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了恩師,柳敬亭先到揚州發展,以後又到過蘇州、杭州等地,最後落腳南京。在南京他有了一個固定的說書場所,聽眾如雲。當地的公卿顯宦們也爭相邀請他應堂會,人多時還要預先排隊。

有記載說,柳敬亭“長身方額,麵著黑子,須眉蒼然,詞辯鋒出。”“居常喜著火浣布,醉後頻欹綠絲幘。”百姓們親切地稱柳敬亭為柳麻子,說他雖麻子臉黧黑,但口眼波俏,眼目流麗,衣服整潔,不為人討厭。清末揚州畫家王素臨本柳敬亭畫像的形象是:手執一把折扇,頭上帶一方巾,白發飄然,一身明人裝束。

柳敬亭說書技藝精湛。無論是什麼樣的書,一到了他的嘴裏定能被說得活靈活現。他最拿手的是《西漢演義》、《隋唐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說嶽全傳》等。

在《水滸傳》中,柳敬亭為武鬆塑造了一個全新的英雄形象,他憑借豐富想像力作出合乎情理的誇張,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十分注意烘托武鬆這一主角的戲劇性,時常高潮迭起,張岱形容柳敬亭說書是“叱吒叫喊,洶洶崩屋。武鬆到店沽酒,店內無人,驀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甕甕有聲。閑中著色,細微至此”。柳敬亭把自己變成了武鬆,使整個情感都融人到了情景之中,書場上一片“縱橫撼動,聲震屋瓦,俯仰離合,皆出己意”。

柳敬亭說書灰諧幽默,妙趣橫生。表現人物十分生動,“以滑稽說古人事,掉頭搖舌,灰諧雜出”。如說三國《當陽長板坡》一回,當說到張飛大吼一聲,嚇退曹軍時,柳敬亭右手拿矛,指著聽眾張大嘴巴,半天不說一字也不閉上。有的聽眾問他這是為什麼?柳敬亭幽默地說:“張飛大吼一聲就把曹營的人馬全部嚇退了,如果我真的學張飛大吼,那你們在座的人還不從座位上掉下來。”

柳敬亭說英雄好漢時就“危坐掀髯,音節頓挫”,說到戰鬥場麵就“吒叱作戰之聲”,把疆場上兩軍戰鬥描述得淋漓盡致,大家說他“英雄盜賊最傳神”。當說到閨閣兒女脂粉香時,他又能把小兒女們的切切私語,一顰一笑,嚶嚶啜泣之情,表現得溫柔細膩,生動感人。

柳敬亭說書“能令千古事長新,一往從何辨假真”,達到了出神入化、隨心所欲的最高境界。正如當時詩人朱一是《聽柳敬亭詞話》詩雲:“突兀一聲震雲霄,明珠萬斟錯落搖。似斷忽續勢縹緲,才歌轉泣氣蕭條。簷下猝聽風雨人,眼前又睹鬼泣立。蕩蕩波濤瀚海迥,林林兵甲昆陽集。座客驚聞色無生,欲為讚歎詞莫吐。”明末遺老閻爾梅對柳敬亭的說書技藝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在詩中寫道:“發言近俚人人情,吐音悲壯轉舌輕。唇帶血香目瞪棱,精華射注九光燈。獅吼深崖蛟舞潭,江北一聲徹江南。忽聞田間父老籌桑麻,村社雞豚酒簾斜。忽聞三峽湍迥十二二峰,峰嵐明滅亂流中。忽如六月雨驟四滂沱,傾簷破地能漩渦。忽如他鄉嫠婦哭鬆墳,忽如秋霄天狗叫長空,忽如華陰土拭太阿鋒,忽如嫖姚伐鼓賀蘭山,忽聞王嬙琵琶弄蕭關。忽如重疃臨陣叱樓煩,弓不敢張馬倒翻。忽如越石吹笳向北鬥,胡兒垂涕連營走。忽如西江老禪逗消息,一喝百丈聾三日,亦有忠臣孝子抑鬱無聊之啾唧。”

柳敬亭說書技藝高,人品也十分好。詩人吳梅村說他:“隻有敬亭,依然此柳,雨打風吹絮滿頭。”柳敬亭自己經常處於貧困之中,可他仍不忘時時接濟比他還困難的人。有一年中秋節,詩人杜溶窮困得沒飯吃,柳敬亭聽說後就省下些自己的酒食委托別人送去,還附一短箋:“不要給來人腳力錢。”杜溶很是感動,後來寫詩雲:“中秋無食戶雙扃,叩戶為誰柳敬亭;亟送酒錢乃送酒,真教明夜也休醒。封題凜凜太周祥,醉後重看笑一場……”

柳敬亭喜好交往,朋友很多,如大文學家錢謙益、詩人龔鼎孳等都和他往來密切。

柳敬亭一生說書獻藝不止,從18歲一直說到80多歲,不斷追尋著藝術的崇高境界。但他仍難以逃脫藝人們晚景淒涼的結局。有力氣說書了,臨終前身無分文。還是著名文人、他的好友錢謙益為他發起了墓葬,許多好心人為他料理了後事。

尼古拉·普桑

尼古拉·普桑,法國繪畫之父,17世紀法國最為煊赫的大畫家,是“學院派”的先驅者。

普桑雖然被稱為“法國繪畫之父”,但是,這位法國畫家一生中有大半輩子不在法國。他迷戀於“阿爾去迪”式的樂土,一生都在尋找那種寧靜、完美、崇高的風範。因此,普桑從他30歲時起,便定居羅馬,沉浸在古代希臘、羅馬的古風之中。一直到死,他的靈魂也在追隨著古典主義的完美。

但是,畢竟他生活在現實的社會,因此,現實社會中種種的不安情緒常常入侵他心目中的樂土。其中的典範之作便是《阿爾去迪的牧人們》。

畫麵上展現了這片樂土寧靜的生活。天空是明淨的藍,溫煦的陽光沐浴著這片寧靜的土地,在優美的樹木旁邊,四個牧人戴著花冠拿著牧杖,圍著一座石墓好像在探討什麼問題。

一個年老的牧人,手指銘文,跪在地上,試圖讀出墓石上刻著的銘文。他對麵一個年輕的牧人,一腳自然地踏在一塊石頭上,他俯下身,似乎讀出了銘文,他用手指著銘文以略顯驚畏的目光回頭看著一位女牧人。那銘文是用拉丁文寫成的:“即使在阿爾去迪也有我。”近來的一些評論家認為,這個“我”代表“死神”,意思是即使在美好的世外樂園——阿爾去迪,“死亡”也是不可避免的,含有“人生無常,美景難再”的意思。所以,除中間二人頗似緊張之外,左邊的青年一手撫著墓頂,臉上似現悲傷之色。而右邊那位儀態莊嚴的女牧人,一麵撫慰著那位年輕牧人的背部,似乎在安慰他不要驚慌,一麵又陷入哲人般的冥想,平靜的麵容上浮現出感慨的微笑,似乎在說:“死又何懼?死在美麗的阿爾去迪,豈非幸福?”的確,畫麵上是一片寧靜、優雅、牧歌式的抒情氣氛,沒有一絲悲痛恐懼的色彩。而構圖的均衡對稱,變化與對比的適度,姿態的從容莊重,顯出一派希臘古風的典範。尤其是女牧人長袍上希臘雕刻式的優雅的褶紋,更能令人生發出思古幽情。因而,也有人認為這個女牧人是希臘神話中某位女神的形象。總之,那優美的風景,以及那神秘的銘文,讓人在牧歌式的田園生活場景中感受到一絲不安。這種不安像個謎團一樣,困擾著畫家,也困擾著我們,但是,卻永遠也搞不懂。

普桑於1594年出生在諾曼底省一個優美的小村莊——安德勒斯。他從小喜愛幻想,喜歡坐在草地上,一邊放牧牛、羊,一邊沉浸在偉大的古希臘神話世界中去。於是,他自己學著畫畫,畫那些典雅、靜穆、崇高的古代神靈。但因為沒有專業的老師教他,因此總是畫得不太好。1612年,普桑抱著尋找名師的目的來到當時的繁華之都——巴黎。但是,名師沒有尋到,卻被巴黎人的生活習慣嚇壞了。於是,他又逃回故鄉,惟一的收獲是研究了一些古代名家的作品。於是他開始自學。

不久之後,普桑第二次出征,這一次他去了古典文化薈萃的聖地意大利,他深為這些古典精品所感動。終於在1624年,普桑決定定居羅馬,因為他覺得自己已經離不開這裏了,好像他天生就該呆在這裏,這裏才是他真正的故鄉。

此後,普桑的畫藝突飛猛進,很快就以一種純淨的古典美風格揚名天下了。法國人都知道他們有一位著名的畫家住在意大利羅馬。

時間久了,法國國王始終覺得這樣自己很沒麵子,1640年,法國皇帝路易十三下詔把普桑請回法國。但是,在巴黎,普桑對一切都感到陌生。一切他都不喜歡,尤其是宮廷生活及染有那種庸俗風趣的藝術家們更讓他別扭。

於是,普桑隻在巴黎呆了兩年,便又回到了羅馬。一直到他1665年去世,普桑再也沒有離開意大利,也再沒有回過他的第一故鄉——那個優美的小山村。或許,他早已把那個故鄉給忘了,他頭腦中隻有他的“阿爾去迪”,隻有他的理想了。

普桑一生創作了許多作品,重要代表作中,除了《阿爾去迪的牧人們》之外,還有《詩人的靈感》、《基督治愈盲者》、《所羅門法庭》、《哀悼基督》、《解放了的耶路撒冷》、《花神之國》、《冬》等,大都表現出一種從容、高貴、優雅的古代雕像的風格。

例如《解放了的耶路撒冷》,畫麵安排得很有匠心,多情的少女在戰場上尋到了自己英勇的武士,但全身鎧甲的英雄已重傷倒地,一位戰友扶著他起身,少女則割下長發為他裹傷。

畫麵選擇的正是美麗的少女一手握住發夾,一手舉劍斷發的情節。從實際著想,用頭發裹傷口遠不如割下一條衣衫更合用。但是,從情感上看,在普桑的想像中,溫柔的金發為英雄裹傷,更富有“崇高的古典詩意”。這正體現了普桑一生的追求。

因此,普桑的作品具有一種宏大的氣度與端莊的美感,法國人忘不了這位不愛故鄉的故鄉人,至死,也要用一頂“法國繪畫之父”的桂冠來抓住他,不讓這位偉大的靈魂太逍遙。

喬治·亨德爾

1685年2月23日,喬治·亨德爾出生在德國哈勒一個富裕的宮廷理發師兼外科醫生的家庭之中。本來,這個家庭與音樂並無緣分,可亨德爾卻偏偏迷上了音樂。父親認為,兒子應該學習法律將來才能出人頭地,而音樂對一個像他這樣中等階層的後代來說,顯然不是理想的職業。小亨德爾得不到父親的讚許,每天隻好在三更半夜偷偷躲在閣樓上練琴。後來,當他的管風琴演奏水平受到人們的普遍稱讚時,父親才勉強同意他兼學音樂。

亨德爾17歲時當上哈勒禮拜堂的風琴師,並開始了音樂創作。18歲,移居漢堡。從21歲起,他在音樂之鄉意大利廣泛遊曆、考察與學習,達4年之久。在此期間,他寫下許多宗教音樂、意大利風格的康塔塔(大合唱)等等。1709年,在威尼斯上演了他的意大利歌劇《阿格裏皮娜》(Agrippina),引起意大利觀眾的狂熱歡呼——亨德爾已出色地掌握了意大利歌劇的藝術風格。

1710年,25歲的亨德爾回到了祖國,被任命為漢諾威宮廷樂隊指揮。同年秋天,他第一次訪問英國。在此期間,他寫了一部意大利歌劇《裏納爾多》(Rinaldo),以優美清新的格調征服了英國聽眾。當時的英國宮廷貴族非常崇尚意大利歌劇,英國女王安娜將亨德爾視為傑出的意大利音樂家,給予優厚的待遇。後來,他幹脆定居英國並加入了英國國籍。

1720年,英國皇家歌劇院創立,亨德爾成為該院的音樂指導之一。隨著他在英國藝術界的地位愈來愈高,再加上他天性固執,脾氣暴躁,他的敵人也逐漸增多。有一次,當他指揮一部歌劇的排練時,不知為什麼,女高音歌唱家庫佐妮拒絕演唱一首詠歎調!亨德爾在盛怒之下,一把抓住她的腰部,當眾威脅說,如果她再敢無理取鬧就把她扔出窗戶!庫佐妮嚇壞了,隻得就範。

由於多方麵的原因,英國觀眾對意大利歌劇的興趣逐年降低。1728年,倫敦的舞台上首次出現了用英語表演的輕鬆幽默、大眾化的歌劇——《乞丐歌劇》,立即博得廣大市民的熱烈歡迎。這部作品不僅無情地嘲笑了意大利歌劇,而且將矛頭直指亨德爾本人。當劇中出現一群盜賊從舞台上走過時,作者竟然配上了亨德爾初訪英國時的成名作《裏納爾多》中的《十字軍進行曲》!

在《乞丐歌劇》的沉重打擊下,本來就已很不景氣的皇家歌劇院被迫停業。然而,這並未使亨德爾一蹶不振。當他看清了前進的方向,便以加倍的努力開始創作使用英語、由英國人表演的新的清唱劇。在一係列英語清唱劇中,《彌賽亞》當推首位。

亨德爾66歲時不幸雙目失明。可是,他依然滿腔熱情地積極參加各種社會音樂活動。

按照亨德爾的慣例,每年生日過後的春季都要舉行一連串的演出。1759年春,74歲的亨德爾一如以往,連續親自指揮了10場大型作品的公演(盡管他早已雙目失明),並場場爆滿,座無虛席。4月6日,是擬定的最後一場演出——清唱劇《彌賽亞》。演出結束時,在雷鳴般的掌聲中,積勞已久與過度興奮的亨德爾昏倒在地。幾天之後,亨德爾與世長辭。

亨德爾是一位多產作曲家,寫有大量的歌劇(46部)、清唱劇(32部)、大合唱(100部)以及許多器樂作品。在聲樂與器樂這兩個領域中,前者的成就更大一些。他的代表作有:清唱劇《彌賽亞》、《掃羅》、《參孫》、《以色列人在埃及》、《猶大·瑪卡貝》、《所羅門》、《耶弗他》,大合唱《加冕讚歌》,管弦樂組曲《水上音樂》、《焰火音樂》等等。

約翰·巴赫

約翰·巴赫,18世紀德國傑出的音樂大師,他的作品對歐洲音樂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人們稱為“歐洲音樂之父”。

巴赫出生在德國中部圖林根的一個音樂家庭。他的家族世代都出音樂家,他的高祖、曾祖都是遠近聞名的樂師,他的祖父這一代出了三個音樂家,他的父親是小提琴家;巴赫有三位兄長,都是音樂家;巴赫有了個兒子也是傑出的音樂家。這在音樂史上是罕見的。

受祖父和父親的影響,巴赫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音樂教育,而且還受到當地民間音樂的熏陶,使他酷愛音樂。不幸的是,在巴赫還不到10歲時,父母就雙雙去世,從此巴赫就由哥哥撫養,並送他繼續上學。

巴赫不滿足哥哥所傳授的知識,他對兄長保藏的許多著名音樂家的樂譜極感興趣。在被哥哥拒絕後,巴赫每晚趁哥哥熟睡後偷出樂譜,在月光下抄寫,花了半年時光將所有樂譜全部抄完。後來哥哥知道後拿走了他所抄寫的樂譜,然而巴赫已將這些樂譜牢牢地記在腦海中了。

巴赫在哥哥身邊生活、學習五年後,決定獨立謀生。他虛心地向當時的名家求教,不辭辛苦。有次他聽說漢堡有著名音樂家的演出,決定不放過這個學習的機會。由於沒錢坐車,他便自帶幹糧,徒步前往,來回竟走了60公裏。

1704年,巴赫成為阿恩斯塔特新教堂的風琴師,在這裏學習鑽研管風琴的演奏技巧。當他聽說一位德國音樂家在距此之外300公裏的盧卑克時,於是請假四周前往求教。在盧卑克,巴赫對大師的高超技巧十分敬佩,陶醉於大師的音樂而流連忘返。他忘記自己隻請了四周的假,一連呆了四個多月才返回阿恩斯塔特。

教會早就對巴赫平日的行為不滿,這次更是借故對他進行審判,並給予降薪處分。巴赫氣憤至極,於1707年離開了阿恩斯塔特教堂。

巴赫在米爾豪森教堂呆了一段時間後,於1708年受聘於魏瑪宮廷樂隊任管風琴師,不久又升任樂長。巴赫在魏瑪期間,事業上有了巨大的進展。為了適應宮廷頻繁的需要,他不得不盡快地創作,並采用各種演奏方法,由此廣泛地接觸了世俗音樂。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大量管風琴曲,如《帕薩卡裏亞》等等。

此時,巴赫的演奏才能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717年,法國著名古鋼琴家瑪爾香被邀請前來表演。巴赫將瑪爾香剛表演過的曲目用新技巧變奏了12次,使一向拜倒在外國人腳下的德國貴族大為震驚,連聲叫好。巴赫提出與瑪爾香舉行比賽,當眾分出高低。瑪爾香表麵上答應,晚上就溜之大吉了。這樣一來,巴赫名聲大振。

盡管巴赫在音樂方麵有如此才華,但還是遭到了公爵不公正的待遇。他曾被監禁一個多月,於1717年底離開魏瑪。

1717年到1723年,巴赫擔任哥登宮廷的樂隊指揮,由於這裏條件極差,巴赫更多的是從事管弦樂曲的創作。這期間他的著名作品有《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勃蘭登堡協奏曲》等。

1723年後,巴赫到萊比錫工作,擔任湯瑪斯教堂的合唱團團長。巴赫在萊比錫工作了27年,一直到去世。這是他一生中音樂創作的巔峰時期,著名作品有《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卷等等。

晚年的巴赫在一次中風後雙目失明,此後病魔纏身,健康狀況日益惡化。但他仍頑強地堅持創作,通過口述,由妻子或學生記錄寫出作品。1750年7月28日巴赫逝世,一顆巨星隕落了!

直到死後近80年,巴赫的創作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並受到尊敬和推崇。他被音樂史家稱為“歐洲音樂史上承前啟後的樞紐人物”。

朱德群

朱德群,1920年生於安徽蕭縣白土鎮(當時蕭縣屬於江蘇省徐州市)一個具有文化修養的醫生世家,1935年進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學習西畫,1941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專。1945年任教南京中央大學建築係。1949年任教台北師大藝術係。1951至1955年任教於台灣師範學院。1955年定居巴黎,從事繪畫創作。1980年入籍法國。1997年當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終身士。朱德群先生是當今著名海外華人藝術家之一。

在評價人的創造成就時,有一個公約出來的標準:越不可替代,其成就就越高。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是五十億人中每年僅有十人左右獲此榮譽;每個國家的民選總統是數年才選出一位;國際奧運會的金牌是四年才發出幾百塊;兩個世紀來的法國治國思想庫——法蘭西學院(由拿破侖下令將法蘭西研究院、理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道德與政治學院合並而成)——的終身院士則是總共隻有250人,逝世一位才可選出一位遞補上……凡此種種“稀有”,或者說是不可替代程度,便是公認的人的創造成就高度的標誌。畫家朱德群,不僅是在1997年12月17日被法蘭西學院選為250名院士中的一員,而且是法蘭西學院成立兩百多年來的第一位華裔藝術院士,其成就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1999年2月3日下午3時,法蘭西學院在學院的圓拱會議廳內舉行隆重的院士加冕典禮。七十八歲的朱德群身穿特製的拿破侖時代的綠底金線刺繡院士大禮服,在法蘭西共和國儀仗隊的擊鼓致敬聲中登上神聖的講壇,發表了就任演說。爾後,在康伯爵夫人廳舉行的授劍儀式上,他佩戴上了象征法國國寶級榮譽的法蘭西院士寶劍。在加冕典禮上,法蘭西學院院士、著名雕塑家讓·卡爾多在頌揚朱德群院士的演說中說:“在當代藝術中,您的作品所表現的豐富內涵是無可比擬的。在我們的眼中,您是一位創造力雄渾博大的藝術家,您駕馭和完成了如此多的極其稀有和高品質的作品,您卓越的智慧和性格給我們學院投進了一片新的光輝。您的作品是世界性的,因此,這片新光輝所照耀的範圍已超越了法國國界。”

那麼,這一束“照耀世界的法蘭西光輝”是怎樣生成的呢?

“光”的最初源頭在中國安徽蕭縣。1920年10月24日,朱德群出生在這個縣的白土鎮的中醫世家,家有不少曆代名家的收藏,從小耳濡目染。然而,使“朱氏星體”形成發光機製的時機,卻是他在十五歲(1935年)那年考取了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留法的林鳳眠大師任校長。朱德群比趙無極低一班,比吳冠中高一班,如今三位都是國際知名的大師。這不是偶然。因為林鳳眠讓集國畫大成的潘天壽教中國水墨畫和書法,讓飽學了法國現代藝術的方幹明、吳大羽教素描和油畫。學生們在學中華文化的同時還要學法語。朱德群等一開始的“藝術基因結構”,就是東西方兩根“藝術文化鏈”組合起來的雙螺旋結構,就像最富原創性的生命基因DNA的雙螺旋鏈一樣。這一點非常重要,它是朱德群等人之所以能成為國際級大才的“生命智慧密碼”。

朱德群在1941年的抗日烽火中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留在母校當助教。1944年任南京中央大學工學院建築係講師。1951年在台灣師範大學藝術係任教授。

這些人生曆煉和閱曆,使他的“中國藝術文化鏈”不斷高級和精致。可是,他覺得在杭州美專獲得的“西方藝術文化鏈”卻沒有充分發育。於是他毅然放棄在台灣已經有的藝術聲名和學術地位,在1955年坐船經開羅、西班牙等“藝術之路”來到世界藝都巴黎。從此,他的“西方藝術文化鏈”迅猛茁壯,也像“中國鏈”一樣高等而精致。就是這樣的“雙螺旋”,進行無窮的組合、突變,使他在法國進而在世界聲名鵲起。他在世界各地開了五十多次個展,佳評如潮。他的作品被巴黎藝術博物館、台北曆史博物館、美國聖路易大學、比利時現代美術館、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基金會等二十多家國際著名博物館收藏。他多次榮獲藝術大獎。他的名字列入《國際傳記辭典》、《歐洲名人錄》,直到在名字前終身冠以“法蘭西學院藝術院士”的稱號。無論是他的具象畫還是抽象畫,東西方評論家都眾口一辭:朱德群是用油畫畫出了中國水墨畫精神的大師,他用濃鬱潑辣的色塊轟入畫的深層,追求深遠的宇宙空間感和無限激情的筆墨之韻,超以象外得圜中。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蘇利文曾問過朱德群創作時的感覺,朱德群答道:“看畫和繪畫,覺得在聆聽宇宙的天籟。”這個“宇宙天籟”是什麼?他在院士加冕的演說中說:“我是一個漢家子弟,可我一直在追求將西方的傳統色彩與西方抽象畫中的自由形態,用中國的陰陽和合的精神鍵組合成新的畫種。在形而上方麵,我在追求新的人文精神,將陽的宇宙和陰的人類描繪成共同進化的二元和合之體。”人類的人文主義,經曆了混沌的“自然人文主義”、“科技人文主義”,現在人類正在追求嶄新的人和宇宙共同進化的“生態人文主義”。朱德群的繪畫,當是用丹青揮灑出的“生態人文主義”的奪人先聲。由法蘭西院士、著名雕塑家亞貝爾·費洛專門為朱德群設計的“法蘭西院士寶劍”非常特別,劍柄上鑲了四塊中國傳統文人借以抒發高潔情懷的玉石——一塊漢白玉,兩塊扁平中空的綠鬆石,還有一塊刻著戰國時代獸麵紋的琥珀。雕塑家說,用西方現代的不鏽鋼材質配東方古代的繽紛玉石所做成的劍柄,正是朱德群繪畫風格的象征,是新的人文精神內涵的象征。

朱德群是一位畫家,可是他帶給人們的啟迪已遠不止是繪畫方麵。對於中學與西學的關係,人們曾爭論了一個世紀。對此,朱德群感歎說:“全盤西化說”再好,不過隻是一條文化鏈;雄心萬丈“要讓中國文化領導二十一世紀世界潮流之說”,也隻有一條文化鏈;為何這麼傻,不學學生命智慧,將兩條鏈組合成能無限突變的雙螺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