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趙孟頫
趙孟頫字子昂,號鬆雪道人,是元代最顯赫的書畫家,也是在當時、並在後世產生了廣泛影響的書畫家。
他本來是宋朝的一個沒落貴族,後來人元朝為臣。因身為宋宗室出仕元朝,曾受到人們的非議,他自己亦常作詩作畫寓意歸隱故鄉之意。在趙孟頫的推薦下,元朝皇帝網羅了不少才智之士,趙孟頫因此受到元代皇帝的寵愛,“榮際五朝,名滿四海”,官至翰林學士,在藝術上也成為元代文入畫的領袖人物。
趙孟頫的才華也表現在詩、書、畫、印等多個方麵,他是使這四者密切結合的先行者。在詩一方麵,他作的《嶽鄂王墓》七律是宋代以後罕見的佳作。在書法上,他精於楷書、行書,恢複了碑學,也兼長篆、隸、章草,為宋人之所不能。楷、行上追二王筆法,又取李邕之體勢,創造出一種圓轉秀潤的風格,世稱“趙體”,對元、明、清書法藝術影響極大。
趙孟頫最受推崇的是他的繪畫。他擅長畫鞍馬人物山水竹石,他的鞍馬人物,就現在所見到的,在畫法上是工整著色的方法,例如有名的《秋郊飲馬圖》,畫了馬的多種動態,造型堅實,在構圖上疏密的布置能收到表達主題的效果,還不失傳統的舊規範,這是鞍馬人物畫法的新突破,元、明、清三朝無人能及。他畫山水竹石,更是發展了宋、金的文人畫派,多是用了簡率的水墨法,富於筆墨趣味,是繪畫藝術發展的一大轉折,對後世影響深遠。例如他著名的《秀石疏林圖》線紋的熟練活潑和另一著名作品《鵲華秋色圖》畫麵上的稚拙的風致都為後人推崇。
作為一代藝術大師,趙孟頫對繪畫、書法等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它們對後世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他的主張可以歸結為最基本的兩點:標榜複古和提倡筆墨的書法趣味。他提出繪畫藝術的標準不是作品內容的真實性,而是“古意”。向古人學習不是學習古人怎樣觀察生活與表現生活,而是模仿其“古意”的“筆墨”。他曾說:“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今人隻知用筆纖細,敷色濃豔,便自詡能手;殊不知古意既失,百病橫生,那還能看哪。我所畫看起來簡率,但識者知其近古,故認為好。此可為知者道,不為不知者說也。”此外,他還有一段話:“宋人畫人物遠比不上唐人,我刻意學唐人是不想受到宋人的影響。”這裏,他坦率地承認他反對宋代的繪畫傳統,特別是宋代繪畫的主導——畫院。趙孟頫提倡筆墨的書法趣味。他在《秀石疏林圖》後麵的自題詩很有名:“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在這裏他再三強調的不是形象的真實與筆墨的關係,而是孤立地談繪畫筆墨與書法的一致性,筆墨趣味不應是一概地加以反對的,如果離開了藝術是形象的反映生活的原則來談筆墨趣味,其真正含義就是取消作品的內容,或置作品內容於次要地位,也就離開了現實主義的藝術觀點。趙孟頫的鞍馬人物畫的複古風氣影響到他的兒子趙雍和朋友任仁發。
趙孟頫的鞍馬人物遠不如他的山水竹石的影響範圍之大。一些有名的元代士大夫山水畫家都和他有密切關係。如高克恭、曹知白、商琦、唐棣、朱德潤、陳琳、崔彥輔、王蒙、黃公望等。因而造就了元代後期士大夫山水畫的發展,所謂的“元四大家”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畫家。
王冕
王冕從小就很聰明。據說他一歲時就會說話,三歲便能與大人對答如流,五六歲時智力已明顯高出一般兒童,村裏人都稱他是神童。
王冕求知欲很強,但由於家裏窮,上不起學,七八歲時就開始幫助家裏人幹活,每天牽著牛出去放牧。有一天,他放牛走過村裏的私塾,聽見裏麵傳出朗朗的讀書聲,非常羨慕。他將牛拴在野地裏吃草,自己悄悄地溜進私塾聽學生們念書,聽一句,記一句。就這樣,一連聽了好多天。有一次,他聽書聽得太入迷,不知不覺太陽已經落山了。他急忙跑回拴牛的地方一看:糟了,牛已經掙斷韁繩逃跑了。他到處尋找,也沒找到,回到家時被父親狠狠地揍了一頓,但父親並沒有叫他再去找。又過了好幾天,他聽外麵有牛叫聲,他出門一看,原來是牛自己跑了回來。
可是,對王冕來說,讀書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沒過幾天,他卻又忍不住跑去私塾聽書了。牛沒人看,跑了好幾次,王冕也因此挨了父親好幾次打。還是母親看他可憐,勸解他父親說:“孩子這樣癡心,打他也沒用,不如就讓他念點書吧!”於是給他買了兩本書,讓他一邊放牛一邊讀書。
轉眼幾年時間過去了,王冕一邊放牛一邊讀書,遇到不懂之處就向別人請教。人漸漸長大了,書也越讀越多,懂得了很多道理。有一年夏天的一個下午,王冕放牛來到湖邊,忽然烏雲密布,下了一場雷陣雨。他牽著牛躲進了湖邊的一座小廟裏。等雨停了,他走出小廟,隻見空中黑雲邊鑲嵌著白雲,雲正在漸漸散開,太陽從雲縫裏放射出萬道金光,照得湖麵閃閃發亮。湖裏有一片荷花經過這番雨水的衝刷,更顯得嬌嫩鮮豔;荷葉上滾著晶瑩的水珠,綠得似碧玉一般;金燦燦的湖水襯托著那一片片紅花綠葉,真是美麗極了。王冕看得人了迷,心裏想:古人說“人在畫圖中”,真是一點都不錯。可惜這兒沒有一個畫家,要能把這些荷花畫出來該有多好啊!轉念又一想: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情,難道我不能也學著畫畫嗎?
王冕打定了學畫畫的主意。從此以後,他把聚積的零花錢用來托人到城裏買紙墨顏料,而不再用來買書。他每天把牛牽到湖邊來放,先怕自己畫得不好,就用石頭和樹枝在地上畫,畫得不怎麼好,但他不泄氣,仍然天天畫。過了幾個月,他畫得荷花已經特別好了,他開始用筆往紙上畫,他畫的荷花越來越好,顏色精神無一不像,於是開始有人來買他的畫。漸漸地他在諸暨城裏有了名氣,就專以賣畫為生,後來終於成了元代有名的畫家。
倪雲林
中國繪畫自有史以來,一直到南宋,名家輩出,傑作如林,無論在山水、人物、花鳥等各方麵,都有極大的成就,同時曆代名家的作品,也都是創作的,臨摹隻是畫家們學習進修中的一段過程而已。但自從元朝初年,趙孟頫提倡複古以後,中國的繪畫藝術就停滯不前了。畫家隻一心臨摹古代名家的作品,想求得與古人相似即感滿足而已,卻不知這樣反而傷害了藝術的生命。幸好元朝四大名家黃公望、吳仲圭、倪雲林、王叔明離宋未遠,還能有所創作。不過元四大家的畫風已偏向筆墨情趣的發展,而不是壯麗河山真實境界的再現。也就是說,他們不過是利用名山勝景為畫題,來表達自己心中的主觀見解。這裏就說說四大家中的倪雲林。
倪雲林,字元鎮,名瓚,江蘇無錫人,人稱無錫高士。生於元成宗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卒於明太祖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享年74歲。其先祖是以工商業起家的,家境十分富裕。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由長兄文光撫養長大。雲林性情俊爽,自幼聰明,好讀書,最喜歡作詩,立誌要做一個名詩人。當時人家笑他迂憨,他不以為忤,反而取了個“迂”字作為別號。
雲林個性狷介,好潔成癖,加上家財富有,所以他能建築許多幽靜高雅的房舍作為住所,曆史上有名的清閱閣即是。閣裏藏書很多,還有鍾鼎銅器名琴古董以及曆朝的書法名畫。雲林40歲前後即居住在此,沉浸於書海中,並將所有藏書一一加以校正和考訂,其博學即淵源於此。有雲林堂、蕭閑仙亭、朱陽賓館、雪鶴洞、海嶽翁書畫軒等許多幽雅房舍。他曾在齋閣的周圍遍植四時花木,並作溪山小景。清閱閣則鋪了青色的地氈,雪鶴洞則以白毯鋪陳,幾案上並覆以碧雲箋,布置得十分雅潔。倪雲林住在清閱閣中,除知交好友外,普通人是不準進入的。平日與他往還的朋友都是當時的名流碩彥,如:高青邱、楊維禎、張伯雨、黃公望、王叔明等,時常聚會,或作書,或繪畫,或調音曲,或觀賞古書名畫,或舉杯,或清談,悠然自得,不知時序更替。他自賦詩說:
逸筆縱橫意到生,燒香弄翰了餘生。
窗前竹樹依苔石,寒雨蕭條待晚晴。
倪雲林的愛潔成癖,很像宋代的米元章,同時他對這位前代大書畫家的品學非常崇拜,特地建造了一所精舍,刻了米元璋的像,供奉於此,名叫“海嶽翁書畫軒齋”,還賦了兩首詩:“米公遺貌刻堅瑉,卻在荒蕪野水濱,絕歎莓苔迷慘澹,細看風骨更嶙峋。山中仙塚芝應長,海內清詩語最新,地僻無人打碑賣,緬懷英爽一傷神。”關於他愛潔成癖的個性,有許多故事傳說:相傳他每天早上洗臉時,都要換幾次水,每天戴的帽子和穿的衣服,都要拂拭幾十次,軒齋外的梧桐樹和假山石,也都常常洗滌,恐沾染塵埃。為了要保持庭院裏一片碧綠的莓苔,如果花葉謝了,掉在上麵,隻許用長竿縛針挑取,或用黏藕取之,不使綠苔踐壞。據《雲林遺事》記載,有一次,雲林留客住宿,夜聞客人咳嗽,翌晨就命仆人仔細檢查有沒有痰涎吐出。仆偽稱痰吐在桐葉上了,雲林馬上叫人把梧桐樹洗淨,並把著痰的桐葉剪下,丟到老遠的地方。雲林還時常叫仆人去七寶泉汲水,用前桶的水烹茶,用後桶的水洗腳。人家問他是什麼緣故,他說:“後桶的水恐為挑者屁薰,故隻宜洗腳。”
雲林也是一個性情耿介敦厚,具有俠義心腸的人,一向喜歡幫助窮困的人,親戚故舊得到他幫助救濟的很多。其師王文友,老來無子,他就奉養王氏終身,死時又殮葬盡禮,當時的人對雲林此種義舉,都十分讚美。相傳有一個外國商人,仰慕雲林的名望,攜了沉香百斤往無錫求見,可是倪雲林為人清廉,憎恨人家以利動他,就托辭往惠山探梅避而不見。那人前後來了兩次,每次總是徘徊不忍走。雲林見那人誠摯可嘉,才暗地吩咐家人開雲林堂延入,那人進入雲林堂,見堂中東設古玉器,西陳古鼎、書法、名畫,布置精美。
倪雲林生平輕財好學,家雖富有,卻不肯和富貴中人往來,平日隻是掃地焚香,遠離汙垢。至正初年,正是元朝太平盛世的時候,他忽然將大部分的家財,分給親戚故舊,奉母攜妻,以船為家,飄然入五湖而去。當時的人,見他這種奇特的舉動,莫不驚詫萬分。不多久,果然張士誠在蘇北起義,占有江浙大部分的土地,自稱吳王。從此戰亂連年,富家被劫,有錢人都淪入悲慘境地。而倪雲林卻扁舟箬笠,往來於湖泖之間。過著雲遊的生活,於是人家才佩服他有先見之明。倪雲林自從棄家遁跡漫遊於湖泖間有20年之久,以舟為家,往來於宜興、常州、吳江、湖州、嘉興、鬆江一帶,有時寄寓在朋友家裏,有時則住在僧舍古廟。有幾年曾在太湖邊租了一間小屋居住,叫做蝸牛廬。這一時期,他擺脫了塵俗世事的累贅,專心致力於繪畫,所以畫跡流傳較多,藝術的成就也大。明太祖朱元璋統一中國後,地方秩序漸次恢複,他覺得浪跡江湖,孤單寂寞,終非久計,遂萌還家之想。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中秋,他寄居在姻親鄒惟高家裏,鄒氏為款待他開筵賞月,雲林這時已在病中,飲酒淒然,於是賦詩二首以抒懷。十一月十一日,這位高人逸士,一代大畫家終於客死在鄒氏家中。
《雲林遺事》還記載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元末吳王張士誠的胞弟張士信,附庸風雅,聽說倪雲林的畫很好,派人拿錢和畫絹去請雲林作畫,雲林生平最鄙視這一類人,同時他一向也不以絹作畫的。見了差役大怒,將畫絹撕破,將錢擲還,說道:“我不做王門的畫匠!”因此得罪了張士信。雲林自知禍在眼前,逃到太湖廬荻叢中去躲避,焚香自遣。碰巧張士信也偕朋友遊湖,突然有異香撲鼻,叫人查看,發覺雲林就在船上,張士信見了大怒,要殺死他,幸經同遊者勸解,才將他下獄。他在獄中,每遇到獄卒送飯,必叫高舉過眉,獄卒問他為什麼,他說:“恐怕涎沫濺到飯裏。”獄卒大怒,把他鎖在廁所旁邊。後經過許多人說情,才得以釋放。
倪雲林生前是以詩聞名的,但後代卻推崇他的畫,畫名蓋過了詩名,成為元畫的代表人物。明朝末年的董其昌說:“元季四大家以黃公望為冠,而王蒙、倪瓚、吳仲圭與之對壘。”他又說:“迂翁(指倪瓚)畫在勝國時可稱逸品,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吳仲圭大有神氣,黃子久特妙風格,王叔明奄有前規。而三家皆有縱橫習氣,獨雲林古淡天真,米癡後一人而已。”董其昌是明末的書畫大家,尤其是他以禪論畫的美學觀點,影響後世很大,從此以後,雲林的列入元朝四大家,就成為畫壇的定論了。
雲林家境原很富裕,收藏有很多曆代的書法名畫,他又自幼喜愛書畫,經常欣賞、瀏覽,所以他的書法是繼承了古代優秀傳統的。雲林的畫,自說“得荊關遺意”,實際上,他是吸取前人的長處,而又另辟蹊徑的。這一點,從雲林晚年的畫來看,特別明顯易見。顧謹中說倪畫:“初以董源為宗,及乎晚年,畫益精詣。”張醜也說雲林:“畫品初原詳整,漸趨簡淡。”用極其簡雅的筆墨,鉤繪出枯木竹石平遠小景,是雲林為表現前人以為很難畫的荒寒意境而創造的一種新風格。所以有人稱他“一變古法,以天真幽淡為宗”。雲林晚年的畫能有如此的成就,和他的生活以及所處環境有極重要的關係。
在元代,被壓迫的漢族,有許多士人不願出仕,雲林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後半生,避世漫遊在太湖四周和鬆江三泖附近有20年之久。在這個環境裏,他每天所見到的自然景色,無非是些茅亭竹樹,小橋流水。那裏的山雖是不少,但都是小小的丘陵,若隔湖遠望,隻見岡巒逶迤,平坡一抹的平遠山水。雲林把這真實的景色,描繪出來,這就形成一種天真幽淡的風格。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說:“宋人易摹,元人難摹;元人猶可學,獨元鎮不可學也。”倪雲林的山水,具優美的意境,表現出一種逸氣,使人有“不期而至,清風故人”之感。不從他所處的曆史背景和其生活經曆來考察、探討他的作品,他那蘊含著深情厚誼的皺紋點子,單憑功力是不易摹擬得來的。他是無錫人,屬於被元代貴族列為最低一等的“南人”。他有感於故國河山支離別屬,他的憤世嫉俗和民族意識表現在作品裏,就出現了蕭條澹泊、寂寞荒寒的意境。清朝的惲南田說:“元人幽亭秀水,自在化工之外,有一種靈氣。惟其品若天際冥鴻,故出筆便如哀弦急管,聲情並集,非大地歡樂場中可得而擬議者也。”這可說對倪畫的評論。他畫山水極少畫人物。明初的元傑題其《溪山圖》詩說:“不言世上無人物,眼底無人欲畫難。”這兩句詩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雲林的作品。
雲林的畫,至今存世仍不少。但總是這樣的一種麵目:在平坡之上,長著一叢雜樹;遠處,是一層一層的遠山;偶爾或加上一個亭子。竹,或竹石,也是他愛畫的題材。
倪雲林有一代表作——《玉峰寫生》,前景描寫板橋被大水衝斷,漂浮的小舟隱蔽在蘆葦中;中層畫山坡雜樹和岸旁臥柳;遠景是淡淡的層巒遠山。這是非常具有現實感的山水創作,令人感到如入生靈塗炭的“無人區”。他在畫麵左上角題了悲憤的詩句:“開圖別有滄桑處,隻覺含墨詠不成。”這正是關懷國家興亡的潛意識的反映。他的畫,多數是不設色,不蓋圖章,又不加人物,人家問他是什麼意思,他說:“今世那複有人?”他這種憤世嫉俗和民族意識的觀念,洋溢於他的畫麵。
雲林的另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創作“圓石荒筠圖”(1369年作,原畫在日本),筆法老練、秀潤、有力,氣韻生動。他在畫上題記說這是他“因想象喬木秀石翳沒於荒筠草蔓之中”回意“寫意”的作品。他在這幅畫上還題了詩,後四句是:“壯心千裏馬,歸夢五湖波。圓石荒筠翳,風前悅高歌。”——從這樣的創作上看,雲林的作品,並不盡是所謂一片“荒涼”、“殘山剩水”的景象,而是含蓄著一脈新生的“靈氣”,悠悠不盡的生機。
讀了《雲林先生詩集》,使我們深切感受到時代的脈搏。例如:
“阿房遺址碧山垠,菹醢生民又幾秦!”(見《阿房宮》詩中)
“出師未久班師急,相國翻為敵人謀。”(見《擬賦嶽鄂王墓》詩中)
草莽莽秦漢陵闕,世代興亡,卻便似月影圓缺。……到如今世事難說,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傑!”(見《折桂令》詞中)
這些詩詞,字字血淚,有意氣、有情操、有理想、有寄托,反映了元朝統治末期,漢民族的故國之思。
雲林不僅是一位繪畫大師,而且是卓有成就的詩人和書法家。他的畫非常簡潔精練而含蓄,富有藝術的獨創風格,被公認為“逸品”,詩詞清雋秀麗,瀟灑穎脫,在元代詩壇上與楊維楨、王冕齊名。書法類似晉唐的“經生體”,古雅秀媚,影響著明清以來的許多書畫家。可貴的是他把詩書與繪畫和諧地結合在一起,交互闡發,相得益彰,無愧為中國繪畫史上的一代宗師。
吳鎮
浙江嘉善縣魏塘鎮,有一條花園弄,因花園多而得名。如今弄內花園幾乎沒有一點痕跡了,但還有一座庵。此庵是為了紀念元代四大畫家之一的梅花道人而留下的。
梅花道人即吳鎮,南宋滅亡的第二年,他出生在這裏。少年時,因家境貧寒,輟學在家,自學詩書,習字繪畫,非常用功。可是他有一個怪脾氣,喜歡與賣卜者及貧僧窮道結交,而不願與紈絝子弟來往。
一次,家裏人勸他:“對門盛大人能書善畫,整天門庭若市。你若學字畫,該去求教他才是。”
吳鎮搖搖頭說:“他隻知應酬名士,又不是什麼真正習字繪畫。我才不去呢!”
家裏人知道,即使有好字妙畫,隻有名人題字才能成名,勸他還是去一趟好。
吳鎮卻自豪地說:“功到自然成。不信,20年後再看吧!”
從此,吳鎮習字繪畫更勤了。他找到一幅宋人董源、巨然的《秋原山水圖》,如獲至寶,天天看呀,臨摹呀,逐漸心領神會,掌握了畫畫的技巧。
這一年是大比之年,在家人再三勸說下,他終於答應上京趕考了。可是,他一出家門,竟隻顧遊覽山川名勝,廣交文人朋友,從鬆江的醉白池到鎮江的金山寺,從蘇州的玄妙觀到湖州的道場山,從苕溪兩岸到杭州孤山,一路上靠賣些字畫度日。年複一年,離家時尚是年輕人,回來時已經兩鬢斑白了。這時,他的詩、字、畫已很有名望,但其脾氣絲毫未改,凡有達官貴人請他作詩繪畫,他總是冷眼相待。而對那些貧民窮士,卻是有求必應。有時還將自己的得意之作取出,任人挑選,慷慨相贈。
當年過半百的吳鎮回到魏塘時,家人皆已亡故,故居也隻剩下斷牆殘壁。於是,他就在舊基上重建了三間陋室,在屋的四周種上梅花。他唯一的伴侶,就是一頭小黑騾。
一天,他坐在堂中飲酒作詩,見門前的一枝梅花分生五叉,枝上朵朵花兒綻開,越看越喜愛,覺得梅花的性格就像自己的性格一樣,於是自號梅花道人,也稱梅花和尚。從此,他的字畫上就以這種別號代替了吳鎮的真姓名。鄉裏人也知道這裏住著一位一不念經、二不做道場的梅花道人。
每當魏塘的集日,吳鎮就牽過黑騾,將一個竹簍往它頸上一掛,簍裏放上幾幅字畫和盛油裝米的器皿,然後輕輕一拍,送它出門。小黑騾整天伴隨主人,已非常懂得主人的心思,待吳鎮裝好東西,就邁開四蹄,得得得得地走出院門,走過小橋,穿過花園弄,直到東門集市上才停住。趕集人見到黑騾上街,紛紛上來觀看。要求字畫的人,照例從簍裏取出,然後看看夾在裏麵的字條,按照梅花道人寫的所需要的物品,如數一一買好,放入簍內。接著,小黑騾就會搖頭擺尾,不聲不響地離開集市,得得得得地邁開四蹄,由原路回到梅花道人身旁。
元朝至正十四年,一天,魏塘集市上又聚集著一些想求梅花道人字畫的人,在等著小黑騾。可是,這天集市已過,還不見小黑騾的影子,大家都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便相約到花園弄去看個究竟。果然,當人們來到梅花庵時,隻見小黑騾站在梅花道人的床邊,這位當代的名畫家已經與世長辭了。桌上,留著一張紙,上麵寫著“梅花和尚之塔”6個大字。眾鄉親將梅花道人埋在他自己屋旁,這6個字也就被鐫成墓碑。
700年過去了,那塊他親手寫的墓碑,還樹立在他的墓前。
梅花庵現在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庵內至今還保存著梅花道人吳鎮的遺作八竹碑及草書《心經》呢。
達·芬奇
達·芬奇,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雕塑家、建築家和科學家。
達·芬奇1452年4月15日誕生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近郊的溫切鎮。他是一個私生子,他的生父母後來分別結了婚。達·芬奇是在他祖父的莊園中長大的。達·芬奇很早就顯出了藝術才能,他從小愛好文學、音樂、數學等課程,還能彈奏一手好風琴,最擅長的是繪畫。
父親發現他在繪畫方麵的才能,在他十四五歲的時候,把他送到當時著名的畫家兼雕刻家韋羅基奧的工作室去學畫。
達·芬奇小的時候,興趣極為寬泛,注意力也容易轉移。他在各方麵有與生俱來的天賦。他並不專於一事,任何事情都不持久,但在素描與雕刻的創作上卻是例外。他學習美術,一向專心致誌,心無旁騖。
韋羅基奧用數學、透視學、解剖學等應用科學,作大膽的藝術實驗。由於在這裏學習,達·芬奇受到了良好的、多方麵的教育和鍛煉。
達·芬奇在正式成為畫家之後,仍然在老師韋羅基奧的工作室裏工作。
這一期間,他和老師韋羅基奧以及同學合作了《基督受洗》這幅畫。畫中左邊的兩個小天使以及背景的大部分,被公認是達·芬奇的手筆。從這裏雖然可以看出受到老師的影響,但在人物臉部和姿態的造型上,在卷發、衣褶的處理上,已經淩駕於老師韋羅基奧之上,顯示出達·芬奇對人體和自然探究的獨特的創造力。
達·芬奇早年獨立創作的作品有《賓契肖像》、《持畫聖母》、《受脂告知》等。在這些作品中,藝術家全神貫注於人體研究,人物的一絲一毫他也不隨便放過。
達·芬奇的藝術才能固然有天賦的因素,但與他的勤奮也是分不開的。由於他超越了他的老師,韋羅基奧最後放棄了繪畫,專門從事雕刻。
1482年,達·芬奇離開自己的故鄉到米蘭去。在米蘭生活的17年,是達·芬奇在藝術創作和科學研究上的成熟期。他以軍事工程師、建築師、畫家及雕刻家的身份從事創作,在繪畫、雕刻、建築、水利工程和機械工程各方麵展示出驚人成就。同時,他在研製、設計飛機和降落傘方麵的發明為後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