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預防職業危害(1 / 3)

第十章預防職業危害

1.職業病的早期預防方案

為了從可能產生職業危害的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等建設項目的“源頭”實施管理,《職業病防治法》確定了預評價製度:

可行性論證階段。建設單位對建設項目的職業危害因素進行職業危害預評價,需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核。

職業衛生防護設施,要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運行;工程驗收前,建設單位做好職業危害控製效果評價工作。

預評價製度主要是為避免新建項目再走“先危害,後治理”的老路,從源頭抓起,從根本上控製職業危害。

2.職業病在勞動過程中的預防

防治職業病的關鍵是用人單位。用人單位必須建立、健全有關製度。《職業病防治法》對職業病的防護,作出以下規定:

對可能發生急性職業損傷的有毒、有害工作場所,用人單位應當設置報警裝置,配置現場急救用品、衝洗設備、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對放射工作場所和放射性同位素的運輸、儲存,用人單位應當配置防護設備和報警裝置,保證接觸放射線的工作人員佩戴個人劑量計。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產生職業危害的作業轉移給不具備職業衛生防護條件的單位和個人。不具備職業衛生防護條件的單位和個人,不得接受產生職業危害的作業。

勞動者因調換崗位或者工作內容改變而從事合同中未事先告知的存在職業危害危險的作業時,用人單位應當告知勞動者有關職業危害、職業衛生防護措施和待遇等內容,並協商變更原勞動合同相關條款。

用人單位應當組織從事接觸職業危害作業的勞動者進行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職業健康檢查。用人單位不得安排未經上崗前職業健康檢查的勞動者從事接觸職業危害的作業。

用人單位應當實施由專人負責的職業危害因素日常監測,並確保監測係統處於正常運行狀態。用人單位應當定期對工作場所進行職業危害檢測、評估。

發現工作場所職業危害因素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時,應當立即停止存在職業危害因素的作業並采取相應補救措施;職業危害因素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後,方可重新開工。

生產、經營、進口可能產生職業危害因素的設備、危險化學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性物質的原材料的,應當提供中文說明書,說明書中應當載明與職業危害相關的事項和職業衛生防護、應急救治等措施;並在醒目位置標明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

3.塵肺病的預防措施

因長期吸入一定量的生產性粉塵,使肺部產生彌漫性纖維化或者結節的肺部疾患,即塵肺病。在國家公布的《職業病目錄》中,把塵肺病列為第一大類職業病,共分為13種,即矽肺、煤工塵肺、石墨塵肺、碳黑塵肺、石棉肺、滑石塵肺、水泥塵肺、雲母塵肺、陶工塵肺、鋁塵肺、電焊工塵肺、鑄工塵肺和其他塵肺。

塵肺病患者中最常見的是矽肺病人。矽肺是因吸入大量含有遊離二氧化矽(舊稱矽)的粉塵而引發的。矽肺是塵肺中病變進展最快、危害最嚴重的。矽肺一般是在接觸矽塵後5~10年,有些發病者的工齡達15~20年。

患了矽肺病,即使離開矽塵作業,病變仍有可能發展。矽肺的纖維化病變是很難逆轉的,現在沒有使其消除的方法和藥物。

我國是塵肺病大國,發病率越來越高,新患病人數以每年近2萬的速度增長。2002年底塵肺病人竟高達55萬人,等於世界上其他國家塵肺病人數的總和。

防治塵肺病應該采取下列措施:

組織措施

有粉塵作業的生產經營單位應該建立防塵機構,嚴格執行有關防止粉塵危害的規定,必須采取綜合防塵措施。建立粉塵監測製度,對有石英、石棉等危害性嚴重的粉塵作業,每3個月監測一次;對有其他粉塵作業的場所每半年監測一次。對廣大職工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對防塵工作的認識,群策群力治理粉塵。

技術措施

改進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努力做到清潔生產。目前,許多國家已經基本上消除生產場所的粉塵危害,塵肺病患者很少。我國是塵肺病發病率最高的國家,很多單位總結出防塵的經驗:改用代用品,采用風力管道輸送粉狀物料、濕式作業法、密封艙式作業法、撤除揚塵裝置等。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防護措施

當生產場所的粉塵濃度未能控製在國家規定的標準以下時,加強防護就成為最後一道防線了。

個人防護是被動的措施,無法從根本上降低或者消除粉塵的濃度。個人防護措施有:配戴防塵口罩,能夠截留大量粉塵。粉塵作業的人要注意,下班後必須洗澡,洗掉身上的粉塵,工作服要勤洗、勤換。

衛生保健措施

必須加強對從事粉塵作業的勞動者的體檢,沒有經過體檢和未成年人不準從事粉塵作業。患有肺結核病、嚴重心血管病和慢性上呼吸道支氣管疾病的人不準從事粉塵作業。從事矽塵、棉塵作業的勞動者更要注意體檢。從事粉塵作業的勞動者應該加強體育鍛煉,要到空氣新鮮的地方鍛煉,定期療養。為了增強營養,應多吃含蛋白質、維生素較高的食物。

4.職業性皮膚病的預防方法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皮膚常常是困擾愛美心靈的幽靈。有多少青年男女為青春痘而苦惱,更有不少皮膚病患者為尋因求治而四處奔波,卻很少有人會想到身邊的“殺手”——職業性有害因素。

何謂職業性皮膚病

職業性皮膚病是指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接觸化學、物理、生物等職業性有害因素為主要發病原因而引起的皮膚病。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接觸新化學物質和新材料的機會越來越多,由此而引發出來的職業性皮膚病問題也越來越常見。據報道,在某些生產過程中長期接觸氯酚、焦油、機械潤滑油、石油、石蠟等化學物質的生產工人中,其職業性痤瘡發生率可達15%以上;而在從事炭黑生產的工人中,其職業性痤瘡發生率竟高達60%以上。職業性皮膚病已成為我國最常見的職業病之一。

職業性皮膚病的臨床類型與致病原因

根據職業性皮膚病常見的臨床表現及主要致病原因大致可將職業性皮膚病分為以下幾類:

職業性皮炎。包括接觸性皮炎、光敏性皮炎、電光性皮炎、放射性皮炎等類型。主要是因接觸化學物質、紫外線、放射線等有毒有害物所致。

職業性皮膚色素變化。包括職業性黑皮病和職業性白斑兩大類,其中職業性黑皮病主要是指長期接觸煤焦油、石油分餾產品、橡膠添加劑、某些顏料、染料及其中間體等引起的一種特殊的慢性皮膚色素沉著為主的皮膚病。職業性白斑則是指長期接觸苯基酚、烷基酚類等化學物質而引起的皮膚色素脫失斑。

職業性痤瘡。是指由煤焦油、氯化物等引起的痤瘡樣皮損。

職業性潰瘍。是指鉻、鈹、砷等化合物引起的鳥眼型潰瘍。

職業性疣贅。是指長期接觸瀝青、焦油、頁岩油等在接觸部位發生的扁平疣、尋常疣或乳頭瘤樣皮損。

其他類。主要包括職業性角化過度、皸裂、職業化癢疹、職業性浸漬、糜爛、職業性毛發改變、職業性指甲改變等。主要是由各類化學、生物因素所致。

職業性皮膚病的診斷與治療

由於職業性皮膚病因素眾多,在臨床上表現各異,往往同一致病因素可引起不同臨床表現,而同一臨床表現又可由不同致病因素引起。並且大多數職業性皮膚病又無特異性臨床表現,所以在臨床上很容易被誤診或漏診,因此建議可疑患者一定要盡早去當地職業病防治所就診。

職業病的診斷程序和要求有別於普通疾病,有其嚴格的規定。首先患者必須帶上單位出具的職業史證明材料,在通過一些常規檢查及特殊檢查後,還得由當地職業病診斷專家小組集體討論來確診,並開出專門的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方可生效。

鑒於職業性皮膚病與工作環境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治療的首要辦法就是要暫時脫離產生致病因素的崗位,避免繼續接觸;其他治療辦法多無特殊可言,一般采取對症、消炎等皮膚病常規治療方法效果就很好。其根治措施還在於加強工作場所的通風防毒效果,以及個人防護措施的落實。

5.在高溫作業中保護自己的方法

根據氣象條件的特點,高溫作業一般分為三種類型。

高溫、強熱輻射作業:氣溫高、熱輻射強烈、相對濕度較低。例如,冶金工業的煉焦、煉鋼、煉鐵等作業。

高溫、高濕作業:氣溫高、濕度大。例如,紡織工業的印染車間,輕工業的造紙等作業。

夏季露天作業:夏季建築施工、造船業等。

高溫作業時,人體會出現生理變化,超過了人體能適應的限度,引起各種病理性病變。

高溫作業引起人體的疾病,一是急性致熱疾患,如中暑;二是慢性致熱疾患,例如耐熱能力減弱等慢性後遺症、生理功能失調等。

預防高溫作業采取的措施有:

技術措施

隔絕熱源:利用水或者導熱係數小的材料進行隔絕,使其吸收一部分熱量,減少溫度。隔絕熱源一般采用循環冷卻水係統、水簾等,隔熱罩、牆、室等,用塗料、石棉等直接包裹,用錫箔等把熱源反射回去。

通風:用自然風或者機械風通風,降低溫度。

安裝空調:在高溫作業的環境安裝空調,並將溫度調到30度左右。

衛生保健措施

勞動者戴防熱麵罩、護目鏡、鞋帽、手套等。

飲料中含1%~3%的食用鹽。飲食搭配應多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

入暑前體檢。對患有心血管係統疾病、高血壓、內分泌疾病、皮膚大麵積燒傷、汗腺功能障礙等勞動者,應減輕工作,甚至調離崗位。

組織措施

貫徹防暑降溫的法令、法規,單位負責人應該製定措施和方法,將防暑降溫工作落到實處。

安排作息時間,延長午休時間、不安排加班加點等,讓高溫作業工人休息好,睡眠充足。

持續接觸熱源後的休息時間不準少於15分鍾,休息時要脫離熱環境。

6.在高溫作業中的防中暑措施

在高溫季節裏或高溫環境中勞動和工作,易發生中暑。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中暑是中樞神經調節失常的結果。具體地講,就是當外界溫度過高(大多數超38℃),人體通過輻射和對流散熱發生障礙,身體隻能靠出汗散熱,如果此時汗的蒸發亦受影響,散熱有困難,熱便在體內積蓄。尤其是在勞動的時候,體內產熱量增加,熱的積蓄更多。當積蓄的熱量超過人體所能耐受的限度時,就會發生中暑。

怎樣才能預防中暑呢?主要方法是:防止烈日下曝曬,作業環境要保持通風,穿白色或淺色衣服,注意勞逸結合,盡量避免過度疲勞。在勞動和工作時,戴上草帽或安全帽。日常生活中飲食要清淡,不宜多食濃煎味厚或過分油膩的食品。居室要清涼通風,應避免長時間在高溫下勞動。另外,還要保證睡眠時間充足。要節製房事,因房事過度,可使人體虛損,以至暑邪乘虛而入,容易發生中暑。在勞動時可隨身攜帶一些仁丹、十滴水、清涼油等常用防暑藥品。仁丹可每隔3~4個小時服4~8粒,清涼油可每隔1~2小時在額部或太陽穴處塗擦一次。如有頭暈、頭痛、惡心、胃腸不適等症狀,可服十滴水半瓶到一瓶。在平時還可多飲用清熱解毒的清涼飲料,如綠豆湯等。還可以吃些西瓜,一方麵補充體液,一方麵清熱解暑,中醫稱其為“天然白虎湯”。

如果在高溫或烈日下工作一定時間後,出現頭暈、出汗、口渴、惡心、胸悶、心悸、乏力等中暑先兆症狀時,應立即到陰涼處休息,並服用防暑藥品、清涼飲料或防暑藥膳,防止病情繼續發展。如果已經發生中暑,應盡快將病人抬到陰涼的地方,解開衣扣和褲帶,把上身稍墊高些,用溫水擦洗全身,或用涼水敷頭部。有條件的,還可以用酒精擦拭全身。同時給病人扇涼,按摩四肢皮膚,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散熱,也可以采取刮痧或針刺療法急救。如病人神誌清楚,可讓其多飲用一些涼茶或糖鹽水。

7.如何謹防職業振動病

物體在外力的作用下呈往複的機械運動叫振動。在生產過程中,因為設備運轉、撞擊或運輸工具行駛等產生的振動即為生產性振動。

振動病是法定職業病,指的是人體長期接觸強烈振動而引起的疾病。振動病又叫氣錘病、職業性雷諾氏症和血管神經症等。其臨床表現為手麻、發僵、疼痛、四肢無力、關節痛、頭痛、頭昏、易疲勞和記憶力減退等,最常見的症狀是手麻。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