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出生在奧卡河與伏爾加河交彙處的尼日尼·諾夫戈洛德。父親是一個細木匠,母親是一個染坊老板的女兒。在高爾基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母親帶著他寄居在外祖父家。

高爾基的童年十分悲慘,外祖父、舅舅們和表兄弟們彼此互相仇視,經常爭吵、打架,隻有善良的外祖母嗬護著他。外祖父家的生活很困難,懂事的高爾基就撿一些廢品賣掉,將掙到的幾個戈比交給外祖母,他也因此被一些富裕的同學譏笑為“撿破爛的”。

11歲時母親去世,高爾基不能再繼續讀書。他到鞋店當過學徒,在繪畫師家做過雜工,最後到一個輪船上做一個廚師的小夥計。這個廚師不識字,卻有滿滿一箱子書,他經常要高爾基念書給他聽,就是那一箱子書為高爾基打開了文學創作之門。此後高爾基還做過好多工作,不管幹什麼工作,他總是找些書來讀。

1884年,高爾基告別外祖母,前往喀山求學。在喀山,高爾基並沒有上成大學,他住在一所大雜院裏,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在這裏,高爾基參加了進步青年的秘密組織喀山小組,接觸到了俄國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思想。後來高爾基來到一個麵包房工作,這是高爾基精神上和心靈上備感痛苦的時期。理想破滅,生活挫折,曾使他開槍自殺,不過幸被救活。高爾基對自己的愚蠢行為感到萬分羞愧,從此之後,他清醒而成熟了起來。

1891年春,高爾基離開故鄉,漫遊俄羅斯。他徒步走了幾千裏,足跡遍布了大半個俄羅斯。在旅行中高爾基更深刻地認識了生活,這都為他日後的文學創作準備了豐富的真實素材。在梯弗裏斯,高爾基結識了民意黨人卡留日內。在他的啟發和支持下,高爾基成功地寫出了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發表前,他給自己起了筆名馬克西姆·高爾基,這個名字後來蜚聲整個俄國和世界文壇。

結束近兩年漫遊,高爾基回到故鄉。他仍拚命學習,並迷上了文學創作。不久,他描寫流浪生活的短篇小說開始接二連三地見諸報端。這期間,他受到大作家柯羅連科的指導,在寫作技藝上迅速提高。1895年,經柯羅連科推薦,高爾基到薩馬拉做編輯和撰稿人。他的短篇小說陸續發表在首都的報紙和雜誌上,引起首都文藝界的關注。

20世紀初,俄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高爾基積極參與了革命工作。隨著與布爾什維克黨的接近,他對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1901年,他根據參加群眾示威活動的切身感受寫出了著名的《海燕之歌》。翌年,高爾基被俄國科學院選為名譽院士,但為沙皇當局所否決,引發了一連串的抗議活動。

1905年,高爾基加入了布爾什維克黨,參與了黨內一些報刊的編輯與出版,還為黨募集了大筆的經費。為了躲避反動當局的迫害,第二年高爾基轉道芬蘭等國來到美國。在美國,他發表文章抨擊資本主義的罪惡,同時創作了被稱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奠基作”的《母親》以及劇作《敵人》。此後他移居意大利的卡普裏島,一直到1913年。

1913年回國到十月革命前,高爾基繼續從事文學創作,並始終不渝地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十月革命勝利後,他又為創建蘇維埃的文化而努力工作。

經過六年多的國外療養,高爾基於1928年病愈回國。他不僅繼續進行文學創作,還撰寫了上百萬字的文藝理論、文學批評和政論文章。他不顧年邁體衰,一如既往地關心蘇維埃文學,關懷和指導青年作家。

1936年6月18日,高爾基因病與世長辭。高爾基是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他的《海燕之歌》、《母親》、《自傳三部曲》等著作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對俄羅斯文學和世界文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和獨到的貢獻。

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1938年出生,日本戰後一代派代表名作家,生於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這是一仰僻的山村,四周是森林和山穀,幾乎遮斷了與外界的聯係。後來,大江煌三郎不少的小說,均以這個山村為舞台。故鄉的這種狀況,對大江文學有根深的影響。他讀小學時,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父親也是這時死亡的。

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時,他10歲。入中學那年,日本頒布了以主權在民,放棄戰爭為主要內容的新憲法。大江健三郎正是從這時起走上了戰後的民主道路。但在讀高中一年級時,美國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於此他的民主思想開始在現實中碰壁。高中畢業後,考入了東京大學文科此時結識日本共產黨的幹部,他在大學期間寫劇本,參加學生進步的演劇活動。

1956年4月轉入東大法國文學科,對薩特的存在主義和歐美的象征主義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在他當時發表的小說中,均有所反映。

1957年5月,在《東京大學新聞》上發表小說《奇妙的工作》,獲該報五月祭獎,並獲著名文藝評論家平野謙的注意。8月,小說《死者的奢華》發表於《文學界》雜誌,成為日本文學界最為推重的“芥川文學獎”候選作品,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稱讚這篇小說顯露了作者“異常的才能。”大江健三郎作為學生作家由此正式登上文壇。

1958年1月,中篇小說《飼育》發表於《文學界》,並於當年獲第39屆“芥川文學獎”;同年,早期作品集《死者的奢華》由文藝春秋新社出版,發表《感化院的少年》等作品。因突然進入作家生活,寫作過度緊張,服用安眠藥過度,幾至中毒。

1959年3月,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法國文學專業,畢業論文的題目是《論薩特小說裏的形象》。畢業後,專注於文學創作;是年,發表《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性世界》等作品,開始從性意識的角度觀察人生、構築文學世界。

1960年2月,與著名電影導演伊丹萬作的女兒伊丹緣結婚,創作電視歌劇《昏暗的鏡子》;參加“安保批判之會”、“青年日本之會”,明確表示反對日本與美國締結安全保障條約。5月,作為第三次日本文學家訪華代表團成員,與野間宏等訪問中國。9月,長篇小說《遲到的青年》開始在《新潮》雜誌連載。

1964年8月,長篇小說《個人的體驗》出版,獲新潮文學獎。10月,長篇隨筆《廣島劄記》開始在《世界》雜誌連載,至翌年三月載完。

1967年1月,長篇小說《萬延元年的足球隊》開始在《群像》雜誌連載,7月刊完,9月,由講談社出版單行本。同年獲第三屆穀崎潤一郎獎。長女菜采子於同年7月誕生。赴衝繩旅行並發表《為與衝繩共歎共怒》等文章。

1968年3月,赴澳大利亞旅行。4月,發表《參院選舉反映了民意嗎——當投票意味著放棄權利的時候》等文。5月,《個人的體驗》英譯本出版,應譯者與出版社邀請赴美旅行。8月,發表《核時代的森林隱遁者》等文。

1970年7月,講演集《核時代的想像力》由新潮社出版。是年,三島由紀夫剖腹自殺,大江健三郎曾就此事件多次發表意見。

1971年夏,參與創辦並編輯季刊《衝繩經驗》;7月,出版與重藤文夫的對談錄《遭受原子彈爆炸之後的人》。本年起,“啟示錄”“末世”、“末日”等詞彙頻頻出現於大江的作品和談話裏。

1975年5月,為抗議韓國當時的政府鎮壓詩人金芝河而參加有關活動。大學時代的恩師、東京大學教授渡邊一夫去世;本年,山口昌男著《文化的兩義性》由岩波書店出版。大江後來曾把這稱為“兩個重大事件”,並說,這兩個事件在他的內心是緊密聯結在一起的。他把渡邊一夫視為終生之師,而他開始關注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文化人類學,則是受了山口昌男的影響。

1977年9月,新潮社出版《大江健三郎全作品》第二輯,全六卷,翌年2月出齊。10月,參加夏威夷大學東西文化研究所舉辦的“東西文化在文學裏的相遇”研討會,做了“關於邊緣性文化”的報告。

1978年43歲5月,《小說的方法》由岩波書店出版;在這部小說論著裏,可以明顯看到形式主義、新批評以及結構主義理論的影響。1982年7月,係列短篇小說集《傾聽雨樹的女人們》由新潮社出版,翌年獲第34屆讀賣文學獎;係列短篇《新人嗬,醒來吧》第一篇《天真之歌,經驗之歌》發表於《群像》雜誌。

1984年1月,與作家堀田善衛的通信,以《核時代的烏托邦》為題發表於《朝日新聞》;5月,參加國際筆會東京大會,做了題為《核狀況下的文學——我們為什麼寫作》的講演。9月,辭去芥川文學獎評委職務。

1988年,理論著作《為了新的文學》由岩波書店出版;該書結尾部分,大江提到了自己“最後的小說”;他說,關於廣島,關於核籠罩的當今世界的問題,將構成這部作品的核心。

1989年,獲歐洲共同體設立的猶羅帕利文學獎;評獎委員會認為,大江對歐洲文學也給予了相當的影響,他創造了能夠表現個人體驗與普遍性經驗相結合的文體。同年,《萬延元年的足球隊》瑞典文版出版。

1992年4月,擔任《朝日新聞》“文藝時評”欄專欄作家,持續至1994年3月;所撰評論,表示出對中國“文革”後文學的關注,認為從中國青年作家莫言等的小說日譯本,可以看出潛藏著破壞舊文體的力量。1994年10月13日,瑞典科學院宣布大江為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2月,赴斯德哥爾摩參加授獎儀式,本月7日發表受獎紀念講演《我在曖昧的日本》。同年,表示拒絕接受日本政府擬議頒發的文化勳章,《小說的經驗》由朝日新聞社出版。

80年代初《大江健三郎全集》,含論文,已達12卷。長篇小說《個人的體驗》於1964年8月由新潮社出版。

大江健三郎是戰後一代派文學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創作前期雖然也寫了一些以戰時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但他後來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日本在經濟高速度發展時期在戰後生長起來的一代青年的生活。他同後原慎太郎比,可說是同一代作家,但二人卻走了兩條完全不同的藝術道路。從這一點上說,《個人的體驗》可稱為大江健三郎的代表作。小說表現了這一代青年的家庭乃至社會責任這一鮮明的主題。小說的結尾處,主人公阿烏說:“我隻是不想再繼續逃避生活的責任。”表明了主人公回歸正常的家庭生活、負起生活責任的決心和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這是現實生活具有一種改造人的力量。盡管日本評論家平野謙說:“回歸正常的家庭生活或社會生活,是一種妥協。”但《個人的體驗》這部小說卻獲得了廣大讀者的認同和稱讚。大江健三郎描述畸型兒父母的小說有幾部。

1964年發表的《天降怪物》的主人公D是個28歲的作曲家,他是畸型兒的父親。

他坐視不救,導致畸型兒的死亡,他自己也因車禍身亡,人們都說這是因畸型兒死亡而進行的有計劃的自殺。1968年發表的《萬延元年的足球》的女主人公為生了畸型兒而痛苦,最後自己以患酒精中毒性精神病而告終。1973年發表的《洪水湧上我的靈魂》描述了畸型兒父親的畏懼、羞恥心理。這些小說的主人公都是以異常的精神狀態或從形而上學的角度出發來麵對生活現實,他們的結局也都是陰暗和悲慘的。《個人的體驗》是這類題材小說中的最好的一部,小說主人公以正常的精神狀態,使自己從異常的生活中轉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來,這個藝術形象在戰後一代的青年中具有積極意義。小說的另一主要人物火見子是主人公的同類型人物,不過她比阿鳥走得更遠。在主人公的生活態度發生巨大轉變的時候,她隻是“以疲憊的醉眼呆呆地凝視著阿鳥”。她雖沒有回答,但她也會終有一天對自己的放蕩生活感到疲憊甚至厭倦,火見子的轉變也是指日可待的。嶽父母、妻室等人物形象都揭示了人和人之間相互關心的可貴。公公送給火見子住房,並為她支付生活費,也是出於這種關心。這都是小說所提倡和頌揚的。象征主義手法在小說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如“數秒鍾後,他感到在自己的體內一個巨大而又堅硬的物體驀然崛起,剛剛灌進胃裏的威士忌也失去了抵抗力,被他順順當當地嘔吐出來。”這一段描述的底蘊是深刻和豐富的,遠遠超過了字麵上的表述。

納撒尼爾·霍桑

納撒尼爾·霍桑(1804~1864年),美國小說家,出身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塞勒姆鎮一個沒落的世家,1821年進入博多因學院學習,與後來成為著名詩人的朗費羅、當選總統的皮爾斯成為同學,1825年大學畢業,回到家鄉從事寫作。他以長篇小說《範肖》和短篇小說集《古宅青苔》,在文壇上日漸引起人們的注意。1836年和1846年曾兩度在海關任職。1841年曾參加超驗主義者創辦的布魯克農場,結識了作家愛默生、梭羅等人。1848年他辭去海關職務,專心創作活動,1850年出版了他最重要的長篇小說《紅字》。

《紅字》講的是海斯特出身於英國的沒落世家,年輕時嫁給了學者羅傑·奇林沃斯。結婚兩年後,羅傑把海斯特送到開往馬薩諸塞殖民地的船上,並準備手頭事務安排停當就隨後趕來,但一兩年過去了,羅傑一直杳無音訊。海斯特孤身一人,誤入歧途,與教長狄姆斯台爾通奸事情敗露,因此胸前佩戴羞辱人的紅色“A”字站在了示眾台上。

海斯特回獄後,母子二人都一病不起。獄方為海斯特請了一位醫生診治,而這位醫生正是海斯特的前夫羅傑·奇林沃斯,原來他並沒有葬身大海,而是被印第安人俘虜,一年之後來到這裏。羅傑要求海斯特說出那個男人的名字,但她不肯。羅傑發誓將不惜一切代價找出並報複那個傷害了他的男人。他要求海斯特為他們的關係保密,海斯特答應了。海斯特出獄後並沒有離開這座城市,她帶著女兒珀爾在城外的小房子裏安下了家,靠做針線活維持生計。胸前那個紅字讓她時時刻刻受到眾人的排擠。

幾年之後,海斯特的女兒珀爾已長成了一位任性的小姑娘。由於母親的悉心照顧與打扮,她像一位天使。但由於教會的非難,州長正在考慮是否取消海斯特對女兒的撫養權。有一次,海斯特去給州長送縫好的針線活,同時交涉女兒撫養權的問題。在州長家裏,海斯特正巧看見州長、教長和羅傑在一起。看到珀爾不會背誦教義條文,州長馬上要做出隔離母女的決定,由於教長的勸說,才使州長改變了主意。教長非常喜愛珀爾。

從海斯特示眾的那天起,教長就生了病,羅傑既是他的醫生,又是他的教民,兩人關係密切。後來,在羅傑的安排下,教長與他住在了一起,由此,羅傑對教長思想深處的活動了如指掌。深受道德譴責的教長夜不能眠,獨自來到示眾台上。這時,海斯特正好從前麵經過。牧師招呼她們母女二人一起站在示眾台上,向母女二人表達了心中的不安。而這一切,恰恰被躲在暗處的羅傑看在眼裏。

教長極度的虛弱使海斯特大為吃驚,她請羅傑高抬貴手,但對方絲毫不為所動。海斯特告訴教長真相,讓他提防羅傑。得知這一切後,教長和海斯特決定待選舉日布道之後,悄悄乘船逃往歐洲。

那天,人們對教長的布道交口稱讚。教長卻變得精神恍惚,他步履蹣跚地走下講壇,上前拉住海斯特和珀爾母女,三個人一起走上示眾台。教長用盡全力,顫抖而莊重地講出了七年前的事實真相。他突然扯開了胸前的牧師飾帶,永遠地倒在了示眾台上。有人說,他們看見在教長的胸前燙著一個鮮紅的“A”字。

羅傑失去了報複對象,不到一年也去世了。珀爾繼承了大筆遺產,卻不知去向。海斯特一度離開殖民地,但若幹年後,人們又在波士頓的小屋前看到了她,胸前佩著紅字。海斯特死後,依照她的遺囑,墓碑上隻刻了一個紅字“A”。

《紅字》是作家霍桑在不惑之年的一部力作,出版後一直是文學評論的熱門話題,被列入美國最佳小說前十名的排行榜。這部小說可以看做霍桑最典型的作品,鮮明有力地表達了他一直抒寫的主題,同時,它也顯示了霍桑的文學功力。

霍桑關注人性和命運,熱衷於探討人物的內心世界,《紅字》正是這樣一本書。它著力表現了“罪孽”這一概念及其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海斯特是作家著力塑造的人物,這一形象刻畫的成功,使她胸襟上那個大紅“A”字的原意(Adulteress:女通奸犯),似乎被人們遺忘了,人們轉而把字當作燦Able(有能力的)的象征。這也正是本書思想和藝術上的成功之處。

小說《七角閣老宅》的知名度往往被作者前一部作品《紅字》所淹沒,然而它卻是霍桑一部極有分量的作品。在這部哥特體小說中,作者刻畫了一群心理極為複雜的人物。就連霍桑本人也認為,《七角閣老宅》與先前作品相比,“更能代表我的思想,寫起來更覺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