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中的鵝代表我們的資本,而鵝蛋代表著利息。沒有鵝就沒有鵝蛋,沒有資本就沒有利息。多數人花光自己所有的錢財,有些人甚至花費比收入更多的錢,從而背負債務。
我們費盡心思去尋找複雜的策略,而不去想那些簡單的曆經檢驗的真理。
建設富裕生活的原則很簡單:我們必須量入為出,留有盈餘。那些生活不是必花的錢,我們可以儲存起來,以便產生利息。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想要的並非都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在此,我們必須問問自己:我們到底真正需要些什麼?多數人的錢本來是有節餘的,問題是我們用它做什麼。我們是把錢用於購買家具、汽車,還是用於旅遊、娛樂,還是用它作為投資?
你可以儲蓄,也可以揮霍一空,但請你設想一下,七年以後你的收支狀況會是怎樣?你是養了隻鵝,還是已經殺死了幼鵝?
你是擁有了不動產,還是把錢花在了很多後來變得一文不值的物品上了?
嚐試努力給自己付錢。我們購買小麵包,要給麵包師付款;購買水果,要給水果商販付錢。何時給自己付錢呢?回答是:當我們存錢時。很多人沒有經常性地給自己存錢的習慣。為此,遵從一個簡單的機製對我們很有幫助。
給自己開個“鵝戶頭”,簽署一份長期扣款協議,從你的活期賬戶上扣款到這個存款賬戶上。這樣,你就有規律地在每個月的月初彙出月薪的10%。這筆錢,你進行投資,以後不去動它。
你的享樂當然不應該忽視,開設一個享樂賬戶。同樣經常存入一定百分比的收入(如5%~10%)到這一戶頭上。這筆錢你盡可心安理得地花費。這樣你就把兩樣事情都做好了:你既可以很好地生活又可以為未來投資。
如果不按上述模式開設你的戶頭,你在處理錢財時可能會產生不安的感覺。每當你花出一元錢時,你不會真正感到快樂,因為你覺得可以把錢存起來;當你把錢存起來時,又覺得本來是可以把它花掉的。
上述賬戶模式為你提供了一種有效進行收支計劃的可能性,這樣你就不會感到受自己經常性儲蓄紀律的約束,銀行賬戶會自動地替你完成你要做的事。你隻要做一件事情:你不能,無論如何不能動那些錢。最好設想那些錢不再屬於你,而屬於你的鵝。要是你嚐試動它們,就想想那個愚蠢的農夫……誰都不會那樣愚蠢,對嗎?
明智的理財行為將會使我們幸福,幫助我們自己;而不明智的理財行為會讓我們飽受折磨。而決定由我們自己做出。
很多聰明人在生活中從來不去真正為金錢而打算。相應地,他的收支狀況也是一團糟,這不值得。我們應該培養自己管理金錢的智慧。金錢不該成為製約我們生活的瓶頸,而應該是一種提升我們生活質量的積極的力量。
賺的是快樂
人,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平衡係統。當你的付出超過你所得的回報時,你一定獲得了某種心理優勢;反之,當你所得的回報超過了你的付出,甚至不勞而獲時,便會陷入某種心理劣勢。
很多人拾金不昧,決不是因為跟錢有仇,而是因為不願意被一時的貪欲破壞了長久的坦然心情。有時,人是用物質上的不合算換取精神上的超額快樂。有時,看似占了便宜,卻在不知不覺中透支了精神的快樂。
在對待財富的問題上,當你把握住精神快樂大於物質得失的原則時,你就朝幸福之路邁進了一大步。
一對小鎮上的夫妻,男人在外麵開了一家公司,生意紅火。他沒日沒夜地忙碌,很少在家。兒子去很遠的地方讀書,幾個月才回家一次。
女人一個人在家裏,終日無所事事,日子過得很不快樂。
男人想讓她快樂起來,就對她說:“你去親戚朋友家串串門吧,跟他們聊聊天,打打麻將。你會開心的。”女人於是去親戚朋友鄰居家裏串門、聊天、打麻將。她果然開心了一段時間。但話題聊完了,麻將打膩了,她又變得不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