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似箭,又過一年。天津地方又鬧一宗教案,經曾國藩和平解決,把起事的人正法十餘名,方免交戰釁。不料了一事,又生一事。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客張汶祥刺死,凶信到京,朝旨又調曾國藩複督兩江。曾帥謝恩退出,於同治九年十月出京,沿途無事,至江寧接篆後,辦理刺馬案件。清廷以江督被刺,事關重大,並命欽差鄭敦謹南下,會同審問。令將各隊排列整齊,威嚴赫赫。曾候同鄭欽差同升公座,兩旁兵役推張汶祥上堂,當麵會訊。曾、鄭二公先用威嚇,後用刑訊。張汶祥毫無實供,隻說刺死馬新貽可以泄忿,大事已了,願即受刑。曾候問他何人主使,汶祥大呼道:“要刺馬新貽是我,要殺馬新貽也是我,好漢做事一身當,憑你處治便了。”鄭欽差百般誘騙,終無實供。再訊問,他說:“主使的人就是你。”弄得曾、鄭二公無法可施。隻得奏稱該犯實無主使,應處極刑。朝旨準奏。
且說同治帝自即位以來,忽忽的是十年了,年紀已十七歲,在百姓人家,將要授室,何況是天子至尊。滿蒙王公家有幾個待字的女兒,哪個不想嫁入宮中,做個淑房貴戚。慈禧太後也隻有這個兒子,也想擇一佳婦,成就一對佳偶。自同治八年起,就著禮、工二部預備大婚典禮,直至十年冬月,方才挑選幾個淑媛:一個是崇綺的女兒;一個是鳳秀的女兒,是富蔡氏;一個是崇齡的女兒,是赫舍裏氏;一個是賽尚阿的女兒,是阿魯特氏。這幾個女子,才貌皆差不多。慈禧太後已經選定,遂與慈安太後商量。慈安太後道:“女子以德為主,才貌次之,未知四女中哪個德性好,堪為中宮。”慈禧太後道:“聞四女中崇綺的女年紀最大,今年十九歲;鳳女年最少,今年才十四歲,太年輕了。”慈安太後道:“皇後母儀天下,還是年長的好,年長也老成些。”慈禧太後道:“鳳女雖年輕,聞她很賢淑。”慈安太後道:“皇後冊定妃嬪,也不可少,這等女孩子,均選作妃嬪便了。”慈禧太後道:“且傳恭王奕進宮,叫他一酌。慈安點頭,即命太監去召恭王。恭王入宮,行禮畢,慈禧就說立後的事情,恭王也主張年長,名正言順,慈禧不得不從。遂於次日降旨,著欽天監擇吉,於同治十一年九月舉行大婚禮。正擬籌備,忽接兩江巡撫奏報,江督曾國藩出缺。恭王吃了一驚,即忙入奏,兩宮太後甚為歎息。命同治輟朝三日,即下諭追贈太傅,照大學士例賜恤,諡文正,並於湖南、江蘇兩省建祠祀享,將生平政績宣付史館,著伊子紀澤承襲一等侯爵,長孫等均賞給有差。曾侯既出缺,兩江督席著李鴻章繼任。
卻說同治帝大婚,已屆吉期。至九月十二日甲午,先遣官祭告天地太廟。次日乙未,同治帝禦太和殿,視皇後國寶,欽差正副使奉冊詣皇後邸,冊封魯特氏為皇後;又欽差正副使至三女子邸,冊封為貴妃。又次日,飭正副使及太監奉鸞輿至皇後邸,導引皇後入宮,行合巹禮。此等大婚,非常熱鬧,自不必說。越日丁酉,皇上率皇後詣壽皇殿行禮,並兩宮太後前行禮。禮畢,上禦乾清宮,各貴妃等由皇後帶領朝賀。又越日,上兩宮徽號,並受群臣朝賀。隔了數天,內閣傳出上諭一道,因皇上已冊立中宮,兩宮太後意欲息肩,遂倡議歸政,著欽天監擇吉,於同治十二年正月舉行。
皇上既親政,即將日期頒布各省。忽接雲南捷報,雲貴總督在任病故。朝旨以前撫劉嶽昭升任,與巡撫岑毓英商議,合剿回匪。劉督坐守省城,岑撫出省剿辦,令馬如龍招撫回酋等眾,協攻杜文秀。文秀窮蹙勢孤,自知不免,遂服毒自盡。酋官楊榮、蔡廷棟被岑軍擒住,一齊磔死,捷報雲南肅清。同治帝初親政,就有陝甘總督左宗棠收降匪首董福祥,迭複名城,逐陝回,擒甘回,表奏肅清。旨下,賞左宗棠一等輕車都尉。同治帝非常快樂,心中就是與慈禧太後意見不合。但慈禧太後既撤簾歸政,意思總想幹預國政,凡有軍國大事,先著內監探聽明白,後問同治帝,望他和盤托出。同治帝不獨不盡言,反要隱瞞,就此有些不悅。有時把皇後傳進宮去,叫她勸說。哪知皇後少年夫妻,與帝意旨相同,竟把太後話全行說出,同治帝越加煩惱。太後又怨起皇後來,視若同仇。有兩個內監,慫恿同治帝飭造圓明園,正中同治下懷,遂批準奏。旨下,飭總管飭日興工,恭王奕留心大局,因財政支絀,遂進諫阻止,絮絮叨叨。同治大怒,退入內去了。適恭王子載徵進見。同治怒未消,遂不見。載徵莫明其故,無心說了“帝擺架子”一句,被內監奏明,同治格外大怒,立傳軍機大臣文祥入見,著他擬旨,說:“恭王父子無禮,著即賜死。”文祥跪下求免,同治笑道:“你們是一黨,縱不賜死,著革職便了。”文祥擬旨呈閱畢,遂至恭王邸密報。恭王心慌,邀知己商議。密報慈禧太後,太後將草諭收起,留中不發。後同治登殿,恭王侍班仍服前職,被同治看見,立召文祥入內。文祥均推在西太後身上。同治斥罵一頓,隨提朱筆寫數行,令內侍張掛。恭王、文祥二人見皇上如此,即入宮見西太後哭奏。太後安慰一番,即召帝入內嚴訓,令還恭王原職。同治隻得命內閣再降旨,複恭王爵。自此以後,每日怏怏。內監文喜、寶柱二人,欲替主上分憂,想出一法,導同治帝微行。京城南一帶,皆是娼家居所,同治帝聽了內監的話,微服出遊。瞞著太後,每日花天酒地,秦樓楚館,雖有忠言,不能入耳。太後雖知,也無可如何,隻得把朝中大事,著恭王及王大臣等格外勤勞。同治帝越加放蕩,不想樂極生悲,竟受了淫毒。及到十月,連頭麵皆有,宮中傳說皇上生天花,其實是楊梅。禦醫不識病原,將敷衍藥搪塞,越過越重,竟致不起。於十二月初五日,竟崩於養心殿。
同治帝既崩,立傳親王、郡王、貝子、貝勒、王大臣等入見。各王入宮,見太後狀態與往日不同,亦不敢問。太後道:“皇上駕崩了,聞皇後雖有孕,不知何時誕生,亦不知是男是女,”恭王道:“皇後誕生之期,想亦不遠,不如秘不發喪,如生子自當立嗣,倘生女再議立新君。”慈禧太後道:“國不可一日無君,何能長守秘密?一經發覺,反搖動國本。”軍機大臣李鴻章等跪奏道:“太後明見,臣等佩服。”兩宮太後遂議立醇王奕譞子載湉入嗣文宗,繼承大統,尊諡同治為穆宗,改元光緒,即以明年為光緒元年,是為德宗。皇後阿魯特氏心中淒楚,自不待言。又兼慈禧太後待他惡毒,心中一想:縱然生子,也屬無益,不如尋個自盡,倒還完全名節。遂見父崇綺一麵,與他訣別。次日,宮中即傳出皇後凶信。宮中治喪,同治帝還照舊例;皇後喪事,卻草草了事,不過加了“孝哲”二字諡法。至光緒四年,葬穆宗毅皇帝、孝哲毅皇後於惠陵,同治事情至此已了。
時左宗棠已平回亂班師,現在朝中,聞崇厚使俄,受俄人百般要索,訂了十八條約章,簽訂了押,谘報總理衙門。王大臣等見了報章,總說俄國不是,遂奏聞兩宮太後,都要調兵與俄開戰。有的說崇使誅戮,即可嚇倒俄人。兩宮見眾臣紛議,即將原報批駁,一麵將崇厚拿問,一麵問左宗棠和戰情形。宗棠遂上一表,太後照準:即著世襲勇毅侯曾紀澤使俄改約,並整頓海防,著北洋大臣李鴻章預備戰艦,飭彭玉麟操練長江水師,起用一班舊將。俄國亦派軍艦遊弋海上,險些開仗。幸虧曾襲侯多謀能言,反複辯難,俄使總執前約,不能解決。適值俄皇被刺,新主登基,俄使不敢再執前約。重行開談,另改前約七條,方才妥洽,簽字畫押,時已光緒七年。惟新疆西北邊境,一時不能盡歸中國。沿江海一帶,照常戒嚴,改新疆為行省,各方告平,依然太平世界。不料宮中傳出凶信,說慈安太後無故驟崩,王大臣等甚為驚訝,亦未聞太後有病,忽然崩逝,令人不測。王大臣等又不敢多嘴,隻得照例辦喪,將慈安太後合葬東陵,加諡孝貞。
葬畢,忽東方朝鮮國又出一場禍亂,險些釀成中日交涉。原來朝鮮是中國屬國,國王李熙係由旁支入嗣,封生父李應罡為大院君,主持國政,拒絕日本通商。李熙年長,親裁大政,大院君退處無權,王妃閔氏才貌兼全,為李熙所寵,閔族中仗王妃勢,反大院君所為,開通口岸,與日本通商。一班守舊派,見閔族勢橫,請大院君出頭,與閔族反對。光緒八年,值朝鮮兵缺餉,軍士嘩變,守舊派趁勢作亂,闖進京城,把朝中大臣殺死幾個,又殺入王宮,尋殺閔妃。閔妃知風逃避。遂率眾至日本使館,殺死日本官數人。時報傳至中國,署直督張樹聲急調提督吳長慶,率軍入朝鮮。長慶多才,謊稱來助大院君。院君信以為真,遂至清營會議,被長慶拿住。所有黨羽均被長慶拿住,押解天津,按律正法。及日本兵到,朝鮮事已被長慶平了,遂按兵住了,索償人命銀。長慶又居中調停,令朝鮮賠款了事。日本遂在朝鮮開埠駐兵,國王隻得遵循。中國亦駐兵朝鮮京城。大院君到津後,由直督請旨發落。
朝鮮事方了,不料又有中法開釁戰端。中法交涉,起自越南。鹹、同間,越南國屢受兵,皆是割地,請和,訂約了案。法人貪心不足,得步進尺。越兩年,法人又起兵釁,說越南虐待教士。其時惱了越南一個好漢,姓劉名永福,係洪、楊餘黨,勾結越人黃崇英,幫越王抗拒法人。永福聞法將安鄴屯兵河內,竟出間道攻破法兵,將安鄴殺死。越王恐法報仇,遂遣使至法議和,法人認越南為獨立國,令與他國斷絕。越邊兩次有亂,皆向清廷求助,清兵一出,即為平定。越王甚感中國,奈法人得知,據約切責,越王毫不答複。法國遣將李威利進攻河內,被黑旗兵劉永福殺敗,連法將李威利一齊殺死。法人大舉入越,海陸並進,攻陷數縣,隻山西一帶是劉永福把守,不能攻入。法遂轉攻越南都城。守城兵見法兵來攻,嚇得魂飛天外,一齊保著越南王出都逃難,法兵遂進越都。越王又遣使求和,法人要越南降為保護國,且割東京與法。越王應允。
此事傳入清廷,大驚,急檄駐法公使曾紀澤與法交涉,不認法越條約;令岑毓英調督雲貴,出關督師,與劉永福協力防法;飭一班老臣宿將,分地任事。法人見清廷布置完密,不敢暴動,差艦長福祿諾等到天津訪直督李鴻章,說願歸和好。但越南總要歸法保護。鴻章也不允,也不拒,用兩可手段對付外交。粵關稅司、美國人德摧林居中調停,與鴻章訂約五條。雙方允議,申表朝廷,隨即批準,著鴻章訂約簽字。此事雲南兵將尚未得知,滇兵已至諒山,法兵亦入諒山駐紮。兩下相遇,竟起衝突,約半日,法兵損失甚多。中國聞此捷音,個個主戰。法人行文總署,硬要賠款一千萬磅,總署不允,法愈增兵,攻陷北寧,複督艦進攻台灣,奪去基隆。幸劉銘傳奉旨督辦台灣軍務,以守為戰,法人才不敢犯,法提督孤拔轉入閩海。駐守大員張佩綸有虛名而無實學,時為福建船政大臣。及法艦入口,他毫不在意,至法兵攻毀炮艦,他才焦灼起來,帶了親兵二人,暗暗的逃走了。法艦乘勝進攻,破了福州炮台,占領各塞要口。朝廷聞報,急令左宗棠飛速赴閩,飭故陝甘總督楊嶽斌幫辦閩省軍務。宗棠到閩後,即查辦張佩綸在彭田鄉,尋著已非從前氣習,遂自擬一篇奏表,請求處分。清廷遂傳旨,逮京治罪,謫戍黑龍江了案。忽報馬江敗仗,諒山失守,鎮南關守將楊玉科陣亡。慈禧大怒,將統兵主將分別治罪;另有懿旨一道,把恭親王罷免。清廷另用一班人物,與法會戰,如浙撫潘鼎新,提督馮子材、王孝祺等,皆英勇異常,任你法人槍炮厲害,隻是直前。法人見此猛勇,心中反懼怕起來,遂棄諒山,退出境內。此次殺死法將七人,法兵三四千名,所得器械不計。法將孤拔聞敗,遂上書請兵再戰,法政府和戰不決。孤拔大憤,遂率艦闖入浙江三門灣。宵深月朗,爬上桅竿,想觀內地形勢。忽一聲炮響,由桅上跌下,登時斃命。提督歐陽利表奏戰績,旨下甚為嘉獎,以下將弁皆有升敘。孤拔一死,法軍氣沮。清將弁聞此捷音,個個興勃,恨不得立複全越。忽接得天津議和消息,個個又歎息,卻把個彭督玉麟氣得須發皆乍,說:“這是哪個和事佬做的事?”遂上一篇《五不可和,五可戰》的表章,申奏朝廷。朝廷因和議已成,也沒有甚說法。由此一事,惹出後來多少事情,如越南、朝鮮、緬甸、暹羅相繼喪失,皆由此而致,這且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