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回滬寧站宋教仁中彈亡身(1 / 3)

第五十回滬寧站宋教仁中彈亡身

詩曰:

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吹惹禦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殿,一朵紅雲捧玉皇。

卻說袁總統擇定三月初十日,在北京遵照參議院議決辦法,就任臨時大總統職。是日,凡在京官員,都濟濟蹌蹌,排班謁賀。蔡專使及汪、宋二人,也隻得隨眾入賀。此時軍樂齊奏,眾口歡呼,非常熱鬧,無庸細贅。禮畢,由袁總統宣誓,宣誓後,即電達參議院。參議院又援故例,也致頌詞遙賀。

先是各省代表組織臨時政府,會議《組織法大綱》計四章,共二十一條,此次軍事告成,應酌量修改,較前詳備。從來中國曆史上,並無民主政體,今既創造起來,隻得照外國共和國做了標本。但共和國上,現在要算是法、美兩國最完備。法國裏內閣,推老成碩望人為總理,負全國行政機關上完全責任。總統並沒有什麼大權,政法家稱他為內閣製。美國法製,內閣也是由各部組成,但是沒有總理,是總統自己擔任行政上責任,政法家稱他總統製。前日南京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是采用美國的。因武昌起義,各省聯軍,與美國十三州聯絡抗英同是一樣,前日南京政府所以也不設內閣總理。現在南北統一起來,就與美國政製不甚殊合,就要用法國的了。況且袁總統就職期迫,各議員雖協力修改,也來不及,待後酌二三十日,始將草案修成。計七章,共五十七條,函達老袁。老袁也無異言,故於就職第二日就宣布出來,約法頒布。袁總統遂依約法第四十三條,任國務總理,組織新內閣。擬欲任唐紹儀為國務總理一職,袁總統不敢違法,隻得照約法第三十四條,電達參議院議決。參議院聽任唐紹儀組閣,遂即通過,電複老袁。袁即遵參議院議決,任唐為國務總理,唐亦直任不辭。遂奉袁總統命令,由北京至南京,組織國務員。唐忽提出修改官製,將原有九部,又外增三部,為十二部。如外交、內務、財政、陸軍、海軍、司法、教育,此七部不動。交通分作兩部:一是交通,一是郵政。又分實業為三部:一工業、一商業、一農林。共十二部。惟有以下兩部,分作五部,其實並無甚意思。不過因南北統一了,所有兩麵的人,位置幾個而已。雖然如此,也要通過參議院,方能有效。否則,參議院定要反對。所以,唐總理現在處境很難,隻得親向參議院申明。果然參議院不能通過,隻準實業分為兩部,一為工商,一為農林,交通仍舊交通,郵電仍然並入,不能分開。這也還算給唐總理點局麵,到底比原有多出一部來。

至三月二十九日,唐總理蒞參議院,將各部總長名單提出,請求同意,參議員取單一看,隻見上麵開的:外交陸征祥、內務趙秉鈞、財政熊希齡、陸軍段祺瑞、海軍劉冠熊、司法王寵惠、教育蔡元培、農林宋教仁、工商陳其美、交通梁如浩,這十個總長,皆有黨派,惟陸征祥一人無黨。熊是新組的統一黨,宋、陳、蔡、王原有同誌。唐本是官僚派,前因往寧講和,才得與同盟會的人聯絡,至組閣時,又入了同盟會。所以當時,人皆稱他為同盟內閣。惟梁如浩一人,並未得大家同意,故此人多不讚成。唐隻得退出院來,即電達北京。袁總統即下正式命令,以為各部均已得人,惟交通一席未得通過,刻尚虛懸,即命唐暫行兼理,俟參議院通過時,再行交代。

此時,第一位臨時大總統孫文見統一內閣組成,前約辭職,便於四月一日,即向參議院行解職禮,自必又有一番宣言,大家相率讚成,不必細表。孫總統即將臨時大總統印信交到參議院,參議院全體議員接受大總統印信,一麵由參議長代表全體複電孫中山,孫中山接電,歡謝告退。各議員即將南京臨時政府表決移往北京,南京仍屬行省,由袁總統任前陸軍總長黃興為留守,節製南方軍隊,即召唐回京。唐以交通虛懸,不便兼理,乃提出施肇基為交通總長,交參議院議決,遂得其同意,即電達袁總統,袁總統遂下正式命令。此時十部已全。唐遂邀王寵惠等北行,陳其美不願同行,自請後行,唐隻好任其自意,隨同王等北上。參議院各議員,亦擇四月二十九日齊集赴都。黎副總統亦辭大元帥職,由袁總統另行改任。所有前清一切督撫名目,均著改都督為省長。此時之政府外省亦算就緒,惟蒙、藏兩部尚未就入政府範圍。袁總統因各政粗就,一刻不暇致問,遂派員賚書一份,著其取消獨立,擁護中央。誰知此時英、俄兩國正虎視眈眈,意欲謀取蒙、藏兩部,以圖擴充地麵。

不料蒙藏活佛喇嘛一點見識毫無,又受外人播弄,哪能就受袁總統一紙空文,拱手受命。袁總統也知無效,隻得在表麵上略微敷衍。其實袁總統意中並不在此兩部,所最注意的總在南方,南方一定,可以無慮。第一著就謀裁兵,裁兵就要用款,但自革命軍以來,至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分毫無有,節節需用,皆靠借款過活,所借之款,已過五六百萬。如蘇路借款,招商局借款,漢冶萍公司借款。至唐紹儀南下組閣,南京政府撤銷,移往北京,所有一切欠款,須得北京政府擔任。今這次裁兵,又須用大宗款項,實因籌措無著,隻得命唐紹儀向四銀行團商借巨款。四銀行團前因唐密借華比銀行款,未曾知會,被四銀行照會詰問。袁總統自知理虧無對,遂獨央求美公使,代向英、德、法三國調停,美公使邀了唐總理,去會三國公使。唐先向各公使道歉,且婉言相告道:“前借比款,實因急用,若貴國肯借我巨款,移還比款,比約當可取消。”後美使又為唐婉言兩句,各使才有笑容,當下提出三事,內中有不得向他國借款一層,後又有退還比款,取消比約二語。唐均應允,遂回報袁總統,將各公使所議情形說及。袁總統道:“取消比約,這事很難呢。”唐總理道:“一個比國銀行,哪能及得四銀行團,又焉能與抗,想此事也還容易。”袁總統道:“那你就去辦理罷。”唐總理受了袁總統命令,至此無可奈何,隻得央美公使居中和解,遂與英法兩使磋商,阻止與華比銀行聯合,絕其來源,並勒逼華比銀行借款。比公使自知不敵,隻得將人情賣在美使身上,並囑比商取消借約。比商怎肯甘心,奈與已合股的英法銀行業已退出,又受公使迫壓,無法,隻得取消。此刻隻有索還墊款一百萬鎊。唐總理乃與四銀行團會議,請他就六星期內,先貸給三千五百萬兩,餘下付一千萬兩,自民國元年六月起,至十月止,共用七千五百萬兩,俟大款借成,在內扣還。

哪知銀行團狡猾得很,想中國用款如此濫費,究屬因何所用,要問個明白。竟各舉代表來唐總理府中商鑿。唐接見後,各代表即問所借之款何用,唐未便揣摩,便曆指用途,或多或少,口吻不一。各代表見唐言行相違,遂笑問道:“總理前借比款一百萬鎊,又因何用?”唐又言某處用多少,又說明餘下的,皆由北京用去。各代表道:“貴國用款如此,有借期亦要有還期,難道就是有借無還嗎?”唐總理被此一問,也覺難已為情。各代表又道:“無論貴國是否裁兵,必須由敝國監督才可,否則終歸無效。”唐總理道:“若此辦法,那是不行的。”各代表皆起身說道:“總理既雲不行,隻得作罷,吾亦並非定要出借。”各悻悻而行,臨行又說道:“借款之事,再不要向吾說,請向敝公使徑可商量去。”遂各致半禮而散。唐見此事決裂,隻得報知袁總統。袁總統見此事不成,再三躊躇,遂多方運動。

有日本正經銀行,俄國道勝銀行仗義出來,說他們銀行不近人情,既承政府認可,幫助中國設施,為何又有此舉動。英美兩公使被日俄兩下一激,又恐他承認借款,被他占去先著,遂照會臨時政府,願出來調停。袁總統心中快樂不盡,仍委唐總理前去協議。唐因屢次受氣,不欲再任此事,正在彷徨。忽然財政總長熊希齡來到,熊係湖南風凰縣人,此次來京供職,正遇借款問題。唐總理為難,湊巧他到,遂與他談了幾句,就把借款事推在他身上,他就應允。唐即函告銀行團,說借款之事,應歸財政總長辦理,銀行團亦複函應允。次日,熊總長即會銀行團開了談判,前後計劃,說得娓娓動人,銀行團允先墊付若幹,至遣散軍隊時所需之款,仍須選外國軍官,公同監督。熊總長再三折辯,方議定兩造各派核計員查核無誤,雙方簽押,始向銀行團開支。銀行團先允墊三百萬兩,此不過分作南北兩處暫時墊款,如支放軍餉,必得由洋關稅司監視。俟後大借款,須俟倫敦會議後,方可解決。但此三百萬小借款,尚且如此為難,熊總長又至參議院,與議員談論此事,議員紛紛聚議,不能表決。熊總長又至內閣,即受總統、總理密囑,與銀行團草訂墊款合同,共七章。後為參議院聞知,即提出質問。唐總理、熊總長隻得據情答複。參議院接文時,謂此次雖係草章,就是將來正式的根據,若不早為預算,恐貽後患,乃提出請願書,要求總統正式交議。袁總統應允,即交草合同賚交參議院議決。會議三日,無有實效。唐總理、熊總長一再出席宣言,各議員一律擊掌讚成,但所開草合同七條,內有核計員查對,稅務司監視,實屬有損國權,如政府能與該銀行團磋商,不致有損國權,則幸甚矣。

忽一日,由江南方麵飛來兩角公文,一份達總統府,一份達參議院,內開墊款章程,不獨監視財政,直係監督軍隊,斷不可行,請責令熊總長取消草約,一麵發行兌換券,並實行國民捐,組織國民銀行,作為後盾等語。末尾署名,乃是黃興。接連又有江西、四川等省,通電反對。此時袁總統置而不問,參議院也袖手旁觀。單有這熊總長,湊著這個機會,不是被人罵,就也被人評,把個熊總長弄得一肚悶氣,他遂擬了一個電稿,拍發各省。各省長官接到電文,也摸不到頭緒,個個皆啞口無聲。熊總長遂上書辭職,經袁總統再三慰留,始不克行,即與銀行團商請,取消核計員及稅司監視權。銀行團代表答複,以期限急迫,俟倫敦會議後,再行酌改可也。

列位,如何為倫敦會議呢?是四銀行團借英國倫敦地方,研究中國大借款,及日俄加入的辦法。原先隻有四銀行團,今加入日、俄,算是六銀行,但四銀行團,皆各有所指銀行應付,餘外不準他銀行幹預。如日、俄刻下尚未有所指銀行應付,未免有些要決裂。經法代表調停慫恿,做五國銀行團代表,磋商月餘,俄國才得在俄、比銀行發付,日本得在日、法銀行發付。至如英國彙豐、法國彙理、德國德華、美國花旗,此四國仍是原舊。但是此六國中,有一國提出異議,即可止款不借。若中國情形,將來要受六國銀行監督。又過幾日,六銀行團已成立,遂相約至外交部,與外交總長陸征祥晤談。並報告銀行團成立日期,又與熊、陸兩總長談論借款情形。誰知陸總長已悉巴黎會議所訂條件厲害得很,與熊密商,願小借款,不願大借款。熊甚讚成,遂會銀行團代表,便說道:“蒙貴銀行團盛意,願借巨款,助我建設,但敝國政府,因借款已是不少,但願照現在墊款辦法,每月請墊付六百萬兩,自六月起至十月止,仍照前辦理罷了。”

列位,你看,六銀行因中國借款,費盡多少心思,今聽中國不願借大款,哪肯甘心,把黃眉一豎,碧眼一翻,說道:“既是貴國不願借巨款,索性把墊過的六百萬也退還我罷。”陸總長見話不對,忙答道:“非是我國不願借,但貴行會議所有條件太狠了,恐人民不承認,所以隻請墊款。”銀行團見話不對,均氣憤而出。熊、陸兩總長見交涉決裂,遂向唐總理處磋商。誰知到了唐總理寓所,唐已離寓兩日了。遂問司閽人,回言不知。原來唐總理既從任職後,各部意見多與不合,開了幾次國務會議,大半皆未列席,心中已是不安。迨見總統時,又為總統左右所嫉,反與袁總統口角,袁每懷怒視,種種政事,均不相合。唐總理遂乘車赴津,方具呈辭職,呈中亦不說出什麼,隻“請開職另任”字樣。袁遂命梁士詒赴津,假意慰留。唐再具呈文,決意辭職,托梁帶回。即批準呈文,改任總理。唐駐津月餘,即行南歸。於途遇刺客黃楨祥,被唐察覺,問是何人所使。黃直言誰主使者,遂將黃釋去。唐亦安然南下。袁總統注重陸征祥,遂援臨時約法三十四條,提交參議院,求議員同意。議員係同盟會中選出的,今袁總統提出陸總理交議,同盟會極端反對。惟共和黨已受袁總統籠絡,又代為運動,把統一、共和黨也聯合好了,所以投票時,除同盟會否決,餘俱多數同意,當即通過。次日,即有大總統命令發出,特任陸為國務總理。哪知陸總理一上任,各部總長大半辭職,如交通施肇基、教育蔡元培、司法王寵惠、農林宋教仁、未到任工商陳其美及署長王正廷,依次辭職。袁總統一一照準,財政熊希齡見大眾皆辭職,也上呈辭職,袁總統也批準,遂將自己心中人,揀出一單,提交參議院決議。

陸總理不問可否,竟至參議院,下輿入內。各議員以為陸總理長任外交,必定見識高超,諒來必有快論,大家頗為歡迎,及至登場,嘖嘖啞啞,不知說的什麼?哪知他常在外洋,洋文倒還可以,中文一點毫無。所以一到時,大家拍手聲如爆竹一樣,聲過後,仔細一聽,盡講些吃西餐、過生辰的話,大家卻不似從前行為,卻嘻嘻笑笑,這個說:“怪不得總理常出外洋。”那個說:“不然,怎能曉得西餐滋味?”這個說:“想必總理快過生日。”那個說:“菜味必定是最好的。”你言我語,把一個陸總理弄得麵色無光,輕輕下台,將名單交過,自己出院乘輿去了,連一個相送也無。共和黨自也後悔,同盟會格外憤激,仍用投票法子,取決可否。及揭開一看,總是不得同意。但總統既已任命,如何可以解決,倘再似這等腐敗人物,何以能克壯其猷,如欲改弦易轍,非劾去老陸不可。大眾頗也讚成,遂提出彈劾總理案。公議一篇谘文,送入總統府。老袁置諸高閣。陸總理覺不過意,遂呈請辭職。老袁不許,又另擬一班人物,交到參議院議決。因恐參議院不能通過,預遣人先示意議員,果然不得同意。老袁本深謀遠慮,見議員屢次拒絕,心甚憤恨,遂嗾軍警遍布謠言,說吾輩憑一腔鐵血,鑄成民國,現為參議院有意中阻,弄得有政府無內閣,到底是何政治?若再沒有結果,吾等隻得以衛生丸奉敬。這話一傳,京城裏麵人人曉得,又恐像從前變亂,那一百多個議員,個個害怕,每日連門也不敢出。老袁見此光景,心中非常歡慰,諒來眾議員再不敢反對,即辦好十幾桌酒席,邀參議員入府飲宴。眾議員真處兩難地位,隨集眾會議,公定一個“謝”字。袁總統知他們膽怯,遂遣秘書長梁士詒往邀。眾議員見梁前來,方敢應允。由梁前引,徑入總統府,袁總統也到場應接、周旋。

列位,袁總統手段非常狠毒,何以要如此恭維?皆因議員反對內閣,恐長此阻礙,不過為此敷衍,到了就席時候,老袁就走入內去,令梁士詒秘書相陪。酒過三巡,梁秘書略談幾句,表明總統的微意。眾議員哪敢再抗,隻得唯唯。一時酒散,各議員也謙恭,一齊謝宴告別。次日,複投票表決閣員,除蔣作賓一人不同意,餘均多數同意。又由總統提出劉揆一充任工商總長,交參議院議決。同盟會議員此時敢怒而不敢言,也隻得通過。老袁才下正式命令,惟內閣總理陸征祥,迭受參議院淩辱,很覺慚愧,遂托病請假,入醫院調理,凡關政治,一概不問。所有國務會議,均由總統府取決。先前總統本無權,自被軍警喧後,倒把總統弄出權來了。但同盟會員此次被軍警勒逼,心中終是不服,遂發電遍致各省督軍,即陳利弊,說軍警不該幹預政治,並祈勸誡政黨,諭禁軍警。此電一發,當時人總以為立論很正,不料老袁自有用意。到民國五年時候,才知袁總統自脅服議員後,又用一番手段,令各省督軍擁護中央政權,其他著令遣散軍隊。但南方軍隊林立,一日不裁,袁總統一日不安。現已南北統一,南京臨時政府已移北京,所有軍隊應歸裁並,如上海都督陳其美、鎮江都督林述慶、楊州都督徐寶山、清江都督蔣雁行,這幾個人,哪個手下不是一二萬人。今既統一,應當裁並。遂令南京留守黃興辦理裁兵事宜。又派王芝祥南下,助黃辦理。黃接電遂谘各省都督,次第撤銷。黃留守辦理就緒,即電請銷職。袁複電緩辭。袁又派陸軍次長蔣作賓馳往商辦,奈黃去誌已決,再電解職。袁乃令江蘇都督程德全到寧接收,並令黃克日來京,商論要政。且說孫中山遊曆各省,到處鼓吹,演說民生主義,未免有些尷尬。袁亦備電相邀,請他入京備詢。一麵正式任命各省都督。各都督姓名不必盡舉,請看民國曆史自知。其後這二十二省都督,更易不一。袁總統又規定任官等級,照例公布,分特任、簡任、薦任、委任,又製定勳章等級。大勳章上雕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黻黻十二章,其次亦分九章,上刻嘉禾,以綬色分別等級。陸海軍用白鷹、文虎兩種,亦分九等,亦以綬色分等級。勳章之外,又有勳位,至勳五位為止。官製既定,依次頒行。又製定旗幟,以五色旗為國旗,海軍用青天白日旗,陸軍旗前用十八星,今加一星,變為十九星旗。商家通用五色國旗。其餘一切禮節,及衣冠形式,均列表繪圖。外有特別禮儀,另行參訂。惟民刑訴訟,亦分等次製訂。從前所有參議院,是民國創始的暫行規模。今民國統一,將參議院改為國會。且臨時約法五十三條,是限十個月內,召集國會明文,袁總統不能違約,參議院也不能緩議,遂因此開會,議決國會組織法,及參、眾兩院議員選舉法。國會組織法,二十二條。便是參、眾兩院,參議院議員,由各省省議會選舉選出,多寡不一。參議員任期六年,每二年改選三分之一。眾議員任期三年。兩院議員職權,共計七條。至預算決算及議定憲法,概由兩院合辦。議院須得半數同意,方能決定,可否同意,由議長取決。若遇大事不決,得以展期,亦從國會組織法大略。至省議會議員選舉法,亦與眾議院選舉相同。各項選舉法,經參議院議決,呈送總統,由總統公布施行。正在籌畫間,忽上川督尹昌衡電報西藏亂事,自請督師西征,袁總統照準,命他西征,川督信印著交胡景伊暫行護理。尹督遂率二千五百人向西出發。正行間,忽探報遞來一角公文,尹拆開一閣,是顧統領克複藏事,遣人告捷。尹督至此非常欣慰,又少一番手續,遂至打箭爐駐節。打箭爐為川藏往來大道,清季已改為康定府治,尹督就在此駐紮,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