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馬雅可夫斯基。堅決地選擇了戰鬥,又堅決地選擇了死亡。
1893年7月19日,在格魯吉亞的庫塔伊西省巴格達吉村,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馬雅可夫斯基降生了。他父親是一個林務官。家境很好,一家五口人生活的非常幸福。
馬雅可夫斯基的母親很有文學修養,在她的教導下,馬雅可夫斯基喜歡上了文學。1900年,馬雅可夫斯基被母親送到庫塔斯。1907年,馬雅可夫斯基考入了庫塔斯中學。在這裏,馬雅可夫斯基學習非常努力,每門功課都很優秀。在休息的時候,小馬雅司夫斯基參加他大姐柳德米拉·弗拉基米羅夫娜與朋友們組織的文學小組。大家一起讀各種文學著作,一起熱烈地討論。這時小馬雅可夫斯基顯示了他的文學天賦,他的觀點常常比別人的更新奇、更深刻。
1905年,俄國第一次革命風暴很快波及到格魯吉亞。小馬雅可夫斯基興奮地參加了當時的示威遊行與集會,成為學生運動的中堅。1906年,馬雅可夫斯基的父親不幸病故。從此,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頓。一家人搬到了莫斯科,雖然生活非常清貧,但母親仍然堅持讓孩子們上學。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懂事的馬雅可夫斯基同姐姐一起製作一些小工藝品賣。莫斯科的政治鬥爭更為激烈。馬雅可夫斯基家裏經常住進一些革命者。他們雖然都大罵沙皇政府,但對馬雅可夫斯基一家卻非常溫和。小馬雅可夫斯基跟他們非常熟悉,由於馬雅可夫斯基非常喜愛讀書,在那些革命者手裏,常常得到一些革命進步書刊。漸漸地,小馬雅可夫斯基弄懂了布爾什維克的革命目的,並且也看出了沙皇統治下人民的苦難。他接受並擁護黨的鬥爭。1908年,小馬雅可夫斯基堅決要求參加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開始為黨的事業而工作。他先後三次入獄,惡劣的獄中生活激起他更大的熱情投入到黨的事業中去。
1911年,馬雅可夫斯基考入莫斯科繪畫雕刻建築學校。在這裏,他開始學著寫詩。一開始他的作品深受未來派的影響,並不出眾,但是馬雅可夫斯基依然努力地學習,堅決地與專製勢力的壓迫、剝削作鬥爭。他說:“今天的詩仍是鬥爭的詩”。1912年,馬雅可夫斯基發表了《夜》與《早晨》。編入俄國未來派詩人布爾柳克的《給社會趣味一記耳光》。這是俄國未來派的第一部詩集。1915年,馬雅可夫斯基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長詩《穿褲子的雲》,對資本主義進行了揭露與批判。1915年7月,馬雅可夫斯基應征入伍。殘酷的戰爭讓他認清了帝國主義的本質。1916年,他又完成了另一部長詩《戰爭與世界》。詩中揭露了帝國主義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與不幸。在日漸壯大的無產階級文學的影響下,特別是在俄國傑出作家高爾基的幫助下,馬雅可夫斯基進步很快。
1916年,馬雅可夫斯基出版了他的反戰詩集《像牛叫一樣簡單》,高爾基非常欣賞馬雅可夫斯基,稱他的詩是真實的文學,隻是還沒有發揮出來。在高爾基的指導下,馬雅可夫斯基在1917年完成了長詩《人》。俄國二月革命之後,馬雅可夫斯基堅定地站到布爾什維克一邊,投入了對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戰鬥中去,他寫了一些著名的小詩在輿論上為共產主義加油、助威,如《關於小紅帽的故事》、《給我們回答》等。
十月革命勝利之後,馬雅可夫斯基見到了俄國革命領袖列寧,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一時期,他激情飛揚,熱烈地歌頌工人階級取得的勝利。如《我們的進行曲》、《給藝術大軍的命令》、《革命頌》等。
俄國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擊潰了資本主義陣營,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國家,鼓舞了世界各國被奴役被壓迫的民族起來反抗。革命的火燃遍了全球。帝國主義反動勢力對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痛恨至極,集結反共聯盟,力圖把新生的紅色政權扼死在搖籃裏。馬雅可夫斯基用充滿戰鬥激情的聲音,高聲唱出了著名的政治鼓動詩《向左進行曲》。詩中寫道:
我們厭惡
亞當和夏娃留下的法律
趕開曆史這些瘦弱的老馬!
向左!
向左!
向左!
俄羅斯決不向協約國屈服。
向左!
向左!
向左!
無產階級的手指
掐緊
世界的喉嚨!
挺直英勇的胸脯前進!
看無數旗幟滿天飛舞!
誰在那裏向右轉?
向左!
向左!
向左!
馬雅可夫斯基在這裏完美地展現了他的藝術風格。他以節奏鮮明、鏗鏘有力的語言,如戰鼓一般激勵著俄羅斯軍民奮勇向前。
1919年9月,馬雅可夫斯基參加俄羅斯通訊社——“羅斯塔”的宣傳工作。他與畫家切列姆內赫合作,編輯《羅斯塔諷刺之窗》,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譴責敵人的暴行,號召人民起來反抗。《羅斯塔諷刺之窗》為俄國擊敗帝國主義反動勢力做出了貢獻。1920年,馬雅可夫斯基完成了長詩《一億五千萬》,歌頌了俄羅斯人民不畏強暴,頑強捍衛自己政權的鬥爭精神。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馬雅可夫斯基一麵被廣大人民的英勇頑強的獻身精神所鼓舞,一麵又被無產階級陣營內部的醜惡現象所激怒,他義正辭嚴地指出這些現象的反人民性,尖刻地諷刺了這種好大喜功,追求浮華的寄生性。1922年3月5日,馬雅可夫斯基發表了一首名為《開會迷》的諷刺小詩,非常出色,其中這樣寫道:
一天
要趕去參加
二十個會。
不得已,才把身子斬斷!
齊腰以上留在這裏,
下半截
在那裏。
同時,在這一年,馬雅可夫斯基出版了他第一本《諷刺詩集》。對社會主義中的陰暗麵進行了尖銳的諷刺、抨擊,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但同時,由於他這種不肯同流合汙的態度,被黨中很多的官僚所痛恨,受到不斷的誣陷、迫害。但光明磊落的馬雅可夫斯基毫不屈服,一心一意地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努力奮鬥。
1924年1月22日,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逝世。整個蘇聯被哀傷的陰雲籠罩。馬雅可夫斯基悲痛之餘,曆時4個多月,完成了著名的長詩《列寧》。他歌頌了列寧偉大的一生,鼓舞人們在列寧光輝思想的指導下繼續前進。他描繪了一幅世界人民大團結的共產主義世界:
所有的國家都站起來了。
一個接著一個——
伊裏奇的手
正確地指示著
各民族的人民——
黑的,
白的,
有色的——
都站到
共產國際的旗幟下。
馬雅可夫斯基關注著世界各族人民的反帝解放鬥爭。1924年初期,英帝國主義幹涉中國的革命鬥爭,馬雅可夫斯基寫了《不準幹涉中國》。其中寫道:中國人,大聲喊吧:
“不準
幹涉中國!’
是時候啦,
趕走這批混蛋,
把他們
摔下
中國的城牆。
橫行世界的海盜們,
不準
幹涉中國!此外馬雅可夫斯基還寫了《莫斯科的中國》、《陰慘的幽默》、《你來念念這首詩,上巴黎、中國去一次》等鼓舞世界人民鬥爭的詩篇。
1927年,為了慶祝十月革命勝利10周年,馬雅可夫斯基曆時8個月創作了長詩《好!》,副標題是《十月的長詩》。詩中表達了對在革命中逝去同誌的緬懷,讚揚了他們英勇奮鬥的精神,歌頌了偉大的十月革命的勝利。
馬雅可夫斯基不僅僅讚揚在各個崗位上奮戰的勞動者,而且也為青年一代、兒童一代寫詩。如他的兒童詩《什麼叫做好,什麼叫做不好?》、《火馬》、《長大了做什麼好》等等都是優秀的作品。他給青年們寫的《共青團之歌》、《給我們的青年》、《青春的秘密》也都被青年朋友廣為傳誦。
隨著社會主義蘇聯的逐漸發展,原來沙皇專製的封建思想與資產階級的利己、享樂的風氣又死灰複燃了。馬雅可夫斯基對之進行了有力的揭露與鞭撻。從而引起許多人的反感與痛恨,於是他們組織各種力量打擊、壓製馬雅可夫斯基。從而使馬雅可夫斯基再也沒有一個安寧的創作環境。馬雅可夫斯基絕望了。從而更為懷念偉大的導師列寧。1930年2月,馬雅可夫斯基頂著巨大的壓力舉辦了“20年創作生活展覽會”。把共產主義的偉大使命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他要以這些展覽會教育青年人。同時也以此回複那些攻擊他的人。這次展覽會展出了馬雅可夫斯基自己20年來的所有創作。20年來他共出版了86種著作。他曾給莫斯科、列寧格勒的30多種報紙與50多種雜誌以及國內各地區的100多種報紙、18種雜誌撰稿。在編輯《羅斯塔之窗》時,展出的1600多幅招貼畫、宣傳畫中,有1/3的畫是他作的。畫配詩中有9/10是他寫的。20年,馬雅可夫斯基寫了詩歌1300多首,長詩14首,劇本3部,電影劇本12部。如此輝煌的成就是馬雅可夫斯基為社會主義事業辛勞的證據。這次展覽會,取得了很大成功,受到廣大人民的歡迎。不但很好地教育了青年人,同時也是對社會主義的蛀蟲一個有力的反擊。
馬雅可夫斯基在一切都做完之後,便對這個汙濁的環境沒有什麼留戀了。既然許多領導都恨他,希望他死,他就死吧。但願他死之後,那些人能夠專心於社會主義事業。反正隻要他活著,那些人就不安心,自己也不可能繼續工作。於是,高尚的馬雅可夫斯基選擇了死亡。1930年4月14日,馬雅可夫斯基在自己的寓所自殺身亡。在他留下的遺書《給大家》中,他這樣寫道:
“關於我的死,別埋怨任何人,也請你們不要造謠生事。死者最不喜歡這一套。
媽媽、兩位姐姐和同誌們,原諒我吧。——這不是什麼辦法(我不勸別人這樣做),但我沒有別的出路。
莉麗婭——愛我吧。
政府同誌,我的家屬就是莉麗婭·勃裏克、媽媽、兩位姐姐和維洛尼佳·維陀爾多芙娜·波隆斯卡雅。
假如你能為他們解決生活問題,——謝謝。
祝你們幸福。”
年僅37歲的馬雅可夫斯基逝去了,這是對於共產主義社會陰暗勢力的最後反擊。高貴的馬雅可夫斯基將永遠活在俄羅斯人民心裏。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年),中國現代學者、詩人、散文家。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縣。幼年隨父定居揚州,自稱揚州人。20年代開始創作文學,先寫詩,後寫散文。曾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教授。抗戰勝利後積極支持學生運動。1948年抗議美國扶持日本,拒絕接受“美援”麵粉,8月病逝於北京。一生著作20餘種,近200萬字。1924年出版詩文合集《蹤跡》,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蹤跡》、《歐遊雜記》等,1936年出版散文集《你我》。此外,還有論學談藝方麵的著作,如《經典常談》等。
朱自清是散文名家,著有多部散文集。《背影》、《蹤跡》是其中最有影響的兩個集子,收文雖不多,但朱自清名篇可謂盡在其中,諸如《匆匆》、《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朱自清的散文以內容及寫作形式而分,可分為三種:
1.抒情性散文。用白話描山畫水的“美文”是朱自清散文中最優秀和最優美的篇章。在朱自清的筆下,讀者能具體細微地感覺到那山水的韻味,如《溫州的蹤跡》之二《綠》,寫的是梅雨潭的瀑布,他用“少婦的裙幅”、“雞蛋清的軟和嫩”來形容瀑布的嫩滑;接著是寫顏色,用的是對比:北京什刹海的綠楊,杭州虎跑泉的綠壁,西湖秦淮河的水等,都是非濃即淡,隻有梅雨潭水綠得恰到好處。在《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裏,作者曲折地表達了內心的獨特感受。在一片“汩—汩”的槳聲中,“七板子”啟動了,駛入了似“夢”一般的夜景,耳之所聞、目之所見,信手拈來,勾勒出一幅有聲有色的美景。《荷塘月色》一開始就寫心情的不平靜,於是踏著月光遊荷塘。作者用惟妙惟肖的比喻寫出了荷塘美麗綽約的風姿,用明珠、碧天的星星寫荷花的美。寧靜的荷塘排遣了作者心中的鬱悶。《背影》文字簡白,僅隻是敘說父親送別兒子的一段場景,可它捕捉不可言說的細節,注入了一股對勞碌奔波的老父的深情,打動了後世千千萬萬讀者的心靈。
2.記敘性散文。《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寫在自己國家電車頭等車廂裏。受西洋小孩凶惡目光的逼視而生的屈辱,憤怒和迫切的國家之念。《執政府大屠殺記》(集外文)從一個“三一八”慘案目擊者的角度做出曆史的記錄,《航船中的文明》對“男女分坐”的封建勢力進行了尖銳的諷刺。《兒女》寫的是“蝸牛背了殼”的那種幸福的家庭,透著生活的苦澀。
3.論說性散文。這是朱自清後期創作的特征,包括《論雅俗共賞》、《標準與尺度》等集子,文字洗盡鉛華,樸實簡練,論理嚴謹清晰,時有創見。
朱自清的散文是以情致勝的。他的文學活動從新詩創作開始,詩歌重情的特點自然也影響了他的散文。他的散文或描摹世態,懷人抒情,或即景寫情,融情於景,或融情於理,以理蘊情,無論敘事、寫景、抒情都貫注一個“情”字。朱自清散文的“情”有著豐富的審美內涵,或樸素,或豐盈;或莊重嚴肅,或幽默詼諧;或憂鬱惆悵,或積極進取。他的精神世界、文化教養、社會觀念、審美品格,全由這“情”字見出。朱自清散文最動人處,是他的至誠和寫實,沒有任何虛飾誇張。短短一篇《背影》感動著幾代讀者,就是因為它的感情的真摯、純樸。
朱自清也長於寫景,《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綠》、《荷塘月色》等名篇都表現了他觀察細致、描寫精確的特點,有人將他的散文比作為中國畫中的工筆畫,確實道出了這類散文的特點。他將人人眼中見、心中有、筆下無的景色娓娓道來,細細描出,勾勒出賞心悅目的圖景。
朱自清散文有時引用古詩文中的警策之句,造成“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這點也可以從他的散文修辭、煉句中看出。朱自清的散文打破了白話不能寫出美文的陳舊說法,為新文學的發展樹立了良好的典範,也為白話地位的確立起到了急先鋒的作用,他的散文在語言、風格等方麵對後世的影響極大,而且由於其散文進入了中小學課本,更成為家喻戶曉的傑出散文家。
川端康成
曆史轉瞬間到了1968年,在那久享盛譽的瑞典文學院的莊嚴肅穆的典禮大廳內,剛剛宣布了本屆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大廳內頓時沸騰了,人們真誠的掌聲伴著祝福將一位白發蒼蒼的瘦弱老人送上領獎台去,這就是諾貝爾獲獎作品《雪國》、《千羽鶴》、《古都》的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是日本現代著名小說家,日本的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1899年6月14日,川端康成出生在日本大阪,他幼年生活極其淒苦,兩歲喪父,三歲喪母。父母雙亡對他的影響很大。他曾在《致父母的信》一文中寫道:“深深刻入我幼小心靈的,便是對疾病的夭折的恐懼。”這以後,他被祖父母收養了。然而極其不幸的事接踵而來。7歲那年,祖母死了;10歲那年,惟一的姐姐死了;15歲,最後一位親人——祖父也辭別人世了。極端的孤獨和不幸遭遇,乃是形成川端康成孤僻性格的主要原因,更是他的作品格調悲涼的重要根源。
川端康成秉性孤獨,但同時上天賜予他一顆善感的心靈,他對文學的愛好自幼便顯示出來。小時候他很喜歡讀書,入中學後,對文學作品更顯敏感,同時投入更多的熱情。他將自作的新詩、文章和書信編為《穀堂集》,積極投稿。1917年,川端康成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英文科。1920年,進入東京大學英文科,隨後轉入國文科。他在這一時期接觸了大量國內外優秀作品,對俄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和日本的誌賀直哉、芥川龍之介等大家進行了認真的研讀,為日後走上文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學畢業後,川瑞決心走專業作家的道路,他和同仁一起創辦過一係列的文學雜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難能可貴的是,在3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橫行一時之際,川端康成保持著一名理智作家的超然態度,沒有狂熱地卷入鼓吹“聖戰”和投入戰爭的風潮中,他大部分時間過著半隱居的生活。
日本戰敗後,現實令川端康成感到不滿和失望,他的作品反映出他的這一思想基礎。創作的成果日益豐盛,這使他獲得了多種頭銜和榮譽,直至諾貝爾文學獎。然而隨著盛譽的累積,川端康成漸感壓力無比並出現創作危機,加之晚年虛無主義思想的影響,他的生命如風中之燭。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工作室中口含煤氣管自殺,終年72歲。
川端康成一生創作豐富,一生留下一百餘部長篇、中篇和短篇小說,此外還寫了許多散文、隨筆、講演、評論、詩歌等。他的作品體現出現代派的手法同日本傳統審美情趣的融合,作品整體風貌優美流暢和新奇別致。
川端康成在20年代中期曾發起新感覺派運動,一度單純模仿表現主義和達達主義等西方現代派手法,極力強調主觀感覺,熱心追求新穎形式。30年代又一度被喬伊斯的新心理主義和意識流所吸引。後來感到此路不通,於是決心另辟新徑——即將日本文學傳統與新心理主義以及意識流結合起來,寫出了《雪國》這樣的好作品。由此,川端康成形成了自己獨具一格的特色,即心理刻畫纖細入微,意境描繪纏綿淒迷,結構安排自由靈活,語言表達簡約含蓄,文章情調既美且悲。
《雪國》是川端康成費時15年創作的一部力作,然而卻是一部中篇小說,可見其精審的態度。小說寫的是東京一位舞蹈藝術研究家島村三次到雪國與駒子交往的故事。島村與身為藝妓的駒子邂逅並相愛,中途又被一位萍水相逢的姑娘——葉子所吸引。島村本身是一個思想充滿虛無色彩和感傷情調的孱弱文人,對駒子的身世愛莫能助,隻得中斷與駒子的交往。而葉子自有意中人,並在意中人病逝後喪身於火海。生活比較認真,意誌比較頑強的駒子追求純真的愛情,然而她可憐的身份和境遇使她的感情扭曲。她的愛情既有純真的一麵,又有畸型、病態的一麵。《雪國》的創作方法和藝術表現方麵比較充分地體現了川端康成的創作特色。他認為美與悲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他總是把美與悲聯係起來加以表現,構成一種既美且悲、愈美愈悲、因悲方美、因美方悲的獨特格調,抒情味濃,感染力強,因此被譽為“近代文學史上抒情文學的頂峰”。
此外,川端康成的其他作品如《古都》、《千羽鶴》、《伊豆的舞女》等,也是值得玩味的。日本的四時風物、人情習俗、文化情趣,如一張張鮮亮的圖片,一例例展現出來。可以稱之為一係列的日本風情畫。作者在這些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表達了他對社會、對人生的理解及對下層人物遭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他對愛情和藝術的追求。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年),出生於四川省樂山縣觀峨鄉沙灣鎮的一個地主兼營商業的家庭。乳名文豹,學名開貞,號尚武,筆名之一“沫若”,是取他故鄉的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青衣江,又名平羌江)兩河合攏之意。郭沫若不滿五歲就開始受私塾教育,自幼打下了牢固的國學基礎。郭沫若的少年時代,正是近代中國曆史從維新變法向辛亥革命過渡的曆史轉換時期,是新舊思潮首次大交鋒的時期,這些都使郭沫若在沉悶的四川宗法社會呼吸到了一點新鮮的空氣。
1917年7月,郭沫若考取了天津陸軍軍醫學校,後因不滿意學校當局而不願意入學,在他大哥的資助下,同年年底赴日留學。留學期間,郭沫若閱讀了大量外國文學家和思想家的作品,泰戈爾、歌德、惠特曼、海涅等人的浪漫主義詩篇深深地影響了他詩歌的藝術風格。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了,天安門前愛國青年的呼聲喊出了億萬中國人民近百年來鬱積在心中的憤怒,也震動了這位遠在異國他鄉的海外赤子的心。1919年5月中旬,郭沫若與同在日本留學的幾位同學組成了“夏社”,搜集日本的侵華言論和資料,譯成中文寄回國內。這時郭沫若和上海《時事新報》有了接觸,並發表了許多新詩,顯示出其浪漫主義詩才。1921年與鬱達夫、田漢、張資平創立“創造社”並出版了中國新詩運動的奠基之作——《女神》。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詩集,主要收錄作者1919年至1921年間的新詩53篇,其中包括了3篇詩劇。構成《女神》主幹的作品大多產生在“五四”運動的高潮期,即民族覺醒與個性解放聯袂而來的狂飆時代,也正是郭沫若的“詩的創作爆發時期”。
《女神》分為三輯。第一輯取材於古代傳說或曆史,“獨具風韻,令人神馳”,開創了詩劇這形式;第三輯是一些小詩,平和樸素,清幽淡雅;第二輯是《女神》的靈魂,震撼“五四”時期整個詩壇的正是這一輯中激情飛揚,熱血沸騰的詩篇。
《鳳凰涅》是女神中最優秀的一篇抒情長詩,在第一章《序曲》中,作品一開始便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悲壯的場景,“山右有枯槁了的梧桐,山左有消歇了的醴泉,山前有浩茫的大海,山後有陽莽莽的平原,山上是寒風凜冽的秋天”,在這樣一個萬木枯槁、淒風冷雨的世界,生活了五百年的鳳凰一邊唱著悲歌,一邊四處采集香木,點起熊熊的烈焰,準備自焚而後重生。接著在《鳳歌》、《凰歌》和《鳳凰和鳴》中,詩人借鳳與凰之口,傾吐了他們在漫長的生活曆程中,訴說不盡的痛苦和煩惱:在大千世界,他們飛遍東西南北,竟找不到一片安身立命的地方!在這個“冷酷如鐵”、“黑暗如漆”、“腥穢如血”的舊世界裏他們受盡了折磨。鳳凰自焚的壯舉引起了世間的凡鳥都來觀葬,他們或挖苦嘲諷,或幸災樂禍,都無法真正理解鳳凰自我犧牲的精神。最後一章《鳳凰更生歌》表現了因自焚而獲永生的鳳凰蓬勃的朝氣和無限的歡悅。“一切的一,更生了。一切一切,更生了。”詩人以汪洋恣肆的筆調和重疊反複的詩句,著力渲染了鳳凰更生後的歡樂、和諧、自由與熱烈。借用這樣一個美麗的神話,來象征“中國的更生”:舊中國經曆數不盡的災難,已經衰老了,陳腐了,須經過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毀滅舊世界,而後才能獲得新生。
《天狗》借用了民間所謂“天狗吞月”的神話傳說。詩人由此展開想像的翅膀,把自我比做是一隻“天狗”,在宇宙間,盡情抒發,盡情狂叫。這首詩總共29行,每行都以“我”字開頭:“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全宇宙的量的總量”。“我”有無法遏止的激情要噴發:“我如烈火一樣的燃燒!我如大海一樣的狂叫!我如電車一樣的飛跑!”“我”又小到極至,無所不能:“我在我神經上飛跑,我在我脊髓上飛跑,我在我腦筋上飛跑。”這是一首內容和形式都很奇特的詩,是“五四”時期徹底反叛精神的強烈爆發。
在《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中,詩人借用白雲的怒湧,北冰洋的壯麗,太平洋的無際的浩瀚,來渲染氣氛,表露、抒發他內心的熱和力的不可遏止。詩人好像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站在地球邊上放聲呼號,看到“無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來要把地球推倒”,看到“眼前來了的滾滾的洪濤”,看到了一種力,一種“不斷的毀壞,不斷的創造”的力。
《匪徒頌》是為抗議日本反動派對中國革命青年的誣蔑,激於義憤而創作的。當時日本報刊辱罵中國在日留學生為“學匪”,這使郭沫若無比憤慨,便寫了這首頌歌。詩人在詩中列舉了知名人士18個,運用反語的形式,分別稱他們為“政治革命的匪徒”,“學說革命的匪徒”,“文學藝術革命的匪徒”,“教育革命的匪徒”,並向他們高呼“萬歲,萬歲,萬歲!”
《勝利的死》是為愛爾蘭獨立軍領袖馬克司威爾而寫的。1920年8月,馬克司威爾在領導愛爾蘭的獨立鬥爭中被英國政府逮捕,在獄中絕食73天後死去。這件事震撼了全世界,同時也引起了郭沫若的極大關注,在這首詩中,詩人憤怒地譴責了英國政府的暴行,熱情地頌揚了馬克司威爾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稱他的死是“悲壯的死,金光燦爛的死,凱旋同等的死,勝利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