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女職工的孕產養護(1 / 3)

第十一章女職工的孕產養護

1.妊娠時預防低鉀症的方法

女職工妊娠期在劇烈的嘔吐中,消化液大量丟失(消化液中鉀的含量比血漿中鉀的含量還要高),加上不能進食,鉀的攝入量不足,使血鉀降低,從而出現低鉀血症。患有低鉀血症的病人可以出現肌肉無力、精神萎靡、表情冷漠,重者甚至會出現昏睡、死亡,若不及時治療,可危及母嬰的生命。

孕婦在妊娠反應期防止低鉀血症的關鍵是提高食欲,保證進食,從食物中獲得充足的鉀。要增加食欲又要從以下3個方麵入手:

要保持樂觀的情緒

比較嬌氣的人,反應往往也相對重一些,而比較堅強樂觀的人,反應大都相對較輕。如果能懂得反應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因而抱無所謂的態度,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和樂觀的情緒,把進食當作一項任務來完成,反應再重也要吃,就能多吃一些。

要進行適當的活動

適當的活動可以促進胃排空,減輕飽脹感,進而刺激食欲;同時也能分散注意力,減少病人對自己身體不適的過分關注。這樣的活動包括散步、聽音樂,簡單的家務勞動或者並不耗費較多體力的工作。當然如果反應較重,嘔吐劇烈,不能進食,還得適當休息。必要時還應及時就醫,輸液補鉀,以免延誤病情。

要選擇可口的飲食

妊娠反應後會不同程度地出現擇食、口味異常,這時應盡量迎合自己的口味,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吃了總比不吃好,哪怕是吃1個水果,喝1杯果汁。千萬不要因吐而拒食。同時也要摸索自己的反應規律,爭取在反應輕的時候多吃些。如早晨剛起床時一般反應比較明顯,這時應盡量避免進食,可稍過一段時間再吃。少量多餐也能減輕惡心、嘔吐的發生。此外可盡量多吃含鉀較多的食物,如香蕉、紅棗、花生、海帶、紫菜、豆類等,以補充因嘔吐丟失的鉀。

2.妊娠期心慌氣短的防治措施

在妊娠期間,為適應妊娠及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表現在呼吸時膈肌上下活動的幅度比非孕期增大,同時,隨著妊娠子宮的增大,腹肌活動度減少,胸部活動相應增加,由不自主的腹式呼吸改變為胸式呼吸,來補償氣體交換的不足,肺的通氣量比非孕期增加40%。懷孕期間,心肌發生代償性肥厚,心腔擴大,心跳加快。再者由於孕期母體的血容量比非孕時平均增加1500毫升,出現所謂妊娠生理性貧血,從而血液供氧能力下降。同時,由於增大的子宮使心髒向上、向左移位,心髒在不利的條件下工作。這些因素都加重了心髒的負擔,使得機體通過增加心率及心搏出量來完成額外工作。這些生理性的改變,一般不出現症狀,但遇活動量增多,就可出現心慌氣急。對此,孕婦不必緊張。要注意做適量的運動,運動時若遇不適,要立即停止。最好的方法是休息。充分的睡眠可以解除身體的疲勞,促進新陳代謝。

3.妊娠期腰痛怎樣預防

隨著胎兒不斷發育長大,孕婦到了妊娠中後期,為了使重心前移的身體保持平衡,不得不使頭部和肩部向後傾斜、腰向前挺,使背部肌肉處於一種不自然的緊張狀態,這樣就增加了腰部的負擔,如果孕婦平時缺少鍛煉,腰肌張力差,就容易感到腰脹背痛。

經常洗熱水澡,可改善腰部血液循環,減輕腰部疼痛。輕輕按摩腰部,對減輕腰部疼痛也有很好的作用,不要長時間地處於一種姿態,行走站立都不宜過久,注意休息,這對減輕腰肌緊張和負擔都是有益的。

4.妊娠期下肢浮腫的治療方法

在妊娠期間,為了滿足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孕婦的血漿和組織間液體增多,如果勞累、行走和站立時間過長,下肢容易出現浮腫。特別是到了妊娠後期,子宮逐漸增大,壓迫下肢靜脈,使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受到阻礙,下肢更容易發生浮腫,不過,一般經臥床休息後,這種浮腫大多能自動消退,如經臥床休息後仍不能消退的,稱為妊娠水腫。妊娠水腫又分顯性水腫和隱性水腫。孕婦下肢皮膚發亮、彈性減低,用手指按壓後出現凹陷,叫做顯性水腫;孕婦體表無明顯水腫,液體瀦留在各器官的間隙中,體重增長很快,每周超過05千克以上,這類水腫叫做隱性水腫。

妊娠期出現的水腫是懷孕引起的生理反應,不用害怕,隻要注意休息,坐、臥時將雙腿抬高,少吃含鹽過高的食物,水腫就可以減輕和消失。如果下肢水腫嚴重,經上述方法仍不見效,或伴有頭暈、惡心、嘔吐等,則要考慮是否患了其他疾病,需要到醫院作進一步的診治。

5.妊娠流產的預防方法

如果不是胚胎發育異常造成的流產,是可以預防的。

對於有過流產史的女職工,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查清引起流產的原因,無論是夫婦哪方麵有問題,都應及時治療,治愈後再要孩子。

患有慢性病的人,應在懷孕前治愈疾病,即使懷孕後仍要在醫生的監護下,觀察胎兒發育情況,如醫生囑咐不宜懷孕,應采取避孕或中止妊娠等措施。

已經懷孕的女職工,要避免接觸有害化學物質,如苯、砷、汞、放射線等。懷孕早期應少到公共場所去,預防病毒感染。如果孕婦患了病,要及時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治療,不可自己隨便用藥。

妊娠的最初3個月不要同房,亦不要過於精神緊張或情緒激動,注意飲食,勞逸結合,並注意休息。

黃體功能不足的孕婦,可用少量的孕激素。宮頸內口鬆弛者可在早期采用宮頸內口縫紮術。發育異常的胎兒不應盲目保胎。

如果孕期陰道出血超過月經量、子宮收縮頻繁、宮口已擴大或有羊水流出的難免流產,也不要保胎。

6.怎樣預防產褥期的“月子病”

產婦經過分娩進入恢複期通常需要6~8周,產褥期如果不注意,就容易得“月子病”,因此,注意產褥期衛生、保健十分重要。

注意皮膚清潔

產後出汗多,應勤換內衣,分娩2~3天後可以洗澡,但要淋浴。洗澡能解除分娩過程中的疲勞,使產婦感到心情舒暢、身體恢複快。在冬天可每天用溫水擦洗全身。在夏天,每天都要用溫熱水擦洗,可淋浴。梳頭可使人保持整潔,還能增加頭皮的血液循環,使頭發生長得更好。

注意口腔清潔

產褥期應照樣刷牙,以保持牙齒健康。有人認為月子裏不能刷牙,這是不對的。如果不刷牙,進食後的殘食存留於牙齒表麵和牙縫裏,就會對牙齒表麵的釉質腐蝕破壞,口腔內的細菌易於繁殖,引起牙周病、牙髓炎等,口腔感染也是產褥感染的來源。因此,產後應每天早晚刷牙1次。

子宮複原

分娩後,子宮會逐漸收縮,直到恢複到正常大小,這種自然恢複現象,叫做子宮複原,又叫子宮複舊。子宮在分娩後,立即收縮到臍下4~5厘米處,但24小時後又發展到臍上,之後逐漸縮小,6周左右恢複到原來大小,同時,子宮肌肉也會由分娩前的柔軟恢複到原來的堅硬狀態。

在子宮收縮時會感到一陣陣疼痛,尤其是在給嬰兒喂奶時更為明顯。痙攣性疼痛可持續數日,這是子宮複原的正常現象。如果子宮收縮較劇烈,可服用一些較緩和的止痛藥。

由於子宮收縮,在分娩中子宮裏布滿的細小傷口,排出的血液,統稱惡露。起初排出惡露較多,顏色呈深紅色,後慢慢減少,經3~4周後,由於傷口和子宮黏膜的修複,惡露消失,創口複原。如果惡露的顏色和氣味異常,應趕快看醫生,如果產後1個月,紅色惡露仍然存在,應立即就醫。

如果是母乳喂養,惡露通常能較快消失。可使用衛生墊以擋住流出的惡露,但不能在陰道內放棉塞,以免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