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女職工的生理衛生(1 / 3)

第八章女職工的生理衛生

1.月經的預測方法

一般而言,月經的預測方法大概可以分成4種:日曆法、體溫測量法、自我觀察法以及檢查偵測法。

日曆法

周期月經正常的女性可按照日曆周期來計算。例如,以30天為1周期,上次若是3月28日來,下次應該在4月28日左右就有月經來潮;如果以40天為周期,下次大約在5月9日便會有月經來潮。

利用日曆法,隻要在上一周期的月經首日,再加上每月月經周期的日數,就很容易預測下次的月經來潮日。要用此法推測月經周期,前提是月經周期必須規律。利用日曆法來判斷經期是否正常,對於那些排卵比較正常的女性是行之有效的。

體溫測量法

此原理是運用女性在排卵後會有體溫增高的現象,以測定何時是排卵日。例如沒有受孕而且荷爾蒙分泌正常的情況下,一般排卵之後14天月經就會來臨,所以可以很準確地預測到月經來臨日。

體溫測量法不能使用普通體溫計,須用婦女體溫計,因為婦女體溫計的刻度變化較大,即使是很輕微的體溫改變亦能顯示出來。一般來講,排卵前後體溫隻在36.7度上下產生極細微的變化,這種極其細微的變化隻有用婦女體溫計才能測量出來。測量體溫的時間一定要在剛睡醒時就測量,也不可東想西想後再量,因為腦力消耗也會升高體溫。

再者,測量的位置要固定,如果不停的變換測量位置會呈現溫度上上下下不穩定的狀況,比如口溫比腋溫高出0.5度。當溫度降至最低時,表示已經到了排卵期,如果沒有受孕,14天後自然會有月經來潮。雖然這種方法對所有女性均適用,但較常使用於不孕患者。

自我觀察法

所謂自我觀察法,就是通過觀察白帶的質與量來加以推斷。接近排卵期的時候,白帶會相當清澈,而且較平常多出3倍;一旦排卵後,就會呈現黃濁現象,而且相當黏滯,此時可以確定排卵已經發生,而排卵之後2周左右,就是月經來潮的時候。所以利用觀察陰道分泌物也可以了解何時是排卵日,同時也順著排卵日推斷何時月經會來潮。這可能是最容易的來潮測定法,但在正式使用此法之前,應先自我測試幾次才會準確。

檢查偵測法

檢查偵測法就是利用一些儀器設備來做檢查偵測。目前較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超聲波觀察卵巢中卵泡成長的大小。一般而言,當卵泡形成2厘米左右時,可能已接近排卵日,經過一係列的測量可以得知何時卵泡會在卵巢之中消失,那麼當天就可判定排卵日。利用此方法可很準確地判斷出排卵日,也可推算出月經來潮之時。

再者,也可以到西藥房買偵測排卵日的小試劑,如果黃體激素的濃度顯示相當強,則表示在24小時後會有排卵現象,如此也可推測出月經何時來潮。

2.女性的月經周期

成年女性月經周期平均為28天左右。每次行經持續3~5天,失血量為30~100毫升。

在一個月經周期中,子宮內膜的變化是在卵巢激素作用下發生的,它可分為3個時期:

增殖期(排卵前期、卵泡期)

從月經停止起至排卵止,即月經來潮後第5天到14天左右,稱為增殖期。此期,在卵泡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下,子宮內膜逐漸增殖,血管及腺體上皮增生,但腺體尚不分泌。至此期末,卵巢內有一個卵泡成熟,就會出現排卵。

分泌期(排卵後期、黃體期)

從排卵起至月經前,即月經來潮後第14天至第28天左右,稱為分泌期。此期,在黃體分泌的孕激素與雌激素作用下,子宮內膜進一步增生變厚,血管擴張、充血,腺體迂曲,並分泌黏液,在此期內如果受孕,黃體即發育成妊娠黃體,其繼續分泌孕激素與雌激素。子宮內膜在上述兩種激素作用下,繼續增厚形成脫膜。如未受孕,黃體將萎縮,遂進入月經期。

月經期

從月經出血到血停止,曆時4~5天,稱為月經期。在此期間,由於黃體萎縮,血中雌激素、孕激素含量迅速降到最低水平。子宮內膜由於失去這兩種激素的支持而發生崩潰、出血,從而進入月經期。

月經周期的形成與下丘腦—腺垂體—卵巢分泌有關。在一個月經周期開始時,血中雌激素與孕激素處於低水平,對下丘腦反饋抑製作用消除,血中促卵泡刺激素稍升高,接著黃體生成素也增高。在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作用下,卵泡開始發育並分泌雌激素入血。到排卵前1周,血中的雌激素明顯升高,此時血中高濃度的雌激素反饋抑製下丘腦,從而使腺垂體卵泡刺激素分泌減少,在血中濃度相應降低,而黃體生成素仍穩步上升。需要注意,血中卵泡刺激素雖處於低水平,但由於雌激素有加強卵泡刺激素促卵泡合成雌激素的作用,所以,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仍然增加。到排卵前一天,血中雌激素水平達到高峰,此時血中高濃度的雌激素促進下丘腦大量釋放激素,後者促進腺垂體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尤以黃體生成素分泌增加最明顯,形成了血中黃體生成素高峰,促進了排卵。

排卵後生成的黃體在黃體生成素作用下,分泌大量雌激素及孕激素。血中高濃度的雌激素與孕激素反饋抑製激素的釋放,使腺垂體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減少,其血中濃度相應下降。失去這兩種激素的支持,子宮內膜便會剝落而出血,於是就進入月經期。與此同時,雌激素和孕激素對下丘腦的反饋抑製作用已解除,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的分泌逐漸增加,促進卵巢中新卵泡發育,於是開始了新的周期。

3.經血的推算和經量的計算

經血計分法是一種利用計分方法來推算經血是否正常的方法。倘若積分超過100分,表示月經的經血量超過80毫升,即有經血過多的現象。簡單地說,就是用月經來潮時使用衛生棉的數量,乘以其量積分,再加上血塊發生的多寡總和,就是經量的積分。

具體經量積分的計算方法是:當經量隻涵蓋衛生棉中央地帶,這樣每塊衛生棉就算1分;若涵蓋1/4麵積時,計算成5分;當整塊衛生棉完全浸潤時,算20分。再看看是否有血塊發生:來潮時若有血塊發生,而且血塊大的話,每個血塊算5分;如果有血塊,但是小,就計算成1分。這樣累加起來的分數就是經量的積分,若積分大於100,則表明經血過多。

學會了這樣客觀的評比,就可以在月經周期裏自行計算,如果得知自己的積分接近100分了,在平常就要多吃含鐵質的食物。一旦經血的積分已經超過100分,就必須到婦科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4.月經的處理方法

女性一生中大約有2000個日子有月經伴隨,所以如何愉快而健康地度過經期,對女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月經期,女性應在心理和生理方麵做如下調適:

(1)對於月經的存在及其生理現象應有正確的認識。月經是隨著排卵而產生的,代表人類生命得以延續的一個重要現象,是女性的特權,也是值得驕傲的事情。但初經少女往往對於血液由體內排出的現象感到害怕,而婦女有時也以不潔來看待月經,或因而減少正常的活動,或刻意把一些活動錯開,甚至要求醫生設法以藥物來變更經期。其實月經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2)了解並適應經前征候群:頭痛、腰酸背疼、乳房腫脹或刺痛等,在精神方麵,則顯得焦慮、沮喪,並具攻擊性,情緒相當不穩定。大約20%~30%的女性都會發生這種現象,所以無須害怕或因而產生心理上的壓力,應該設法調適,盡可能放鬆自己,並且也應體諒有相同情況的朋友或同事,彼此諒解,相信在適應上能有較佳的效果。

(3)選擇適當的衛生棉:使用衛生棉時應注意取用時不要碰觸衛生棉內麵,以免汙染,引起泌尿生殖道的感染。衛生棉應置於陰部中央適當位置,撕去背麵的貼紙,讓粘膠固定於內褲上。有些婦女喜歡使用衛生棉條,塞入陰道內,這樣雖然走路方便輕鬆,但若殘留在陰道內,則會造成毒性休克征候群,這一點必須注意。

(4)注意個人衛生:經血是細菌的培養基,故月經期間的衛生非常重要。大小便後應用衛生紙往外或兩側擦拭,以免陰部或尿道受到汙染。另外,每天至少要更換一塊月經墊,而不管原來那塊是多麼幹淨。若月經量較多,或在炎熱的夏天,則最好能多做會陰部衝洗,每天2次是最低的要求。

(5)溫和而適當的飲食:經血量多者,可多食用鐵質含量高的食物。而抽煙、喝酒可能造成內生殖器官的血管收縮、缺血或缺氧,有些學者認為會加重痛經,故應予以戒除。

(6)適當的休息:應有充足的睡眠,以減少經前征候群及行經期間的不適。白天能有片刻的休息時間,對經期不適有減緩作用。

(7)適量的運動:做體操或散步,可稍微減輕經期的不適。劇烈的運動如騎馬、馬拉鬆賽跑或遊泳等,應盡量避免。一些經前運動,如膝胸伏臥、抬腿、抬頭等運動,需在月經前即每天做。另外,練習瑜珈功對減輕經期的不適也有相當好的效果。

(8)穿著寬鬆而保暖的衣服:穿著寬鬆的衣服可減少壓迫感,但仍須注意保暖。骨盆器官的血管對低溫較身體其他血管更為敏感,不要因受寒而使經期不適加劇。

(9)痛經的處理:如果痛經影響到工作,應該找醫師治療,並依指示服藥。

(10)把月經期作一記錄:可以在月曆上作出記號來預測下一次的月經期,若有不正常周期的出血,應請教醫師。在下次月經要來之前外出,即應該攜帶單片包裝的衛生棉,以免措手不及。

5.女性月經期有哪些禁忌

第一次來月經時,你就被傳授了以下經驗——不能吃生冷食物,不能劇烈運動。現在,為了健康,還要注意以下事項:

(1)不宜過性生活:月經期子宮內膜脫落,子宮腔表麵形成創麵,過性生活時容易將細菌帶入,逆行而上進入子宮,從而引起宮腔內感染,發生附件炎、盆腔炎。

(2)不宜多吃鹽:吃鹽過多會使體內的鹽分和水分貯量增多,在月經來潮前夕,會發生頭痛、激動和易怒等症狀。應在來潮前10天開始吃低鹽食物。

(3)不宜飲濃茶:濃茶中的咖啡堿含量較高,刺激神經和心血管,容易產生痛經、經期延長和經血過多。同時,濃茶中的鞣酸會使鐵的吸收出現障礙,引起缺鐵性貧血。

(4)不宜坐浴:在月經期,子宮頸口微開,坐浴和盆浴很容易使汙水進入子宮腔內,從而導致生殖器官發炎。月經期外陰部的清潔衛生要特別注意。保持外陰清潔以淋浴最合適。

(5)不宜穿緊身褲:如果月經期間穿臀圍小的緊身褲,會使局部毛細血管受壓,影響血液循環,增加會陰摩擦,很容易造成會陰充血水腫。如果再加上不注意局部清潔衛生,還會出現泌尿生殖係統感染等疾病。

(6)不宜高聲唱歌:婦女在月經期,呼吸道黏膜充血,聲帶也充血,高聲唱歌或大聲說話,聲帶肌易疲勞,會出現聲門不合,聲音嘶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