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
不論積攢了多少財富,我們總是覺得不滿足。狂轟濫炸的廣告試圖使我們相信,我們需要最新生產的汽車、化妝品或是小玩意兒,才能生活得更幸福;如果沒有這些東西,我們就會恍然若失。而事實上,教導我們如何獲取幸福的廣告,恰恰是造成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科學早就證明,消費不僅不能給人們帶來歡樂和愉快,而且能使人們變得遲鈍、麻木不仁。對於現代人來說,對他有驅動作用的是那種所謂的事前的喜悅和所期待的歡樂。一旦願望實現之後,他就會感到無聊,喜悅和歡樂自然也就不翼而飛了。
腦功能研究專家沃爾夫拉姆·舒爾茨用猴子做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他把用來做實驗的猴子關在籠子裏,在每隻籠子的旁邊都留有一個拳頭大小的開口,開口上麵安上一隻小燈泡。在給被關在籠子裏的猴子喂一片蘋果之前的幾秒鍾裏,先把小燈打開,然後再把蘋果片遞過去。沒有過多長時間,關在籠子裏的猴子便明白了這是怎麼一回事。
後來隻要小燈一打開,它們的頭腦中就開始分泌多巴胺。舒爾茨則斷定,猴子們頭腦中的這種多巴胺興奮素,隻有在它們等待自己所希望得到的東西時才會產生出來。一旦蘋果片遞到猴子們的嘴裏,那麼測試它們頭腦中多巴胺含量變化狀況的儀器就不再有什麼變化和反應。
這就是說,願望、目標的實現,既不能引起它們的興趣,也不能給它們再帶來愉悅,於是在它們頭腦中就不再有什麼反應,在行動上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反應了。使它們緊張、興奮的是那種“事前的喜悅和期待的歡樂”,並非這種期待和願望實現的本身。
舒爾茨教授的實驗並沒有到此為止。他想知道,在給猴子們食物時使食物質量不斷提高,到底達到什麼程度才能使它們的反應有明顯變化。
舒爾茨在打開小燈之後從開口處遞過去的不再是蘋果片,而是葡萄幹。出乎意料的是,從遞葡萄幹那一刻起,猴子們頭腦裏的產生的多巴胺數量明顯增加;隻要一看見小燈亮了,它們就異常興奮。猴子們很快便適應了新的、更好的食物葡萄幹,慢慢地對葡萄幹的反應與先前對蘋果片的反應大體相當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當舒爾茨教授不再給它們葡萄幹,而是又給它們蘋果片時,猴子們頭腦裏產生的多巴胺數量較以前反而下降了。小燈再亮時,這些自命不凡的猴子們甚至對蘋果片不屑一顧,毫無反應。
如果當初幾百次遞給它們蘋果片都能使它們興奮,那麼在遞給它們葡萄幹之後,它們再看到蘋果片不僅不能引起興奮,反而會使它們感到失望。
這就使舒爾茨教授得出一個非常明確的結論:我們把期望值定得越高,就越難得到滿足,從而也就更難給我們自己帶來歡樂和愉快。而且享受不能增強我們幸福、愉快的感覺,隻能增強我們的事前的喜悅和期待的歡樂。一旦願望、目標得以實現,它們就都變得索然無味了。
著名的哲學家恩斯特·布勞赫認為得出類似的結論,並不需要用猴子們來做實驗。他的關於“對已經達到的目標而產生憂傷”的理論,早在用猴子進行實驗之前就提出來了。他當時就明確指出,願望和期盼,常常在它們即將得以實現的時候就死掉了。僅僅是這種看法,就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認識,隻要能把這種認識銘記在心,並且按照認識的要求去做,就能為人們節省很多不必要的開銷。
顯然,人們希望自己能有數碼照相機之類的高科技產品。但是人們一旦擁有了,那麼他的感覺也許並不比沒有之前更好。這就是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為了“事前的喜悅和期待的歡樂”,人們就完全可以不去占有某種東西。
不幸的是,我們總是期望得到更多,並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們不但不感謝上天的恩賜,反而貪求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