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塑造健康心理(2 / 3)

大量的研究證明,長期精神壓抑,肯定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它可能導致胃潰瘍、支氣管哮喘、皮膚過敏、高血壓、頭痛等心因性疾病。所以,在失敗受挫之後,如果感到精神有壓力,不可掉以輕心,而應采取各種心理自我調節方法來擺脫壓力。

7.如何控製自己的急躁情緒

急躁是神經係統興奮和衝動的表現。犯有急躁情緒者,—事當前往往不慎重地付之行動,結果事與願違,接著陷入灰心喪氣之中。另外,由於急於求成,常伴有情緒紊亂,打破了和諧與平靜的心態,給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

怎樣控製急躁情緒呢?通常可采用下述方法:

加強計劃性

辦事之前首先要冷靜地思索一番,大事訂好書麵計劃,小事做到心中有譜。第一步做什麼,第二步幹什麼都做個安排,這樣工作起來就不會急三火四毛手毛腳了,慢慢就會養成穩重的習慣。

辦事前做到自我暗示

辦事前心中可以默念“沉著,沉著”、“冷靜,冷靜”。在暗示下,慢開口後動手,這樣就會取得明顯效果。

加強素質訓練

急躁往往和個性密切聯係在一起,並形成了習慣性。為了克服急躁,可以通過下棋、書畫、做小手工藝品等方法,磨煉自己的耐性和柔韌的勁頭,久而久之會自然地養成不急躁的好習性。

做事始終如一

急躁者做事千萬不要虎頭蛇尾,故在行動時,不但要有良好的開頭,還要有滿意的結尾。因此保持善始善終也是克服急躁的重要環節。

控製急躁也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一個過程才能收到效果。因此,控製急躁需要下決心,要有意誌力才行,否則達不到良好的效果。

8.祛除悲觀情緒的影響

人的心理活動,可以說沒有一刻的平靜,忽而興奮、歡樂,忽而沮喪、消極。情緒樂觀的人也有不幸與煩惱,但善於排遣解脫。也有的人大部分的生活被消極情緒占領,或哀歎籲嗟、灰心喪氣,或牢騷滿腹、怨天尤人,而不善於解脫排遣。要擺脫這種悲觀情緒,需要個人進行心理的積極調適。

排遣自怨自艾情緒

別盯住消極麵。我們可能對多少次受到別人的“搶白”和不公正的待遇記得很牢,或自己總是對自己說:“我真倒黴,總被人家曲解、欺負。”那自己當然沒有一刻的輕鬆愉快。

相反,如果把注意力盯在與別人友善、和好的事物上,並常常告訴自己,誤解、敵視畢竟是次要的,並把愉快、向上的事串聯起來,由一件想到另一件,我們就可以逐步排遣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的情緒。

擺正自己的心態

有些人常常自我感覺良好,對失敗有點可貴的“馬大哈”精神。而有的人經常焦慮不安,後悔本應做得更好的事未能做好,對別人獲得的每一個成就、榮譽都想無條件地取得,企求盡善盡美。最後總是既有無窮的欲望又有無窮的懊悔。

不要過於挑剔

大凡樂觀的人往往是“憨厚”的人,而愁容滿麵的人,又總是那些不夠寬容的人。他們看不慣社會上的一切,希望人世間的一切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這才感到順心。

挑剔的人常給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實是一種消極的幹涉人格。怨恨、挑剔、幹涉是心理軟弱、心理“老化”的表現。遇到情緒扭不過來的時候,不妨暫時回避一下,打破靜態體驗,用動態活動轉換情緒。如果我們能跟隨歡樂的歌曲哼起來,手腳拍打起來,無疑,你的心靈會與音樂融化在純淨之中。同樣,看場電影,散散步,和孩子玩玩都能把我們帶到另一個情緒世界。

理智對待生活

如果出了工傷,隻能靠輪椅行動,這對我們無疑是重大的打擊。而殘疾的身體,往往使人變得浮躁、悲觀。但是,浮躁、悲觀是無濟於事的。倒不如冷靜地承認發生的一切,放棄生活中已成為你負擔的東西,終止不能取得的活動冀望,並重新設計新的生活。大丈夫能屈能伸,隻要不是原則問題,不必過分固執。

不要製造人為的隔閡

別人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或者輕視、怠慢自己,想想不是滋味,故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結果自己又多了一個人際屏障,多了一個生活的對頭,那當然也使自己整日誠惶誠恐,不知他人在背後又要搞什麼。

正確的方法是:淨化自己的誠意,不回避對方,拿出豁達的氣量,主動表示友好。這樣做,使自己在針鋒相對、逃避退縮、一如既往的三種態度上找到最利於個人情緒健康的方式。

保持樂觀健康的情緒,關鍵在於有信任、現實的處世宗旨,相信自己和別人都在不斷改善人際能力,在這個基礎上設計一條自我可以接受的幸福道路。

9.克服羞怯的心理

幾乎所有的人都有過某種程度的羞澀和膽怯,不過有些人表現得特別嚴重。這是由個人的心理、個性、性格等因素造成的。羞澀心理會大大妨礙與他人交際,會對人產生強烈的心理壓力,以至縮短壽命。但是,不管這種心理是不是天生的,我們總是有能力糾正自身不良的心理狀態和性格類型的。

為了克服心理上的羞怯感,建立起正常的自信心,醫生和心理學家們提出了以下一些有益的建議:

有意識地多和周圍的人接觸

在和別人交談中不要躊躇、畏縮,要相信自己說的話和別人說的話是同樣重要的。

多想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忘掉自己自認為可能的缺點和弱點,甚至不妨把優點列成表,每天提醒自己,以增強信心,克服自卑感。

事先想好自己想說的話,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顯示自己這方麵的經驗和技能。

多做深呼吸

如果我們在人多的場合感到羞怯、恐懼時,可以立刻做幾次深呼吸,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開,聽聽他人的談話。要牢記住,別人也與我們一樣關心著自己留給周圍人的印象,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

努力克服和控製羞怯心理,會帶來很多好處,其中最主要的是向別人提供一個進一步了解你、關心你的機會。

無疑,在克服羞怯心理的初期,會使羞怯者不自然,甚至有難受的感覺,但一旦成功克服羞怯心理,便會在和別人交往或個人前程上踏上平坦的道路。

10.自私心理的自我排除方法

自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心理現象。“自私”指的是隻顧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常有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等說法。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一點是計較個人得失,有私心雜念,不講公德;嚴重的則表現為為達到個人目的,侵吞公款,誣陷他人,殺人越貨,鋌而走險。

自私之心是萬惡之源,貪婪、嫉妒、報複、吝嗇、虛榮等病態社會心理從根本上講都是自私的表現。

自私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欲望,處於一個人的心靈深處。人有許多需求,如生理的需求、物質的需求、精神的需求、社會的需求等。需求是人的行為的原始推動力,人的許多行為就是為了滿足需求。

但是,需求要受到社會規範、道德倫理、法律法令的製約,不顧社會曆史條件的要求,一味想滿足自己的各種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之心隱藏在個人的需求結構之中,是深層次的心理活動。

正因為自私心理潛藏較深,它的存在與表現便常常不為個人所意識到。有自私行為的人並非已經意識到他在幹一種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別人利益時往往心安理得。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將自私稱為病態社會心理。

自私心理的病因可從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麵來分析。從客觀方麵看,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目前我國各項資源的數量、種類、方式在占有和配置方麵都存在許多不平衡不合理之處,對資源的權力,行業、部門壟斷還比較嚴重。於是,缺乏資源的一方不得不用非正當的方式去交換。由此,一方麵以權謀私,另一方麵以錢謀私,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相互交換。

從主觀方麵看,個人的需求若是脫離社會規範的不合理的需求,人就可能傾向於自私。自私自利的人往往是自我敏感性極高,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對他人極度依賴與索取,而不具備社會價值取向(對他人與社會缺乏責任感)的人。

凡自私的人,都有這樣的病態社會心理,即“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寧肯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公家的事小,自己的事大”,“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利人者是傻子,利己者是聰明人”,“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白吃誰不吃”,這些心態逐漸變成了一種流行的畸形心態。

由於社會製約機製尚不健全,某些自私自利的人確實從中撈到了某些好處,更使得自私之風盛行不衰。然而,自私導致腐敗,導致極端的個人主義,導致社會醜惡現象的出現,它使得社會風氣敗壞,是違法違紀的根源。

自私作為一種病態社會心理,應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予以克服。自私心理的自我調適有如下方法:

內省法

這是構造心理學派主張的方法,是指通過內省,即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來研究自身的心理現象。自私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心理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

觀察時要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即社會公德與社會規範。而要反省自己的過錯,就必須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強化社會價值取向,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模範學習,對照榜樣與楷模找差距,並從自己自私行為的不良後果中看危害找問題,總結改正錯誤的方法。

多做好事

一個想要改正自私心態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行為。例如關心和幫助他人,給希望工程捐款,為他人排憂解難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從讓座、借東西給他人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他人的讚許中得到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

回避性訓練

這是心理學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段而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通俗地說,凡下決心改正自私心理的人,隻要意識到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就可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彈環彈擊自己,從痛覺中意識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糾正。

11.貪婪心理的控製方法

貪婪指貪得無厭,意即對與自己的力量不相稱的某一過分的欲求。它是一種病態心理,與正常的欲望相比,貪婪沒有滿足的時候,反而是越滿足,胃口就越大。

貪婪心理的成因可從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麵來分析。

客觀原因:中國古代就有“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的說法,反映了不勞而獲的投機心理。它宣揚的不是勤勞致富而是謀取不義之財。受這種觀念的影響,社會上確有一些不務正業、靠貪汙、行騙過活的不法分子。

主觀原因,主要有下麵幾點:

錯誤的價值觀念

認為社會是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為自己擁有。這種人存在極端的個人主義,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得隴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有了位子,想女子;有了女子,想兒子;即便“五子登科”,也不會滿足。

行為的強化作用

有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時,多有懼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頭,屢屢嚐到甜頭後,膽子就越來越大。每一次僥幸過關對他都是一種條件刺激,不斷強化著那顆貪婪的心。

攀比心理

有些人原本也是清白之人,但是看到原來與自己境況差不多的同事、同學、戰友、鄰居、朋友、親戚、下屬、小輩甚至原來那些與自己相比各種條件差得遠的人都發了財,心理就不平衡了,覺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生發一股貪婪之念,也學著伸出了貪婪的雙手。

補償心理

有些人原來家境貧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經曆,便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向社會索取不義之財,以補償以往的不足。

貪婪是一種過分的欲望。貪婪者往往超越社會發展水平,踐踏社會規範,瘋狂地向社會及他人攫取財物,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貪婪並非遺傳所致,是個人在後天社會環境中受病態文化的影響,形成自私、攫取、不滿足的價值觀而出現的不正常的行為表現。若欲改正,是可以自我調適的,具體方法如下:

格言自警法

古往今來,仁人賢士對貪婪之人是非常鄙視的。他們撰文作詩,鞭撻或諷刺那些向國家和人民索取財物的不義行為。想消除貪婪心理的人,應牢記那些詩文和名言格言,朝夕自警。

自我反思法

即自己在紙上連續20次用筆回答“我喜歡……”這個問題。回答時應不假思索,限時20秒鍾,待全部寫下後,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過分的欲望,這樣就可明確貪婪的對象與範圍,最後對造成貪婪心理的原因與危害,自己作較深層的分析。分析自己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補償、僥幸的心理呢,還是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分析清楚後,便下定決心: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得改掉貪婪的惡習。

知足常樂法

一個人對生活的期望不能過高。雖然誰都會有些需求與欲望,但這要與本人的能力及社會條件相符合。

每個人的生活有歡樂,也有失缺,不能搞攀比。

心理調適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到知足常樂,“知足”便不會有非分之想,“常樂”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12.怎樣戒除網癮

網絡成癮屬於一種精神障礙,長時間上網會在大腦諸多神經元中製造“上網興奮點”,這些興奮點使大腦對上網產生持續的興奮,這種成癮的病理與吸毒、賭博十分相似,也和吸毒、賭博一樣很難戒掉。

網絡成癮一般都會有如下的表現:

強烈依賴網絡

上網成為一種心理需要,支配著網癮者的心理活動以及日常行為的一切。一旦無法上網時,就會產生煩躁、不安的情緒,處於焦躁狀態。生活的重心即是上網,生活質量非常差,對工作、學習毫無興趣。隻有接觸網絡,才能變得生龍活虎起來。

冷酷對待親人

網癮者對待自己的親人不聞不問,偽裝自己的情緒,不與家人進行溝通交流,也沒有朋友。相反,卻願意在網絡上對著陌生的人傾吐自己的心聲。因為家人限製其上網,網癮者也很容易與家人產生衝突,甚至導致悲劇發生。

人際交往失常

同病者語言表達能力隨著日益沉迷於網絡而急速下降,人際交往很容易出現障礙。網癮者往往在日常人際交往中遭受挫折轉而更加地封閉自己,將自己的一腔熱情都付諸網絡。日複一日,形成惡性循環,生活中的正常交往都已無法完成,自信心更加消退。

網癮的成因是多方麵的,由家庭、社會、學校等各種因素同時作用從而形成的。

周圍環境影響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網絡已經走進大眾的生活,網吧隨處可見,擁有電腦的家庭也日益增加。網絡發展的迅速也帶來了不好的一麵,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充斥著網絡空間。很多青年職工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喪失了自我向上的精神,從而迷失了方向,整天沉迷於網絡之中。

不良性格影響

不良性格也是引起網絡成癮的重要原因,很多網絡成癮的人大多有不良性格,類似孤獨、內向、自閉等等。他們遇到困難和難以排泄的心理陰影,就會去網絡上尋找安慰,尋找精神寄托。時間一長,這些人便會覺得網絡是無窮的,可以解決任何問題,從而更加地沉迷網絡。

意誌力薄弱

網癮者雖然也能意識到過度上網容易帶來危害,天真地認為縮短上網時間就能戒掉網癮,但往往都失敗了。一旦長時間離開網絡便會無法自控,網癮與吸毒、賭博一樣,是一種難以戒掉的精神依賴病症。網癮者大多意誌力比較薄弱,才會受到引誘從而陷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