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女職工的疾病醫療
1.乳痛症的防治方法
乳痛症指不明原因的乳腺痛。主要發生在25~40歲的獨身婦女、未產婦、年輕產婦。輕症者隻在月經期間有疼痛,可不必治療,亦不用過分擔心;重症者,其疼痛一直持續,甚至整夜不眠,需用激素治療,或加用鎮靜劑,局部熱敷,用乳帶把乳房托起。
乳痛症應與乳頭下神經及肋間神經痛等引起的乳腺痛相區別。
2.乳腺分泌異常是什麼原因
不在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職工,乳頭分泌乳汁樣液體或漿液,有時還呈血性,即為乳腺分泌異常。
新生兒及處女,代替性月經,乳腺周期性出血,卵巢、子宮、輸卵管疾病等,即使不是乳腺疾病,也會有分泌,出現這種情況時,不必過分擔心。但是,當乳腺癌、輸乳管內乳頭狀瘤、乳房纖維囊性增生症等乳腺本身有病時,其分泌物有時呈血性時,就須引起注意,及時到醫院檢查確診。
3.乳腺肥大症是怎樣引起的
乳腺肥大症與生理性肥大不同,很少有早熟性乳腺肥大症的情況發生。不到5歲的女孩,就開始長陰毛,陰唇也發育,並有月經,兩側乳腺肥大,這種現象是由於卵巢癌、腎上腺腫瘤、腦垂體疾病等引起的。需要針對這些原發病進行治療。
單側或雙側乳腺在青春期或妊娠期持續肥大,是一種不常見的疾病,稱為真性彌漫性乳腺肥大症,其原因可能是乳腺對激素過於敏感所引起的。可用催乳素或放射治療,嚴重者要施行成形手術。
4.乳腺病的自我檢查
乳腺病,通常叫乳腺增生症、纖維腺瘤,多見於30~40歲的婦女,表現為乳房脹痛和有腫塊,其症狀與月經周期有一定關係,多數病人的乳腺病,能在數月或1~2年後自行緩解。
各種乳腺病大都是因為情緒波動引起內分泌失調而引起的,所以預防要做到心胸開闊、精神愉快,注意修身養性,遇事冷靜處理,不怒不躁。
對乳腺病是可以經常進行自我檢查的。如果發現有包塊或壓病點,應馬上去醫院檢查、確診。有的婦女在非哺乳期發現乳頭有外流水、流血,或有分泌物的現象,呈牙膏樣白色、淡黃色或淡綠色,此時,即使在乳房上摸不到腫塊,也要及時就醫診治。
5.如何避免產褥期乳腺炎
產褥期乳腺炎包括淤滯性乳腺炎與急性化膿性乳腺炎兩種。
淤滯性乳腺炎是由於乳汁流出不暢,淤積在乳腺所引起的,大多發生在不習慣授乳的初產婦。有發燒,整個乳房腫脹並有疼痛,極容易轉成化膿性乳腺炎。這種病症可用毛巾熱敷、按摩、擠出乳汁和抗生素消除炎症等方法治療。
急性化膿性乳腺炎,有畏寒、發熱,整個乳房或局部紅腫、熱、痛,有時會形成膿腫。腋下淋巴結腫大、疼痛。淤滯性乳腺炎有細菌感染,會發展成急性化膿性乳腺炎。大多是由於葡萄球菌從乳頭的小傷口進入淋巴管引起的。其次是鏈球菌。治療時應吸出乳汁,局部冷敷,使用抗生素和消炎藥,形成膿腫時應切開排膿。
6.陰癢怎樣防治
婦女外陰及陰道內瘙癢,甚則癢痛難忍,坐臥不寧,或伴有帶下增多,稱為陰癢。陰癢,又稱陰門瘙癢或陰慝。
原因
祖國醫學認為,陰癢的發生主要是由於肝、脾、腎功能失常。肝脈繞陰器,主藏血,為風木之髒,脾主運化水濕,肝經濕熱或肝鬱脾虛化火生濕,濕熱之邪隨經下注,蘊結陰器,或感染蟲慝,蟲擾陰部,發為陰癢。腎藏精主生殖,開竅於二陰,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生風化燥,陰部肌膚失養,而致陰癢。臨床症狀有濕熱下注和肝腎陰虛兩種。
濕熱下注:陰部瘙癢難忍,坐臥不寧,帶下量增多,色黃如膿,或呈泡沫米泔樣,其氣腥臭,伴心煩少眠,口苦而膩,胸悶不適,納穀不香,舌苔黃膩。婦科檢查時可見外陰、陰道潮紅、充血。
肝腎陰虛:陰部瘙癢灼熱,幹澀疼痛,帶下量多,色黃,甚如血樣,頭暈耳鳴,腰酸,五心煩熱,舌紅少苔。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引起陰癢的病因有如下兩個方麵:
局部原因:
特殊感染:黴菌性陰道炎和滴蟲性陰道炎是引起外陰瘙癢最常見的原因。虱子、疥瘡也可導致發癢。蟯蟲病引起的幼女肛門周圍及外陰瘙癢一般僅在夜間發作。
慢性外陰營養不良:以奇癢為主要症狀,伴有外陰皮膚發白。
其他皮膚病變:擦傷、尋常疣、皰疹、腫瘤等均可引起外陰瘙癢。
不良衛生習慣:不注意外陰局部清潔,皮脂、汗液、月經、陰道分泌物,甚至尿、糞浸漬,長期刺激外陰引起瘙癢。
藥物過敏或化學品刺激:肥皂、避孕套、新潔爾滅、紅汞等可因直接刺激或過敏而引起接觸性皮炎,出現瘙癢。
全身性原因:
妊娠期和經前期外陰部充血有時也會導致外陰瘙癢不適。
糖尿病導致由於糖尿對外陰皮膚的刺激,特別是伴發黴菌性外陰炎時,外陰瘙癢特別嚴重。
原因不明的外陰瘙癢。部分病人外陰瘙癢十分嚴重,但找不到明顯的全身或局部原因,有專家猜測可能是精神和心理方麵因素所致。
黃疸,維生素A、B缺乏,貧血、白血病等慢性病病人可出現外陰瘙癢。
本病以前陰瘙癢為主,嚴重者波及後陰及大腿內側。根據臨床表現,診斷時應詳細詢問發病經過,仔細進行局部和全身檢查,以及必要的化驗檢查,以便找出病因,進一步明確診斷,並在確診前與濕疹、癬症引起的陰癢相鑒別。
治療可選擇西醫、中醫及輔助療法。
西醫治療
針對引起外陰瘙癢的病因如滴蟲、黴菌或糖尿病等進行治療。
中醫治療
濕熱下注:清熱利濕,殺蟲止癢。
肝腎陰虛:滋陰降火,調補肝腎。
輔助療法
飲食療法:
二仁粥:桃仁10克,薏苡仁30克,將桃仁搗爛,水煎取汁,待薏米粥煮至八分熟,入桃仁汁再煮至粥熟。每日2次溫服。適用於濕熱下注型。
金櫻子粥:金櫻子10克,糯米50克,先煮金櫻子取汁,與糯米共煮熟,每日2次溫服,適用於肝腎陰虛型。
7.外陰潰瘍的防治方法
外陰潰瘍,又稱貝切特病,可由炎症、性病、癌症等疾病引起。從青春期到更年期有月經的婦女,最常見的外陰潰瘍是貝切特氏病(口—眼—生殖器綜合征)引起的。此病的原因現在尚不清楚。
潰瘍多發生於小陰唇、陰道口周圍,或發生在大陰唇、陰道壁、子宮頸上,一般是長幾個米粒大或黃豆大的結節,進一步發展為邊緣清楚的潰瘍,其底部被汙濁分泌物所覆蓋,有劇痛。經1~2周後,潰瘍可能自然消失,但往往反複再發。潰瘍擴展後,即使痊愈也會留下瘢痕。
外陰潰瘍常在黃體期(從排卵到月經開始)發生惡化,月經開始時好轉。在妊娠期間,其症狀一般消失,但也有的反而加重。
外陰潰瘍除眼、口腔黏膜有病變外,關節、消化道等部位也發生病變。隨著疾病的發展,可發生各種合並症。
外陰潰瘍常與性病混淆,但根據症狀特點、細菌學檢查和血液檢查可以鑒別。
外陰潰瘍的原因還不清楚,臨床表現又多種多樣,故治療方法也多樣化,可用下列方法治療:
局部衛生與軟膏
保持局部清潔,塗含有鎮痛劑與消炎劑的軟膏。抗生素雖沒有直接效果,但對防止繼發感染有作用。
腎上腺皮質激素
對減輕疼痛、促進潰瘍愈合都有好處。症狀嚴重時,在外用的同時,可以內服激素,很有效果,但不能防止再發。
外陰潰瘍常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種症狀,有其他合並症時,要全麵治療。
8.外陰皰疹是怎樣傳染的
外陰皰疹是指外陰部,特別是在小陰唇和大陰唇,突然出現許多小水皰及潰瘍,伴有疼痛,這是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雖與貝切特氏病的外陰潰瘍很相似,但很少複發,也沒有皮膚和眼部症狀。
外陰皰疹一般是通過性交傳染,口腔黏膜也可感染,發生同樣的潰瘍。用抗生素和鎮痛劑無效,約2周後可自然痊愈。如果在妊娠末期感染該病,新生兒會在產道中感染,從而侵犯新生兒腦、肝髒、肺等處,死亡率很高,這時有必要做剖宮產術。
9.外陰炎的治療措施
外陰炎是外陰部皮膚或黏膜發生的炎症,以非特異性外陰炎多見。引發本病的原因有如下幾種:
局部刺激
外陰部接近陰道、尿道和肛門,容易受經血、白帶、尿、糞的汙染,如尿瘺、糞瘺或患有陰道炎的女職工,常伴發外陰炎。月經墊、月經紙過硬、過粗及質地較硬的內褲摩擦,均可發生外陰炎。
藥物刺激
如外陰皮膚接觸過濃的消毒液或對某些藥物過敏等。
其他
如糖尿病病人由於尿糖直接刺激,腸道蟯蟲局部刺激引起外陰瘙癢,易使病人抓破皮膚引起感染。由於多方麵的刺激,常引起混合性感染,致病菌多數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杆菌。
患者外陰有刺癢、疼痛、燒灼等感覺,並常有白帶增多,排尿時症狀加重,外陰部出現紅腫、破潰或其他皮炎現象。嚴重者腹脹溝淋巴結腫大,有壓痛。嚴重者可出現全身症狀,如體溫升高、白細胞增多等症狀。
本症在診斷時應與前庭大腺炎、外陰潰瘍、外陰結核、外陰尖銳濕疣、外陰白色病變區別開來。
治療時,局部可用1∶5000高錳酸鉀液坐浴,每日2次。若有破潰可塗抗生素軟膏,但中藥外洗效果更為理想。
10.前庭大腺炎的診治
前庭大腺是位於陰道口兩側的黏液腺,性交時分泌乳白色黏液。當細菌侵入時,首先是開口處發生炎症,接著就侵及腺內而引起前庭大腺炎。以前常被人們誤認為是淋球菌引起的,實際上,大多是由大腸杆菌等一般細菌引起。發炎後局部有紅腫、熱、痛。一般發生在單側前庭大腺。用抗生素治療。
11.前庭大腺膿腫的防治方法
前庭大腺膿腫是指前庭大腺急性炎症發作時,細菌首先侵犯腺管,腺管呈急性化膿性炎症,腺管口往往因腫脹或浸出物凝聚而阻塞,膿液不能外流,積存而形成膿腫。
病原體主要為葡萄球菌、大腸杆菌、鏈球菌及腸球菌等混合感染。常在性交、分娩或其他情況汙染外陰部時,病原體易於侵入而引起炎症。
急性炎症發作時,病人感覺外陰一側疼痛腫脹,甚至不能走路,檢查時局部皮膚紅腫,發熱,壓痛明顯,當膿腫形成時,可觸及波動感,膿腫直徑可達5~6厘米,病人可有發熱等全身症狀。當膿腫內壓力增大時,表麵皮膚變薄,膿腫自行破潰,如破孔大,可自行引流,炎症較快消退而痊愈;如破孔小,引流不暢,則炎症持續不消失,並可反複急性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