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職業道德實踐(2 / 3)

5.如何堅持為人民服務

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中體現,也是正確的人生觀的核心。隻有樹立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才可能做到對社會負責。

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首先要擺正人民的利益與個人的、小團體的利益的位置,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言論行動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個人的、小團體的利益服從人民的利益。這就要求擺正“自我”的位置。

熱愛和尊重普通勞動者

對普通勞動者是熱愛、尊敬,還是輕視、厭惡,這是一個深刻的感情問題。熱愛和尊敬普通勞動者,是為人民服務的重要內容和感情基礎。隻有在內心真正熱愛和尊敬工農,才可能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為人民建功立業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竭盡自己的努力,幫助人們解除疾苦、創造幸福,為人民建功立業。這是為人民的重要內涵和基本表現。

為維護人民利益而鬥爭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必須有捍衛真理和正義的高度責任感,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現象和行為作鬥爭。在現階段,各種損害人民利益的不正之風和違法亂紀的現象不可避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要同各種危害人民利益的現象作鬥爭。

6.怎樣對社會負責

培養社會責任感

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之中,一方麵要從社會獲得必需的權利,另一方麵也要承擔一定的社會義務和責任,如對民族和國家的責任、對社會公共生活的責任,以至於對人類前途和命運的責任等。公民承擔“社會責任”或“社會義務”,是維護社會正常秩序、推動社會發展和保護全體社會成員正當利益的需要。每個公民必須對社會負責,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和義務。不承擔這種社會責任和義務,必然會給社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受到道德的譴責,甚至受到法律的懲罰。

要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必須有崇高的社會義務感和責任感。這種義務感和責任感是人們行為的向導,它時時告訴人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一個人的社會義務感和責任感越強,履行社會義務和責任的態度便越自覺越堅決,他的行為便會越崇高,貢獻便會越大。高尚的人格和壯麗的人生正是在履行自己對社會、對民族的義務和責任中產生出來的。

崇高的社會義務感和責任感來自於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隻有這樣,他的見識才會比別人遠,願望才會比別人強烈,他才能夠更加自覺地看到擔當社會義務的必要性。

在承擔社會責任中書寫人生

人類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每個時代都有必須完成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方麵的重大任務。時代的任務包含著民族的希望和人民的幸福。一個人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就要積極響應時代的召喚,投身到時代的激流中去,為完成曆史的任務而奮鬥,這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正確的道路。在未來人生征途中,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艱苦奮鬥,開拓進取,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7.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體係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思想道德領域的主流積極、健康、向上。但是,必須看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建立,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一些原有的道德規範不能適應新形勢,而新的道德規範還沒有形成。因而,一些領域和地方的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滋長蔓延。經濟活動中,摻假製假、以次充好、欺行霸市、偷稅漏稅、不講信用等現象時有發生。這些都嚴重腐蝕人們的靈魂,汙染社會空氣,阻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為了適應新的形勢,積極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係,確立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已經成為當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緊迫任務。

8.如何實施社會主義思想體係

樹立集體主義思想

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係,必須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

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區別和優越於其他道德的顯著標誌。要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貫穿於各種具體道德規範之中,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先富與共富的關係,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為人民為社會多做好事。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的必然要求。要把集體主義精神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提倡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反對個人主義、本位主義和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現代市場經濟可以說是信用經濟,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不可能健康發展。要加強社會信用體係建設,廣泛開展公民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在全社會強化信用意識。

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

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係,必須做到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

要深入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道德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堅持公民承擔社會責任與社會尊重個人合法權益相一致,效率優先與兼顧公平相統一,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相結合,著力培養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觀念。要把法製建設與道德建設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起來,使法律和道德在內容上相互銜接、相互協調,在作用上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研究,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發揚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使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係既體現時代特點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開展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

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係,要把建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係與廣泛開展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別要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深入紮實地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突出思想內涵,強化道德要求,使群眾在參與中得到提高,得到淨化。綜合運用道德教育、法規製度、行政管理和社會輿論等方式,實現個人自律與社會監督相結合,營造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

9.怎樣體現自己的愛國精神

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麵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強大精神支柱,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抵禦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愛國主義是一個曆史範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共同的要求,又有不同的具體內涵。曆史證明,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全體中國人民的正確選擇和堅強意誌。因而,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我們倡導愛國主義,就是要增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把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引導和凝聚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上來,引導和凝聚到為祖國的統一、繁榮和富強作貢獻上來,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這一共同理想而團結奮鬥。

10.發揚團結統一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中華民族曆來以團結統一著稱於世。所謂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就是一個民族在一定的利益和目標基礎上形成的,促進著人們在意誌和行動上和諧統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種民族精神,不論是在祖國順利發展、興旺發達的時期,還是在祖國麵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都在捍衛國家主權和維護民族尊嚴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我們就是要發揚光大這種精神,加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去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迎接祖國更加美好的明天。

11.發揚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中華民族曆來以自強不息著稱於世。自強不息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每一個實踐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性,積極向上,勇往直前,奮發圖強。這種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自古以來就受到廣大有識之士的重視和倡導。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脊梁,影響著整個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動的走向,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它都是我們國家和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動力。

12.怎樣進行職業道德建設

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係。隨著現代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程度的增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整個社會對從業人員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和職業作風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全麵提高職工道德素質,是當前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重要內容,對於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社會風氣,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不斷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