的決策方麵,由於決策過程和環境更加複雜,後工業社會將更多地依賴新的“智能技術”,即用計算機程序、係統指令等智能技術來代替人們的直觀判斷,進行決策選擇。
1973年貝爾正式出版了《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係統地研究了工業社會的未來,預測了發達國家的社會結構變化及其後果,在美國學術界和國際未來學界引起很大反響,被認為是未來學的經典著作。從此,“後工業社會”這一概念得到了廣泛應用。貝爾在書中寫道:“本書提出的命題是:在今後30~50年間,我們將看到我稱之為後工業社會的出現。正如我所強調的:這首先是社會結構的變化,其結果在具有不同政治和文化結構的社會中將有所不同。”
貝爾“後工業社會”的發展其實就是信息產業興起和傳統產業信息化的過程,信息在後工業社會中處於核心地位。貝爾在其以後的著作中也進一步發展了自己的理論,他在1979年發表的題為《信息社會》的文章中明確提出:“即將到來的後工業社會,其實就是信息社會。”在這裏,貝爾已經意識到,以知識為基礎的信息革命正是後工業社會來臨的突出標誌。此外,後工業社會作為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是工業社會向未來社會的過渡階段,因此包含了動態的“信息化”的概念。雖然貝爾沒有首先提出“信息社會”的概念,但是他對未來社會發展趨勢和後工業社會形態和特征的描述和今天信息社會的含義基本一致,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對未來世界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