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她對男人說:“我想開間花店。這裏還沒有人開,一定能賺錢。”男人說:“這主意不錯。”花店很快開張了。女人每天去花店做生意,她變得忙碌起來了。來買花的人很多,女人幹得很開心。可是過了幾個月,男人算了一筆細賬,發現女人根本不是經商的材料。
她經營的花店不但不賺錢,倒賠進去不少。
有人問他:“你老婆的那間花店還開嗎?”他說:“還開。”“是賺是賠?”他說:“賺。”“賺多少?”他神秘地一笑。經再三追問,他才悄悄告訴別人:“錢是一分沒賺到,賺的是快樂。”
追尋幸福的人希望從金錢中得到安逸快活的閑暇時光。但是很多人偏離了這樣的軌跡,他們希望得到更多的用以炫耀自己的金錢,以便勝過與自己地位一般的人們。
正確的幸福觀認為,一個人幸福與否,並不取決於他積攢了多少錢和擁有多少物質上的東西。隻有具備正確的觀念以及在這種正確觀念指導下的正確態度和行動,人們才能得到幸福。
因此,改變你賺錢的態度吧!不要受別人的生活理念、言行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和幹擾,堅定地用你認為是正確的生活方式,去過你認為能夠給你帶來幸福、愉快,使你感到充實豐足的生活。
生活可以簡單過
在很多發達國家,現在都流行一種簡樸的生活方式。比說在法國,很多人不會選擇讓自己生活得更現代、更時尚、更奢華,相反,是讓自己“清貧”地生活。比如著裝,除了白領階層,許多人的穿著都十分隨意,衣料大都是棉布或化纖的,很少有羊毛、羊絨織品。
如果你去德國,你應該會看到,盡管奔馳轎車跟他們的國家一樣值得驕傲,但現在誰要是開著奔馳牌私家車橫穿鬧市,一定會招來鄙視的目光——他們家庭用的大都是排氣量很小的車。
在美國,賓館裏的電視機,大都比中國落後10年;在舊金山,1873年設計的木製纜車仍在運營;在移動通信上,現在依然有人在用著磚頭般的“大哥大”。
從這些西方人的“清貧”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特點,這就是對自然環境的自覺保護意識。比如羊毛服裝,毛從何來?“羊毛出在羊身上”;羊又從何來?來自牧場。過量的羊群啃食草地,就是對自然環境的一種破壞。再說德國人,用本國的名牌產品不是更能體現愛國嗎?不,地球能源如此緊張,開大排量的汽車隻為給自己長臉,不僅是不愛國,而且不愛全人類。用磚頭般的“大哥大”通話就有環保意識嗎?當然,如今廢棄電子產品汙染已成為全球的一大公害,人們少用換代手機、電視機等電子產品,就少一些電子產品的汙染,其意義還不夠重大嗎?
對於人類的發展和生活的改善,人們往往有一種誤解,就是以為自己使用的物品越新穎、越高級、越奢華,生活的質量就越高。其實,無論是一個人還是全人類,一切發展的成功標誌是看生活的幸福指數。這個指數並不僅僅是由物質條件決定的,還要取決於人的精神生活。如果一個人或群體拚命地勞作,盡管擁有豪華的住宅、家具和轎車,卻沒有一點閑適,沒有一點淡雅,不能去參與一些社會公益活動,總處在疲於奔命之中,又能有多少幸福感?
去過英國的人都知道,從達官貴人到布衣荊釵,喝下午茶從來都是雷打不動的生活方式。他們並不期望物質生活有多麼豐厚,因為過多地追求物質上的富有,不僅會降低人的幸福指數,也會對地球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不利於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而“清貧”閑適的生活也不意味著沒有創造。它創造的是精神生活,人們在諸多的自由談論、交流中獲得精神的愉悅和啟發。不少文學名篇不正是在茶館裏“泡”出來的嗎?可以推想,富裕國家的居民是走過彎路後才悟到“清貧”生活的。他們的“清貧”並不是清苦,也不是貧窮,更不是作秀。
我們國家的人過了太多清貧的日子,許多人都窮怕了,追求富裕的生活雖然是無可厚非的,但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科學發展觀,倡導過節儉的生活或者更高質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