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梁實秋
梁實秋(1902~1987年),中國現代學者、散文家。浙江杭州人,生於北京。1915年進入清華留美預科學習,1923年畢業。隨後赴美留學,進入哈佛大學研究所,攻讀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曾在多所大學任教授。1949年去台北,任教多所大學,1966年退休,在美、台兩地輪流居住。畢生從事英國文學的教學和研究,於1967年譯完《莎士比亞全集》40冊,並有《英國文學史》專著行世。在文學創作上,尤以散文突出,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在抗戰時期創作的散文集,其時,梁實秋居住在四川省重慶,條件簡陋,但寫主人清貧樂道的心性,卻為居室取名“雅舍”,而正是在此室,梁實秋創作了數十篇風格獨特的散文,在中國現代散文中獨樹一幟。
《雅舍小品》的內容有以下幾類:
延展自我,抒發誌趣。《雅舍》是其中的名篇,寫作者的居室,先寫室外環境:磚柱掌頂,簡陋單薄;竹籬泥牆,黑瓦覆頂,有窗無玻璃,無以遮風擋雨;居室門窗不嚴,老鼠、蚊子極多,令人夜晚無法安眠;室內陳設簡樸整潔,不張掛名公巨卿照片博士文憑、絲織西湖十景、電影明星照片,他幽默地將“名公巨卿”與他們素來看不起的牙醫、理發師並列,暗示這些人都是庸俗之徒,都屬於作者不歡迎的人物。下麵又歸於正題:“雅舍所有,毫無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俗”,而“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不僅顯示出“室”的別致,也顯示出主人的個性。另外如《搬家》、《同鄉》等,也是此類文章。
觀察人生世態。如《排隊》一文。作者援古論今,對比外國人的自覺排隊,提倡一種謙讓、講秩序的精神。委婉地批評了當下不守公紀的風氣。在《罵人的藝術》中,作者指出,罵人應“適可而止”、“知彼知己”、“態度鎮靜”、“遠交近攻”等,分析精到,語言詼諧有趣,帶有一種機智尖刻的嬉皮士風格。
寫吃食,展現生活情趣。作者筆下包羅萬象,小到《味精》,大到《獅子頭》,無不信手拈來,侃侃而談。作者援古用今,追根溯源,字裏行間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梁實秋以散文飲譽文壇,始於他1940年應劉英士之邀以“子佳”為筆名在《星期評論》陸續發表的《雅舍小品》。後來,梁實秋將他1939年至1947年間的散文三十四篇編為一輯,仍以《雅舍小品》為書名印行。不料此書一出,風行不衰,至今居然發行了五十餘版,創中國現代散文發行的最高記錄。
《雅舍小品》中的“雅舍”,指的是梁實秋在重慶北碚與友人合住的六間陋室。房子的基本用途主要是遮風避雨,防止入侵;而雅舍卻“篦牆不固,門窗不嚴”,“風來則洞若涼亭”,“雨來則滲如滴漏”。但梁實秋卻獨出匠心地擇取了一個表現角度——從苦難中尋覓詩意。且看他對於雨天雅舍的一段描寫:“細雨蒙蒙之際,雅舍亦複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雲若霧,一片彌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砉然一聲而泥水下注……”由屋頂崩裂而聯想到奇葩初綻,這樣一種“遊心於物外,不為世俗所累”的自我陶醉的處世哲學和超功利的審美態度,顯然是受道家(特別是莊子)人生觀、美學觀的影響。
古今中外的散文大家,無不以語言的簡約性作為衡量語言表現力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標準。梁實秋深解此中三昧。梁實秋創作散文,以胡適的白話文為樣板,追求“絢爛之極趨於平淡”的境界。為此,他在篇幅上力求濃縮,刪芟枝蔓;在語言上,攄詞搞藻,期於至當。由於梁實秋深諳“割愛”的藝術原則,所以他的散文清楚而有姿態,簡單而有力量,美在簡潔,美在適當。
梁實秋散文的藝術個性,還表現在他那獨特的文調。閱讀梁實秋的散文,不難發現作者在自覺追求聲韻音節的效果。他的散文,不講究排偶,但於參差不齊之中寓有整齊排偶之筆;不拘於格律,但有時也自然有平仄的諧調和聲韻的配合,讀起來朗朗上口,保持了適當的節奏之美。
梁實秋散文的成就,當然得益於他對人性百態的洞察,因此能夠在作品中層層剝視,娓娓道來。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在中西文化領域的精湛造詣。梁實秋認為,中國文化有些地方優於西方,西方文化也有些地方優於東方,因此,他既反對妄自尊大,又反對妄自菲薄,而主張虛心接納外來文化,並與我們的傳統文化融解一起。梁實秋小時雖然未入私塾,但他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以及杜詩極為熟悉。他經常揣摩這些詩文的章法、句法、聲調、詞藻的特點及行文技巧,使自己的白話散文能符合“文”的要求,而不僅僅是白話。梁實秋的散文崇尚簡潔,重視文調,追求文調潔雅與感情滲入的有機統一,又顯然是師法西方的古典主義。“中外逢源,古今無阻”——這既是梁實秋散文的個性,又是這種個性形成的原因。
朱光潛:《雅舍小品》對於文學的貢獻在翻譯莎士比亞的工作之上。
冰心:實秋不但能說會道,寫或譯起文章來,也是下筆千言,尤其是小品文字,更是信手拈來,諧而不俗。
陳漱渝:梁實秋的散文,機智閃爍,諧趣迭生,嚴肅中見幽默,幽默中見文采,而絲毫不墮俗趣。
作者對自己的一生以蘸滿深情的筆墨娓娓道來,洗練簡白,趣味盎然,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如能再和梁氏與韓菁清的情書結合來讀,一定別具韻味。
巴金
巴金生於1904年,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佩竿、餘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
1927年初赴法國留學,寫成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發表時開始使用巴金的筆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從事創作和翻譯。從1929年到1937年中,創作了主要代表作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出版了《複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說集和《海行集記》、《憶》等散文集。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多篇成功作品的創作令人矚目,被魯迅稱為“一個有熱情、有進步思想的作家”,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成功創作家之一。
抗日戰爭爆發後,巴金在各地致力於抗日救亡文化活動,編輯《呐喊》、《救亡日報》等報刊,創作有《家》的續集《春》和《秋》,長篇小說《抗戰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還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訴》和《龍·虎·狗》等。
在抗戰後期和抗戰結束後,巴金創作轉向對國統區黑暗現實的批判,創作出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長篇小說《寒夜》等都是這方麵的力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巴金曾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中國筆會中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並主編《收獲》雜誌。他熱情關注和支持旨在繁榮文學創作的各項活動,並多次出國參加國際文學交流活動,第一個提出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出版有短篇小說集《英雄的故事》、報告文學集《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說集《巴金近作》、隨筆集《隨想錄》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選》、《創作回憶錄》等多種。
“激流三部曲”的創作,曾受到左拉的長篇小說《盧貢家族的命運》及曹雪芹的《紅樓夢》的影響,它旨在講述一個潰敗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歡離合。當巴金的《家》以“激流”的篇名在《時報》出現時,卻顯示出自己的特點。時代的賜予和作家的生活感知,使他把藝術的視點集中在對封建家族製度的解剖上。家,在中國,是禮教的堡壘。巴金說,他寫《家》的目的,就是要“宣告一個不合理的製度的死刑”。他以熱切的感情展現出生活中的“激流”在破敗的家庭中成長起來;充滿了自信和勇氣,充滿了愛與恨,在腐敗崩潰的事物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倔起者的勇氣與魄力。
《家》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覺新是覺民兄弟的大哥,也是這個大家庭的長房長孫,他深愛著表妹梅,卻又不得不按家庭的意願和瑞玨結婚,並在父親死後擔負起整個家庭的重任。每日被動而無奈地應付著大家庭內部各房之間的勾心鬥角,希望通過自己的隱忍來換得秘書安寧的日子,可事情並非覺新想的簡單。
五四運動的浪潮和弟弟們的熱烈反應對他不是沒有影響,他心裏是信服這些新的東西的,但行動上他卻有著太多的羈絆和束縛,他是高家懦弱而聽話的“大少爺”。他的生命是為別人的存在而存在的。
美麗而溫順的少女鳴鳳心裏悄悄喜歡三少爺覺慧,覺慧也暗戀著她,但是在高公館這樣的地方,她對未來深感迷茫。因為與同學去向督軍請願,覺慧被高公館“最高統治者”——他的祖父高老太爺訓斥了一頓,並不許他出門。梅出嫁後不久就守寡。
為避軍閥混戰,梅被迫躲入高公館,不期與覺新相遇,淚眼相對,兩人心中的傷痛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覺慧瞞著家人參加《黎明周報》的工作,撰文介紹新文化運動,抨擊不合理的舊製度、舊思想舊觀念。可是就在他自己的家裏,悲劇卻並未停止——高老太爺決定把鳴鳳送給年近七十歲的孔教會會長馮樂山做小妾。無奈下,她喊著覺慧的名字投湖自盡了,另一個丫鬟婉兒代替她被逼著上了花轎,覺慧的思想進行著抗爭,可這在當時社會又是覺慧無可奈何的。
高老太爺做主,讓覺民與馮樂山的孫女成婚。覺民公然違抗祖父的旨意,逃到同學家躲了起來,高老太爺勃然大怒,正在這時,傳來梅去世的消息,覺新心如刀割,悲痛至極。
五叔克定在外養小老婆的事傳開了,高老太爺大發雷霆,前所未有的失落和悲哀突然襲擊了這個每日做著“長宜子孫”的“發家夢”的老人,他一病不起。妖裏妖氣的陳姨太提出請巫師捉鬼給老太爺治病。眾人怕擔不孝的罪名,沒人敢反對。隻有覺慧堅決抵製這場無聊的鬧劇。高老太爺死了,死前答應不再提覺民的婚事,覺民取得了抗婚的勝利。瑞玨即將臨盆,陳姨太卻說產婦的血會衝犯了死者,必須將其移到城外去生。四天後,在城外一間陰暗潮濕的小屋裏,瑞玨痛苦地死去了。死前喊著覺新的名字。夫妻最後也沒能見上一麵。
覺慧再也不能忍受這個家了,他要出走。覺新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幫助弟弟實現願望。他瞞著長輩為覺慧安排好一切,並為他籌足路費。
黎明,覺慧悄悄地走出家門,乘船到上海去了。在那裏,新的一切正在生長。
小林多喜二
日本近代傑出的無產階級作家小林多喜二深受世界人民愛戴,他的作品鼓舞人心,他的死令人震怒。1933年2月20日,作為共產黨的地下聯絡員,小林多喜二在東京街頭從事緊張的工作,然而他卻被法西斯政府的走狗當場捕獲,是叛徒出賣了他。隨即他遭受了嚴刑拷打,持續了將近大半天的殘酷折磨,也未能撬開小林多喜二的口,他終以鮮血和生命捍衛了黨的機密。
這一年,小林多喜二正處在29歲的英姿勃發的年華。
魯迅先生親自拍去唁電,小林多喜二的革命業績“我們不會忘記的”,中日兩國人民“正在堅強地沿著小林多喜二同誌的血路攜手前進”,這表達了中國人民深沉的哀悼。
然而,誌士的鮮血不會白流。小林多喜二以他年輕的生命為自己的英雄著作留下了最好的腳注。他的一生是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一生,也是為日本文學奮鬥的一生,他的創作具有奮發向上、剛健質樸的革命現實主義傾向,以強烈的激憤和堅韌的毅力,描繪出20世紀初期日本無產階級英勇鬥爭的壯麗畫卷,奠定了日本左翼革命文學的基礎,也是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的傑出代表。
小林多喜二的第一部革命作品是中篇小說《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這部小說取材於真實的曆史事件。1928年3月15日,日本的法西斯政府伸出魔爪,絞殺正在蓬勃開展的日本工農運動。在陰雲密布的天空下,大批黨員和進步人士被捕入獄,慘遭殺害。電閃雷鳴的激烈鬥爭使小林多喜二深受震撼,他決心以自己的筆對這一事件做出深刻的記錄。《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發表於“三·一五”事件發生後3個月,這部力作以大無畏的精神揭露了事實的真相,塑造了革命者——工人出身的黨幹部渡的光輝形象,同時暴露出法西斯的魔鬼麵目,在當時日本社會引起極大的震驚。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現實性成為日本左翼文學劃時代的代表作。
《蟹工船》是小林多喜二另一部力作。這部作品取材於真實的工人運動,作者以自己親身經曆的小樽工會的活動為基礎,描寫了1928年日本函館一帶發生的蟹工船工人的罷工事件。小說寫的是北海漁業公司的一艘捕撈螃蟹的漁船“博光號”上發生的鬥爭。“博光號”本是二艘破舊不堪的爛船,經過簡略的改裝,被派往深海作業,其危險可想而知。船員大部分是失業破產的勞動者,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到船上來做苦工,而這裏的待遇是非人的嚴酷,一名叫做淺川的監工時時對他們加以壓迫和欺侮,船員們逐漸由小規模的反抗到團結起來進行罷工鬥爭。小說表現了工人由自發到自覺的鬥爭過程,場麵巨大,人物形象生動。《蟹工船》很快走出國門,為小林多喜二贏得了世界聲譽。
工農鬥爭的主題始終是小林多喜二創作的中心。在他犧牲前不到兩三年的時間內,他寫出了《工廠支部》、《安子》、《組織者》以及《轉形時期的人們》等一批有影響的作品。這些作品體現了小林多喜二在創作技巧上日臻成熟,作品情節上更富於生動性和多變性,在人物塑造上突出了鮮明個性和思想境界。小林多喜二的最後一部作品是《為黨生活的人》,或者譯為《黨生活者》或《地下黨員》,這是他最為成熟的一部作品,遺憾的是並沒有完成,就成為遺作。
《為黨生活的人》采用第一人稱自敘方式寫成,主人公“我”是一名叫做佐佐木安治的地下黨員,在革命鬥爭中由一個貧苦的孩子逐漸成長為有頭腦、有魄力,成熟而又勇敢的職業革命家,成為一個為黨生活的人。“我”受組織委托到工廠領導鬥爭,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揭穿了資本家坑害工人的惡劣行徑,並將其軍國主義的野心暴露無遺,於是工廠中的工人運動發展為政治運動。“我”作為專職的革命工作者,犧牲了一切私人生活的樂趣,甚至與自己萬分敬愛的母親、親密無間的弟妹都割斷了聯係,而“我”鍾愛的情人笠原也不得不與“我”分手。這一切都由“我”一人獨自默默承擔著,而“我”為黨生活的信念始終堅定不移。這是30年代的日本英雄戰士的精神寫照。這部小說受到日本著名的進步作家宮本百合子的稱譽,說它是“日本現代文學中第一部細致地再現無產階級先鋒戰士形象的作品”。
小林多喜二的創作是與他個人的生活經曆緊密聯係的,他本身就是一名逐漸成長的革命英雄。1903年,小林多喜二出生於日本秋田縣的一戶貧苦佃農家,從小一家人都寄人籬下,勉強維生,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奠定了他的創作基礎,他對這一切都有深入骨髓的體會和感知。當他愛上寫作之後,他也明白地將之確定為自己的創作方向。1927年,年輕的小林多喜二接觸到了先進的社會科學知識,並開始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而且積極參加了工農運動,在理論與實踐雙管齊下的努力中,他培養了自己高尚的革命精神和堅定不移的革命信仰,從此走上了充實而又壯麗的人生。
米哈伊爾·肖洛霍夫
《靜靜的頓河》是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它曆來以結構的龐大複雜、富有曆史感而被世人稱道。這部作品使肖洛霍夫當之無愧地跨進了世界傑出作家的行列。同時各種榮譽紛至遝來,1941年獲斯大林文學獎一等獎,1965年又摘取了諾貝爾獎金的桂冠。
《靜靜的頓河》主要是以1918至1920年蘇聯的國內戰爭為背景的。發生在頓河邊上的殘酷戰爭成為作家選取的特寫鏡頭,是此次國內戰爭的一個縮影。
頓河兩岸生長著一個特殊社會階層——哥薩克。這可追溯到15世紀。大批不堪忍受農奴製壓迫的農奴、仆役、流犯和市民,紛紛從俄國內地逃亡到邊遠的頓河、庫班河大草原上成為“自由民”,逐步建立起具有自治性質的哥薩克組織。哥薩克酷愛自由,英勇善戰,性格粗獷強悍。後來沙皇對哥薩克采取懷柔和鎮壓相結合的政策,授予一定“特權”、“榮譽”,灌輸“忠君愛國”的思想,使之效忠沙皇。哥薩克一麵務農,一麵習武,過著一種傳統的近乎中世紀宗法製的生活方式。
由於長期生活在閉塞的環境裏,遠離俄國的民主運動,加之沙皇的欺騙收買,哥薩克逐漸變得愚昧粗野,狹隘偏執,充當起沙皇鎮壓革命的劊子手和國際憲兵的角色;頓河也從自由的根據地變成反動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