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為了將來,你一定要理財(1)(3 / 3)

為此,在生小孩以前,你就應該在錢袋子裏備下充足的錢,什麼時候生孩子,不是隨機的,而應該同錢袋子裏的錢緊密相連。

5.應對養老的需要

假設一個人退休後活15年,每月老兩口隻花2000元,退休養老總共要36萬元,這筆錢從哪裏來?當然是你的錢袋子。也就是說你得在年輕時為自己備好後路,多留一點積蓄。人窮誌短,要是沒有錢,可能在老的時候要看別人的臉色活著,這樣的老年是沒有尊嚴的。

算一算,你錢袋子裏的錢是否能夠支持你未來的花費呢?如果不夠,你拿什麼來養活未來的自己?就算夠,相信你也不願意自己過得太辛苦吧。

是該拿出對策的時候了

態度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如果你已經意識到你錢袋子裏的錢根本不能支持你未來的花費,抑或你還想賺更多的錢,你就不能再無動於衷,是該拿出對策的時候了。

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你步入財富的殿堂,那就是理財。所謂理財,其實就是人們為了實現自己的生活目標,合理管理自身財務資源的一個過程,這是貫徹一生的過程。通俗地說,理財就是以“管錢”為中心,通過抓好攢錢、生錢、護錢三個環節,管理好現在和未來的現金流,讓資產在保值的基礎上實現穩步、持續的增值,使自己的錢袋子裏什麼時候都有錢花。

舉個例子,假如你遇上了通貨膨脹,同時你在理財的過程中使你的投資收益率超過了通脹率,你的資產就能保值增值,不至於縮水。當然,這需要你好好地選擇你的投資產品,產品不同,收益自然也不同。把錢放在對的地方,可以穿越經濟周期,無論經曆通脹還是通縮,都能實現財富的穩健增值。而在人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也需要側重配置不同的資產,令風險和收益取得平衡。

理財是一個長期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因此,理財規劃應提早進行,如果“等有了錢再說”,任由“錢財放水流”,隻會誤了你的“錢程”。如果你不趁年輕為將來做好準備,等年紀大了再後悔就已經晚了。

在人的一生中,永遠存在各種風險,而長期理財的好處,就是未雨綢繆、積極防禦,通過製定合理健康的財務規劃,把風險控製到可以接受的程度。理財的最佳方式並不隻是追求高超的金融投資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正確的理財觀念,並且持之以恒。在這個過程中,越早投資的話得到的收益也就越大。這樣,若幹年之後,我們通過理財所得的收益就會很可觀。

所以,理財應該貫穿於每個人的一生。賺錢能力有差別,理財能力也有高低之分。希望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的理財規劃,打好這場特殊的持久戰,在事業的前途和理財的“錢途”上取得雙豐收。

■ 留出過冬的糧食比什麼都重要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俗語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不論財經媒體、理財專家還是廣告宣傳,都在一遍遍地告訴我們理財的重要性。誰都知道,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如果隻是懷揣著雞蛋,做著發財的夢,不去孵蛋、養雞,一步步創業,是根本無法獲得財富的。

一般來說,增加財富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努力工作賺錢並儲蓄,另一種就是理財。實際上,理財給家庭增加財富的比重,遠遠大於單純工作所賺的錢。

“理財”說白了,就是掙錢、管錢、花錢。雖然有些偏頗,但在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對的。

我們常看到,原本出身貧寒、客觀條件相差不多的人,若幹年後卻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情況:一部分人通過投資、理財,經濟狀況漸入佳境,過上寬裕的日子;另一部分人卻束手無策,坐等機會,終生在貧困線上掙紮著,更談不上個人發展了。可見,是否肯去投資理財,是否善於理財,其結果截然不同。

人缺錢時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安於現狀,不去設法投資理財,其結果當然是永遠沒有錢,除非有意外之財從天而降;另一種選擇是設法去理財、投資。而投資理財又可能出現兩種結果:失敗或者成功。如果理財方法不當,就會雪上加霜。但是,隻要不去過度投機,而是精心策劃,謹慎從事,這種情況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投資成功,並逐漸把蛋糕做大,就可以告別囊中羞澀的生活。

收入不穩定的人也需要投資理財。收入不穩本身就存在風險,有可能會出現某一段日子收入中斷,生活沒有保障的情況。因此,為了保證自己能保持穩定的生活質量,就應該居安思危,及早理財。

理財不等於發財

中國的傳統教育強調“視金錢如糞土”,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意識也逐漸發生改變,慢慢地變成“金錢”本位思考。

“理財”兩個字往往會引人遐思,因為很多人習慣上都會把“理財”與“發財”之間畫上等號,他們認為理財就是發財,總覺得可以輕易地找到許多一夜致富的機會。抱有這樣想法的人,在投資的時候就會為了追求更高的報酬率而忽視了與高報酬相伴的高風險。事實上,理財是需要理性對待的,由於理財方式不當而致的資產縮水案例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