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他的努力,陷於困境中的斯卡拉歌劇院被迅速改變,演出水平飛快提高。
在1939年,由於遭受到意大利法西斯分子的圍攻與迫害,已是72歲高齡的托斯卡尼尼遠渡重洋,來到美國。在美國,他親自挑選最優秀的人才組成了NBC(國家廣播公司)交響樂團,並指揮這個樂團17年之久。NBC樂團由於演奏者的高超技藝與突出個性,使得除了托斯卡尼尼之外,再也沒有指揮能夠駕馭它。所以,當1954年托斯卡尼尼離任後,這個樂團不得不遺憾地解散。
在音樂上,托斯卡尼尼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常常要求演奏者在演出過程中應該專心致誌,而作品的演出應該完美無瑕。正因為如此,他常常因為樂隊在排練時無法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大發雷霆,有時竟是甩手而去。更有甚者,還曾經發生過他對首席小提琴的演奏無法容忍而一怒之下用破了的琴弓捅傷首席小提琴手而被訴諸法庭的事情。
但托斯卡尼尼確實具有非凡的天才。他有驚人的記憶力,他一般都是背譜指揮,甚至長達幾個小時的歌劇也是如此;他還可以憑記憶默寫出擱置幾十年而從未過問過的作品。他具有非凡的聽力,他能夠在龐大的交響樂隊那複雜的音響中辨別出坐於後排的第二小提琴手拉出的錯音。他對樂隊具有非凡的駕馭能力,在他的指揮下,他能夠不知不覺地把所有的演奏員、合唱人員、歌劇演員乃至觀眾吸引和融彙到他所構想和創造的音樂境界中,獲得輝煌的藝術效果。也正是因為他的天才,他的演員才對他那暴躁的脾氣都能夠容忍,甚至對他產生深深的敬佩。樂隊演奏員常想盡一切辦法讓他認真指揮。據說有一次,樂隊為了防止托斯卡尼尼在排練交響音樂的過程中發怒而甩門離去,在排練開始後,他們偷偷反鎖了排練廳的大門。當樂隊達不到他想要的效果而要開門離去時,他發現門已經被鎖了,他無可奈何,苦笑了一下,居然心平氣和地回來參加排練。
托斯卡尼尼幾乎把自己的一生全部交給了指揮事業。年逾八旬,依舊活躍在指揮舞台上。他的一生極少出錯,但當他因年紀老邁,在不得不告別音樂舞台而為自己舉行的告別音樂會上,過分激動的他居然會忘記了譜子。那時當他指揮《湯豪塞》序曲時,腦海中突然一片空白,大師的拍子突然發生了躊躇,他痛苦地雙手抱頭,趴到譜架上,一會兒之後,他抬手示意樂隊進入下一個曲子的演奏。
這隻是作為一個偉大指揮家的托斯卡尼尼,而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更是一個熱愛自由與民主,反對法西斯暴政,與之進行不屈鬥爭的托斯卡尼尼。
正當托斯卡尼尼統領斯卡拉歌劇院創下輝煌業績的時候,以墨索裏尼為首的法西斯主義開始在國內蔓延。並且,他與法西斯主義的衝突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白熱化。
當托斯卡尼尼要指揮歌劇大師普契尼的歌劇《圖蘭朵》在斯卡拉歌劇院首演時,墨索裏尼也想出席,並且要在他入場時,樂隊演奏法西斯頌歌。而托斯卡尼尼寧肯拒絕指揮歌劇首演也不那樣做。最後,墨索裏尼隻好放棄出席首演的計劃。
還有一次,墨索裏尼路過米蘭,指名要見托斯卡尼尼。之後懇切地要托斯卡尼尼加入法西斯黨,結果被托斯卡尼尼拒絕。
另外一次是兩個法西斯首腦要參加托斯卡尼尼指揮的音樂會,劇院要求他在曲目中加奏兩首法西斯頌歌,並且說明不讓托斯卡尼尼親自指揮,隻讓第一小提琴代勞。誰知托斯卡尼尼憤怒地大吼:“不行!”同時把大衣和帽子摔在地上。
這些行動終於惹惱了法西斯分子,他們對托斯卡尼尼進行謾罵、毆打,並且威脅他的全家,他們全家的護照被吊銷,他的電話被人日夜監聽。但這一切並沒有使托斯卡尼尼屈服,他說“我寧願拋棄一切,但我要自由地呼吸。在這裏你必須與墨索裏尼一致,可我永遠也不會和他想到一塊兒去,永遠也不會!”
由於對法西斯主義深惡痛絕,他對親法西斯的藝術家也極端蔑視。富特文格勒在當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指揮家。但他由於屈服於希特勒的淫威,演奏法西斯頌歌,托斯卡尼尼便與他徹底決裂,並且說:“在作為音樂家的富特文格勒麵前,我願意脫帽致敬;但是,在作為普通人的富特文格勒麵前,我要戴上兩頂帽子。”
由於當時意大利嚴峻的形勢,他不得不離開祖國,前往美國避難。
在“二戰”期間,托斯卡尼尼一直支持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他率領美國的一些著名樂團,到處舉行義演,和其他政治避難者一起發表聲明,支持美國政府。音樂家之外,他又成了一名反抗法西斯的英勇鬥士,他甚至成了反對法西斯,取得反法西斯勝利的象征:當墨索裏尼倒台後,他曾經多年經營的米蘭斯卡拉歌劇院裏立刻貼出海報:“托斯卡尼尼萬歲!”“托斯卡尼尼,您快回來!”
就這樣,天才的指揮才能和崇高的人品使托斯卡尼尼像一尊偉大的雕像屹立在世界一切愛好音樂和自由的人民心中。
1957年1月16日,托斯卡尼尼結束了他作為戰士和音樂家的一生。但他所留下的巨大影響,卻永遠也不會消失,誠如他自己所說的那句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音樂的生命是無限的,音樂是不會死亡的。”
依莎多拉·鄧肯
1902年,巴黎,一座普通的劇場裏,一切準備就緒,隻要時間一到,表演馬上開始。但是,突然,伴奏樂隊中開始噪動起來,響聲越來越大。演員休息室中一位年輕漂亮的女演員煩躁地走來走去,她緊皺著眉頭,嘴裏不知道在自言自語什麼。這時,那位女演員猛然推開休息室的大門,衝到舞台上。觀眾安靜下來,但突然又噪動起來,觀眾席上一片驚訝、稀奇的喊叫聲,原來,這位女演員竟沒有穿鞋子,她赤著腳!觀眾為之嘩然,在當時,舞台是高雅的場所,平時人們在家裏都必須穿著鞋子,在舞台上更要講究這些。她是誰?竟然如此大膽、開放。觀眾席漸漸平息下來。
這時,這位赤足的大膽姑娘開始壓抑著心裏的氣憤,慢慢地用她動聽的聲音解釋著:“很抱歉,真的,很對不起大家!今天這場演出不得不取消,我心裏非常難過。真的,我非常難過……”她低下頭,幾乎抽咽起來,但過了一會,她猛然又挺起胸,昂起頭,“我的經紀人剛才攜帶全部票房收入逃跑了。我一分錢也沒有,不能雇傭樂隊為我伴奏,我雇不起他們。希望大家能夠原諒。以後,我會補償所有為我捧場的親愛的觀眾們。謝謝,謝謝大家。”但是觀眾們哪裏肯白花冤枉錢,非要這位女演員開始演。但是,樂隊因為沒有拿到錢,不肯伴奏。這位女演員一會跑到這,一會跑到那,誰也不肯讓步。劇場裏人聲鼎沸,亂成一團。她幾乎快急瘋了。誰來幫她解除這個困境,那可真是上帝顯奇跡了。這時,觀眾席上突然站起一位瀟灑的年輕人,他走到這位已被逼到絕路的年輕姑娘麵前,誠懇地說:“我來幫你伴奏,演出開始啦!”這位姑娘一下子呆住了,觀眾們也安靜下來,誰不想看看這位赤腳姑娘表演呢?
年輕人在鋼琴旁坐下來,沉穩了片刻,一串美妙的音符便從他修長有力的手指下飛舞起來。這是肖邦的名作。年輕人用鼓勵與探詢的目光望著這位臉上仍帶淚痕的女演員,“開始吧!”
女演員輕輕抹去淚痕,隨著美妙的音符翩翩起舞。“這是什麼舞?不像芭蕾……不像……什麼也不像!”是的,這不屬於任何一種舞蹈,女演員沉醉在優美的旋律中,她異常準確地跟隨著樂曲的節奏,而且將旋律的韻致淋漓盡致地用她形體的變化表達了出來。一曲終了,觀眾席上傳來一陣陣喝彩聲。雖然人們感到這種舞蹈完全不合乎傳統,但人們從其中感受到心靈的悸動。女演員微笑著退在一旁。第二曲樂聲響起,這是格魯克音樂。女演員絲毫沒有慌亂,她又以獨創的舞姿在台上輕盈地飛舞起來。
演出結束了,觀眾們滿意而去。
女演員臉上洋溢著笑容,她完全拋開了開場時的不幸。她夾著空背包興衝衝地回家了。她沒有賺到一分錢。
她是誰?為什麼如此高興?
她就是後來揚名世界的依莎多拉·鄧肯——“現代舞之母!”這是她的第一場演出,她成功了,她獨創的現代舞成功了。
鄧肯於1877年5月26日出生在舊金山。她從小對舞蹈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常常自己就邊歌邊舞起來,母親把她送到一位很有名氣的芭蕾老師門下。但是,在上過三堂課之後,她氣惱地說:“芭蕾一點也不美!”從此之後,她開始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練習跳舞。這一年,小鄧肯才僅僅6歲。不久,她開始教鄰居的朋友跳這種舞。很快,小鄧肯出名了。但是,鄧肯很不滿意美國的藝術環境。於是,在小鄧肯的堅持下,一家人遷往倫敦。不久,鄧肯在倫敦嶄露頭角。《仲夏夜之夢》中的仙女以及門德爾鬆《春之歌》中,她的獨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睛。她把新的氣息注入到舞蹈中。
不久,一家人又遷到巴黎。鄧肯擁有了自己的舞蹈工作室。在這裏,鄧肯對舞蹈進行了深入研究,開始確定了自己的方向;開辟一塊自由的舞蹈新天地。終於,鄧肯在1902年那場倒黴而又幸運的首演中,展露了自己的才華。此後她一發不可收拾,被各地劇場請去演出。人們要欣賞她這種生命舞蹈。鄧肯從此名聲大振。
1904年,鄧肯在柏林的格呂內瓦爾德創辦了第一所現代舞舞蹈學校。鄧肯以自己的方式教導他們。但是由於資金匱乏,後來不得不關閉。直到1913年,由於鄧肯的兩個心愛的孩子因為汽車掉入河中,被困在汽車裏,活活淹死。鄧肯悲痛萬分,心性大變,對舞蹈失去了信心,她退出了舞台。但是,她並不閑著,她又開始創辦舞蹈學校。而且,鄧肯收養了一戰中的6個孤女,作為自己的孩子,都隨她姓鄧肯。她手把手地教導自己的6個女兒。
在平凡中沉寂3年多之後,在朋友的勸說和鼓勵下,鄧肯重現舞台。這以後,她的舞蹈一改往日的輕靈、熱情,轉入了表現悲傷心碎的情感。不僅是她個人不幸的申訴,而且更多地是對一戰給廣大人民造成的沉痛災難的展現。
1922年,早已心如死灰的鄧肯在蘇聯演出時碰到了青年詩人謝爾蓋·葉賽寧,心中的愛火被葉賽寧重新點燃,奇怪的是,鄧肯不會說俄語,而葉賽寧又不會說英語,但是,語言的障礙並不能阻止兩人火一般的熱情。兩人結婚回美國,但卻在海關被當作共產主義的宣傳者而遭拘捕,雖然後來被釋,但報紙輿論依然緊迫其後,鄧肯被逼急了。在波士頓演出時,又有記者糾纏她,鄧肯於是揮舞著她在跳《馬賽曲》之舞所用的大紅圍巾在舞台上大舞特舞,表現生命的激情與活力。一時間,整個劇場裏的人嚇壞了,鄧肯自己卻若無其事。但是當地政府終究把她驅逐出去。
1923年,鄧肯在美國紐約舉辦了最後一場演出,然後去了歐洲。
1927年7月8日,鄧肯在巴黎的英加多爾劇院舉辦了最後一場演出,其中包括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與《聖母經》。
1927年9月14日晚,不知什麼原因,鄧肯說要出去。她圍著那條鮮豔的火紅的長圍巾坐入汽車,但是圍巾拖在了外麵,汽車發動起來,紅圍巾隨風飄揚,這時誰也沒有想到慘劇就在眼前,突然,圍巾被車輪卷住,狠狠地勒住了鄧肯的脖子——一下子就勒斷了,鄧肯抽搐幾下便不動了。
這位在古老、傳統的舞蹈王國為我們開辟了一塊“自由之土”的開創者,就這樣被斷送在旋轉的車輪之下。聞者無不淚流滿麵。想想那位赤腳的少女,仿佛就在眼前。
米哈依爾·福金
1880年4月26日,俄國彼得堡一位大商人喜得貴子,這是這個家庭中第五個孩子。為了能夠讓孩子們得到健康全麵的發展,父親從來不阻止他們幹什麼。這不但是因為生意興隆,忙不過來,而且更是因為他相信妻子比自己更能教導好孩子們。於是,孩子們在這位喜愛文學藝術的母親的關懷下,都生得活潑可愛,父親一看見這麼多可愛的小東西,更任其自由發展了。
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小福金也漸漸地喜歡上了藝術。後來兄弟姐妹們都長大了,讓老福金失望的是,誰也不能在生意上幫他,各自忙各自的事去了。但這一群孩子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喜愛表演藝術,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老五——米哈依爾·福金。
老福金是很開通的,他賺的家業孩子們一輩子也用不完,他們喜愛什麼就讓他們幹什麼。既然小米哈依爾·福金喜歡芭蕾,於是,他便被送進當時俄國最為著名的帝國芭蕾舞校。
從此,小福金開始了他輝煌的藝術生涯的第一步。這一年是1889年,他才僅僅9歲。
芭蕾舞學校的生活是非常嚴格的。小福金又天生地喜愛芭蕾,所以他門門課程都學得很好,例如音樂與美術,他不僅很熟練地學會了鋼琴和小提琴,而且還學會畫一手好畫。芭蕾自不必說,學生們主要練的就是這個。最讓小福金遺憾的是文學。因為學校裏不注重這門課,沒有什麼好教師,所以他得不到適當的指點。雖然這門功課不好,但小福金依然自己去找一些文學名著來自學,從而也奠定了一些文化基礎。
小福金先後跟過許多老師。
第一位老師是卡爾薩文,是他為這些小家夥啟蒙的。卡爾薩文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教學法,不但培養了眾多的大明星,更使自己的女兒卡爾薩文娜名揚天下。在這樣的老師指導下,福金學得很輕鬆。他輕而易舉地升入三年級,而且由於成績優秀,成為了免費的住讀生。
以後,福金又遇到一些老師,各有特色,也讓福金學到不少東西。
1898年,福金畢業了,因為他學習成績一直優秀,畢業彙報時又得了一等獎,因此便輕而易舉地進入了瑪林斯基劇院,這時的福金已成為一個各方麵才能都十分優異的好演員了。進入瑪林斯基劇院後,他便拜在名師約翰遜的門下,繼續深造。福金雖然是獨舞演員,但他跳過的角色很少,隻在《雷蒙達》中扮過行吟詩人,在《睡美人》中扮過藍鳥,《天鵝湖》中的三人舞中也有他一個,福金還成為“最美的天鵝”——巴甫洛娃的第一位男舞伴。除此之外,福金擁有許多空閑時間。
好學的福金並不會坐等歲月空逝,他有自己的目標。在沒有演出任務的時候,福金自己經常出入於圖書館、博物館之中,由此,他為自己日後的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1902年,福金擔任帝國芭蕾舞校的教師。他先從低年級教起,後來由於工作出色,勝任高年級的教師。這裏有後來成為著名芭蕾舞星的尼金斯卡、洛波科娃等。
1905年,福金為了給學生的表演課考試編導一部作品,從而開始了自己的創作生涯。—福金的第一部芭蕾舞劇是《亞西斯與該拉忒亞》,故事取材於希臘神話。年輕的福金使用了許多非傳統的方式,並且對古典芭蕾進行了很多改革,這種新式芭蕾當然遭到了人們的反對。最終,福金不得不用另一部傳統的舞劇去應付,但自此已顯示出了自己的創作傾向。
1906年,福金在本劇團演員的邀請下,為他們在一個募捐大會上演出編導了《葡萄》,繼續采用了許多新的處理方式。演出得到廣泛的好評,當時的“古典芭蕾之父”彼季帕為他寫來賀信:“親愛的同事,為你的作品感到高興。繼續幹下去,你將成為一位偉大的芭蕾大師。”
偉大的馬裏尤斯·彼季帕沒有說錯,這位“古典芭蕾之父”預言了“現代芭蕾之父”的成功。
偉大前輩的讚譽讓年輕的福金興奮不已,這更堅定了他的方向。
1907年,福金應邀為一次慈善演出編導一整台晚會,他充滿自信地編導了《歐妮絲》與一部獨幕舞劇《肖邦組曲》。
《歐妮絲》是一部二幕芭蕾舞劇,其情節淡化,突出了歡樂的氣氛,講的是一位羅馬貴族舉行盛大的宴會,一群美貌的女奴獻舞助興。其中有巴甫洛娃在羊皮酒囊上表演的七層麵紗舞;有切辛斯卡婭表演的劍器舞;還有一段火炬群舞及三位化妝成黑皮膚的三位女演員表演的埃及少女三人舞等,最後這出埃及少女三人舞尤為讓人耳目一新。
1907年,福金又為畢業學生設計了考試作品郇可爾迷達之宮》第二幕中的一場。這出劇講述了一個怪異的故事,一位名叫維孔特的年輕人出門旅行,中途遇雨,隻得借宿於一位老侯爵家裏,這位老侯爵卻是一個巫師。小夥子被安置在“阿爾米達之宮”的拱頂偏殿過夜,殿中懸掛著一幅漂亮的女妖壁毯,這個女妖就是侯爵供奉的本家女始祖阿爾迷達,壁毯下是一座由“愛情”與“時間”兩個角色支撐的大鍾。午夜時分,睡夢中的維孔特被“愛情”追求“時間”及“時辰”出現的吵鬧聲驚醒。他看見漂亮的女妖阿爾迷達現出人形,便不由自主地加入了群魔的舞蹈中,並且一下子愛上了阿爾迷達。正當兩個人沉浸於愛河之中時,“時間”征服了“愛情”,——黎明到來了,人群消失得無影無蹤。女妖阿爾迷達又回到壁毯之上,維孔特恍惚中也回到睡夢中。這時老侯爵進來催小夥子趕路,小夥子卻看出了老侯爵竟是昨夜狂歡之國的國王。現實與夢幻讓他迷惑了,他衝向壁毯去尋找昨夜的情人,但馬上如觸電般拚命逃走,他已中了老侯爵的巫術,倒在大地上淒慘地死去。
1908年3月8日,福金在瑪林斯基劇院又推出了自己的新作《埃及之夜》與《肖邦組曲》的第二個版本。
《埃及之夜》展示了一幕迷人的愛情悲劇。在迷人的尼羅河畔,有一座廟宇,遠處是雄偉神秘的大金字塔與獅身人麵像,獵手阿蒙與少女貝蕾妮深深相愛,並且已訂婚。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使阿蒙碰到了埃及女王克勒奧帕特拉,並且對女王一見鍾情,心甘情願地以生命換取一夜的雲雨。黎明,女王的丈夫、羅馬大帝安東尼即將歸來,女王準備了毒酒,已被迷惑的阿蒙一飲而盡,倒在地上。女王與安東尼乘船遠去,貝蕾妮在她的未婚夫身旁獨泣,並原諒了阿蒙。這時間阿蒙突然醒來,原來是慈悲的大祭司早已將女王的毒酒換成美酒,阿蒙仿佛做了一場夢。
福金的新式芭蕾獲得了成功,得到眾多觀眾的好評。但一些嫉妒的人與保守人士則對他大肆攻擊,福金的日子也很不好過。
這時,天才的舞蹈管理家佳吉列夫有備而來,邀請了瑪林斯基劇院的傑出人物組建了俄羅斯芭蕾舞團進軍巴黎。這批人士包括福金、巴甫洛娃、卡爾薩文娜、尼金斯卡以及貝尼金斯基等。這批傑出的藝術家創造了芭蕾史上最大的輝煌。這成為福金創作的鼎盛時期,他先後為佳吉列夫俄羅斯芭蕾舞團創作了許多部芭蕾舞劇,其中大多為福金一生的代表作,例如《阿爾迷達之宮》、《仙女們》、《克勒奧帕特拉》、《伊格爾王子》、《火鳥》、《天方夜譚》、《彼得魯什卡》、《玫瑰花魂》以及《狂歡節》等尤為著名。俄羅斯芭蕾舞團一舉傾倒了巴黎,震驚了世界,福金也因此成為最負盛名的編導。尤其是《仙女們》這部舞劇,開創了無情節交響芭蕾之先河,福金也因而戴上了“現代芭蕾之父”的桂冠。
1914年,福金總結了自己這十幾年的創作經驗,在英國《泰晤士報》上發表了著名的現代芭蕾宣言,提出了這種新型芭蕾編導的五項基本原則,為後者指明了芭蕾的前進之路。
福金這時正處在最輝煌的時期,但是卻決意離開佳吉列夫俄羅斯芭蕾舞團,因為他已忍受不了佳吉列夫對尼金斯基的過分寵愛與扶持。他覺得自己不應隻為一個人設計作品,那樣會毀了他。
福金離開了這個群星聚集的俄羅斯芭蕾舞團,這個決定不僅讓俄羅斯芭蕾舞團走向衰落,也使他自己走向了衰落。也許,隻有擁有傑出的演員才能創作出傑出的作品。
這之後,福金到處流浪。他又到過許多地方,又寫了許多作品,但其藝術水平已大為降低。最後,福金與夫人定居美國紐約。
1942年,米哈依爾·福金在紐約去世。沒有隆重的悼念,沒有成群的子嗣,隻有孤單的靈車載著他孤單地離去。但他那往昔的輝煌,那“現代芭蕾之父”的名字將被人們永遠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