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義的。錯選、多選,該題不給分;少選且正確的給1分。(每題3分,共27分)
(25)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理念,反映了我們黨在把握執政規律、提高執政能力、完善執政方略、改進執政方式、鞏固執政基礎、完成執政使命等重大問題上有了更為自覺的認識,體現了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這說明()
A.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的認識也是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的。
B.認識對實踐活動有能動的反作用。
C.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是具體的曆史的。
D.人的活動具有主觀能動性。
(26)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社會保持了持續、快速、穩定發展,與此同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也日益顯露,突出地表現為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與經濟發展不協調,不同類型地區發展不協調,不同社會階層、群體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擴大,人民內部矛盾出現群體化、組織化、激烈化、甚至極端化傾向。能否妥善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事關全省現代化的全局,而建設和諧廣東,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戰略措施,意義重大而深遠。上述材料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A.一切從實際出發。
B.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C.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D.堅持用聯係的觀點看問題。
(27)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下列哪些措施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A.完善社會保障製度。
B.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C.堅持效率優先的原則。
D.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28)和諧社會應當是充滿活力、文明法治、穩定和諧和諒解寬容的社會,這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三者的全麵、協調發展,是和諧社會的重要表現,而一定程度的社會和諧發展,又為更高層次的和諧發展創造條件。上述材料()
A.堅持了聯係的觀點。
B.堅持了發展的觀點。
C.體現整體和部分相互影響。
D.否認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29)長期以來,廣東省人大堅持開門立法,敢為人先,剛性監督,依法治省,形成了黨的領導、人大主導、“一府兩院”發揮執法主體作用的“三位一體”的廣東“人大”特色,被人們稱為“廣東現象”,倍受社會關注。對這一“廣東現象”理解正確的是()
A.實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密切統一。
B.黨的領導、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和司法部門各司其職、互不幹涉。
C.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D.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隻有在黨的領導下,通過人民代表大會的形式才能實現,通過“一府兩院”才能落實。
(30)近年來,中國政治生活中出現了許多新現象:政務公開、開門立法、價格聽證會、專家谘詢製度、社會公示製度和聽證製度、決策責任製等,使政府的決策更加透明、公眾參與度大大提高。這說明()
A.國家政體反映國家性質。
B.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正在深入發展。
C.我們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D.我國政治文明建設開始符合中國國情。
(31)在中國建立和諧社會,關鍵是執政黨自身。首先是執政黨內部必須是和諧、團結的。黨內要和諧,必須發揚黨內民主,營造黨內發表不同意見和平等討論的環境,要建立健全黨內民主製度和監督製度,把全黨積極性調動到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上來。為此,我們必須()
A.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
B.堅持黨的民主集中製原則。
C.改變中國共產黨的性質。
D.民主執政、科學執政、依法執政。
(32)人民群眾是曆史的主體,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根本的力量。我們黨隻有堅持群眾路線,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才能動員最廣大人民的力量,最廣泛最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共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宏偉目標而不懈奮鬥。這就要求我們()
A.必須認真貫徹黨的宗旨。
B.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C.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D.把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我們根本的出發點。
(33)上述材料體現的哲學道理有()
A.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
B.堅持群眾觀點。
C.抓主要矛盾。
D.堅持聯係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辦事情。
三、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34)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確地對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出部署,並將它與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一起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大基本目標。這表明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請簡要回答:
①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途徑是什麼?
②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什麼必須堅持“三個文明”一起抓?
(35)一段時間以來,“和諧社會”成為了最流行的詞語之一,廣東省委省政府也明確提出了構建成“和諧廣東”的工作目標。
請問:“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含義是什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何重要意義?
四、辨析題(每小題11分,共22分。僅作判斷不說明理由者不得分)
(36)背景材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製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五個統籌”,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麵發展。
辨題: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麵發展,不應再提“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37)背景材料: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人的個性和諧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前提,同時,人的個體和諧又是自然與社會的產物。
辨題:人生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實現個人與社會和諧發展就是要求個人對社會多做貢獻。
五、論述題(第38題13分,第39題14分。要求緊扣題義,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結合材料展開分析)
(38)2005年,廣東省各項工作要以加快建設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實現富裕安康為目標。2004年,廣東省已經接受外省勞務1300多萬人。因此,要構建和諧廣東,對廣東來講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勞動環境,讓外來勞務工充分享受社會保障製度。我們的改革與發展到了該支付“和諧成本”的時候了,否則,這一群體將成為困擾我省新的不穩定因素。如果隻讓外來勞務工做貢獻,不讓他們分享公共資源,即我們不支付“和諧成本”,社會矛盾將會越來越大,和諧廣東的目標也就難以實現。
①從政治常識角度看,支付“和諧成本”體現了政府的什麼職能?
②運用經濟常識的有關知識,為政府支付“和諧成本”提出合理化建議。
(39)廣東地處我國的東南沿海,毗鄰港澳,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廣東率先實行對外開放,形成了以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為“窗口”,以廣州、湛江兩個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前沿,以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為主體的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對外開放的格局。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廣東已由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人民生活水平較低、經濟發展緩慢的邊遠省份,逐步發展成為經濟實力比較雄厚、生產力水平較高、外向型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在新的曆史時期,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兩個率先”的目標(率先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廣東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發揮本省的比較優勢,確立了分類指導方針和不同政策措施,力爭2005年廣州、深圳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東西兩翼地區達到寬裕小康水平,山區全麵實現小康;2010年,經濟特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基本實現現代化;2021年全省基本實現現代化。
結合上述材料,說明在實現“兩個率先”目標的過程中,廣東省委和省政府是怎樣運用辯證法的觀點來統籌本省經濟發展,構建和諧廣東的。
答案分析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事專題測試題參考答案
一、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隻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義的,請你選擇正確的答案。(每題2分,共48分)
(1)A(2)C(3)C(4)B(5)A(6)C
(7)C(8)D(9)A(10)D(11)A(12)D
(13)C(14)A(15)B(16)A(17)C(18)C(19)B(20)D(21)D(22)B(23)C(24)C
二、在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至少有一項是符合題義的。錯選多選,該題不給分;少選且正確的給1分。(每題3分,共27分)
(25)ACD(26)ABCD(27)AB(28)ABC
(29)AC(30)BC(31)BD(32)ABC(33)ABCD
三、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34)①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②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取得成功,歸根到底取決於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物質文明建設的不斷進步,而這種發展和進步,離不開政治文明提供的政治動力和政治保障,離不開精神文明提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35)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和政府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政府履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是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基本原則。
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體現,是鞏固黨執政基礎、實現黨執政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共產黨執政所追求的重要目標。
四、辨析題(每小題11分,共22分。僅作判斷不說明理由者不得分)
(36)①矛盾的對立統一,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的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全麵的觀點看問題、辦事情,發展是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全麵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麵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