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走進神奇的動物世界
■ 動物與植物有哪些區別
植物和動物是生物的兩大門類,那麼,怎樣來分辨一種生物是植物還是動物呢?
有一條非常嚴格的標準,那就是植物的細胞有著厚厚的細胞壁,而動物隻有一層細胞膜,沒有細胞壁。除了平時我們可以看到的少數寄生和腐生的植物以外,幾乎都要進行光合作用來製造“食物”,是自給自足的生存方式;而動物則自己不能製造養料,需要捕食別的生物才能生存。
同時,植物的生長有一個過程,一般都要經曆發芽、長葉、開花、結果、死亡等幾個時期,一生幾乎就隻在一個地方生存直到死亡。而大多數動物都可以到處跑來跑去,處於運動狀態,許多動物都具有像眼睛、耳朵等特殊的感覺器官,它們憑借這些器官來感覺周圍的一切信息。此外,動物還有一些可以迅速傳遞周圍信息的神經細胞,能夠對變化快速做出反應。
小資料 動物的起源
約10億年前,地球上僅生存著極微小的單細胞生物,比如細菌。大約5.45億年前,有著堅硬外殼和體表的動物開始出現,這些動物全是無脊椎動物。又過了4500萬年,脊椎動物出現,它們開始生活在海洋裏,經過不斷演化,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動物界。
■ 為什麼動物的尾巴不一樣
目前世界上生存著的150多萬種動物,除了猿和蛙等少數動物的尾巴已經退化外,絕大多數動物都有尾巴,這些尾巴有不同外觀,也有各自的妙用。
魚類的尾巴好像它的舵,不僅可以控製方向,還是它前進的動力,相當於一台推動器。澳洲的袋鼠有一條粗壯有力的大尾巴,長達1.3米,可以當它的“第三條腿”,跳躍的時候,尾巴用來平衡身體。卷尾猴的尾巴很長,還有出色的纏繞能力,可以做出各種動作,比如攀登、爬樹,甚至可以倒掛身子睡覺。壁虎和蜥蜴在情況危急的時候,會把尾巴留下來迷惑敵人,自己則逃之夭夭了。而老虎的尾巴用處更大了,那可是它的武器,能使許多動物喪命。黃占鹿的尾巴是用來相互通風報信的,是“信號尾巴”,有人把它叫做動物的“信號旗”。這是為了便於在奔跑中互相聯絡,不致迷失方向。而倉皇潰逃的犬類動物通常夾起尾巴,這是失敗服輸的表示。
小資料 響尾蛇的尾巴為什麼會響
響尾蛇每蛻一次皮,尾部不脫落的部分就會角質化,出現一個角質環,這些角質環增多以後,就形成了一個內部中空的空腔,當響尾蛇搖動尾巴時,空腔內的空氣發生震蕩相互撞擊,於是就有聲音產生。
■ 動物的鼻子都有什麼用處
所有動物的鼻子都有著共同的作用,它不僅是呼吸道的一部分,也是聞氣味的嗅覺器官。但各種動物鼻子的不同之處就需要一一而論了。
一般來說,嗅覺靈敏的動物,鼻子往往長而突出,鼻孔大而濕潤,鼻腔內布滿嗅覺細胞。美洲巨型食蟻獸的鼻子僅次於大象,它善於在土堆瓦礫中尋找螞蟻;狗能辨別出一千多種物質的氣味;鯊魚的鼻子可以在夜間聞到幾千米外的血腥。野豬的鼻子堅韌有力,可以用來挖掘洞穴或推動40~50千克的重物,或當作武器來抵禦外敵侵入,另外它的嗅覺特別靈敏,就連食物的生熟都可以用鼻子分辨出來!
鼻子結構不同,功能也不同。大象的鼻子可以隨意收縮,是戰鬥的武器;水牛的鼻子可以排汗,有散熱調溫的功能;蝙蝠的鼻子可以發出兩萬赫茲以上的聲波,就像雷達一樣。
小資料 為什麼大食蟻獸的“嘴”是管狀的
大食蟻獸最突出的特征是有著一個長管狀的“嘴”。原來,大食蟻獸主要以食蟻為生,管狀的“嘴”有利於它深入蟻穴取得食物。另外,大食蟻獸的舌頭也很特別:它在一分鍾內吞吐可達160次,一天可以吞下大約3萬隻螞蟻。
■ 魚有耳朵嗎
魚和其他動物一樣,也是有耳朵的,隻是人們沒有注意到。魚的耳朵在兩眼後麵的頭骨裏,隻有打開頭骨才能看到。
魚的耳朵是由鰾、聽小骨和內耳組成的,因此,魚的聽覺非常靈敏。它們的耳朵與鰾相連,水中的聲音使鰾壁振動,就像聲音穿過空氣使鼓膜振動一樣,這種振動通常沿著與鰾相連的一串小骨頭傳到耳朵裏。但有些魚不是靠小骨頭傳送振動,而是靠從鰾延伸出的管狀器官來聽到聲音的。
英國魚類學家克利多爾博士在進行研究時發現,當投放餌料時,搖鈴聲一響,就會有不少虹鱒魚雲集而來,等待喂食,這說明了魚的耳朵非常靈敏。
一般來說,人耳的聽覺範圍是每秒16~20000次振動的音波,而多數魚耳所能感受到的,是每秒340~690次的音波。此外,魚耳還有維持身體平衡的功能。
小資料 魚鷹怎樣捕魚
魚鷹是鸕鶿的別名,它們善於遊泳和潛水,常立於水中枯枝、岩石等處尋覓、窺探獵物,一旦發現,立即潛入水中捕食,然後將魚帶到水麵,吞進寬大的咽喉。它們有時也會和其他鸕鶿、鵜鶘一樣圍捕魚類,漁民就利用它這一特性,馴養鸕鶿捕魚。
■ 鯊魚為何隻能生活在海裏
魚類分為軟骨魚和硬骨魚。硬骨魚是靠魚鰾的伸縮,才能自由地在水中升降。鯊魚屬於軟骨魚,沒有魚鰾,它的升降主要是依靠水的浮力來完成的。海水中的鹽分比淡水中的高,浮力相對較大,所以鯊魚隻有在海裏才能自由地遊動。
鯊魚素來都是海中的霸王,以凶殘著稱,人們往往聞之色變,而美國科學家大衛·鮑德裏奇經過研究認為,僅有少量鯊魚傷人是由於饑餓所致,而大多數鯊魚在襲擊人時,僅僅是咬上一口就離去了。假如是在混濁的海水裏,鯊魚襲擊人可能隻是出於誤會。另一種解釋認為,鯊魚把它的受害者視為一種威脅,也許是遊泳者無意中打攪了鯊魚的求愛追逐,或是阻斷了它的逃跑路線,因此就理所當然地遭到了鯊魚的攻擊。
小資料 鯊魚在遊動時用眼睛嗎
大多數鯊魚很少利用視力,而是依靠其他超強的感官來探測獵物。它們隻在最後要猛衝過去抓住獵物時才用到視力。許多鯊魚習慣於在黑暗的海底和渾濁的水中生活,如果遇到明亮的光線,它們就會把瞳孔收縮成為一條窄縫,防止因過度刺激而導致失明。
■ 為何河豚的肚皮會膨脹
動物都有保護自己不被天敵消滅的看家本領,那麼河豚的看家本領是什麼呢?
原來河豚的腹部皮膚比背部的皮膚鬆弛,而且長著刺。當它遇見敵人的時候,就迅速地衝到水麵,張開大嘴使勁吸氣,腸子前下方與胃相連的氣囊就充滿了氣體,腹部隨著膨脹起來,刺就立起來了,讓敵人沒有下口的地方。可以看出來,河豚的肚皮膨脹是它自衛的手段。
生物為了保護自己,都采用了不同的自衛方法。河豚的體內貯存著一種劇毒,叫做河豚毒素。當河豚遇到敵人的時候,就會從皮膚上分泌出許多河豚毒素,使敵人馬上放開它。雖然河豚有毒,但河豚的肉卻味道鮮美。人們把河豚的內髒、血液、生殖腺去掉,並衝洗幹淨烹調出來,味道非常好,以至於有些人冒著中毒的危險來品嚐這種美味,因此有“拚死吃河豚”之說。
小資料 刺豚有什麼絕招
平時,刺豚身上的硬刺平貼在身上,與別的魚沒有太大的區別;但當它遇敵時,就會立即大口吞進海水,強大的水壓使全身脹大2~3倍,倒下的硬刺也豎立起來,形成一個大刺球,讓敵人無法下口,這樣刺豚就可以避免被吞食的危險。
■ 為何水母沒牙卻會咬人
水母是一種腔腸動物,一般為青藍色,它有著乳白色透明得像傘一樣的東西,在海麵上靜靜地飄浮著。
水母沒有牙齒,然而卻有人說水母會咬人。其實,水母的觸手上和傘蓋的邊緣,都隱藏著許多刺細胞,這些刺細胞裏麵有毒液,還有一根盤卷著的刺絲。當水母遇到敵害的時候,就會很快地將刺絲彈射到敵害的體內,並且放出毒液。當敵害被刺絲刺中的時候,就會像是被水母咬了一口一樣,這就是水母會咬人的原因了。
有一種水母叫做僧帽水母,也稱為葡萄牙軍艦水母,分布在世界的暖洋中,因為其形狀像和尚的帽子而得名。它看上去很漂亮,其實它那像綢帶一樣的觸手上麵,布滿了無數含有毒素的細胞,這種毒液的毒性可以和眼鏡蛇相比,中毒後,能使人神經錯亂,甚至死亡,簡直是名副其實的美麗殺手。
小資料 為什麼說水母是海洋裏的風暴預報員
水母觸手中間的細柄上有一個小球,裏麵有一粒很小的聽石,這是水母的“耳朵”。由海浪和空氣摩擦而產生的次聲波衝擊聽石,刺激著周圍的感受器,水母便在風暴來臨之前的十幾個小時就能夠得到信息,就可以立即從海麵上消失。
■ 海豚的智商有多高
在水族館裏,海豚能按照訓練師的指示表演各種美妙的跳躍動作,它似乎能聽懂人的語言。那麼,海豚的智商到底有多高呢?
海豚十分聰明伶俐,是因為它有一個發達的大腦,而且大腦溝回很多。一頭海豚的腦均重為1.6千克,人的腦均重約為1.5千克,而猩猩的腦均重不足0.25千克。海豚腦部神經細胞的數目比人類或黑猩猩的要多,密度幾乎都相等,所以海豚腦部的記憶容量和信息處理能力與靈長類動物不相上下。
海豚的睡眠是獨一無二的,在睡眠中,海豚的大腦兩半球處於明顯不同的狀態之中:當一個大腦半球處於睡眠狀態時,另一個卻在清醒中;每隔十幾分鍾,大腦兩邊的活動方式變換一次,難怪人們稱海豚是“不眠的動物”。
我們看到的海豚表演各種動作隻能證明它的模仿能力強,除此之外,它還能準確地確定方向,即使在黑暗或混濁的海水中也能準確地識別目標。
小資料 為什麼海豚可以長時間潛在海水裏
海豚和人類一樣,都是靠肺來呼吸的哺乳動物。但是,海豚以魚、蝦等海洋生物為食,它們適應了長期生活在海水中,身體內的肌肉和血液經過體內的生物反應,能釋放出氧氣,保證呼吸的需要。因此,海豚長時間潛在水中也不會被悶死。
■ 為何射水魚能噴水打中昆蟲
射水魚的嘴裏能噴水,這是它得名的緣由。射水魚是生存在東南亞的一種常見的魚,一旦有捕食對象,射水魚便偷偷遊近目標,先行瞄準,然後從口中噴出一股水柱,將昆蟲打落在水麵。射水魚噴水的本領很高,它能把水射到3米多高,距離30厘米內的昆蟲很難逃命,它甚至能把好幾米遠的昆蟲擊落下來。為什麼射水魚有這樣的本領呢?
這和射水魚的嘴巴有關係。原來射水魚的嘴裏有一條小槽,在射水魚噴水的時候,它就把吸取的水用舌頭抵在小槽裏,有壓力的水在噴發時,就會變得非常有力,像出膛的子彈一樣,就能把昆蟲擊落下來。而且射水魚的眼睛非常特殊,能夠自動瞄準,所以射水魚能既快又準地把昆蟲擊落下來。
小資料 彈水魚是一種什麼樣的怪魚
彈塗魚由於身上的胸鰭非常發達,它可以利用身體的彈跳力和尾鰭的推動力,在沙灘上爬行。如果岸邊正好有樹木,彈塗魚還能爬上樹梢,捕捉昆蟲和小動物。彈塗魚可以把自己的鰓裏裝滿空氣,萬一氧氣不夠時,它會把尾巴插進泥土裏吸取氧氣,還可以利用皮膚和口腔黏膜呼吸空氣。
■ 為什麼蝴蝶魚會變色
熱帶海洋中魚類的顏色光彩奪目。在我國南海的西沙、南沙、東沙群島的熱帶魚類,花花綠綠,讓人難以判斷誰更美麗,這些魚由於色澤豔麗,惹人喜愛,有的被送到水族館或公園裏,供人們欣賞。
每一種魚都有自己的顏色,而這種顏色是與它所處的自然環境相適應的,起到保護自己的作用。然而蝴蝶魚卻是會變色的,這也是與它的生活環境有關。
蝴蝶魚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珊瑚礁的礁盤中,它的體色可以隨著周圍海水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通常改變體色隻需要幾分鍾的時間,甚至有的隻需要幾秒鍾。原來蝴蝶魚的體表有大量的色素細胞,這些色素細胞在神經係統的控製下,可以展開或收縮,體表就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小資料 奇妙的魚尾
蝴蝶魚的尾部非常完整,呈圓形,幾乎看不到分叉。據說有一次,人們在東非捕獲到一條蝴蝶魚,尾部有一條類似阿拉伯文字的圖案。有人翻譯出它的意思是“世上真神惟有安拉”,結果這條魚身價倍增,真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 海裏有美人魚嗎
儒艮主要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水域,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叢中出沒,有時隨潮水進入河口,取食後又隨退潮回到海中,很少遊向外海。它的體型像一隻巨大的紡錘,有3米多長,400多千克重,身大頭小,尾巴像月牙。最難看的是它那像耗子一樣的眼睛,鼻孔在頭頂上,耳朵無耳沿,兩顆獠牙從厚嘴唇邊露出,樣子十分難看。
有人說它像美人魚,主要是因為它和人的生活習性有相近的地方。小儒艮都是吸吮媽媽的乳汁長大的;儒艮的體型也有點像女人的地方,它演化後的前肢——胸鰭旁邊長著一對較為豐滿的乳房,有如拳頭大小,其位置與人類非常相似。所以在它偶爾騰海而起,露出上半身在海麵上時,真有點成熟女人的模樣。
儒艮喂奶時以其粗壯的手擁抱著孩子,頭部和胸脯全部露出水麵,酷似在水中遊泳的人,故有“美人魚”之美稱。
小資料 海牛是海洋裏遊來遊去的牛嗎
海牛不是牛,海牛就是儒艮,它是生活在海洋和河道中的一種海獸。海牛雖然叫“牛”,可是除了外翻的嘴與牛有點相似外,其他與牛根本毫無共同點。它雖然和魚一樣生活在水中,但與魚也毫無關係。
■ 海馬是從爸爸的肚子裏出世的嗎
海馬不是馬,而是一種魚,之所以稱它為海馬,是因為它有一個與馬相似的頭。
幾乎所有動物都是雌性繁殖下一代,但小海馬卻是由雄性海馬分娩出來的。海馬爸爸的腹部有一個類似袋鼠媽媽的育兒袋,袋壁中布滿大量血管,可以為胎兒供應足夠的營養。每年穀雨過後,海馬爸爸的育兒袋逐漸變厚變大,海馬媽媽就將成熟的卵一粒一粒地產在海馬爸爸的育兒袋中,與此同時,海馬爸爸也排出精子,使卵在育兒袋中受精。大約經過3個星期,一個個針尖大小的小海馬就從育兒袋中產出來了。
海馬每胎產仔的數量不等,少則百十個,多則上千個,一條海馬一年內可以產幾胎甚至幾十胎。小海馬的生長速度很快,出生時隻有幾毫米,1個月後就能達到60毫米,3個月可達到100多毫米,5個月就長成大海馬了。
小資料 海馬的眼睛有什麼特別之處
海馬的眼睛生長在一個骨質的塔形結構上,每個小塔形都可以轉向不同的方向,所以海馬給予兩隻眼睛不同的任務。它們常常會用一隻眼睛搜索食物,而另一隻眼睛卻在機警地環顧四周,隨時觀察有沒有敵人也在伺機捕獲它們。
■ 大鯢為什麼被稱為“娃娃魚”
娃娃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學名叫大鯢或鯢魚,是我國特有的兩棲動物。
大鯢被稱為“娃娃魚”,是因為它的叫聲像嬰兒的啼哭。它體態奇異,身上無鱗、無毛、無鰓,無鰭,與人一樣用肺部呼吸,棕褐色的身軀,長有地皮狀花紋和隆起的小疙瘩。寬闊的頭上有一雙小眼睛,四肢短小,長有腳掌和腳趾,在陸地上行走,爬樹就靠四腳,還有一條櫓槳式的長尾巴。
娃娃魚在野外有著特有的生活方式,它白天常常潛息在清水的洞穴內,夜間才上樹捕鳥為食,或者遊出洞穴,張口對著流水,讓魚、蝦、蟲、蛙等食物囫圇流入肚裏,娃娃魚主要以此為尋食方式。井岡山溪澗縱橫,洞泉密布,溪水清澈涼爽,是娃娃魚生活的樂園。
小資料 娃娃魚是怎麼冬眠的
娃娃魚的新陳代謝緩慢,食物缺少時耐饑能力很強,有時甚至2~3年不進食都不會餓死。它在每年的9~10月活動會逐漸減少,冬季則深居於洞穴或深水中的大石塊下冬眠,一般長達6個月,直到翌年3月開始活動。不過它入眠不深,受驚時仍能爬動。
■ 比目魚的眼睛為何長在同一邊
一般魚身體的兩側都是對稱的,而身體扁扁的比目魚,身體卻不對稱,它的眼睛長在同一邊,鼻子也偏向一側,還有口、牙、胸鰭、腹鰭都不對稱。
其實,比目魚剛生下來的時候,眼睛是對稱的長在頭部的兩側。幼小的比目魚非常好動,喜歡到水麵上玩。當它長到20天左右,身體有1厘米長時,就開始側臥在海底。側臥時間長了,身體各部位生長不平衡,下麵的身體變得特別扁,下側的眼睛貼在海底也沒有用了,這時,眼下軟帶開始不斷增長,使這隻眼睛不斷向上移動,逐漸經過背脊到另一側,與原有的另一隻眼睛並列在一起。當它到了適當的位置後,眼眶骨很快就會生成,眼睛以後就不再移動。它在遊動時,身體側著,長眼睛的一麵向上,有利於發現食物和敵人。
小資料 有哪些魚會長胡須
在魚類中,有不少魚都長有胡須。它們的胡須不僅長、短、粗、細、圓、扁等形態不一,而且數目也不盡相同。鯡魚生有1對胡須;鯉魚、鱘魚等生有兩對胡須;海水中的海鯰和淡水中的大鯰都有3對胡須;胡子鯰生有4對胡須,泥鰍生有5對胡須;另外,還有長著8對胡須的鯰魚呢!
■ 烏賊肚子裏為什麼有墨汁
烏賊又叫墨魚或墨鬥魚,是軟體動物。它的頭部發達,有1對大眼,結構極為複雜,與高等動物的眼近似。頭頂有口,口的周圍有腕10條,其中2條觸腕與體同長,頂端擴大如半月形勺,上麵生許多小吸盤;其餘8條腕較短,上麵生有4列吸盤,均有角質齒環。在烏賊的腹麵,頭的下方有1個錐狀肉質漏鬥(又稱水管),這是烏賊生殖細胞、排泄物、水、墨汁的出口,也是主要的運動器官。
最奇怪的是,烏賊的肚子裏有個裝有大量墨汁的“墨囊”,這是烏賊保護自己的一種武器。當它遇到魚、海豚、企鵝等動物追趕時,就從墨囊裏迅速噴放出墨汁,把周圍的海水染成黑色,當敵人的眼前處於一片黑色的時候,它就可以從容地逃走了。
烏賊的墨汁裏含有毒素,可以麻痹敵人,這是烏賊的武器,也是它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但是烏賊積蓄一囊墨汁,卻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不到萬不得已,它是不舍得將這些珍貴的墨汁噴出來的。
小資料 怎麼章魚也會噴墨
章魚,也叫魷魚、墨魚,屬於多足動物,它頭部四周有八隻手臂一樣的觸角。章魚的身體下方有一個墨囊,墨囊中貯藏著黑色液體。在情況危急的時候,章魚就會和烏賊一樣釋放出黑色液體,把周圍的海水染黑,來掩護自己逃走。
■ 為什麼螺是“建築師”
我們在海邊散步的時候,會在沙灘上找到一些漂亮的螺殼,這些螺殼是螺的“房子”。
螺類動物中的海螺、田螺和蝸牛都是常見的無脊椎軟體動物,他們都是有名的“房屋建築師”,特別是海螺的殼最為美麗,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螺類的外殼都呈螺旋狀,有的像寶塔,有的像紡錘,有的像陀螺,還有的像帽子或雙錐。
螺殼不僅外表漂亮奪目,而且非常實用,它分三層,內層比較薄,用文石做成,特別光潔;緊挨著螺柔軟肉體的中層最厚,用方解石做成;外層也比較薄,是比較粗糙的彩色角質層,飾有花紋。由於螺在“建築”方麵的奇才,常常使得許多不會“蓋房子”的寄居蟹垂涎三尺,螺死後,它的“房產”被寄居蟹霸占。
小資料 為什麼寄居蟹要背螺殼
螺殼對寄居蟹的作用很大,如果它遇到可怕的敵人,就把身體縮進堅硬的螺殼中,使敵人無可奈何。
■ 珊瑚是動物嗎
在大海中,有許多五顏六色的珊瑚,有的像鬆樹,有的像花叢,那裏是魚兒們的天堂。但是,珊瑚並不是植物,而是珊瑚蟲群體死後留下的骨骼。
珊瑚蟲屬於隻有內外兩個胚層的腔腸動物,樣子像一個雙層口袋。它隻有一個口,沒有肛門,食物從口中進去,需要排出的食物殘渣也從口中排出。珊瑚口的周圍生了許多觸手,觸手可以捕捉食物。珊瑚蟲個體的身體微小細軟,互相之間有共肉連接,所以叫珊瑚蟲群體。共肉部分能分泌石灰質的骨骼,越積越多之後,就形成了美麗的珊瑚。
珊瑚蟲有很多種類,它們都生活在海裏,尤其喜歡水流快、溫度高、比較清淨的暖海地區。
死後的珊瑚蟲群體骨骼用處很多:有些質地粗糙,可以用做燒石灰、製人造石的原料;質地好的可以做建築用材;有些質地緊密、色澤鮮豔的可以雕琢成工藝品,特別是紅色的尤為人們所珍視。
小資料 有骨骼的珊瑚
珊瑚隻有水螅體,沒有水母體。珊瑚的骨骼由軀體下部的基盤和體壁的皮層分泌的石灰質形成。內陷的骨骼與包在外麵的骨骼共同形成了珊瑚座,珊瑚蟲的下部就鑲嵌在此座內,上部仍露在外麵。
■ 黃鱔能自己改變性別嗎
變性美女已經不再是讓人大驚小怪的事情了,可是你聽說過會改變性別的魚嗎?雌黃鱔就可以變成雄黃鱔,它可不是通過手術喲。
一般情況下,雌性魚類的身體裏有卵巢,雄性魚類的身體裏有精巢,從生到死都不會改變,而黃鱔卻與眾不同。剛孵出的小黃鱔都是長有卵巢的雌性魚,當小黃鱔發育成熟並產卵以後,卵巢就開始發生變化,原來生長卵細胞的組織漸漸轉化為生長精子的精巢,於是,雌鱔就變成可以排放精子的雄鱔了。這時,它就固定成為雄性,即使排完精子以後也不會再變回雌鱔了,黃鱔的這種特性叫做“性逆轉”。
這種特性對於黃鱔種族而言是很有利的,每年都會有一批雌鱔變成雄鱔,每年又有一批雌鱔繁殖出來,保持了其種族的延續性。
小資料:選購黃鱔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
在選購黃鱔用於養殖時,若對黃鱔的質量通過體表檢查未發現異常,可將其放入水中,若發現長時間伸頭出水的黃鱔則應將其剔出。若發現伸頭出水的黃鱔較多,則不要收購該批黃鱔。
■ 河馬的五官為何都長在頭頂上
河馬是生活在非洲湖泊裏的一種哺乳動物,是最大的非反芻偶蹄目動物。河馬長得很醜陋,它們的外表看上去像一隻碩大無比的豬,它的身軀特別肥胖,嘴巴大大的,眼睛小小的,看上去很可怕。但是,河馬隻吃水草和樹葉,它長著一張簸箕狀的血盆大口,張開時上唇可以高過頭頂,能夠達到90度,一個小孩藏在其中也不成問題。
河馬的眼睛、鼻子、耳朵等五官幾乎都長在頭頂上。原來,河馬天生喜歡呆在水中,隻有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才到岸上尋找食物。白天,當它把自己全部隱藏到水中的時候,隻要稍微露出一點腦袋,感覺器官就正好超出水麵。這樣一來,河馬既能通過這種手段來隱藏自己,也可以通過水麵上的眼睛和耳朵關注外麵的世界,監視周圍的動靜,又可以用鼻子來呼吸到新鮮的空氣,一舉兩得。所以,河馬將五官長在頭頂與它特殊的生活習性相關。
小資料 會流血的皮膚
河馬經常全身“流血”,卻似乎習以為常,不見絲毫痛苦狀。其實,這並不是血,而是河馬在炎熱的環境中待久了,就會從汗腺中排出一種呈粉紅色的油脂性汗,像紅色血液一般,這種“血汗”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曬和避免髒水浸染的屏障作用。
■ 海獺為何被稱作“海上老人”
海獺是肉食性哺乳動物,是稀有動物,隻產於北太平洋的寒冷海域,分為海水海獺和淡水海獺兩種。其中,海水海獺被稱為“海上老人”。
海水海獺集中於北美西海岸,從加州到阿拉斯加,以及這一地區北部水域的寬闊地帶。海水海獺比淡水海獺大,體重也比淡水海獺重得多;海獺的身上長有動物界中最緊密的毛發(每平方寸有一百萬根),為暗褐色;外表好像覆蓋了一層霜,還長著白色的胡須,這就是“海上老人”綽號得來的原因。
海水海獺很調皮,時常仰浮在水麵上,把自己的肚子當成餐桌,把螃蟹、海膽和其他海生動物捉來吃掉。
淡水海獺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到阿拉斯加之間的溪湖裏麵,通常住在溪邊或湖旁的洞裏,裏麵鋪著樹葉。淡水海獺雖然好動,卻很害羞,不常被人看見。
小資料 有沒有旱獺
旱獺又稱土撥鼠,是一種很有趣的哺乳動物。旱獺的頭寬而短,耳朵小而圓,四肢短小有力,非常適於挖掘。旱獺毛粗糙,毛色為淺黃褐、褐、淺紅褐色或黑白混合而成的灰白色。旱獺棲息於山區平原的開闊地區,一有風吹草動就發出刺耳的嘯叫。
■ 鴨嘴獸怎麼生活
鴨嘴獸是澳大利亞的特產動物。它全身長著濃褐色的短毛,嘴巴外形很像鴨嘴,故此得名。鴨嘴獸雖然屬於哺乳動物,卻和爬行動物一樣是卵生的,生殖、排泄都通過唯一的泄殖腔,屬於單孔類。
鴨嘴獸的四肢健壯,向外延伸,行走時匍匐前進,腹部常著地,樣子很像爬行類。但是它們具有哺乳動物的特征,有乳腺,以乳汁哺育幼獸,體表有毛。鴨嘴獸一般白天睡覺,晚上才出來捕食,它們的食物主要是蚯蚓、蚱蜢、青蛙等,食量非常大,而且吃相很可愛。
鴨嘴獸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水裏度過,有人戲稱它們的“婚禮”也是在水裏舉行的。鴨嘴獸喜歡把洞穴建在水邊,洞穴一般為一二十米長,有兩個出口,一個通到水裏,另一個通到岸上。它打洞的速度非常快,用嘴喙拱土的同時用前爪刨土,一會兒就穿鑿成功了。
小資料 鴨嘴獸怎樣繁殖後代
雖然鴨嘴獸屬於哺乳動物,但卻和爬行動物一樣會下蛋。鴨嘴獸的蛋需要十幾天的孵化,幼獸就出世了。起初幼獸並不進食,但過不了幾天,鴨嘴獸媽媽就會用自己的乳汁來喂養它的小寶寶,直到寶寶能夠獨立生活為止。
■ 牛蛙能吃蛇嗎
牛蛙是蛙的一種,體長約20厘米,原產於北美洲洛基山脈西部,是蛙類中僅次於非洲林溪蛙的大型食用蛙。牛蛙的眼球外突,分上下兩部分,下眼皮上有一個可褶皺的瞬膜,可將眼閉合。牛蛙的四肢粗壯,前肢短,無蹼。雄性個體第一趾內側有一明顯的灰色瘤狀突起,後肢較大,趾間有蹼。牛蛙的膚色隨著生活環境而多變。
雄性牛蛙有聲囊,鳴叫聲特別響亮,遠遠地聽像是牛叫,“牛蛙”也因此而得名。
牛蛙吃蛇雖然不常見,但是這也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牛蛙的個頭比較大,性情凶猛。在野外,雄蛙占據池塘或水田作為自己的地盤,如有另外一隻牛蛙進入它的領域,它就會向入侵者發起進攻,直到把它趕出去為止。牛蛙以昆蟲、小魚、小蛙、螺類為食,有時候,偶爾也會在小水蛇不注意的時候,張開大嘴,把小水蛇的頭部咬住,再慢慢地往肚子裏吞。
小資料 蛙和蟾蜍是親兄弟嗎
蛙的皮膚比蟾蜍的皮膚更加光滑,腿更長。蟾蜍的皮膚有疣狀突起,看起來疙疙瘩瘩的。大多數的蛙生活在水中或是靠近水的地方。蛙可以用長著蹼的腳在水中遊動,蟾蜍則更喜歡陸地生活。
■ 螃蟹為什麼要橫行
大多數動物都是向前走的,而螃蟹卻是有名的“橫行將軍”,它為什麼不向前爬呢?原來是因為它的身體結構決定了它的爬行的方向。
螃蟹是節肢動物,它身體的表麵有一層硬硬的甲殼,頭部和胸部連在一起,腹部是扁平形的,叫“蟹臍”。螃蟹的兩側對稱地長著1對螯足和4對步足。螯足分別向頭部靠攏,是捕捉食物的工具和攻擊敵人的武器,步足分別向左右兩側伸出,是用來爬行的或在水裏遊動的。
螃蟹的每條步足都有關節,和其他節肢動物不同的是,它的關節隻能上下方向活動,而不能前後轉動。它在爬行時,由一側的步足足尖抓住地麵,另一側足尖向外伸直,把身體推送向側麵移動。由於步足的長短不一樣,所以螃蟹雖然是橫行,爬的也不是一條直線,但它這種爬行的姿態卻是在動物界裏獨一無二的。
小資料 “眼觀六路”的螃蟹
螃蟹長著一雙非常特殊的眼睛——柄眼。顧名思義,它們的眼睛是長在柄上的,柄的基部有可以靈活運轉的關節,使得這一長形的柄既可以豎起,又可以倒下。豎起時,可以眼觀六路,倒下時,甚至可以連柄一起藏在眼窩中,毫不礙事。
■ 為何蒸煮過的蝦和蟹是紅色的
許多動物身上的顏色可以保護自己,生活在水中的蝦和蟹也不例外。我們經常看到的青蝦和青蟹,它們的血液其實是無色的,但由於甲殼下的真皮層中有一種叫蝦青素的東西,在環境和光線的影響下擴散開後,蝦和蟹看起來就略帶透明的青色了。
當蝦和蟹經過蒸煮後,體內的蝦青素就會分解,而它們體內還有一種蝦紅素卻不怕高溫,會在整個身體中擴散並沉澱,所以蝦和蟹煮熟後就會成紅色的了。不過,在蝦和蟹的真皮層中,蝦紅素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因此蝦和蟹煮熟後,並不是通體紅彤彤的,蝦紅素分布的多少決定著顏色的分布。由於螃蟹的腹部根本沒有蝦紅素,所以無論蒸煮多少次,永遠都不可能變成紅色哦!
我們去市場上買活蝦時,可以利用蝦身上的色素規律,識別哪種是新鮮的蝦。如果蝦放置時間長,頭部和背部會變成淺淺的紅色,那肯定就不是新鮮的蝦了。
小資料 龍蝦怎樣覓食
龍蝦軀體粗大而雄壯,身披堅硬並且紅光閃閃的“盔甲”。在它們的頭胸甲和長長的第二對觸角表麵,長有許多粗短而嚇人的尖刺。它們還有五對斑斕絢麗的長足以及同樣顯眼的兩條直伸向前的長觸角,它們邁著步足在海底爬行時,真有些像傳說中的海底龍王!
■ 蝦皮是蝦的皮嗎
很多人都以為蝦皮就是蝦的皮,事實上,蝦皮是一種小蝦,它的真名叫做毛蝦,是我國沿海的特產。這種蝦長得扁扁的,長約3~4厘米,有一對紅色的觸角,比身體長3倍,肉少而皮薄,所以,把它們叫做蝦皮。
毛蝦是不能新鮮保存的,它隻能被曬幹或者煮熟曬幹來保存,我們平常吃的蝦醬和蝦油都是用毛蝦加工而成的。春季捕撈出來的毛蝦可以製成蝦米,但是剝落下來的殘渣不可以食用,隻可以用來作肥料。
磷蝦的身體一般都比較透明,不會爬行,但是遊泳的速度很快,由於它身上會發出點點磷光,所以叫做磷蝦。磷蝦一般比較小,隻有1~2厘米,生活在南極的磷蝦比較大,有4~5厘米長。在磷蝦的兩個眼柄下麵和胸足的基部,都有一個球形的發光器,發光器中央有能夠發光的細胞。
小資料 龍蝦怎樣覓食
龍蝦喜歡住在海底穴中,白天常潛伏在岩礁的縫隙裏或珊瑚、海藻中,夜晚出來覓食,吃飽後返回穴中。它性情凶猛,雜食,但喜歡吃美味的小魚類。它總是先隱藏起來,一旦小魚遊過,就立即撲上去,美美地飽餐一頓。
■ 為何鱉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水產品
鱉,又叫做甲魚、團魚等,是爬行綱鱉科類動物,它身體邊緣有厚實的裙邊。鱉的營養價值非常高,比同類水產品和肉食品要高出許多,特別是蛋白質的含量比一般的魚類還要高。
經過專家的分析,每100克鱉肉和裙邊中含有蛋白質達17克,脂肪1克,碳水化合物1.6克,鈣107毫克,磷135毫克,還有其他硫胺素、核黃素、尼可酸等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素和氨基酸。尤其以組氨酸含量最高,含有糖類,裙邊中還富有角質,所以,鱉肉吃起來比較鮮美。鱉不僅可以食用,而且它的甲、血、肉、脂肪、膽、卵都可以入藥,具有滋陰除熱、益腎、健骨的功效。所以說,鱉不僅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水產品,而且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鱉雖然沒有烏龜那樣堅硬的外殼,但是它有一副利牙。人們說,如果被鱉咬住,非得等到打雷,它才會鬆口,其實隻要把它放到水裏,它就會鬆口。
小資料 雌海龜是最不稱職的母親嗎
雌海龜通常將卵埋在沙灘上或者泥土中的洞穴裏,大約經過49~60天,幼海龜便會用吻端一個角質敲破卵殼出世。幼海龜一經孵化,便能獨立生活。但是隻有少數的幼海龜能順利長到成年,它們在通往海洋的路上很多成為螃蟹、海鳥等天敵的食物。
■ 烏龜真的可以萬年長壽嗎
烏龜的四肢和頭部的骨頭特別軟,當它緊張或遇到危險時,它的頭和四肢都會縮到堅硬的殼裏,把自己保護起來,同時,烏龜身上有很好的保護色。
烏龜應該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動物了,科學家認為這與它們性情懶惰、行動緩慢、新陳代謝水平低有關。龜的心髒機能很特別,從活的龜體內取出的心髒有的竟然可以連續跳動兩天。另外,龜長壽無疑還與它們的生理機能密切相關。
另外,根據動物學家和養龜專家的觀察和研究,發現以植物為生的龜類的壽命,一般要比吃肉和雜食的龜類的壽命來得長。龜的長壽與它的呼吸方式也有關係。龜沒有肋間肌,呼吸時,必須用口腔下方一上一下地運動,才能將空氣吸入口腔,並壓送至肺部。在呼吸的同時,頭、足一伸一縮,肺也就一張一吸,這種特殊的呼吸動作,也是龜得以長壽的原因。
烏龜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象征著長壽,難道烏龜真能長壽到活上千年、上萬年嗎?其實不然,一般壽命最長的龜大概可以活到300歲。
小資料 最美麗的海龜是什麼
最美麗的海龜要數玳瑁了,玳瑁的背甲十分美麗,呈棕紅色而且有黃色花斑,盾片都呈覆瓦狀排列,背甲在日光下閃現湖泊樣光輝,瑰麗可愛。它們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洋,經常出沒於珊瑚礁中。
■ 為什麼鱷魚會流眼淚
鱷魚其實並不是魚,而是既可以在水裏生活又可以在陸地生活的兩棲類動物。鱷魚吃水中的昆蟲、甲殼類、魚類、蛙類、蛇類,有時也吃小獸類。非常讓人不解的是,鱷魚在吃小動物的時候,眼睛裏會流出液體。其實這種液體不是眼淚,而是鱷魚在利用淚腺排出多餘的鹽分,使身體內的鹽分達到均衡。由於它的淚腺長在眼睛的周圍,人們就以為它在流淚,所以,人們常常用鱷魚的眼淚來形容假慈悲。
鱷魚多數分布在熱帶地區,獨有揚子鱷生活在我國。揚子鱷一般以魚、蝦、蚌、蛙和小鳥等為食。鱷魚在陸地上爬行的時候,能夠睜著眼睛尋找食物;當鱷魚潛入水中的時候,同樣也是睜著眼睛尋找食物。原來鱷魚除了有上下眼皮以外,還有透明的“第三眼皮”。當它在陸地爬行的時候,這個眼皮就自動收上去,當進入水中的時候就把這個眼皮放下來。
小資料 為什麼鱷魚要定期換牙
鱷魚的牙齒是它的“武器”,保持牙齒的鋒利對鱷魚很重要。許多動物的牙齒在長成後不會更換,終其一生。而鱷魚卻不同,它們的舊牙會定期脫落長出新牙。小牙在老牙下方發育,到長成的時候,就把老牙擠出去,成為新牙。
■ 為什麼蛤、蚌裏會長珍珠
海裏的蛤、蚌是珍珠誕生的搖籃,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蛤、蚌裏麵都有珍珠,隻有寄生蟲寄生或有外物侵入體內的蛤、蚌,才會產生珍珠。蛤和蚌體外都有兩片硬殼,兩片硬殼的內壁上,都長著一片柔軟的膜。這兩片膜像外套一樣包裹著蛤、蚌柔軟的身體,所以叫外套膜,貝殼就是由外套膜所分泌的物質形成的。當寄生蟲鑽進蛤、蚌堅硬的貝殼內時,蛤、蚌為了保護自己,它的外套膜就快速分泌珍珠質,將這個寄生蟲包住,時間久了,就形成了珍珠。
有時候,一些沙子掉進蛤、蚌裏麵,蛤、蚌無法將它們排出去,受了刺激的外套膜分泌出珍珠質來逐層包住它們,久而久之,就形成珍珠了。珍珠貝或蚌的貝殼的最裏層閃爍著珍珠般的光彩,是最美麗最富有光澤的珍珠層,它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珍珠質構成的。人們知道了珍珠的形成原理以後,就可以進行人工培植珍珠了。
小資料 扇貝的身體結構
扇貝是一種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個海域的貝殼,以熱帶海洋中的種類最為豐富。它的身體由三個主體組成:中間主體,被稱為內髒囊,被石灰質的貝殼所覆蓋;從內髒隆起伸出感覺和攝食的部分是頭部;與運動相關的部分是肉足。
■ 為何沒有看見金魚閉起眼睛睡覺
金魚是由野生的魚類培養出來的,它的祖先是鯽魚。在古代,有人看見長得比較好看的魚類,就把它單獨養起來,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培育和選擇,就有了最早的金魚。魚類是有眼睛的,特別是可愛的金魚,它那鼓鼓的大眼睛非常漂亮。養過金魚的人都會發現,金魚的眼睛從來都沒有閉上過,那麼,金魚從來都不睡覺嗎?
其實,動物和人類一樣,都是需要睡覺的,金魚也不例外。由於金魚的眼睛外麵沒有眼瞼,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眼皮,所以,它就無法閉上眼睛了。不光是金魚,所有的魚類都是沒有眼瞼的。當你發現金魚臥在水底,一動不動的時候,它或許就是睡著了。在魚兒睡著的時候,隻有它的腮蓋一閉一合。金魚有各種各樣的睡覺方法,如果你在夜晚發現,金魚躲到魚缸內的小假山、水草裏等暗處一動不動了,這就說明金魚已經睡覺了。
小資料 為什麼魚要長鱗
魚的身體很柔軟,魚鱗其實是魚皮膚的一部分。如果沒有魚鱗,水會不斷地滲入淡水魚的體內,而海水魚身體內的水分又會跑出來,魚就活不下去了。刮掉魚鱗,就等於剝掉了魚的皮膚,魚就會死掉。
■ 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青蛙小的時候叫蝌蚪,長大之後才叫青蛙。那麼,從小蝌蚪到青蛙,它經曆了怎樣的變化呢?眾所周知,青蛙是兩棲類動物,它既能在水裏生活,又能到陸地上生活。
青蛙的卵一般產在水裏,經過4~5天之後,小蝌蚪就孵出來了。小蝌蚪很像魚,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在水裏遊來遊去;緊接著就慢慢地長出後腿,然後再長出前腿,尾巴也隨著逐漸變短;當它的尾巴消失的時候,就徹底變成了幼蛙,幼蛙長大以後就是青蛙了。小蝌蚪是用鰓呼吸的,青蛙是用肺呼吸的。從小蝌蚪到幼蛙大概需要兩個月的時間,從幼蛙到青蛙大約需要三年的時間。
世界上最大的蛙是非洲喀麥隆的巨蛙,它的身體有30厘米長。世界上最小的蛙是生活在古巴的矮蛙,整個身子不過1厘米,大概和人的小指甲蓋一樣大小。
小資料 為什麼說角蛙是蛙中的“魔鬼”
角蛙頭部有角狀突起,外形猙獰可怕,性情粗暴,具有攻擊性,它是蛙中的“魔鬼”,許多性情溫和的蛙通常是它們的口中之食。角蛙天生一張大嘴巴,甚至連老鼠也能整隻吞下。對它們來說,三兩口將同類吞進肚中是極為輕而易舉的事。
■ 青蛙是怎麼捉害蟲的
青蛙喜歡生活在潮濕的地方,因為那裏害蟲最多。青蛙的舌頭前端是固定的,後端能自由翻轉。當昆蟲在青蛙身邊活動時,青蛙就會迅速跳起來,把舌頭翻出來,依靠舌頭上分泌出來的黏液,把蟲子粘住,然後,舌頭返回口腔,把食物吞入口中。如果昆蟲正飛向它時,它會靜止不動,等昆蟲飛近時,再翻出舌頭把蟲子吃掉。
但是,如果青蛙旁邊躺著一隻死蟲子,青蛙卻不會去吃的,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青蛙的眼球不會調節,它對活的東西敏感,但對不動的東西卻很難發覺,所以即使它在青蛙麵前,青蛙也發覺不了,更別說去吃了。
青蛙是捕捉害蟲的高手,是綠色田園的衛士。它每天捕食大量的蚊子、蒼蠅和危害農作物的金花蟲、螟蟲、螻蛄等,據統計,每隻青蛙一年可以消滅1萬多隻害蟲。所以,我們要保護青蛙,把它當成我們的好朋友。
小資料 為什麼青蛙吞食時要眨眼
青蛙捕捉到食物後未經咀嚼就吞下去,因此在喉嚨口就很難下咽,需要有一個向裏推的力量才能將食物咽下,而青蛙的眨眼就是這樣一種力量。因為當青蛙的眼肌收縮時,眼球能稍向口腔突起,產生壓力使口腔中的食物下咽。因此,青蛙吞食時要眨眼。
■ 癩蛤蟆身上為什麼長疙瘩
癩蛤蟆學名蟾蜍,它晝伏夜出,動作遲緩,性情溫和,是青蛙的近親。它的嘴巴又寬又大,和青蛙一樣善於捕捉害蟲。但是它身上長著難看的疙瘩,讓人們感到惡心。其實,它長成這樣子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當它趴在地上時,它皮膚的顏色與泥土的顏色很相近,這樣就可以使它避免被敵害發現。
癩蛤蟆身上的疙瘩能分泌黏液,保持皮膚的濕潤;有的疙瘩還能分泌乳白色的漿液,這種漿液是有毒的,是它攻擊敵害的武器。在癩蛤蟆的耳後有一個腺體分泌蟾酥,蟾酥可加工成中藥,具有止血、鎮痛、強心、解毒的功效。
癩蛤蟆雖然長得難看,但它對人類幫助很大,它曾經還是熱帶作物的救命恩人呢。19世紀,西印度群島的熱帶作物被害蟲侵襲,人們將身長達15厘米的大蟾蜍運到那裏,最後成功地將害蟲全部消滅掉。後來,人們還將這種大蟾蜍運到夏威夷、菲律賓、新幾內亞、澳大利亞等熱帶農作物生長地區,讓它們到那裏消滅害蟲。
小資料 為什麼癩蛤蟆愛爬不愛跳
跳躍需要有一條強有力的後腿,但是癩蛤蟆由於喜歡生活在潮濕的陸地上,遊泳的機會很少,後腿鍛煉的機會不多,前後腿的差別不大,所以癩蛤蟆愛爬不愛跳。
■ 為什麼鯉魚會跳水
“鯉魚跳龍門”,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進入了更高一層社會階層或地方。其實,鯉魚真的很喜歡跳躍,有的甚至能跳出水麵一米多高呢!
人們發現,鯉魚跳水是周圍環境的變化引起的。當有敵人突然襲擊,或者前麵路途中遇到障礙時,鯉魚就會跳躍起來。有時候,鯉魚為了迅速捕捉到食物或者受到突然的恐嚇,也會跳出水麵。
有一種叫做“跳白”的捕魚方法,就是在小船底部塗上白色,在船上點一盞燈,燈光照在水麵上。白色的船底就像鏡子一樣能反射光線,把燈光反射到水底,水下的魚兒就會由於受到驚嚇而跳到船上。另外,魚如果到了快生殖的時候,身體裏會產生一些能刺激神經的東西,由於這種生理上的變化,魚兒也特別喜歡跳躍。還有人發現鯉魚一般喜歡在黃昏的時候跳躍,因為它們生性比較活潑。
小資料 為什麼魚會有腥味
魚都有腥味,這是怎麼回事?原來,魚的皮膚裏有一種黏液腺,黏液腺分泌出的黏液裏有一種有腥味的東西,叫甲胺,甲胺很容易揮發到空氣裏,於是,人們就聞到了魚的腥味。
■ 河馬為什麼常潛在水裏
河馬生活在非洲水草繁茂的河流湖沼中。它白天總泡在水裏吃水草,它的食量很大,每天能吃大概60千克的食物。如果水中的食物不夠吃,晚上它就會跑到岸上來吃草,或者偷吃一些農作物,但它睡覺時是在岸上。
白天河馬常潛在水裏,因為它四肢短,腦袋又太大,如果長時間在陸地上行走,四肢難以支撐巨大的身軀,沉重的頭顱又帶來很大的不便,而河水的浮力卻可以使它減輕一些重量,在水裏也涼快些。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河馬的皮膚要經常保持濕潤,以免幹裂,所以河馬不得不泡水了。當河馬上岸時,皮膚會分泌一種紅色的液體來潤滑皮膚,可別以為河馬是在流血哦!
同時,河馬喜歡泡在泥漿裏,讓身體布滿泥巴,這是為了避開蚊子、蒼蠅、跳蚤和虱子的叮咬。
小資料 河馬身上真帶有“水下發報機”嗎
河馬潛入水中時,閥門一樣的肌肉組織會自動封閉它們的耳孔和鼻孔,但這並不影響它們在水下的聽力和向同伴發出信號。被封閉的氣孔中,能發出隻有河馬們聽得懂的“嗡嗡”聲和“嘀嗒嘀嗒”聲。
■ 哪些魚會放電
世界上會發電的魚約有500多種,電鰩是最早被發現的。電鰩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熱帶海域,在我國的東南沿海也有分布。
電鰩的身體扁平,光滑無鱗,頭和胸部連在一起,尾部呈粗棒狀,像團扇,背麵前方的中央有一對小眼睛,腹麵有一個橫裂狀的小口,口的兩邊各有5個腮孔,體長可達2米。
電鰩是怎麼發電的呢?科學家們發現,在電鰩的頭胸部的腹麵兩側,各有一個腎髒形、蜂窩狀的發電器官。這兩個發電器,是由許多肌肉纖維組織的電板重疊而成的六角形柱狀管,每個發電器中大約有600個這樣的柱狀管。當電鰩的大腦神經受到刺激的時候,這兩個發電器就能把神經能變為電能,放出70~80伏電壓的電來,將小魚、小蝦及其他小動物擊昏吃掉。
電鰻能發出800伏的電壓,是發電魚的冠軍。此外,電鯰也會發電。
小資料 鰩類的尾刺有什麼用
鰩類的尾鰭已經退化成一條長鞭狀的尾巴,有的種類上麵還長有一個堅硬的帶倒鉤的刺,這根刺用於刺死獵物和防禦敵人。它們能夠靈活迅速地使用這個武器,快速彈起尾部,即使是前方的動物也會被刺到。有些種類的尾刺還有劇毒,它們就可以通過尾刺將毒液注入入侵者的身體。
■ 海洋裏哪種動物最凶猛
鯊魚有250多種,是海洋魚類最為恐怖的“惡魔”,它生性殘忍,以食魚為主,也吃海豚、海豹和企鵝,但大多數鯊魚並不襲擊人類。隻有大白鯊、藍鯊、虎頭鯊吃人。最可怕的是大白鯊,它有12米長,吃人對它來說是很平常的事情,甚至連巨大的海象,它也能一口吞下。
鯊魚形體扁長,前寬後窄,呈流線型,尾巴豎立,皮膚堅實,生有斑點和花紋。鯊魚的嘴巴大得出奇,有三角形牙齒,從前至後依次排列,牙齒邊上還長著細小的鋸齒,鋒利異常,能把任何生物咬碎。鯊魚在撕咬獵物時,一些尖銳的牙齒會脫落,這是因為這些牙齒不是長在頜內,而是長在皮膚裏的。舊的牙齒脫落了,又會有新的牙齒來替代。有些鯊魚在一生中要脫落、更換3萬多顆牙齒。
小資料 為什麼說鯊魚是“海洋清潔工”
鯊魚號稱“海中之狼”,噬肉成性,但主要捕食海洋中衰老和患病的魚類。所以,海洋中不能沒有鯊魚,正是鯊魚這種特殊的“海洋清潔工”吞食了那些染病的魚,才保證了海洋的“健康”與大海的生機。
■ 為何魚在冰冷的水裏不怕冷
魚是變溫動物,它的體溫隨著周圍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夏天水溫升高時,魚的體溫會隨著水溫升高;冬天時,體溫也隨著水溫降下來,所以它們感覺不到冷。
但是據魚類生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一般魚類在-1℃就凍成“冰棒”,無法生存了,但是我們冬天所見的河水結冰隻是在水的表麵,冰層下麵的水溫一般在4℃左右,所以魚不會凍成“冰棒”。
世界上最不怕冷的魚,是南極的鱈魚。南極鱈魚生活在南大洋比較寒冷的海域,它體長40厘米左右,體型短粗,呈銀灰色,略帶黑褐色斑點,頭大,嘴圓,唇厚,血液為灰白色,沒有血紅蛋白。但它的血液中有一種特殊的生物化學物質,叫做抗凍蛋白,就是這種抗凍蛋白的作用,能夠讓它凍而不僵。
小資料 為什麼魚有淡水魚、海水魚之分
生活在海水中的魚,腮片中長有一種海水淡化裝置,它由“泌氯細胞”組成,能起到淡化海水的作用。另外,海魚的表皮膜、內腔膜和口腔膜等都是一種半滲透膜,這些膜就會淡化海水,僅留下淡水留在體內。而淡水魚卻沒有這些本領。
■ 養金魚為何先要養水
最早飼養金魚的國家是我國,這是我國的一種藝術特產,世界各國的金魚都是直接或間接由我國引種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水質都可以養金魚,養金魚需要先養水。
金魚需要大量的氧氣。為了使金魚獲得足夠的氧氣,水麵應該比較大,可以增加水的溶氧量,也便於水中的有害氣體散發到空氣中;同時還要保持水麵的清潔。養金魚的水還必須有一定量的浮遊生物,各種浮遊生物與金魚保持相對平衡。
金魚和魚一樣屬於變溫動物,所以對水溫的要求比較高,水溫低於12℃,金魚的代謝就會緩慢,生長基本停止;水溫如果高於30℃,金魚的活動和攝食也會受到影響。所以,需要經常用溫度計來測量水溫的高低。
家庭飼養金魚水體一般在幾升至1立方米,水質與水環境極易變化。在炎熱的夏、秋季節每天排汙1~2次,換水1~2次,每次換水量視水體大小為2/3~1/3,有條件的可裝小型增氧機或充氣機,或2~3天全部換水並洗刷魚缸一次。
小資料 為什麼魚要大量產卵
魚之所以要產出數量很多的卵,是因為單個魚卵成活到成年的機會非常小。大多數魚產下幾萬個卵之後,便對其無能為力了,因為許多卵在孵化以前就會被吃掉。那些像海馬、刺魚之類能夠給予後代某種形式的照料的魚,產卵的數目就相對要少些。
■ 魚死了為什麼肚皮朝天
在大多數魚的身體內,有一種調節身體比重的器官,那就是鰾。魚鰾的作用是通過貯存氣體的多少,能使魚停在不同的水層裏。我們平時都見過不會遊泳的動物到了水中會沉底,可是魚一動不動時,也能穩穩當當地停留在某一水層,不會沉下去,這就是魚鰾的作用。魚鰾內氣體的量是可以調節的。若要減少氣體量,鰾內的氣體就會通過鰾管、食管從口腔放出,或被流經鰾的血液吸收帶走;若要增加氣體量,流經鰾的血液就放出氧,補充到鰾內。同時,鰾可以在不同的深度放氣或者吸氣來調節身體比重,讓自己和周圍的水的比重一樣,因此魚可以輕鬆地停留在水中。
魚死掉以後,鰾充滿氣體,失去調節能力,身體比重減輕。鱗脊部大都是脊椎骨和肌肉較多的地方,比重較大,而腹部則多為內部器官,空腔大,比重小,因此魚死掉後,比重小的腹部就大多朝上了。
小資料 魚如何遊動
大多數魚都是通過向兩邊搖擺身體,靠肌肉收縮產生向前的衝力來遊動,魚鰭能使魚遊動時在水中保持直線並穩定方向。每個魚鰭都有特定的用途,成對的胸鰭和腹鰭控製魚的俯仰角度,成單的背鰭和臀鰭能夠使魚的身體保持直立,尾鰭則更像船中的舵。
■ 現在的類人猿有可能變成人嗎
靈長類動物是所有哺乳動物中進化程度最高的動物,包括長臂猿、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它們通常都是十分靈活的爬樹能手,長著長長的四肢和靈活的手指、腳趾;大腦袋上長著寬寬的、超前的眼睛。古猿是它們和人類共同的祖先,所以它們在血緣和外形與人類都很接近。那麼,現在的類人猿可能再進化成人嗎?
據科學家研究發現,幾百萬年前,古猿由於物競天擇的壓力和基因突變,分別進化為現在的人類和類人猿兩種物種。人類的進化是漫長的,從直立行走,到手和腳的分工,再到語言和文字的出現,然後是大腦的發展,最後才逐漸形成了現代人。
現在的類人猿還生活在大森林裏,過著小家庭的生活,因為沒有社會生活就無法進行交流,更無法產生語言和文字,所以它們的這種生存方式,決定了它們不可能進化成人類。
小資料 為什麼大猩猩愛捶打胸脯
大猩猩經常會做這樣的動作:雙手拚命捶打自己的胸脯,還“呼哧呼哧”地喘大氣。人們見到這幅可怕的模樣,往往會被嚇壞。其實,這是大猩猩在向對手顯示勇猛。如果你不去惹它,它絕不會主動攻擊你的。
■ 猴和猿的不同之處在哪裏
我們經常把猴和猿均稱為猿猴,其實猿和猴有很大的區別。猴有尾巴,猿沒有;猴的後腳比前腳長,猿則相反;猴子走路時前腳掌著地,猿則是以指節著地或雙手高舉;猴的臉上有頰囊,采食時可以將食物暫時存在頰囊中,猿的臉上則沒有;猴小臂的毛是往手掌方向順著長的,而猿則是向外橫著長的。
長臂猿和猩猩屬於猿,長臂猿動作特別敏捷,它能利用雙臂的交替擺動,在樹上躍起數十米,速度非常快,它甚至可以在空中抓住飛鳥。
我們經常看到猴子之間經常互相抓搔身子,其實是在抓對方身上的鹽粒。猴子平常吃的食物裏含鹽很少,身上出汗的汗水蒸發後,鹽分便同皮膚和毛根上的汙垢一起結合成鹽粒,當猴子覺得鹽分不足時,就在對方身上找小鹽粒吃,看起來好像是在給同伴捉虱子一樣。
小資料 為什麼說黑猩猩是最聰明的動物
黑猩猩在所有動物中,身體構造同人類最接近。而且黑猩猩的大腦半球比較發達,表麵上的褶皺也比較多。馴養的黑猩猩可以學會做簡單的動作,如用餐具進食,用鏟子挖土,甚至會坐上兒童用的三輪自行車騎幾圈,因此說,黑猩猩是動物界中最聰明的動物。
■ 猴王是怎麼選出來的
猴子是群居動物,不管在自然界還是動物園中,猴子都是幾十隻甚至幾百隻地集群活動,而在一個猴群裏,肯定有一隻身強體壯的公猴擔任“猴王”。
在猴群中,除了猴王就是母猴和幼猴。因為小公猴長大後,就會被逐出猴群過流浪的生活,直到完全長大。成年的公猴如果認為自己身強體壯,就可以回來挑戰猴王,如果勝利,它就是新任的猴王,而老猴王則被逐出猴群。
猴王為了顯示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喜歡占領最高點,獨坐在猴山頂峰,然後高高翹起彎成“S”形的尾巴,顯得威風凜凜。
猴王的權利很大,可以優先挑食,獨自享有交配權利。如果有猴子不服從管製,就會遭到猴王的嚴厲訓斥。猴王同時也要保護眾猴的安全和部落的領土。流浪在外的野公猴到了交配的季節,常常到猴群中尋找交配的機會,這時,猴王就要帶領眾猴抵製來犯者,但絕不會將來犯的同胞置於死地。
小資料 猴子的屁股為什麼是紅的
有人說猴子的紅屁股是被火燒的,所以屁股就變紅了。其實不是這樣,因為猴子經常坐著,屁股上的毛就被磨掉了,露出了皮膚。猴子屁股上的血管特別豐富,這樣一來就露出了血液的顏色,所以猴子的屁股就成了紅色的了。
■ 冬天昆蟲都上哪兒去了
蝴蝶等蛾類大部分是以繭的形式在地下過冬,土壤成了它們冬眠的溫床,隻要不受到冬耕翻地的破壞、禽畜的刨食,就可安全過冬。玉米螟、高梁條螟、粟灰螟以及多種危害水稻的鑽心蟲都以幼蟲的形式過冬,它們鑽到稻稈深處或根莖中,在越冬前盡量延長“隧道”的深度,並用啃下來的碎屑將隧道周圍填滿,又在隧道進口處吐絲結上一層薄網,既安全又保暖。蝗蟲、蟋蟀、蚜蟲、粉虱等以卵的形式過冬,成蟲找到合適的地方,把卵產到那裏,安全過冬。蚊、蠅大部分是以成蟲過冬,每年氣溫逐漸下降、冬季臨近時,它們就會鑽到石洞、菜窖、畜舍等陰暗擋風的角落裏躲藏起來過冬。
昆蟲不管以哪種方式過冬,都要提前做好準備,首先是儲存食物,其次要把體內的水分排出,防止結冰,最重要的是要找個隱蔽溫暖的地方。
小資料 世界上還有三葉蟲嗎
大約5億年前,三葉蟲非常普遍,目前已發現的化石就有4000多種,但三葉蟲現在已經絕跡了,所以隻能通過化石來了解它。大多數三葉蟲有5厘米長,但有一些能達到1米以上。它橢圓形的軀體和許多相通的環節表明了節肢動物的結構。
■ 昆蟲為什麼隻會走彎路
昆蟲的共同特征是有6條腿,1對觸角,身體分成頭部、胸部和腹部,常見的昆蟲有蝗蟲、蟬、蜻蜓、蜜蜂、蝴蝶。不管昆蟲中的哪種在地上爬行時都是呈“z”形的。那麼昆蟲為什麼不會走直線呢?
原來,昆蟲的兩側各長3條腿,前足最短,中足其次,後足最長。它在行走時,既不能6足同行,也不能同側的3足同時邁進。它隻好把右前足、左中足和右後足分為一組,剩下的左前足、右中足和左後足分為一組。爬行時,一組的前足先伸出,後足使勁把身體向前推,由於前後足的長短不一,身體就被推向偏離直線的一側,另一組的前足再抬起時,身體又被推向另一側,就這樣,昆蟲左歪一下,右歪一下,呈“z”形向前爬行著。
小資料 蜘蛛是昆蟲嗎
蜘蛛沒有翅也沒有觸須,但是人們有時候會把蜘蛛頭前部一對細軟的須肢當成觸須。蜘蛛的身體通常分成兩個主要部分:組合頭胸和腹部,兩部分由一個細腰連接起來。所有蜘蛛都有一對有毒的鼇肢,用來殺死獵物。這些特征與昆蟲不一致,因此它不屬於昆蟲類。
■ 為什麼蝗蟲喜歡成群結隊
蝗蟲行動時都是成群結隊,蝗群從莊稼地走後,一大片莊稼轉眼間就一片狼藉。在我國過去兩千多年的曆史中,記載有八百多次大的蝗災,使六七百萬農民流離失所,四處逃荒。
蝗蟲為什麼要組成大部隊來襲擊莊稼地呢?這與它們的產卵習慣和生理習慣有關。蝗蟲產卵時,對產卵場地和溫度要求較高,因此,合適的產卵地比較少,所以,它們很可能都集中到一個小地方產卵。由於地方小,卵孵化時整齊統一,以至蝗蟲的幼蟲一出生就形成了互相靠攏、互相跟隨的群居習性。
其次,蝗蟲生存需要較高的體溫,必須互相緊緊依偎才能維持體溫。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蝗蟲成群結隊行動時,不易受到鳥類等敵人的攻擊。蝗蟲在飛行時,地麵上的蝗蟲能夠感應到,並群起響應。所以,我們看到的蝗蟲隊伍都特別大。
小資料 蝗蟲是怎樣由卵到成蟲的
雌蝗蟲在植物上或土壤裏產卵,卵呈長袋形,包含30~100個卵粒,每個卵粒外有一層保暖、保濕的膠狀物質,已經孵化出的幼蟲叫“蝻”,形狀和成蟲很像,隻是沒有翅膀,經過5~8次蛻皮後,幼蟲就變成了成蟲,它們的體形、體色都會與其生存環境相適應。
■ 蝴蝶翅膀上的奇妙圖案有何作用
蝴蝶的身體和翅膀上生長著扁平的鱗狀毛,白天出來活動,喜歡吃花粉、花蜜,而蝴蝶的幼蟲會危害樹木與莊稼。
常見的蝴蝶翅膀左右結構是對稱的,而且翅膀上的圖紋與顏色也是左右對稱的。蝴蝶翅膀上的這些圖案不僅可以起到蒙蔽敵人的作用,而且在靜止不動時也可以起到恐嚇作用,避免自己成為天敵的腹中食物。
蝴蝶的翅膀顏色絢麗多彩,人們往往把它們視為觀賞昆蟲。我國大部分地區處於亞熱帶,蝴蝶種類相當豐富。
蝴蝶的美完全在於它們的翅膀。蝶類的翅膀均長有細小的鱗片,這些鱗片像房上的瓦片一樣層層排列。隨著鱗片的不同排列,每隻蝴蝶的翅膀會呈現出不同的色澤與花紋。鱗片表麵含有油脂,使雨水無法滲透,所以在雨天,我們也會看見蝴蝶翩翩起舞。
小資料 蝴蝶也會“逃婚”麼
蝴蝶根據散發出來的性激素來辨認異性,並在空中展露舞姿向對方示愛。若不想交尾的雌蝶同時被幾隻雄蝶追逐求愛、緊逼和繞圈飛舞時,雌蝶會突然挾翅而下,急速降落,使雄蝶如墜迷途,雌蝶則趁機逃脫。這就是雌蝶有趣的“逃婚”。
■ 飛蛾為什麼要撲火
科學家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實驗,終於揭開了飛蛾“撲火”之謎。科學家發現飛蛾在夜間飛行時,是依靠月光來判定方向的。飛蛾總是讓月光從一個方向投射到自己的眼睛裏,這樣在逃避天敵的追逐,或者繞過障礙物轉彎以後,隻要再轉,月光仍將從原先的方向射來,它依舊能找到方向。這是飛蛾的“天文導航”係統。
飛行中的飛蛾看到火光,錯認為是月光,因此,它就利用這個假月光來辨別方向。火光距離飛蛾很近,飛蛾本能地讓自己與光源保持著固定的角度,於是隻能繞著火光打轉。由於它的兩隻眼睛離光源的遠近不同,一隻眼睛比另一隻眼睛感受到的光線強,於是它們不停地拐向光線更強的方向。這樣,它們總是繞著圈子,逐漸接近火源,最後造成飛蛾撲火的現象發生。
小資料 城市裏飛蛾的顏色為什麼很暗
顏色和有斑點的圖案可以使飛蛾與自然界中的樹葉或者樹幹等物體混為一體,這可以使飛蛾避免被鳥類和爬行動物所捕食。在城市裏,為了能更好地與周圍煙霧重重的環境相適應,飛蛾的顏色已經逐漸變暗。
■ 蜜蜂怎樣將消息告訴同伴
蜜蜂沒有聽覺器官,同伴之所以能夠找到花叢的位置,其秘密就是蜜蜂的特殊動作,昆蟲學家把蜜蜂這些有含義的動作稱之為“蜂舞”。
1923年,奧地利昆蟲學家希博士在實驗中發現,蜜蜂在蜂巢上方轉圓圈這種動作是告訴同伴蜜源離蜂巢很近,一般在45米之內。另一種動作叫做搖擺舞,蜜蜂先轉半個小圈,急轉回身又從原地向另一個方向轉半個小圈,舞步為“0”字形旋轉,同時不斷搖動腰部。這種動作表示蜜源不在近處,大約為90~5000米範圍之間,具體距離與舞蹈的圈數有關,它們的舞蹈語言非常準確,誤差極小。
蜜蜂還會利用太陽光的位置來確定方向,傳遞信息的蜜蜂通過太陽、蜜源、蜂巢等位置來定位。蜜蜂在跳舞時,頭朝太陽的方向,表示應向太陽的方向尋找蜂蜜;若是頭向下垂,背著太陽的方向,則表示蜜源與太陽的方向相反。在傳遞信息的蜜蜂跳舞時,會激發周圍的許多蜜蜂都隨著它一起起舞,由於舞蹈的隊伍不斷擴大,會使更多的蜜蜂得到蜜源的信息。
小資料 蜜蜂怎麼儲備食物
當蜜蜂降落在花朵上時,花粉就落在了身上。蜜蜂用中腿將花粉掃下來,堆放在後腿上的特殊部位。特殊部位上布滿了剛毛,花粉就保存在剛毛之間了。
■ 螢火蟲發光有什麼秘密
螢火蟲是鞘翅目螢總科的一科。它是一種頭被前胸覆蓋,腹端有發光器,能發光,體較扁而體壁柔軟的甲蟲,全世界已知約2000種,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螢火蟲夜間活動,卵、幼蟲和蛹往往也能發光,成蟲的發光有引誘異性的作用。幼蟲和成蟲均以蝸牛和小昆蟲為食,喜棲於潮濕溫暖、草木繁盛的地方。
螢火蟲的發光器官位於它的尾部,分別有發光層和反射層,它們由特殊的細胞組成。發光層呈黃白色,是一種叫熒光素的蛋白質發光物質。當螢火蟲呼吸時,這種熒光素和吸進的氧氣氧化合成熒光素酶,當螢火蟲呼吸時,氧氣和熒光素結合產生化學反應,就會發出光來。
螢火蟲發光是為了招引異性或向同伴傳遞信息,當遇到敵人時,它的光還可以發出緊急警報。
小資料 螢火蟲是怎樣求愛的
螢火蟲發出一閃一閃的光,這是交配季節雌雄之間的聯絡信號。它們有一套複雜的信號係統。雄蟲首先發出有節奏的閃光信號,傳遞求偶信息,雌蟲發出光信號回應,應答與呼應之間有格式固定和結構嚴密的間隔,在此期間,完成交配。
■ 蜻蜓為什麼用尾巴點水
蜻蜓的卵是在水裏孵化的,所以蜻蜓點水其實是在產卵。蜻蜓幼年時期生活在水裏長達一兩年,它的幼蟲有三對足,沒有翅膀。長大後的幼蟲爬出水麵,蛻皮後就變成了蜻蜓成蟲。
蜻蜓成蟲到了繁殖期要進行交配,我們常看到一對對蜻蜓,一前一後地拉著飛,那是它們在交配呢。交配中的雌蜻蜓用足抱住雄蜻蜓的腹部,並將身軀彎曲,使腹部的生殖器接收精子,交配後它們一前一後飛到水邊去“點水”,這就是蜻蜓在水中產卵的動作,這就是蜻蜓“咬”著尾巴舉行婚禮的全過程。在整個過程中,它們可以抱著飛行或停在枝葉上。
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為人類能做出重大的貢獻。首先,它的一生要吃掉很多蚊子;其次,它的身體結構給人類以重要啟迪,直升飛機的設計師們反複研究了蜻蜓的翅膀後,經過不斷改進,才使直升飛機的性能達到了完美的效果。
小資料 為什麼蜻蜓被譽為“出色的飛行家”
蜻蜓有兩對長而窄的膜質翅膀,在半透明的翅膀上布滿了網狀的脈絡。蜻蜓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被稱為昆蟲界的“飛行家“,其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40.23千米,衝刺飛行速度可達每秒40米,而且能持續飛行幾個小時。它們甚至能完成各種高難度的飛行動作。
■ 蟋蟀為什麼好鬥
好鬥是雄蟋蟀的天性。因為蟋蟀生性孤僻,一般情況下都是獨居一穴。如果兩隻雄蟋蟀相遇,它們必然會露出兩顆大牙一決高下;而一雄一雌相遇則會柔情蜜意,互表仰慕之情。
據記載,娛樂性的鬥蟋蟀始於唐朝,通常是在陶製的或瓷製的罐中進行。將兩隻雄蟋蟀放在罐中,一場激戰就開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鳴叫,在給自己加油鼓勁的同時滅對手的威風,然後就齜牙咧嘴地開始決鬥。頭頂,腳踢,卷動著長長的觸須,不停地旋轉身體,勇敢地撲殺。幾個回合之後,常常殺得牙掉腳斷還不肯罷休,直至決出勝負。
同時,蟋蟀有一對複眼,視力相當差,好多情況下它們在找食物的時候,完全是靠頭上的那兩隻長長的須子。鬥蟋蟀的人隻消將兩隻蟋蟀放在一起,然後用雞毛去撥弄它們的長須,它們就會以為是對方在打它。這樣它們就你來我往的打起來了,直到打到最後不能動為止。
小資料 蟋蟀是怎樣唱歌的
在夏天的夜晚,常能聽到蟋蟀在“唱歌”。蟋蟀不是用嘴巴“唱歌”,而是用翅膀“唱歌”。蟋蟀的左翅下麵長著一排細細的鋸齒,好像一把小刷子,它就用這把“小刷子”摩擦右翅上的鋸齒,發出清亮的聲音。
■ 雌螳螂為何要吃掉自己的配偶
螳螂和恐龍曾經生活在同一個年代,但是身體龐大的恐龍早已在地球上消失,而螳螂卻頑強地生存了下來。這是由於它的適應能力強、捕食範圍廣,特別是繁殖後代時雄螳螂“舍身喂妻”的生活習性造成的。
秋季是螳螂繁殖的季節,當兩隻螳螂交尾後,雌螳螂會用自己強大的前足將它“丈夫”的頭鉗住,然後張開口將它吃掉。雄螳螂在這一關鍵時刻並不反抗,而是為了雌螳螂肚子中的下一代考慮,將自己身體的營養送到雌螳螂的口中。因為在自然環境中,螳螂媽媽平常吃的小蟲子根本不夠自身對蛋白質的需要,為了產出健康的下一代,至少要吃四五隻雄螳螂才行。當螳螂媽媽產下卵後,自己也會精疲力竭而亡。所以,無論是雄螳螂還是雌螳螂都是為下一代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小資料 螳螂怎樣躲避天敵
每當螳螂受驚時,它們都會振翅發出沙沙的響聲,同時顯露鮮明的警戒色,而且,它們還會偽裝成綠葉、褐色枯葉、細枝、地衣、鮮花或螞蟻的模樣。它們經常呈現的那種翠綠色外衣與所處的環境恰好融為一體,而且總是習慣保持靜止不動的姿態,令外物很難發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