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哈利勒·紀伯倫
“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承受痛苦,另一顆心則在沉思。”
“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另一顆心寬容。”哈利勒·紀伯倫——黎巴嫩最著名的詩人、散文家、畫家,阿拉伯海外文學最傑出的代表,阿拉伯近、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他以自己深沉的情感、高遠的理想,深刻的哲理去訴諸世人的理智、靈魂,以自己偉大的靈魂關愛世人。
“被釘在十字架的人嗬,你是釘在我的心上,那刺透你雙手的鐵釘也刺透了我的心房,明天,當遠方宋客路經各各他(即髑髏地,聖子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地方)時,他絕不會認為曾有兩個人在這裏流血,而隻認為那血是從你一個人身上流出來的。”
這個現代的“聖子耶穌”於1883年12月6日在黎巴嫩北部山區一個小農莊中降生。
這裏,洋溢著濃鬱的東方伊斯蘭文化的氣息,但同時,紀伯倫又是一個小天主教徒。他從小便沉浸於東西方文化的交彙、融合的文化氛圍內。父親是個牧民,貪杯好酒,生活十分貧困。生活其中的小紀伯倫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統治者對人民的殘酷壓榨,以及教會利用宗教對人民的欺詐與剝削。還好,瘦小的母親以一顆仁慈的心為孩子們在艱難與貧苦中撐起一方溫暖的天空,母親的愛護與鼓勵讓紀伯倫感受到聖母一般的溫暖,這讓他至死不忘。
“偉大的母親對於兒子的愛,會比瑪麗亞對耶穌的愛少些嗎?”
由於生活日漸貧困,為了謀求生路,母親攜帶著哥哥、兩個妹妹與12歲的紀伯倫於1895年去了美國波士頓,落腳在唐人街。在這裏,紀伯倫依靠母親與妹妹的辛勤勞動,進了當地一家僑民學校學習。他開始更多地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同時,他在繪畫與文學上的天賦開始顯露出來。此後他一直堅持學習文學與繪畫,並且得到許多賞識他才華的人的幫助。同時,紀伯倫也開始試著進行詩歌創作,並且在祖國的《覺醒》刊物上開始發表他早期詩歌作品。
1901年,紀伯倫在祖國學習之後又回到了美國的親人身邊。但是由於長期艱苦生活的折磨,紀伯倫的小妹妹、哥哥與母親在一年多的時間裏相繼病逝,這給他帶來極大的痛苦,更加深了他對祖國的懷念。1903年,他在波士頓的僑民報紙上發表散文詩,得到社會的好評。1905年,他又舉行了自己的首次畫展,很受當地一位女校長的賞識。此後,這位女校長一直給予他很大的幫助。1908個,紀伯倫發表了他的短篇小說集《叛逆的靈魂》。其中的作品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特別是教會的黑暗與虛偽。尤其是其中的一篇《不信教的赫裏勒》更是充滿對教會、封建統治的憎惡情感。紀伯倫的這種態度觸怒了當局,小說被當眾銷毀,紀伯倫也被開除了教籍,驅逐出境。在那位女校長的資助下,紀伯倫逃到法國去學習繪畫。在當時的藝術大師羅丹的指導下,紀伯倫在藝術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他的油畫作品《秋》,在法國春季畫展上獲得銀獎。
在法國的日子,紀伯倫遊覽了各地名勝古跡。廣泛接觸了西方文明。同時,他也深入研究了古代大師們的藝術作品。他十分崇拜米開朗基羅。此外,紀伯倫還涉獵了歐洲著名作家及其作品,他深受19世紀初詩人兼畫家的英國浪漫主義作家布萊克的影響。羅丹稱他為“20世紀的布萊克”,當然,紀伯倫的成就比布萊克高多了。這時的紀伯倫已經融彙了東西方文化於自己內心。這使得他能夠站在更高處以自己的深刻思想分析世人的思想、靈魂。“倘若你高坐於雲端,你就看不見兩國之間的界線,也看不見莊園之間的界石。”
“可惜,你不能高坐雲端。”
“他們對我說:一鳥在手勝過十鳥在樹。
而我則對他們說:一鳥在樹勝過十鳥在手。”
“20名騎著馬的獵人帶著20條獵狗追逐著一隻狐狸。那狐狸說:他們肯定會把我殺死。但是,他們也真夠笨,真夠傻的,我想,即使我們狐狸也不會傻到以20隻狐狸騎著20頭驢帶著20隻狼去追打一個人的地步。”
“我曾對一條小溪談到大海,小溪認為我隻是一個幻想的誇張者。”
“我也曾對大海談到小溪,大海認為我隻是一個低估的誹謗者。”
“當智慧驕傲到不肯哭泣,莊嚴到不肯歡笑,自滿到不肯看人的時候,就不成為智慧了。”1911年,紀伯倫又回到美國波士頓,完成了中篇小說《折斷的翅膀》之後,他遷到紐約,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
《折斷的翅膀》是紀伯倫小說作品的代表作,是一篇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小說以主人公“我”與富家小姐薩勒瑪戀愛故事為中心情節。“我”與薩勒瑪一見鍾情,倆人很快墜入愛河。但是大主教保羅垂涎薩勒瑪的巨資家財,讓自己的侄兒——一個惡棍曼功爾貝克與她成了親。薩勒瑪的父親出於傳統觀念,答允了這門婚事。薩勒瑪被迫嫁給了她不愛的人。婚後,她丈夫平日問柳尋花,不關心她的死活,生活十分痛苦。五年之後,薩勒瑪懷孕,她把生活希望全部寄托在這還沒出世的孩子身上。但是,孩子剛生下來便死了。薩勒瑪在極度悲痛中,對生活絕望了,不久,她也默默死去。而“我”失去薩勒瑪之後,一直忍受著相思之苦,嗣後曾與薩勒瑪相見過幾次,也隻能徒增心中的哀痛。
小說中彌漫著深切的哀婉之情,表達了作者對於社會陳腐的反動勢力的強烈不滿與深刻的批判。
1916年,紀伯倫與旅美作家米哈依爾·努埃曼相見,成為摯友。在他們兩人的努力下,廣泛結交在北美的阿拉伯作家,成立“筆會”,即1920年的“旅美派”。他們集結起來,取得了很大成就,為阿拉伯文學在世界文壇上取得了一席之地。
紀伯倫在文學上的成就更主要的集中在散文詩方麵。開始時,紀伯倫主要用阿拉伯語寫成。他的第一部散文詩集《淚與笑》,共計56篇,全部是用阿拉伯語寫成,發表於1913年。1918年,紀伯倫發表了他第一部英文散文詩集《瘋人》。這之後,他的作品用英文寫成的還有《先驅》、《先知》、《沙與沫》、《人子耶穌》、《流浪者》、《先知國》等。其他用阿拉伯語寫成的有《暴風雨》、《珍趣篇》以及詩歌《行列聖歌》與戲劇《大地之神》等。
《瘋人》描寫了一個在真理的陽光下敢於反抗與呐喊的離經叛道者。他無視傳統,猛烈地向腐朽的舊世界衝擊。例如《聰明的小狗》中寫道:“一天,聰明的小狗碰到一群貓。這時,它聽到從貓群中走出的一隻肥壯的大貓對群貓說道:‘虔誠的弟兄們,快祈禱吧,倘若你們不斷地祈禱,你們的祈求一定會得到回報,天上一定會掉下老鼠來。’聰明的小狗聽到這裏笑了,他一邊轉身離去一邊暗自說:‘這些貓該有多蠢呀!書籍上寫著的東西,它們竟不知曉,書本與祖輩們告訴我的明明是‘祈禱所降臨的並不是老鼠,而是肉骨頭,。”
又如《正義!》篇中,紀伯倫以驚人的筆觸描寫他看到的正義:“一天夜晚,王子的宮殿裏正舉行著宴會,嘉賓熙熙攘攘,出出進進,在入宮者中有一個男子,他恭敬而又莊重地向王子施禮。這時,眾人的目光都驚愕地注視著他,原來他的一隻眼睛已被剜去,空空的眼眶中正不停地流著血。”
王子問道:‘朋友,怎麼回事?’男子回答說道:‘我是一個竊賊,今晚我趁天黑去行竊,打算去偷錢莊,誰知,因為天太黑,我誤入隔壁機織工的屋子,不小心一下撞在機杼上,把眼球撞了出來,我請求殿下在我與機杼之間作出正義的判決。’
王子聽後派人去把機織工叫來,下令剜去他的一隻眼。
機織工說:‘殿下,您判得很對,是正義讓我失去一隻眼,可是,為了看清織物的兩邊,我需要兩隻眼。我的鞋匠鄰居,他有兩隻眼,但他的職業隻需一隻眼就足夠了,為了維護正義的尊嚴,不妨把他的一隻眼也剜去。’於是,王子派人叫來鞋匠,剜去了一隻眼。”
就這樣,正義得到了伸張!
《先驅者》發揮了《瘋人》的思想,指出人人都可以成為人類的先行者,隻要能夠發現自己身上的“神性”。紀伯倫有力地批判了人類的奴性、愚昧與虛偽。
《先知》是紀伯倫的代表作,其中第一批詩稿是作者18歲時用阿拉伯語寫的。後來受到母親的鼓勵,繼續創作。1923年用英文正式出版,整個創作過程長達30年。這篇散文詩描寫了先知在即將離開時,對來拜者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全詩共28節,探討了人類生活中的26個問題,顯示了紀伯倫深刻的思想及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此外,《先知國》同《先知》一樣,也以贈言的方式寫出。作品包括16節,是先知回到故鄉,與親人朋友相聚時的談話錄,用深刻的哲理解答眾人的疑問,指出“我們就是上帝。”
《沙與沫》是部作品集,彙錄了300多首妙語格言,也有短小的寓言故事,是對人生、藝術深刻思索的結晶,它與《先知》齊名,也是紀伯倫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飽含了紀伯倫的哲理思想,例如:人性是一條光河,從永久以前流向永久。”
我永遠在沙岸上行走,
在沙土與泡沫之間,
浪潮會抹去我的腳印,
風也會把泡沫吹走,
但是海洋與沙岸
卻將永遠存在。晚年的紀伯倫身體很不好,但他依然堅持著寫作,與死神的爭奪一直持續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
1931年4月10日,紀伯倫因肺病而去世。按照他的遺願,人們把他運回祖國,安葬在他的故鄉。
這位偉大的詩人哲學家便這樣孤單地去了。但是,他給我們留下的富含哲理的詩篇,卻讓人感覺到他永遠生活在我們中間。“一會兒的工夫,你們不會見到我;再過一會兒,你們又會見到我。
因為另一個婦女又將懷上我,將我生出。”米哈依爾·努埃曼說:
“紀伯倫不需要別人用石雕、銅像來紀念他,作為一個人,他比石雕、銅像都是更為不朽的!
“最好的紀念,便是在人民中傳播他的文學藝術作品。”
是的,人們做到了。他的作品被譯成20多種文字,到處都受到熱烈的歡迎。這位東西方文化共同澆灌的聖潔的鮮花,已經在世界各地人民心中生根發芽。“1000年以前,我的一個鄰人對我說,他厭惡生命,因為生命中隻有痛苦”。
“昨天,我經過一座墳墓,我看見生命正在他的墳上跳舞。”
托馬斯·艾略特
托馬斯·艾略特(1888~1965年),英國詩人,文學評論家。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生於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1906年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哲學,並在十年後獲博士學位。1915年放棄哲學研究,轉向詩歌創作和文學批評。1948年因詩歌《四個四重奏》獲諾貝爾文學獎金。主要詩作包括《普魯弗洛克的情歌》(1915)、《一位夫人的寫照》(1915)、《小老頭》(1919)、《荒原》(1922)、《空心人》(1925)、《灰星期三》(1930)、《四個四重奏》(1935~1941)。最著名的詩劇是《大教堂凶殺案》(1935)。最有影響的文學評論有《傳統與個人才能》(1917)、《批評的功能》(1923)、《詩歌的用途和批評的用途》(1933)。
《荒原》屬現代派詩歌,全詩分為五章。
第一章:“死者葬儀”。這一章並沒直接寫什麼死者的喪葬儀式。標題隱含象征和暗示意義。暗示了西方資產階級文明的衰落、死亡和現代西方人頹廢、悲涼、渾渾噩噩的心理現實。詩的開頭顯得十分陰森、突兀。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
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欲望
摻合在一起,又讓春雨
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詩的第二節,改用抽象、莊嚴的語句,點出了主題:歐洲一片破碎,土地幹涸、草木枯萎,形象地表現了整個西方文明的衰頹。同時,這個象征意象還暗示:歐洲的人們放縱私欲,失去了宗教信仰,造成精神和心靈上的空虛;而違背上帝的訓誡和忘記了上帝存在的人,必遭大難。
第二章“對弈”。通過對社會上幾個不同階層婦女的描寫,真實再現了戰後的社會氣氛,看起來是表現了女性的墮落,而實質上反映的是整個人性和文明的墮落:除了奢侈享樂、欲壑難填,就是無病呻吟,或者是嘮叨什麼“裝假牙”之類無聊的話題。總之,隻有醜惡,而沒有美。第二個上流婦女是個無病呻吟、專橫跋扈的女人。詩中寫她的幾句話極其傳神:今晚上我精神很壞。是的,壞。陪著我。
跟我說話。為什麼總不說話。說啊。
你在想什麼?想什麼?什麼?
我從來不知道你在想什麼?想呀。結尾把《哈姆萊特》中桑菲利亞溺水淹死前瘋瘋癲癲告別人生的一段台詞略加更動,使悲愴之極的話語變成普通小市民的口頭語,從而含蓄地表現了詩人悲涼、絕望的心緒。
第三章“火誡”。延伸第二章的主題:欲念之火在人世間的每個角落燃燒。通篇用今昔對比來揭露現代罪惡。開頭引用了斯賓塞的《結婚曲》中描寫仙女暢遊泰晤土河的詩句,詠唱大自然的美景、歡樂愉快的情緒。接著,詩人寫了倫敦城中各種人物庸俗、猥褻的生活。詩人借用奧維德《變形記》中能預知未來的盲人帖瑞西士作為冷眼旁觀者。最後,引用釋迦牟尼《火誡》和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錄》。這東西方兩位禁欲主義者都反對情欲之火、欲念之火;都強調要用聖火燒去人的欲念之火,使人類再生,複歸純樸。詩篇強烈地反映出艾略特渴望從宗教上尋求精神出路、尋求人類社會獲得解救的途徑。
第四章“水裏的死亡”極短,總共僅有十行。仍運用聖·奧古斯丁《懺悔錄》裏的典故。通過腓尼基水手費萊巴斯放縱情欲、淹死在大海裏的故事,告誡人們千萬不要重蹈覆轍,暗示隻有皈依宗教、皈依天主,才能得救。
第五章“雷霆的話”。開頭暗用《聖經·新約》中耶穌受難的故事,仍在反複強調這樣的思想:現代歐洲人失去了宗教信仰,處在“雖生猶死”、“生即是死”的狀態。接著,詩篇寫整個歐洲是一片荒原,“這裏沒有水隻有岩石”,“這裏的人既不能站也不能躺也不能坐”。到處是一片瀕臨死亡的圖景:“山上/甚至連靜默也不存在/隻有枯幹的雷沒有雨/山上甚至連寂寞也不存在/隻有絳紅陰沉的臉在冷笑咆哮/在泥幹縫裂的房屋門裏出現。”
詩人最後還是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詩中寫道,電閃雷鳴,雨水從天而降。雷霆說話了,它發出的聲響是:“dana,dayadhvam,damyatta。”這既是描摹雷霆的擬聲詞,也是引自《吠陀經》的三個梵文詞:“舍予、慈悲、克製”。艾略特認為,隻有恪守這樣的教義,人類才能獲救。閱讀導引《荒原》表達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整整一代人的幻滅感,高度概括了戰後西方普遍存在的精神病態,宣揚了隻有皈依宗教,遵從“舍予、慈悲、克製”的訓誡,才能獲得精神的拯救。長詩發表後,“荒原”一詞本身就成為走向沒落的西方文明的一個象征,成了西方世界著名的“荒原觀念”。
艾略特自稱,《荒原》不僅題目、甚至結構和象征手法也絕大部分“受到兩位人類學家的著作,即:魏斯登女士的《從祭儀到神話》和弗雷澤的《金枝》的啟發”。
由於象征方法的隱晦、暗示性和引文、用典太多,《荒原》顯得艱澀難懂;如果不是作者本人作的許多注釋,很多詩行幾乎是無法讀懂的。這首433行的詩,僅詩人自己就加了52個注釋。所以,《荒原》發表後,即引起激烈的爭論。讚賞者固然推崇備至,反對者則批評它混亂不堪、晦澀難懂。平心而論,經過認真閱讀,仔細咀嚼、揣摩,《荒原》在思想和藝術上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其他詩作,堪稱西方現代派詩歌的裏程碑。
米勒·海明威
米勒·海明威,美國傑出的作家,他的傳奇式的一生,以及他的作品中充滿了勇氣和催人發奮的力量,使他成為文壇上獨特的英雄。
1899年,海明威出生在美國伊利諾斯州橡樹園鎮。海明威從小就酷愛體育,激烈的競賽培育了他凡事爭強好勝、永不服輸的倔強性格。同時,他也愛好文學,這種愛好影響了他的一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海明威參加了美國紅十字會戰場服務隊,並於1918年開赴戰鬥激烈的意大利戰場。在一次戰鬥中,海明威身負重傷,全身上下一共中了227塊彈片。這樣的經曆使回到美國的海明威成了名噪一時的英雄人物。
戰爭不僅給海明威的身體,還有他的精神帶來了巨大的傷痕,他徹夜失眠,神情恍惚,意誌也越來越消沉。但是,一貫好強的海明威不甘心就此沉淪下去,他要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海明威的目標是做一個一流的作家,用自己的生活方式闖出自己的生活道路。
開始創作的道路是不順利的。在經曆了一次次的退稿之後,為了維持生活,海明威到加拿大當了《多倫多明星周刊》的一名特寫作者。後來在法國巴黎做《多倫多明星報》駐歐記者。
新聞報道的特性決定了文章必須簡潔明快,這也形成了海明威作品的特點:風格簡練、一針見血。但是,這樣的風格起初並不為社會所接受,編輯們不屑地稱海明威的作品為“速寫”、“短文”、“軼事”。海明威並不氣餒,他幹脆辭去報館的工作,獨自二人在巴黎的貧民區租了一間頂層閣樓,開始艱苦的創作之路。
海明威冷靜思考自己不成功的原因,深刻地認識到作品隻有反映時代的精神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他決心寫一部揭示戰爭創傷的小說,把一代人所想的東西表現出來。1926年,長篇小說《太陽也升起來了》出版了。這部小說寫出了經過一戰的青年一代的思想情緒,成了表現“迷惘的一代”人的代表作,給海明威帶來了巨大的聲譽,海明威終於獲得了成功。
1929年,海明威再接再厲,寫出了另一部反對戰爭、揭露戰爭罪惡的長篇《永別了,武器》,把表現“迷惘的一代”的文學推向了高潮。《永別了,武器》一出版,就立刻成了暢銷書和經典作品。
此後一段時間,海明威不再關注時代,把主要精力放在觀看鬥牛和漁獵這些激發意誌的活動上。這一期間的作品,讀者和他本人都不滿意。海明威體會到,隻有緊扣時代脈搏,才能寫出好作品,這種想法促使他投身於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中。
海明威除了捐款資助外,他還以北美報聯記者的身份來到西班牙采訪報道,最後幹脆直接參與與法西斯叛軍的鬥爭。這些經曆,終於在1940年體現在海明威的不朽名著《喪鍾為誰而鳴》裏。從《永別了,武器》到《喪鍾為誰而鳴》,可以看出:他已從“迷惘的一代”中擺脫出來,跟上了世界的潮流,向著民主和進步的方向邁進。
1952年,海明威發表了他的另一部傑作《老人與海》,很快就風靡全世界,海明威的聲譽也達到了頂點。1953年,他榮獲美國文學最高獎普利策獎,第二年,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老人與海》雖然歌頌的是抽象的人的勇敢、奮鬥的精神,但讀者很容易把這種感受到的人的本質力量與他自身的處境聯係起來,因而能得到精神上極大的振奮,這也是《老人與海》的魅力所在。
漁民桑提亞哥84天以來天天出海,卻總是空手而歸,運氣糟透了。他的老伴死了,隻有小孩曼諾林時常在老人回來時幫他收拾釣絲、魚鉤和魚叉,而且還常常被父母強行拉走。老人與小孩談論著並不存在的飯菜和他喜愛的棒球隊,日複一日地重複著幾乎同樣的對話。小孩幫他買來便餐和翌日所用的魚餌。老人在睡夢中再也看不到狂風巨浪之類的事了,隻見到他鄉異域和沙灘上可愛的獅子。
已經是第85天了,老人駕著船自言自語地向遠海劃去。自小孩曼諾林離去以後,他就養成了這種自言自語的習慣。釣竿動了,老人覺得在深水處一條馬林魚正在吃著魚餌;他拉拉釣絲,知道魚很大。但是魚兒很聰明,它隻是拉著小船向浩渺的海麵遊去,而不急拉猛扯。一天就這樣過去了,老人感到很疲倦,要是小孩留在身邊給他一些幫助就好了。接連的兩天老人仍然和魚兒拽扯著,他的手受了傷,最後魚兒終於死去了,老人把它捆在船邊,開始返航。
途中死魚的血引來了鯊魚,老人隻好用刀子、棍子和船舵與鯊魚們決鬥。當小船駛回港口時,那條美麗的大魚隻剩下了一根粗大的魚骨,晝夜的搏鬥使老人已經精疲力竭了。他悲哀而又寂寞地收拾損壞了的漁具,踉踉蹌蹌、神情恍惚地回到自己的破屋,疲憊地睡著了。小孩曼諾林為老人的遭遇放聲大哭,並給老人送來了熱咖啡,並決定以後無論如何要跟老人在一起。光禿禿的大魚骨被扔在垃圾堆裏;老人又睡了,他夢見了獅子;而小孩也正陪伴在他身邊。
《老人與海》在很多方麵體現了作者獨特的創作風格,和他早期創作的“硬漢小說”在主題和思想上是一脈相承的,充分展現了人類的智慧、勇氣和麵對困難時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同時小說也表現了人的孤獨寂寞,人與自然也有著息息相通的一麵,因而使得作品就具有了更加深邃、宏遠的思想。作品語言素樸潔淨,凝練雋永。蘊涵著作者深刻而又豐富的人生體驗與感悟,富有深厚的寓意和象征,在樸素中顯示出一種宏大的莊嚴。真正地體現了作者的“冰山”寫作原則——“冰山在海裏移動,它之所以顯得莊嚴宏偉,是因為隻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麵”。主人公桑提亞哥也成為文學史上不朽的“硬漢”典型形象。
《永別了,武器》講的是主人公亨利是一名美國誌願軍救護隊裏的低級軍官,在一戰中的意大利前線意外受了傷,被送到了醫院。在住院治療期間,他得到英國護士凱瑟琳的細微看護與照顧;而凱瑟琳不久前和男朋友分手了,心情比較鬱悶。在長時間的交往中,兩人情投意合,逐漸產生了愛情的火花,可是在戰爭時期,兩人沒有條件和時間舉行婚禮。亨利傷好後,兩人情意綿綿,難舍難分,希望戰爭早點結束,組織幸福的家庭。回到部隊以後,亨利在一次撤退途中被意大利軍隊誤認為德國的軍隊奸細而逮捕。在最後即將被處決的時候,亨利伺機逃脫了。後來,他和凱瑟琳一起逃亡到瑞士,兩人一起度過了一段幸福而又美麗的時光。可是不久,凱瑟琳和嬰兒不幸死於難產,孤苦伶仃的亨利悲痛欲絕。
《永別了,武器》的主題非常鮮明,主要是反對帝國主義戰爭;作者在小說中把個人所遭受到的戰爭災難看做整個人類的災難,這是獨具眼光的。主人公亨利本是一個不直接拿起武器的醫療隊裏的低級軍官,卻也因戰爭受了傷。更值得諷刺的是,帝國主義為了爭奪各自的利益,完全不顧普通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亨利和凱瑟琳的愛情生活悲劇因此也就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了,它更是時代的悲劇;作者對戰爭的譴責和詛咒也就顯得更加深刻和富有時代意義。
小說的完成標誌著作者在藝術上的成熟,作品中的環境描寫情景交融,少用語言而多用動作和形象來表達人物的思想情感,語言簡潔真實,日常用語較多,符合人物的身份與性格。小說中電影式的對話獨具特色,充分顯示了海明威創作風格獨特的一麵。
海明威一生好勝逞強,所經曆的危險也令人稱奇。1961年,這個不服輸的硬漢不堪病痛的折磨,選擇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弗拉基米爾·馬雅可夫斯基
黨——
是工人階級的脊梁
黨——
是我們事業的永生。
黨和列寧——
一對雙生的兄弟——
在母親——曆史看來
誰個更為貴重?
我們說——列寧
就是指的——
黨,
我們說——
黨,
就是指的——
列寧。
活著的列寧
又發出號召:
無產者,
整起隊伍來,
走向最後的決鬥!
是誰用如此嘹亮的聲音歌頌列寧?是誰用如此堅定有力的戰鼓為初生的黨的事業壯行?是誰義無反顧地投入黨的戰鬥?是誰對共產主義充滿了信心,卻又對共產主義的蛀蟲萬分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