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滅拳會訂和約太後回鑾(3 / 3)

且說光緒十四年,光緒帝年已十八,屆期冊立皇後,總由慈禧太後主持。此番非比前日,心想胞弟桂祥有一女,與光緒年紀相仿,遂與光緒帝定婚,即下一道懿旨:立副都統桂祥女葉赫那拉氏為皇後,並選長敘兩女備作妃嬪。次年大婚,一切儀注如前,不必再表。越年,醇王病歿,慈禧太後因是光緒帝生父,又兼向來順意,一切葬禮自然格外優崇。醇王歿後,光緒帝自然就要親政,慈禧太後恐蹈同治覆轍,時常派李蓮英窺探。光緒帝倒也沒甚違忤。

自十五年至二十年,其中與英吉利、俄羅斯稍有交涉,中國派出使大臣先後定議:無非是英、俄二國得利,中國吃虧,不過把不疼不癢地皮割些了事。不料又因朝鮮國釀成中日交涉,兵艦被日本擊沉五艘,逃回海口避鋒。陸軍一敗塗地,真為中國大恥。警報迭入北京,光緒帝大加懊惱。旨下,即將統兵主將革職,嚴責李鴻章,鴻章自請處分。日兵連夜進兵,攻破威海衛等要塞數處。光緒帝派北京大臣李鴻章赴日本議和。鴻章至日本,日本要山海關、大沽口、天津三處,才允議和。鴻章正在為難,心中忐忑,不意為刺客擊傷顴麵,動各國公憤,皆說日人不是。日本自知理屈,先向各國謝罪,後至李寓道歉,才允轉圜和議,訂立條款十一條,於光緒二十一年三月簽約。中日戰爭,至此結局。不料又生出中德交涉,亦提出六條要約,將膠州灣周圍百裏租與德國,限期九十九年。起初本是先允租與俄國,今又轉給德人,俄人自然要向總署詰問。總署無言,隻得令李鴻章出來,把膠州灣一處換了旅順、大連兩處,租期二十五年,才算了結。英國要租威海衛,拓九龍司租界,照膠州灣期限。德國又租廣州灣,亦如德國期限。意大利也無故來索租江浙三門灣。總署見此行為,免得饒舌,索性將門開放,給各國通商,任各國愛哪處租哪處。各國亦見各海口全行開辟,也再沒有要索,自此中國也就不能再振了。

光緒二十四年二月,恭王得了肺病,至四月病歿。即令恭王孫溥偉承襲親王。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醇王福晉又生成一病,竟爾長逝。光緒帝內喪生母,外失賢輔,勢成孤立,又被太後壓製,及李蓮英百般讒構,甚為抑鬱,隻有翁師傅還可談談。翁師傅見帝憂悶,遂保薦工部主事康有為。光緒立時召見,遂洋洋數萬言,俱皆采納。於是有為立陳三疏,統是維新政策。光緒帝有心變政,連下數旨:廢時文,立學堂,裁冗員。又下決意變法的上諭,先往頤和園稟白太後,太後也未阻撓。光緒遂實行新政。有為又薦梁啟超等多人,說均是學問淵博,光緒各賞四品銜,令在軍機處行走。自康有為一進,遂分出兩派來:一派維新黨,就是康有為等人;一派守舊黨,就是一班舊臣。維新黨以欲行新政,必斥太監。李蓮英無法,帶著妹子至頤和園,泣求太後。太後遂與蓮英定計,密寄榮祿。榮祿即上一折,請帝奉太後赴天津閱兵。光緒入奏太後,太後很是歡樂,命光緒即行傳旨,定期九月初五日,奉太後赴津閱操。光緒心中不決,遂召維新黨入見。康主事縷晰陳奏,此番閱操前途艱險。光緒搖手,令出去會議,商妥再奏。有為退出,與同誌商議:先殺榮祿,後劫太後。商定後,即由康有為入宮密奏。光緒聽了康有為話,心想:畿內兵權握在榮祿手內,非得先奪榮祿兵權,不能成事,就無這樣一個人能做到。適直隸按察使袁世凱入覲,光緒想他膽大敢為,立即召見。先探問他新政何如,袁極力讚成。光緒又道:“倘給你統兵,你肯盡心麼?”袁奏道:“願盡微忱。”次日,即下諭道:“直隸按察使袁世凱辦事勤勞,校練認真,著開缺以侍郎補用,專任校操。”此諭一下,守舊黨甚為詫異,急入宮奏知太後。太後即令光緒下諭:凡二品以上官受任,須至頤和園謝恩。世凱遵飭奉行,到頤和園謝恩。大後召見,袁一一答對。太後令他謹慎小心,袁自然答應。到八月初五日,袁請訓出京,光緒召見,告以密謀,又付小箭一支,作為證據。袁坐車出京。不意袁上午出京,榮祿下午就抵京。遂入宮,將光緒帝密謀如此一說,又呈上小箭一支,現已帶兵數千,隨後就到。太後道:“甚好。”你快召兵進來,速將禁城侍衛調出,即回天津,截拿康黨。”榮祿奉命而去,不防內有一個太監,素為光緒親信,隨將此事報知光緒。光緒知事已泄,恐康有為被捕,急著內監密遞康有為,令其逃跑。有為接諭,連同黨皆未與聞,自己暗出城門,行至車站,乘火車逃往塘沽,搭輪至上海,將進吳淞口,被西人持照片將康獲住,帶回關上,改坐英國軍艦,直赴香港去了。此時榮祿在京,捱門逐戶查拿康黨。餘眾皆被捕,惟康、梁二人未獲。即飛飭各省督撫州道,速即查拿,毋任漏網。京中鬧了一夜,次日清晨,光緒帝登太和殿,忽宮監傳出懿旨,宣帝至西苑。帝出殿,內監引入西苑,由李蓮英將帝擁入舟中,送往瀛台。光緒到此,諒無好事。不一時,太後、皇後皆到,光緒急忙跪接。太後手指光緒,如此如此,痛罵一頓。皇後代帝懇求,又被一罵。遂將皇後幽閉密室,將光緒監囚瀛台。即行回宮,飭將所獲康黨下禁刑部獄中。一麵召集王大臣等,商議廢立之事。太後心想:“妄行廢立,恐惹動外交幹涉,隻得用光緒名義,請太後訓政。”此諭一下,隻好把光緒當廢人了,就是康梁未獲,心中不快,隨傳諭將餘黨斬訖。

太後既除新黨,力反新政,安安穩穩又過一年。一日,太後忽想召集群臣會議,為同治立後,恐眾臣以帝年正壯為詞,出來阻止。適值崇綺、徐桐、啟秀三人密謀廢立之計,想把端王子溥俊代光緒帝。心想朝中大權統歸榮祿掌握,若不與他聯絡,恐事難成。遂往見榮祿。禮畢,即請榮祿行伊霍之事。榮祿恐事不成,怕有後禍,當未見允。經崇、徐兩人上疏密陳此事,太後見了,正中心懷,急召諸大臣,擬將端王子溥俊為大阿哥,承繼穆宗。擬定後,即頒發諭旨通知。旨下後,召大阿哥入居青宮,大阿哥既入青宮,端王勢力益大。

不料從此就闖出一場天大禍來。你說是甚麼禍?就是義和拳興起。何以謂之義和拳?就是白蓮教遺緒,書符念咒,蠱惑百姓,練習拳棒,謊稱神人相助,凡遇對敵,槍刀不入。山東巡撫李炳衡聞得此事,反不阻止。後換一個滿員,名叫毓賢,更是頑固,反視拳眾為義民,所以拳眾日盛一日。迨天津北開河掘出一碑,內有文二十字,似像歌訣,其文道:“這苦不算苦,二四加一五,滿街紅燈照,那才苦算苦。”眾人不知其故,至拳眾作亂,才有效驗。拳眾中有兩種技藝:一是金鍾罩,刀槍不入;一是紅燈照,皆是婦女,身穿紅褂褲。巡撫毓賢本是端王走狗,心想報效端王,把此事密報端王,說東省出一班拳民,技藝高妙,後保大阿哥登基,逐出洋人,真不費力。端王大喜,即入宮奏明太後,說得天花亂墜,遂飭直督查明。行文到山東,著毓賢將一班拳民送來,一一驗明,便令設立團局居住,豎起大旗一麵,上寫“義和團”三字。不數月,越聚越多。光緒二十六年,山東、直隸一帶,已為拳眾布滿。拳眾中有大首領三個,一叫王德成,一叫曹福田,一叫張德成。還有首領,不計其數。局中不敷居住,分散四鄉民屋,練習拳棒。至於天津拳眾,格外更多。於是,淶水縣有天主堂,亦招教徒,因某鄉民與教徒涉訟,屢不勝,遂勾結拳眾,將教堂圍攻,劈開大門,闖入內麵,逢人便殺。及至官兵前來彈壓,反把副將殺死。直督裕祿不得不奏,下朝旨令嚴拿首徒,並令大學士等三人出京剿辦。雖有拿住的拳眾,令皆釋放,由大學士等帶回京師,入朝複旨,請太後任用義和團,抵製洋人。太監李蓮英亦從中附和。太後聽信,即命大學士剛毅帶領拳眾。京城內外,又為拳眾布滿,橫行無忌。又加董福祥一軍,本是甘軍,毫無紀律,當下毀電線、拆鐵路、燒洋房,無所不為。又把各國使館連日攻打。各公使詰問總署,總署不理,反加讚拳眾甘勇。忽報日本使館書記被拳眾甘勇殺死,端王正在得意;忽報德國公使又被拳眾殺死,端王隻是稱好。不料由直督遞進一角公文,端王拆開一瞧,把眉一皺,忙入宮奏知太後。太後道:“洋人真可惡,八國聯軍來索大沽炮台,這事很難辦。”端王道:“有拳眾甘勇,怕他什麼?請太後降旨宣戰便了。”端王又假造洋人一個照會,激怒太後,太後不辨真假,遂大怒。即由啟秀取出宣戰諭旨,呈太後看過,即命軍機頒發宣戰的諭旨,電知各省。各省雖上疏諫阻,奈北方已經開戰。

且說各國兵艦,齊集大沽口,即索讓炮台。提督羅榮光拒絕,經各國開炮轟擊,羅提督不支,奔回天津。各國聯軍統帥西摩爾登岸來援,途遇拳眾,開一小仗,以眾寡不敵,遂即退回。拳眾得此小勝,直督裕祿連忙報捷,朝旨齎賞拳眾甘勇甚厚。會洋兵鼓舞而來,勢如破竹,直逼天津城下。直督裕祿令聶軍門抵戰,未逾時,聶軍大敗,聶軍門陣亡。又令拳眾對敵,洋兵一開炮,拳眾即回奔,反衝動官軍。及洋兵薄城,令拳眾防禦,拳首說:“不妨。”次日,召集拳眾,托詞出城開戰,一哄而散。洋兵乘勢入城,裕祿逃出北門,投馬玉昆營而去,天津遂陷。聯軍大振,遂長驅北向。朝中大驚,端王急報宮中。太後道:“前日照會,是你同啟秀唆使軍機連文衝捏造的,我已查出,你不要癡心妄想,你小心點罷。”端王出宮,正在外打聽消息,忽內監密報,說太後令榮中堂辦禮物,飭慶王往各使館慰問,並擬旨發電各省勤王。當時所有上疏諫阻,並與端王反對的,皆被端王捏奏殺死。此時洋人又破北倉,日逼日近,楊村失陷,裕祿自殺,李秉衡亦飲毒而死,武衛軍各處亂逃。七月十七日,聯軍入張家灣。十八日破通州,二十日直逼京城下。榮祿連忙入宮,稟知太後,但已悔不及。榮祿道:“太後速籌善法。”正議間,載瀾忽入宮報道:“不好了!洋人來了!已經攻城了!此時皇太後、皇上不如出幸,免受洋人氣。”太後道:“如此暫避。”隨即傳旨,著剛毅、趙舒翹、王文韶三人,整頓行裝,候旨啟行,隨時改作漢裝。又命光緒帝及皇後瑾妃全行改裝,扮作百姓模樣。召三輛常行車子,帶進宮中,於天未明齊集,著帝上車,皇後瑾妃同坐一車,大阿哥跨轅,自坐一車。三輛騾車天未明出神武門,端王等四人跟走,一直至頤和園,方要歇息,忽內監報洋人追來了,太後忙率皇帝上車急奔。行了一日,太陽已下,尚未有飯到嘴,到了市上,也沒有買,好歹弄點稀粥吃吃。行了數日,才到懷來縣。縣官吳永也未接報,及太後到署,才連忙跪接,迎入署中。太後住下,眾大臣也就趕到,兩下不過訴說途中況味。太後命慶王回京,與聯軍議和。慶王隻得休息一天,遵旨回京不表。

且說兩宮西幸,京城已自失陷。各國洋兵統已進城,土匪乘勢搶劫。幸日本兵保護,尚未有大損失。各大臣見京城失守,內有十數員殉難。真叫國存與存,國亡與亡,暫且不提。

且說慶王自奉太後令回京,來與聯兵議和。究竟議和與否,拳眾如何失敗,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