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這一時期的繪畫作品有《聖·傑羅姆》(草圖)、《博士來拜》(草圖)、《岩間聖母》、《最後的晚餐》等。此時的達·芬奇已在探索自己獨特的創作道路,他用素描、色彩、光線和明暗等藝術手段來達到他所稱的“客觀與主觀的主題”的相互影響。特別是其中極負盛名的成為文藝複興時期具有紀念碑意義的《最後的晚餐》,場麵簡潔而緊湊,突破了表現這一體裁的傳統手法,其卓越的藝術表現在許多方麵都堪稱典範。
1499年,因德國軍隊入侵米蘭,達·芬奇回到佛羅倫薩,之後遍遊米蘭、羅馬和意大利各地。
達·芬奇的晚期創作主要有《聖安娜》、《安加利之戰》和《蒙娜麗莎》。其中《蒙娜麗莎》是文藝複興最具典範性的古典作品之一,達·芬奇成功地塑造了文藝複興時代一位資產階級婦女的典型形象。
達·芬奇從40歲時開始寫的手稿,除了有關繪畫和雕刻外,大部分是解剖學、天文學、動植物學、地質學、力學、幾何學等。晚年,達·芬奇主要從事整理這些手稿的工作。
1516年,達·芬奇受法王邀請,遷居法國。在法期間,他留下一幅素描傑作——《自畫像》。1519年5月2日,達·芬奇在法國逝世,結束了他輝煌燦爛的一生,享年67歲。
阿爾卜列希特·丟勒
公元1505年,威尼斯畫派的開創者、提香的恩師喬凡尼·貝裏尼接待了一位來自北方的客人,他很年輕,一頭卷曲的褐色長發自然地披在肩上,臉上顯現著聖徒般的洞察一切的高貴神態。這位年青的先生的登門拜訪,讓大畫家喬凡尼·貝裏尼深感榮幸與驚訝。在他認真地解答了這位年青人提出的一些深刻的問題之後,這位高貴的青年誠懇地問:“先生,如果我也能夠為你做一些事,我會深感榮耀。”喬凡尼·貝裏尼猶豫了一會,小心地提問道:“您能不能送我一支您用過的舊畫筆?”喬凡尼·貝裏尼知道這個問題是提得太唐突了。因為,在當時,藝術還帶著手工特技和師徒秘授的風氣,畫家自製的顏料、畫筆等常常帶有保密性質。但是,喬凡尼·貝裏尼對這位青年人的作品太驚訝了,尤其是人物的須發,特別的纖細,特別的流暢,簡直就不是人類所能為的,於是,喬凡尼·貝裏尼對於這位年青人的畫筆便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但會不會被拒絕呢?他心裏惴惴不安,人家要拒絕也是應該的,這是人家的秘密嘛,隻是不要讓人家怪罪才好,喬凡尼·貝裏尼心裏已經抱著失望的結果了。隻見那位年青人沉默了片刻,說道:“好的!”他竟然同意了。喬凡尼·貝裏尼簡直要欣喜若狂了。
但是,當這位年青人抱來一大堆他用過的舊畫筆時,喬凡尼·貝裏尼失望了,他以懷疑的眼神望著這位年青人滿眼的誠懇之色。因為,這位年青人拿來的畫筆全都是最為普通不過的畫筆。喬凡尼·貝裏尼懷疑這位年青人在騙他。敏感的年青人當然立刻就感覺到了。他什麼也沒說,隨便在這堆破筆中拿了一支,蘸上顏料為喬凡尼·貝裏尼畫出了一縷柔軟、纖細、波浪式的女性秀發。喬凡尼·貝裏尼看他真的是用如此普通的筆畫出如此纖細柔美的秀發,這才相信了年青人。他失望地在那一堆中揀了一隻畫筆作為紀念,他心裏卻對這位年青人更為敬佩了。
這位能讓大畫家喬凡尼·貝裏尼敬佩不已的年青人是誰呢?他就是德國文藝複興運動中最傑出的畫家——丟勒。
阿爾卜列希特·丟勒生於1471年5月21日,出生地為德國當時的人文主義思潮中心紐倫堡。這個城市十分繁榮,科技文化也很發達。其父原為匈牙利的一個金銀手藝匠。丟勒幼年時跟隨父親學手藝,但逐漸表現出對繪畫的極大興趣。1496年,丟勒跟隨當地著名畫家沃爾蓋莫特學畫,以後又拜了幾位名師。1494年,丟勒回到紐倫堡,成立了自己的畫室。不久,他在妻子的陪伴下第一次遍遊意大利,回來後開始創作。這一時期他的作品主要是德萊斯特與卡巴希的祭壇畫《父親的肖像》、《自畫像》,銅版畫《聖一克裏索斯多姆》、《三農民》、《浪蕩子》,木刻《男子澡堂》、《山姆遜》以及15幅木刻組畫《聖約翰啟示錄》。
《聖約翰啟示錄》本是聖經裏最後一篇充滿了恐怖奇想的經文。丟勒借用了聖約翰受到世界末日的啟示,利用隱晦曲折的含義,影射了羅馬的暴政必將遭受報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四騎士》。畫麵中最遠處的一個正拉弓射箭騎馬奔馳者代表“征戰”;較近的一個手揮寶劍正縱馬而行,他代表“戰爭”;第三個騎高頭大馬者,甩起空著的天平,表示罪惡的靈魂已不必再稱了,他代表著“饑荒”;最近的一個枯瘦的老者身騎瘦馬,手持鋼叉緊緊殿後,他代表“死亡”。這四騎士在罪惡的人群中奔馳,無情地踐踏著倒下的人群。在“死亡”的馬蹄下,一個身著華服頭戴王冠的皇帝正瞪著驚恐的雙眼迎接著自己的末日,他的高貴的身體己被踏爛,他那高貴的頭顱即將被地獄中的怪物所吞。此外,各階層的罪惡深重者也都將受到嚴懲。天上烏雲滾滾,雷電交加,神明的天使正在空中指出哪些是作惡者。整個畫麵充滿了劇烈的變動。正義之劍無往不利,雷電也為之怒吼,任憑那些惡貫滿盈者在驚亂、恐懼、哭泣中逃竄,“死亡”一個也不會放過。
此外,這一組木版畫中,像《巴比倫的淫婦》及《天使米哈伊爾與魔鬼之戰》等也非常有名。《聖約翰啟示錄》是丟勒這一時期版畫的代表作。曆史學家們曆來都把這15幅無論是創作思想,還是技法上,都取得了傑出成就的版畫,作為德國中世紀美術終結的標誌以及新的藝術時代到來的裏程碑。在這些傑出的作品中,丟勒開始使用自己那種新穎別致的簽名——合(即A與D的組合)。
《聖約翰啟示錄》一舉成功,使丟勒名聲大振,一躍而成為德國畫壇上的新星。他對自己的力量充滿信心,例如,在這一時期他的自畫像中,丟勒把自己畫成了一個聖使徒的樣子,其造型設計則與基督耶穌相像。“一頭極為精細的卷曲長發左右分開。臉上現出一種莊嚴、肅穆的神情,一雙充滿智慧的眼睛飽含憐憫之情,他右手指向自己的胸膛,似乎在表明自己的心跡。”這其實就是一幅基督像,是丟勒心中的拯救人世的上帝模樣。在丟勒心中,基督耶穌已不再是宗教意義上的至高無上者,而是一個正直的人,他有著一顆熱愛祖國關心人民的心,這才是人間的上帝。而這也正是文藝複興人文主義者關心的從事變革、推動時代前進的崇高的品格。在這裏,丟勒把自己畫成基督的樣子雖然有自我誇耀的因素在內,但同時也表明了丟勒思想的深刻及人格的偉大。他在那裏,好像正說著馬丁·路德的名言:“我堅定立場,我隻能這樣做。”
丟勒不但繪製了這種似乎帶有一點神秘主義色彩且寓意頗深的自畫像。而且,在他的大幅宗教題材的作品《羅塞庫拉契的祝祭》與《聖三位一體的禮拜》中,他也以“旁觀者”或“助手”的形象多次出現在畫麵上。
1500年以後,丟勒在繪畫上又有了新的發展與成就。例如《博士來拜》、《海之奇跡》、《複仇女神》、《聖瑪麗婭祭壇畫》、《亞當與夏娃》等都是比較優秀的作品。
1505年,正當紐倫堡瘟疫流行的時候,丟勒第二次遊曆意大利。他在威尼斯畫派的大畫家喬凡尼·貝裏尼的指導下,對威尼斯的油畫技法與色彩有了深切的感受,同時,他在藝術上的傑出成就也受到了意大利同行們的青睞與敬佩,從而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這一期間,丟勒主要創作了《威尼斯婦人》、《戴念珠的聖母》、《羅塞庫拉契的祝祭》與《聖三位一體的禮拜》及《赫拉祭壇畫》等,隻是最後這幅傑作《赫拉祭壇畫》不幸於1509年遭到焚毀。
丟勒經過兩年的學習之後回到紐倫堡。這一時期又產生了不少作品,其中的《騎士、死神與魔鬼》、《在書齋中的聖哲羅姆》、《憂鬱》等三幅被公認為他創作黃金期的三大銅版畫。在《騎士、死神與魔鬼》中充滿一種緊張的,令人不安的情緒,畫麵上是一個堅韌不拔、意誌剛強的基督徒在惡勢力中前進。丟勒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那就是在這樣一個動亂不安、充滿痛苦的社會中,人文主義者應該如同“基督騎士那樣向專製的惡勢力宣戰”。
《書齋中的聖哲羅姆》刻畫一個全力以赴地進行科學研究的學者形象。畫麵展現了一間狹小的書房內,聖哲羅姆正沉浸在自己的事業之中。地上是一群已被科學的力量馴服了的、打著盹的溫順的野獸。透過那彩色的窗子,縷縷陽光照射進來,呈現出安適的氛圍。丟勒在這裏鮮明地舉起科學的人文主義大旗,並對科學必定戰勝野蠻的偉大力量充滿信心。
《憂鬱》所顯露的情感思想更為曲折難解,被人們稱作“一首聽不明白的交響樂”。畫麵中的人物手中拿著圓規,她的臉上表現出一種猶豫、懷疑、失望的複雜表情。屋內到處散落著沙鍾、天秤、鋸子、刨子與釘子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安靜的,似乎已經凝結。愛神停止了嬉戲,小狗也疲倦地睡為一團,屋內籠罩著一層昏黃的光,又似乎一切都已停止了很久,落了一層淡淡的灰塵。整幅作品既好像是展示了科學探索的莊嚴與偉大,又好像是處於激烈的思想矛盾的鬥爭中,無論怎麼設想,《憂鬱》依然是一個解不開的謎。
這三幅銅版畫標誌著丟勒版畫藝術的高峰。其實,早在中世紀就已出現了銅版畫,但一直沒有得到發展。在丟勒的這三幅作品中,丟勒利用新穎的構圖,采用平行線、交叉線及點線的結合來表現物體的不同質感與形體,從而獲得了完善的效果,讓17世紀帶有匠氣的銅版畫黯然失色。
在丟勒的晚年,他的創作趨於圓熟。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四使徒》。《四使徒》創作於1526年,當時是贈給紐倫堡市參議會的。這是兩幅狹長的巨幅畫像,描繪了耶穌的四大門徒:約翰與彼得、保羅與馬可。左邊的一幅是仁愛與智慧的象征,身著柔軟的紅色鬥篷的青年是約翰,他的身旁是身材魁偉的彼得正在俯著閱讀。右邊一幅是正義與力量的象征,身體高大的保羅穿著厚重的白色鬥篷,一手拿書,一手拿劍,他的身旁是機警勇敢的馬可。兩幅作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丟勒完全拋棄了意大利那種在寬闊的空間背景中展示人物的習慣方法。把四個人物緊湊地安排在畫幅之內,從而使畫麵給人以更強烈的衝擊力。
兩年之後,即1528年4月6日,丟勒在紐倫堡去世。
丟勒是一位勤奮一生的偉大藝術家,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及理論著作,其中有350幅木版畫、100幅銅版畫、100多幅素描及60多幅油畫。此外,他還留下了豐富的文字材料,除了他的自傳、書信及日記外,丟勒還對藝術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完成了《測量指南》、《鞏固城市之要求》與《人體比例論》三大著作,尤其是《人體比例論》更是美術史上的重要著作,丟勒在其中寫道:“我們樂意觀看美的事物,因為這能給我們以歡樂。”真的藝術,包含在自然之中,誰能發掘它,誰就能掌握它。
丟勒不僅是個偉大的藝術家,而且也是一個築城學家、建築家,丟勒的偉大足可以與當時最偉大的人物相比美。因此,德國的大詩人歌德說道:“當我們明白知道了丟勒的時候,我們就在真實、高貴、甚至完善之中,認識到隻有最偉大的意大利人才可以和他的價值等量齊觀。”
桑西·拉斐爾
桑西·拉斐爾,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著名畫家,羅馬畫派中最卓越的代表。拉斐爾的作品中以聖母像最為著名。
拉斐爾出生在意大利中部地區的一個小公國烏爾比諾。他的父親喬凡西·桑西是烏爾比諾公爵府裏的畫師。
拉斐爾8歲時母親去世,11歲時不幸又失去父親。從此,孤苦伶仃的拉斐爾受到公爵夫人葉列莎維塔·貢劄柯的保護。由於生長於一個畫師之家,從小受父親的熏陶,拉斐爾小小年紀就表現出對藝術的喜好。父親去世後,拉斐爾先後在提莫提奧、維蒂的畫室學習,不久,又跟隨彼魯其諾學習繪畫。
18歲那年,拉斐爾獲得了“畫師”的稱號。在隨後的四年間,他創作出了《騎士的夢》、《聖母加冕》、《聖母的婚禮》、《三仙女》等作品。
1504年,拉斐爾去了佛羅倫薩。佛羅倫薩是當時意大利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也是文藝複興運動的一個中心。拉斐爾在這裏感受到了藝術新鮮的氣息,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他決心在佛羅倫薩好好學習。拉斐爾如饑似渴地研究大師們的作品,同時也進行著自己的創作。他這一時期的創作主要以聖母為題材,畫了《帶金鶯的聖母》、《草地上的聖母》、《花園中的聖母》等一係列聖母像。這些聖母像,人物恬靜,視覺和諧,給人以極大的美感。
拉斐爾創作的聖母像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拉斐爾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向人們介紹他是如何創作出完美的聖母像的。他說,為了創作一個完美的女性形象,必須觀察許多美麗的婦女,然後選出那最美的一個作為模特兒。但由於美麗的婦女和真正的評賞者很少,所以還必須求助頭腦中已形成的和正在搜尋的理想美的形象。可以說,拉斐爾不是憑空亂造,而是將身邊美的原型加以藝術的加工,才塑造出那一個個深入人心的各具特色的聖母。
1508年,拉斐爾接受教皇朱利奧二世的邀請到羅馬,委以重任,讓他為梵蒂岡作裝飾壁畫,從此拉斐爾一直在羅馬生活。
羅馬是當時天主教的中心,在文化上比較保守。但是四周地方正在蓬勃興起的人文主義思潮,使羅馬也不得不發生一些改變。從意大利各地來的建築師、雕刻家、畫家齊集羅馬。一時間羅馬藝術也開始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邀請拉斐爾去羅馬的教皇朱利奧二世是一個人文主義者,同時也是一個藝術愛好者,在他的主持下,羅馬的文藝發展向人文主義方向轉化。世俗化與宗教化的藝術相互融合,催生出了具有羅馬地方特色的藝術,而拉斐爾細膩的畫風、完善的繪畫技巧正可以勝任在羅馬的工作,羅馬的藝術氛圍也給了拉斐爾很好的藝術創作的空間。
拉斐爾首先為簽字大廳作裝飾壁畫,這是教皇簽發各種詔令的地方。拉斐爾為此創作了四幅構圖宏大的巨作,分別是《爭論》、《雅典學院》、《帕爾納斯山》、《智慧、節製、力量》,各自代表神學、哲學、詩學和法學。這樣幾幅巨作,充分顯示了拉斐爾作為裝飾壁畫家的巨大才能。各幅構圖有獨立意義,但又統一和諧,並和整個建築物融為一體。
拉斐爾繪製壁畫的第二個大廳有四幅畫:《驅逐埃裏奧多羅》、《波爾申納的彌撒》、《拯救彼得出獄》、《列奧一世與阿捉拉的會見》。由於第一幅畫的巨大藝術感染力,這個大廳也被人們稱為“埃裏奧多羅廳”。
拉斐爾為第三個大廳所作壁畫,結構嚴謹,技巧嫻熟,但在整體藝術水平上,不如前兩個廳。
在為教皇服務期間,拉斐爾還創作了不少肖像畫,有《椅中聖母》、《西斯廷聖母》、《卡切利翁像》等,其中《西斯廷聖母》是最為著名的一幅作品。
拉斐爾在37歲時去世,這正是他藝術創作最為旺盛的時期。由於深受希臘、羅馬藝術的影響,拉斐爾被稱為西歐藝術中古典派的先驅人物。
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雕塑家、畫家、建築學家和詩人。
米開朗基羅生於佛羅倫薩阿雷佑附近的卡普拉斯小山鎮,成長於佛羅倫薩的塞諦那諾,父親是一個石匠。
米開朗基羅幼年就熱衷於藝術。13歲時,他到當時的名畫家吉蘭達約的門下學畫,14歲後轉入佛羅倫薩長官羅倫索·美第奇藝校學習雕塑。
文藝複興時期的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其境內城市共和國、王國、公國、教皇領地同時並存,內戰不斷。並不安寧的局勢沒有妨礙意大利藝術的發展。在意大利,教皇、王公貴族、尤其是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都大力鼓勵造型藝術家施展才華。
起初的米開朗基羅是以雕塑家的身份出現的。少年時代至青年時代,他相繼創作了《大哭的半羊神像》、《階梯旁的聖母》、《與半人馬怪的戰鬥》、《哀悼基督》等作品。其中他23~26歲在羅馬完成的《哀悼基督》,表現了對人文主義信仰的堅定信心。出於對這一作品的鍾愛,米開朗基羅在聖母的衣帶上刻上了自己的姓名,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29歲時,米開朗基羅完成了他極為著名的作品——《大衛》。這一作品,表現了米開朗基羅刻畫英雄人物的特征:意誌堅定、全神貫注,給人物形象添加了強大的、令人畏懼的力量,被當時的人稱為“驚心動魄的風格”。《大衛》確立了米開朗基羅作為一個不朽藝術家的地位。
翌年,米開朗基羅應教皇朱利奧二世的聘請前往羅馬,為西斯廷教堂的拱頂創作壁畫。同時他還承擔著“朱利奧二世陵墓”的建造工作;另外,他還受美第奇家族之托,建造“美第奇陵寢”。這樣,米開朗基羅兩頭奔波,十分辛苦。
西斯廷教堂拱頂壁畫總麵積超過600平方米,人物有幾百個。如此偉大、如此壯觀的作品,都是米開朗基羅一個人完成的。拱頂作畫,非要仰躺著畫不可。教堂有18米高,幾年之內,米開朗基羅每天站在腳手架上仰著頭畫,長久下來,把頸骨都弄僵了。在畫作完成後的幾個月內,他必須把信、書放在頭頂上方才看得清楚。用水調成的顏料,在作畫時不斷滴落在他的臉上和衣服上,就寢時,他既不脫衣,也不卸鞋,因而他的房間裏飄蕩著一股怪味。
就是這樣一個很費時日的工作,教皇卻迫不及待,再三催促,經常問他何時完成,米開朗基羅答道:“當我畫好時,就完成了。”對於教皇的無知,米開朗基羅在寫給父親的信中,不服氣地寫道:“雕塑家米開朗基羅畫製這幅壁畫,僅收到500金幣的報酬。”
自從完成了這幅拱頂的壁畫,米開朗基羅便成了雕塑家兼畫家。大約38歲時,米開朗基羅完成了雕塑《垂死的奴隸》和《被縛的奴隸》,他通過刻畫在和敵對勢力鬥爭中倒下的英雄形象,代替了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形象,表達了藝術家對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命運的深層次的思考,寓以深刻的含義。
隨後的《摩西》又表現了堅不可摧的力量,體現了他創作的一貫風格。其後他還為佛羅倫薩聖羅倫索教堂創作了一組雕像。
克雷芝七世出任教皇後,米開朗基羅又承擔了西斯廷教堂前壁上作畫《最後的審判》的工作。在近200平方米的牆壁上畫數以百計的人物,又都是藝術家一人完成的。
晚年的米開朗基羅,專注於建造羅馬聖彼得教堂,同時也勤奮地雕塑數尊《哀悼基督》。米開朗基羅終生熱愛雕塑,他曾說過,雕塑是他的本行,還說:“我在吸吮乳母(一位石匠的妻子)的奶水時就拿起了雕刻人物形象的鑿子和錘子。”
1564年,米開朗基羅去世。在他去世的一個星期前,他還從事著他的雕塑事業。米開朗基羅的遺體被運到佛羅倫薩,在聖羅陵劄教堂舉行葬禮,埋葬在聖大克勞斯。
柳敬亭
故事發生在明朝。有個15歲的少年為“避仇流落江湖”,一日,他流浪到安徽敬亭山下,又困又乏,就躺下睡著了。朦朧中,少年似乎覺得有人在追趕他,又似乎感到母親在輕撫他的雙頰,他頓時驚醒,卻原來是幾枝柳條隨風飄拂著他的臉,再細看周圍,是滿眼的綠柳。他突發奇想:“為擺脫仇人的追捕,我何不更名改姓呢?就姓這遍地柳樹的柳吧。”於是,少年慨然長歎一聲:“咳,從今天開始我改姓柳了,號就叫敬亭山的敬亭吧!”後來,這個改名叫柳敬亭的少年為了謀生,向藝人學習說書技藝,再後來,他成了著名的說書藝人。
柳敬亭,本姓曹,名逢春,江蘇蘇北泰州人,生於明神宗萬曆十五年(1587年),18歲學習說書,先後到過揚州、蘇州、杭州、南京、北京等地。擅長說《隋唐》、《水滸》等,有很高的聲望。曾同明末複社中的人相往來,後為左良玉幕客,明亡後,隨清漕運總督蔡士英北上。
柳敬亭的說書生涯開始於江北的一個叫盱眙)的小鎮(今江蘇省)。那時他從家鄉逃出來已有三年。盱眙這地方雖小,但還算熱鬧,當時已有藝人在這裏說書,柳敬亭對此很感興趣,隻要有藝人作場獻藝,他都要在旁邊聚精會神地聽,專心致誌地看,並用心揣摩書中人物的刻畫及藝人的表演。看的時間長了,他也能照貓畫虎地說上一兩段。對說書藝術的愛好,也是為了生存而謀得一技術之長,柳敬亭暗下決心做個說書藝人。
開始時,柳敬亭隻是自己偷偷地練,自己說給自己聽,到後來,他就硬著頭皮到市麵上去說,沒想到竟贏得了許多聽眾。他說書不僅繪聲繪色,更主要的是內容新穎不落俗套。
初步的成功使他有了信心,因而越說越好,但他已不滿足盱眙這個小地方了,他渴望有名師指點。於是,他跨過長江,到了江南。在這裏,他邂逅了一位老先生名叫莫後光。
莫後光是雲間(今江蘇鬆江)的一個儒者,他雖然不是說書藝人,但卻對說書藝術有獨到的見解,對說書理論有較深的研究。興趣來了也能說段《西遊記》、《水滸傳》之類。有一次他無意間聽柳敬亭說書,被他妙趣橫生、新鮮別致的表演所吸引。莫後光暗忖:“這個後生是個難得的說書人才,孺子可教啊。”於是就主動收了柳敬亭這個學生。柳敬亭運氣不錯,他能結識莫老先生,也實在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轉折。
莫後光諄諄告誡柳敬亭:如果想把說書技藝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首先要熟悉各地的方言、風俗、習慣,並要對它們進行認真觀察,細心揣摩。其次是把觀察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選擇適用的,扔掉不適用的,選好題材。
說書藝人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故事說得動聽吸引人。說書技藝多種多樣,有時可以從容鋪敘,一路引來,直達勝境;有時可以說得簡捷明快,穿插恰到好處;有時則不妨故意露出點破綻,讓聽眾恍恍惚惚,直盼最後結局。總體說來,說書要掌握輕重、緩急,件件事都有交待,使聽眾首尾了然,歡喜讚歎而去。
莫後光還教導柳敬亭,說書藝人最理想的境界應達到:獻藝時要忘記自己的事,忘記自己的貌,忘記座上的賓客,忘記時在今日,忘記自己姓甚名誰,做到我即古人,古人即我,古人笑,我也笑,古人哭,我也哭。要和書中人物打成一片,使聽眾也忘記自己是誰,忘記是在書場聽書,也和書中人物打成一片。
柳敬亭是個異常聰明的人,老師的教誨,他一一記住,又經過勤學苦練,他的說書技藝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老先生唯恐柳敬亭滿足現狀,達不到藝術上的最高增界,就經常批評他,找他的毛病,令他不斷改進,終於使柳敬亭的說書技藝達到了精湛圓熟出神入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