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預防職業危害(2 / 3)

病症較重者,手遇冷時,手指出現缺血發白。嚴重時,全手發白、發涼,手指變形,發紺,肌肉萎縮。

生產過程中常見的振動源

(1)高速旋轉機械:砂輪機、拋光機、磨光機和鑽孔機等。

(2)交通工具或者農業機械:汽車、飛機、船舶、摩托車、收割機和脫粒機等。

(3)其他機械:鑄件落砂機、穀類脫粒機等。

(4)風動工具:鉚釘機、鑿岩機、打樁機、風錘和風鏟等。

(5)電動工具:電鑽、電錘和電鋸等。

預防振動危害的措施

(1)改進生產工藝和設備:加強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減少手持振動工具的作業。例如,用液壓機、焊接等替代電動工具、鉚接等。

限製使用風動工具。

(2)安排適當的工間休息:根據振動的頻率和加速度對勞動者接觸振動的時間進行一定的限製。

(3)提高室溫和避免寒冷:避免寒冷是防止誘發雷諾氏症的重要措施。操作人員在室內工作時,車間溫度盡可能維持在16℃以上。嚴冬季節在室外作業時,使振動工具把柄的溫度保持在40~60℃,操作者很少患白指病。經常用熱水浸手,使手部血管處於舒張狀態,防止白指病。

(4)個人防護:發放雙層襯墊手套或者襯墊泡沫塑料手套,減振和保暖。

(5)隔離操作:建造廠房地基時要注意防振,產生強烈振動的設備安裝在隔離的基礎上。設備的基礎與建築物的地基間用鋼彈簧、橡膠減振器等隔離。有振動源的車間不要安排在樓上,以水泥地板為宜。機械的撞擊部件加上阻尼襯墊。

8.職業噪聲的危害與控製措施

噪聲是一種人們所不希望要的聲音。它經常影響著人們的情緒和健康,幹擾人們的工作、學習和正常生活。生產性噪聲分為三類:機械性噪聲、空氣動力性噪聲和電磁性噪聲。

機械性噪聲包括球磨機噪聲、剪板機噪聲、機車噪聲和紡布機噪聲等。

空氣動力性噪聲包括風機噪聲、燃氣輪機噪聲、排氣鍋爐放空時的噪聲等。

電磁性噪聲包括發電機噪聲、變壓器噪聲等。

長期工作在高噪聲環境下而又沒有采取任何有效的防護措施,必將導致永久性的無可挽回的聽力損失,甚至導致嚴重的職業性耳聾。國內外現都已把職業性耳聾列為重要的職業病之一。強烈的噪聲除了可導致耳聾外,還可對人體的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消化係統,以及生殖機能等,產生不良的影響。特別強烈的噪聲還可導致神經失常、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由於噪聲易造成心理恐懼以及對報警信號的遮蔽,它常又是造成工傷死亡事故的重要配合因素。

患有職業性耳聾的工人在工作中很難很好地與別人交換意見,以致影響工作效率;在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中,無法很好地同自己的親人或朋友交流思想感情,更無法欣賞美妙的音樂、戲曲。特別是到了晚年,這種情況更為嚴重,將造成非常大的痛苦。

一般來說,采用工程控製措施或個人防護措施,將人們實際接受的噪聲控製在85分貝(A)以下(按接噪時間每工作日8小時計),噪聲對聽力所產生的影響就很小了。與此同時,噪聲對健康的其他方麵的影響也將大大減弱。因此,職業噪聲危害的控製往往總是與聽力保護工作緊密聯係在一起。

為了有效控製職業噪聲的危害,近年來工業發達國家在完善法規,執行聽力保護計劃,加強監察,研究開發低噪聲產品,噪聲控製新技術以及高性能護耳器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並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有關噪聲標準法規,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已趨於完善並得到嚴格執行。當前有些國家規定職業噪聲暴露標準為8小時等效連續A聲級90分貝,但多數國家規定為85分貝(A)。總的趨勢是要過渡到85分貝(A)。但不管是規定90分貝(A)或85分貝(A),對噪聲超過85分貝的生產場所都要求對工人定期進行聽力檢查,發給工人護耳器,告訴工人所在工作場所的噪聲級和工人聽力檢查結果,對工人定期進行教育培訓等,以預防職業噪聲造成的危害。由於在噪聲方麵有法規標準要求,對職業性耳聾的賠償也有明確的規定,執行又比較嚴,職工自我保護意識相對也比較高,因而職業噪聲危害問題基本得到了控製。

我國有關職業噪聲的法規標準目前還很不完善,“職業聽力保護規定”的頒布仍在審議之中,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控製職業噪聲危害的技術途徑主要有四條:

噪聲源的控製

以無聲或者低聲的工具代替高噪聲的工具。例如,用液壓機代替鍛造機,用焊接代替鉚接等。

噪聲傳播的控製

吸聲:用多孔、透氣的材料裝飾在房間內。

消聲:消聲器安裝在設備的氣流管道上,減弱空氣動力性噪聲。

隔聲:將發聲的物體封閉起來。

隔振:在振動設備上設立隔振裝置,消除輻射噪聲。

阻尼:用阻尼材料塗在噪聲輻射體的表麵,增加聲能的消耗,降低噪聲。

噪聲接收的控製

使用耳塞、耳罩、防聲帽盔等隔聲,隔聲效果良好。安排休息時間,使勞動者暫時脫離噪聲環境,減輕噪聲危害。

衛生保健措施

接觸噪聲的勞動者應該進行定期體檢。對聽力下降者,予以治療,重症者調離崗位。有明顯的聽覺器官疾病、心血管病、神經係統器質性疾病者,不準參與有強烈噪聲的作業。

對某一具體的噪聲問題而言,采用何種方法來解決,要看實際情況而定。一般來說,在經濟條件和技術上可行的情況下,應鼓勵優先考慮采取工程措施,從聲源或傳播路徑上來降低生產場所的噪聲。但是,尚有許多場所,從經濟或技術上考慮,目前還不可能采用聲源降噪或聲傳播路徑降噪的措施,這些場所應及時采用個人防護措施來控製噪聲的危害。再如,有些車間的機械設備或管道很多、很複雜,而受噪聲影響的操作工人卻較少,這種情況下,暫考慮使用個人防護的辦法來解決噪聲問題要經濟得多。另外,還有些地方雖然在聲源上或聲傳播路徑上采取了一定的降噪措施,但噪聲級仍未能降到85分貝(A)至90分貝(A)以下,其所遺留的問題應當借助護耳器來補充解決。

在控製職業噪聲危害方麵,護耳器目前在世界範圍內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使用麵很廣。即使在業餘活動的場合,隻要有強噪聲存在,護耳器也可大派用場。使用護耳器是一種既簡便又經濟的辦法。國外有關噪聲的法規標準一般都明文規定:在噪聲達到或超過90分貝(A)的場合,工人必須使用護耳器;任何人(包括工廠的上司、來廠參觀的貴賓)隻要進入該場所,也都必須佩帶上護耳器;對那些對噪聲較敏感的工人,即使在85分貝(A)至90分貝(A)的環境下工作,也必須使用護耳器。

護耳器主要包括耳塞與耳罩。目前在國外較為流行使用的是一種慢回彈泡沫塑料耳塞。這種耳塞具有隔聲值高、佩帶舒適簡便等優點。

護耳器的使用在我國遠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許許多多的地方早就應當使用護耳器,但至今仍沒有采用。因此,應當提高對使用護耳器意義的認識。

9.職業中毒對生理係統的危害

由於接觸生產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稱為職業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時間內大量進入人體後可引起急性中毒,長期過量接觸毒物可引起慢性中毒,短期內接觸較高濃度的毒物可引起亞急性中毒。由於毒物作用特點不同,有些毒物在生產條件下隻引起慢性中毒,如鉛、錳中毒;而有些毒物常可引起急性中毒,如甲烷、一氧化碳、氯氣等。由於毒物的毒作用特點不同,表現上差異較大,且毒物種類繁多,不能一一列舉,這裏隻作概括性介紹。

神經係統

慢性中毒早期常見神經衰弱綜合征和精神症狀,一般為功能性改變,脫離接觸後可逐漸恢複。鉛、錳中毒可損傷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引起周圍神經炎。震顫常見於錳中毒或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後遺症。重症中毒時可發生腦水腫。

呼吸係統

一次吸入某些氣體可引起窒息,長期吸入刺激性氣體能引起慢性呼吸道炎症,可出現鼻炎、鼻中隔穿孔、咽炎、支氣管炎等上呼吸道炎症。吸入大量刺激性氣體可引起嚴重的呼吸道病變,如化學性肺水腫和肺炎。

血液係統

許多毒物對血液係統能夠造成損害,根據不同的毒性作用,常表現為貧血、出血、溶血、高鐵血紅蛋白以及白血病等。鉛可引起低血色素貧血,苯及三硝基甲苯等毒物可抑製骨髓的造血功能,表現為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嚴重者發展為再生障礙性貧血。一氧化碳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形成碳氧血紅蛋白,使組織缺氧。

消化係統

毒物對消化係統的作用多種多樣。汞鹽、砷等毒物大量經口進入時,可出現腹痛、惡心、嘔吐與出血性腸胃炎。鉛及鉈中毒時,可出現劇烈的持續性的腹絞痛,並有口腔潰瘍、牙齦腫脹、牙齒鬆動等症狀。長期吸入酸霧,牙釉質破壞、脫落,稱為酸蝕症。吸入大量氟氣,牙齒上出現棕色斑點,牙質脆弱,稱為氟斑牙。許多損害肝髒的毒物,如四氯化碳、溴苯、三硝基甲苯等,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病。

泌尿係統

汞、鈾、砷化氫、乙二醇等可引起中毒性腎病。如急性腎功能衰竭、腎病綜合征和腎小管綜合征等。

其他

生產性毒物還可引起皮膚、眼睛、骨骼病變。

許多化學物質可引起接觸性皮炎、毛囊炎。接觸鉻、鈹的工人皮膚易發生潰瘍,如長期接觸焦油、瀝青、砷等可引起皮膚黑變病,甚至誘發皮膚癌。酸、堿等腐蝕性化學物質可引起刺激性眼炎,嚴重者可引起化學性灼傷,溴甲烷、有機汞、甲醇等中毒,可發生視神經萎縮,以至失明。有些工業毒物還可誘發白內障。

10.職業中毒的原因及其影響因素

在工業生產中所遇到的化學物質,有些對人體有一定毒性,稱為“生產性毒物”,如果缺少必要的防護措施,就有可能侵入人體,產生不良影響,以至引起不同程度的病變,也就是說,在生產勞動中,由於使用或接觸有毒物質,引起人體器官或組織發生的病變,稱為“職業中毒”。在生產環境中由於受職業中毒危害因素的作用,從而引起的疾病,叫“職業病”。因此,對職業中毒須嚴加防治和預防。

在生產環境中,毒物常以粉塵、煙塵(比粉塵更細的顆粒)、氣體、蒸氣或霧滴的狀態出現,在防護不嚴或意外事故等異常情況下,在生產、使用、運輸等過程中,可通過呼吸道、皮膚或消化道等途徑進入人體,成為引起職業中毒的原因。但是,毒物對人體產生毒害作用需要一定條件,並受各種因素的影響。

毒物的毒性

毒物的毒性主要決定於它的化學結構。有的毒物隻用幾十毫克就可以產生中毒作用,稱為“劇毒”物質;有的則需幾克或幾十克,稱“中等毒”或“低毒”物質。因此,在生產中常采用某些低毒物質代替毒性大的物質,譬如在合成農藥殺蟲劑時,常設法改變其化學結構,以尋找殺蟲效力高、對人畜毒性低的農藥。此外,有些毒物如乙二醇,雖毒性較高,但因其不易揮發,在生產中造成中毒的機會較少。所以,在預防工作中應先解決毒性大而易揮發的物質的防護問題。

毒物進入人體的量

健康人體對毒物具有完善的防禦能力,當少量毒物進入人體時,機體可動員神經質防禦力量,對毒物進行水解,還能進行氧化或結合反應,發揮自身的解毒作用。然而,當大量毒物侵入時,超過機體的解毒能力,就可對人體產生不良作用,以至引起中毒。職業中毒主要是通過毒物吸入人體所引起,為了減少毒物進入人體的量,首先要降低空氣中毒物的濃度,這是預防職業中毒的重要措施。

人的精神狀態與健康狀況

毒物的毒性和進入人體的量,是引起中毒的外因。如果對毒物無恐懼感,在毒物麵前處於無所謂狀態,因而放棄對毒物的預防,不積極改造作業環境,則毒物進入人體的機會必然增多。而健康狀況不良(如明顯的肝病會影響肝髒的解毒功能等),則使毒物進入人體後可能引起的損害更為嚴重。

11.急性和慢性職業中毒的表現

職業中毒的表現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有些毒物隻有急性中毒而無慢性中毒。在工業生產中以慢性中毒較為多見,急性中毒多在事故情況下發生。

急性中毒是指在短時間內過量毒物作用於人體所發生的病變。例如吸入過量硫化氫後引起的昏迷、死亡或使用有機磷農藥時皮膚嚴重沾染所造成的急性膽堿酯酶抑製等。有些毒物的急性中毒,需要經過一定的潛伏期後才明顯地出現症狀(如光氣中毒),因此易被忽視,應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