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麵對這一新生事物,國內外的地主資產階級都極端仇視它。他們從四麵八方反撲過來,企圖把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裏。

這樣,建國之初,蘇維埃政權便陷於四麵重重包圍之中。它所控製的地區主要是莫斯科周圍的地方。麵積隻有全國土地的1/4。蘇維埃失去了糧食和煤炭的主要產地。由於原料缺乏,鐵路癱瘓,40%的工廠停了工。勞動大眾生活困苦,長期忍受著饑餓的折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人每天隻能領到一兩麵包。與此同時,暗藏的敵人還不斷在蘇維埃地區製造顛覆破壞事件。1918年7月,莫斯科、雅羅斯拉夫裏等城市相繼發生叛亂。8月30日當列寧離開他發表講演的米赫裏遜工廠的時候,社會革命黨的女黨員卡普蘭乘機向列寧開槍,這位無產階級領袖的身上中了兩顆毒頭子彈,傷勢很重。

1919年春,協約國改變了反蘇策略,把白軍推到第一戰線,組織他們統一進攻莫斯科。

蘇俄的處境十分危急。可謂危機四伏。

十月革命爆發後,被推翻的各種反動勢力紛紛逃亡到頓河流域,妄圖把頓河變成他們顛覆年輕蘇維埃政權的反革命根據地。“靜靜的頓河”開始“波浪翻滾”,哥薩克麵臨著革命與叛亂、真理與偏見、紅軍與白軍的根本抉擇。

作品主人公葛利高裏身上流淌著哥薩克的血液。他從小接受了古老的哥薩克傳統生活方式的熏陶,青年時代應征入伍,參加了帝國主義戰爭。親身的經曆,現實的教育,同共產黨人和革命哥薩克的接觸,使他開始有所覺悟。十月革命後內戰一開始,他參加了紅軍赤衛隊,英勇地同白匪作戰。1918年春,形勢突然逆轉,白匪利用紅軍執行政策上的過“左”錯誤,煽動頓河哥薩克暴動。葛利高裏不能容忍所在部隊不經審判就處決了全部白軍俘虜,在白匪的“哥薩克自治論”的影響下,他脫離了紅軍,和哥哥彼得羅夫一塊參加了反革命暴動。在白軍中,他不斷和白匪軍官發生衝突。

1918年底,當白匪潰敗時,他懷疑自己的道路走錯了,便退出白軍回到村裏,想從此解甲務農。但紅軍和村蘇維埃政權仍然對哥薩克實行過火政策,胡亂捕人殺人,葛利高裏也被列入了被捕人員名單,他聞訊後逃跑了。1919年3月,頓河哥薩克再次暴動。葛利高裏的哥哥在搏鬥中被紅軍殺死。葛利高裏懷著複仇的心理再次參加叛軍,並爬到白軍師長的高位,成了統率3000人馬同蘇維埃作戰的叛軍骨幹。同年10月,紅軍很快打垮了南線白軍,葛利高裏帶著情婦婀克西妮婭想隨白軍逃到海外去,但未成功。在對白軍失望的情況下,他再次參加了紅軍,在布瓊尼騎兵任連長、副團長,為贖罪奮不顧身地同烏克蘭和波蘭的白匪英勇作戰。然而,他終究得不到紅軍的信任,1921年內戰剛結束,他便被複員回村。這時,他的妻子娜塔莉婭死於小產,嫂嫂妲麗亞自殺溺死於頓河,父母也先後病故,隻有妹妹杜妮婭已和村蘇維埃主席珂曬伏依結了婚。葛利高裏回村後想同妹夫珂曬伏依和平共處,但後者不信任他,聲言要將他逮捕;他又聽信了殘餘叛匪頭目佛明的謠言,害怕受到蘇維埃政權的懲罰,於是投入了佛明匪幫。1922年春,佛明的叛亂徹底垮台,他潛回村中帶上婀克西妮婭想遠走他鄉。潛逃時,婀克西妮婭半途中彈身亡,葛利高裏心碎肝裂,獨自一人在草原上走了三天三夜,然後把武器拋入開始解凍的頓河,孤身一人回到了村裏。在家門口的石階上看到惟一的兒子米沙特。“這就是在他的生活上所殘留的全部東西”,“這就是使他暫時還能和大地……相聯係的東西”。

《靜靜的頓河》正是借助這一特定的曆史時期、特定的地理環境而演繹出的動人的故事,主人公葛利高裏是有很大的可讀性的。他在重大的曆史轉折關頭,不自覺地卷入曆史事件的強大漩渦之中,一直動搖在兩個敵對陣營之間,這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曆史根源和個人的主觀原因的。

葛利高裏出身於殷實的哥薩克中農家庭。這就天然地決定了其性格的兩重性即既是勞動者,又是私有者。在政治上具有小資產階級左右搖擺的全部劣根性;尤其是對幾世紀遺留下來的保守落後的哥薩克傳統觀念的偏見,以及哥薩克軍官的特權思想,他一直頑固地堅持,不願舍棄。因此他站在冰炭不容的敵對陣營之間動搖徘徊,在白軍與紅軍中三進兩出,竭力尋找一條超越革命與反革命的“哥薩克中間道路”——“第三條道路”。然而,哥薩克中農是沒有獨立的政治路線的。葛利高裏頑固堅持“第三條道路”的結果,隻能越來越背離人民,最後以自己的徹底毀滅而告終。葛利高裏悲劇的實質,是在階級搏鬥尖銳化的革命年代,企圖追求和探索實際上不存在的“第三條道路”的“理想”遭到徹底破滅的悲劇;是在艱難困苦的動蕩時期,既要頑強地表現自己,又找不到自身的真正地位和道路的人的悲劇。

葛利高裏作為二個個體的人,作為有個人“追求”和“理想”的人是不幸的,他在曆史麵前是多麼的渺小,多麼的無力。他雙手沾滿了戰爭的鮮血,隻身一人站在被鮮血染紅的頓河,似乎頓悟出了什麼。作家抓住了這一瞬間,也是作家的某種理想的寄托,更是作家的偉大之處的具體體現。

頓河邊上刀光劍影的戰場廝殺是蘇聯國內戰爭的一個縮影。知一斑可窺全豹,新生事物得以存在是異常艱難的。蘇聯人民終於經受住了考驗,克服了各種困難,挫敗了國內外敵人的進攻,勝利地保衛了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

錢鍾書

錢鍾書(1910~1998年),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字默存。錢鍾書博采眾長,學貫中西,在小說、散文和文學評論等方麵都取得突出成就。著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比較文學著作《十六、十七、十八世紀美國文學裏的中國》,短篇小說集《人·獸·鬼》,詩文評論《談藝錄》、《宋詩選注》、《管錐篇》等。1947年發表的《圍城》是他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中少數的可以傳世的佳作,被推崇為“一部近代中國的經典著作”。

《圍城》中的主人公方鴻漸是江南某縣一個鄉紳的兒子,性格善良懦弱。讀大學時,他聽從父命,與一位銀行家的女兒訂了婚。未婚妻早逝,嶽父資助他在歐洲讀了四年書。留學期間,生活散漫,學無所成,臨回國之前,隻得買了一個假的博士頭銜來搪塞家人。在歸國的法國遊輪上,方鴻漸結識了女博士蘇文紈。還與性感的鮑小姐有過一夜風流。淞滬會戰後,他來到上海,在嶽父的銀行中做事。在與蘇文紈的交往中,方鴻漸認識了蘇文紈的表妹唐曉芙,並且愛上了她。小報編輯趙辛楣是蘇文紈忠實的追求者,他把方鴻漸看做情敵,對他處處為難。蘇文紈鍾情於方鴻漸,但卻發現方鴻漸無意於她,於是惱羞成怒之下,設法拆散了方鴻漸和唐曉芙之間的愛情。經過這次事件,愛情在方鴻漸的心裏已經死去。最終,蘇文紈嫁給了“新派詩人”曹元郎,兩個愛情的失敗者——方鴻漸與趙辛楣倒成了好朋友。後來,因為惹怒了嶽母,方鴻漸辭去銀行職務,和趙辛楣同赴三閭大學教書。同時一起前往的還有孫柔嘉、李梅亭、顧而謙等人。

三閭大學是又一個明爭暗鬥的是非之地,方鴻漸與趙辛楣在感情和事業上再次受到打擊。趙辛楣辭職去了香港,方鴻漸卻陷入了孫柔嘉的愛情圈套,並最終與她結了婚。不久以後,方鴻漸與孫柔嘉一起離開了學校,回到上海。二人的感情本來就不牢固,婚後不斷因瑣事而爭吵,又由於雙方家長的介入,感情進一步惡化。孫柔嘉憤然離家出走,方鴻漸心中一片茫然。

《圍城》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傳世佳作。它以抗日戰爭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為背景,以留學歸國的方鴻漸的生活道路為主要線索,再現了舊中國知識分子的群像,從一個側麵揭示了社會的黑暗和腐敗,被稱為“新《儒林外史》”。其中的知識分子雖然多數都受過西方的文化教育,但是在病態的社會土壤下,成長為一群庸俗、自私、麻木的特殊人群。作品的主題隱喻著人類生存的困境: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多如此。

作者以嚴肅的態度思考人生,洞察生命的哲理,《圍城》頗似國外流行的智性小說,內涵豐富、奧妙無窮。

《圍城》作為一部學者小說,在藝術上,有著卓然不群的風格。小說運用近手喜劇的手法表達了一種悲劇性的藝術效果,體現了作者對於現實感受到的或多或少的虛無感和比較強烈的不滿情緒:方鴻漸灰暗的心靈,在生活和事業上一事無成的空談之中,都蘊涵了作者的這種思想情緒。作品視角獨特、語言犀利,以諷刺和比喻手法貫穿始終,讓人在忍俊不禁的笑聲之中默默體味到某種沉重感和無奈感。小說的獨特手法開辟了現代小說的新領域。

《圍城》一經發表,立刻風靡一時,引起多方爭議。對這種爭議和猜測,無奈的錢鍾書戲說道:“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要認識那個下蛋的雞呢?”

美籍華人、著名文藝批評家夏誌清先生在1961年出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對《圍城》推崇備至。後來,著名導演黃蜀芹將它搬上了銀屏。《圍城》在海外聲譽甚高,被譯為多種文字出版,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高度讚揚。

《管錐編》是錢鍾書以典奧的文言文和劄記的形式寫成的,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學術著作。其中,考證了《周易正義》、《太平廣記》等十部著名古典文學著作中的一些問題。以文藝為主,囊括了中外文、史、哲各方麵的內容。作者旁征博引,共引用了中外著作近萬種,以縱橫對比的方法著重探討了中西作者在藝術作品的構思和創作上的共同規律。《管錐編》作於“文革”期間,是錢鍾書的一部“憂患”之作。在當時險惡的政治環境下,錢鍾書將自己對國事的關心和憂慮融入了寫作之中,字裏行間都表現出了愛國憂世的思想內容。《管錐編》內容廣博、材料豐富、分析精當、文采斐然,被譽為中外比較文學的高峰。

《談藝錄》出版於1948年,是錢鍾書早年最有影響的文藝批評著作。後來,經過修訂,共收論文200多篇。采用傳統詩話的劄記形式。內容包括對曆代文學及作家的評論,還有對文學原理的探討。錢鍾書成功地運用中外係統的理論分析方法,對中國古代文論進行了闡發和校驗。克服傳統詩話的弊病,構建了獨特而完備的理論體係。被夏誌清評價為“中國詩話的裏程碑”。他以淵博的才學和獨到的眼光,提出了許多超出前人的創見,在對中外文學的比較研究方麵,開一代風氣之先。

《管錐編》和《談藝錄》兩書,一前一後,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了全麵探討,形成了完整的框架,充分體現了錢鍾書淵博的學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這兩部著作溝通古今中外,打破了陳舊的文學體裁的限製,幾乎囊括了人文學科的所有門類,可謂百科全書式的巨著。

曹禺

曹禺(1910~1996年),原名萬家寶,我國當代著名戲劇家。

曹禺出生於天津一個封建沒落官僚家庭。受繼母影響頗深,從小就酷愛戲劇,隨繼母欣賞了許多京戲、文明新戲。在南開中學讀初中時,他就是南開新劇團的積極分子、骨幹力量,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藝術生涯。1926年,他第一次以“曹禺”為筆名發表了小說《今宵酒醒何處》。1930年,曹禺由南開大學政治係轉入清華大學外文係,並開始閱讀大量的中外文學名著,特別是古希臘悲劇以及莎士比亞、高爾基、契訶夫、奧尼爾等西方文學大師的佳作,這些知識的積累為他後來的創作奠定了豐厚的文學基礎。

1933年,曹禺的處女作——四幕劇《雷雨》誕生了,這部作品的創作出爐震驚了整個戲劇界,他也因此一舉成名。《雷雨》的問世標誌著中國現代話劇藝術已經開始走向成熟。同年,曹禺大學畢業·曹禺曾在清華研究院深造戲劇,後因故輟學,並先後在保定中學、天津河北女子師範、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任教。

此後不久,曹禺又創作了《日出》(1935年)、《原野》(1937年)等影響巨大的話劇劇本,確定了他作為中國現代話劇大師的地位。

抗戰爆發,曹禺輾轉重慶等地,完成了劇作《蛻變》(1938年)、《北京人》(1940年)。1942年,他將巴金的《家》改編成戲劇。1946年,他應邀赴美國講學,次年,回國創作電影劇本《豔陽天》,並親自執導拍攝完成。

建國後,曹禺先後擔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等職,並創作了多幕劇《明朗的天》(1954年)、曆史劇《膽劍篇》(1960年)和《王昭君》(1978年),孜孜以求地為戲劇事業奉獻青春。曹禺的劇作,融合了中外戲劇的表現手法,具有良好的藝術效果,不僅在中國影響深遠,在國外戲劇界也得到了極高度的評價及讚揚。

《雷雨》以1924年的中國社會為背景。這時正是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夕,階級鬥爭處於十分尖銳的狀態。一方麵,中國無產階級已經登上政治舞台,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掀起了蓬勃的工農革命運動;另一方麵,中國封建勢力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對人民大眾進行著殘酷的壓榨和剝削。麵對這樣的現實,作者在自己的創作裏,深刻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同時,也反映著人民大眾的懦弱及對現狀的無可奈何。

《雷雨》的創作主要集中在周魯兩家三十年的恩恩怨怨上,錯綜複雜,引人深思。

三十年前,無錫周公館的大少爺周樸園看上了女傭梅媽的女兒侍萍,並與侍萍生了兩個兒子。第二個兒子生下來才三天,周樸園為了趕著和一個有錢有門第的小姐結婚,將侍萍趕出家門,隨她一同走的還有剛出生、病得奄奄一息的孩子。侍萍走投無路,跳河自殺,卻又被人救起。從此,她流落他鄉,輾轉坎坷,最後帶著兒子嫁給魯貴,生下女兒四鳳,兒子取名魯大海。

三十年後,周魯兩家先後搬到北方某城中。侍萍在外地做工,魯貴在周家做總管,後來把女兒四鳳也介紹到周公館做女傭,魯大海在周樸園的礦上當礦工。

周樸園那個有錢有門第的太太死後,又娶蘩漪為妻,並生兒子周衝。他的長子周萍就是侍萍所生的第一個孩子,他隻比繼母蘩漪小六七歲。接受過新式教育的蘩漪嫁給冷酷、專橫、自私的周樸園後,精神極度壓抑、鬱悶。病態的她愛上了軟弱的周萍,他們的頻繁幽會和瘋狂的情感被傭人魯貴發現了。這之後,由於懼怕父親,也由於已厭倦了與繼母的這段不正常的關係,周萍開始逃避,他與美麗單純的四鳳偷偷來往。這一切都沒有瞞不過蘩漪的眼睛,她是將她與周萍的一段戀情視為這暗無天日的生活中唯一一棵救命稻草的,她並不甘心放手。

蘩漪的兒子周衝是個單純開朗的大男孩。這天他告訴母親他喜歡四鳳,想從自己的學費中分一半供四鳳讀書。這使蘩漪感到事情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了。

故事開始的時候,蘩漪正請了剛從外地回來的四鳳的母親來公館,暗示她將四鳳帶走。一向要強的侍萍也不願女兒給人幫傭,因此爽快地答應了。然而無意間她發現這周公館的環境布置似曾相識。正當此時,周樸園進來了,他聽出侍萍的無錫口音後,滿懷追戀地向她打聽當年那梅家姑娘的墳址,說想要替她修墳。當他終於明白眼前的老婦人就是他以為早已過世的侍萍時,他一改念念在心、一往情深的語調,厲聲質問:你來幹什麼?誰指使你來的?傷痛萬分的侍萍則隻能將這一切歸之於命運。周樸園給侍萍開出一張五千元的支票,希望兩家再不要有任何瓜葛,侍萍卻拒絕了。她向周樸園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見一見她的兒子周萍。

魯大海代表礦上的罷工工人來找周樸園談判,周卻使陰謀將罷工破壞,並把大海開除。大海痛斥樸園的罪惡行徑,周萍上去打了大海兩耳光。看到自己的兩個兒子骨肉相殘,侍萍放聲大哭。周萍想離開家到礦上去,四鳳要他把自己帶走。侍萍堅決不讓四鳳與周萍在一起,然而四鳳卻哭著告訴母親,她已懷了周萍的孩子。侍萍聞此消息如遭雷擊。

正當侍萍準備自己承擔罪孽,讓四風與周萍走時,蘩漪來了。她為了阻止周萍與四鳳走,將所有的人喚來。周樸園以為三十年前的事已泄漏,遂當著眾人的麵告訴周萍,眼前老婦人——四鳳的母親,就是他的親生母親。

受不了這麼強烈的刺激,四鳳跑出去觸電自殺,周衝去拉她時也被電死。這時書房內一聲槍響……周萍也開槍自殺了。故事的結尾淒慘,但卻深深反映當時社會現象。

馬克西姆·高爾基

馬克西姆·高爾基,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前蘇聯作家,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