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困苦中的幸福時刻(3)(3 / 3)

“我挺了挺胸膛,本來預備到商礦銀行隻借100元,現在卻很有信心地宣稱:我要到堪薩斯城去找一份工作。結果,我借到了錢,也找到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個士兵在太平洋瓜達爾卡納島戰役中被炮彈碎片刮傷喉嚨,輸了七筒血。

他寫了張紙條問醫師:“我會活下去嗎?”醫師回答說:“會的。”

他又問:“我還可以講話嗎?”醫師還是肯定地答複了他。

於是,這個士兵在紙條上寫道:“他媽的,那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你也可以停止憂慮,對自己說:“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也許你就會發現,事情其實微不足道,根本不值得操心。

我們中的很多人在自己春風得意時,便會感覺生活處處充滿陽光,而一旦遇到苦難,身處逆境時,就覺得生活陰暗,甚至感到世界末日即將來臨。因此,個人主觀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事業。

其實,我們每個人擁有90%的長處,而隻有10%的不足。問題是,你如何發現和對待這90%與10%的關係。當你將自己的90%與他人的10%相比時,你不禁會感歎:原來我有這麼多的長處!

艾迪·瑞肯貝克和朋友在太平洋上絕望地漂流了21天之後,說道:“我學到了一點——人隻要有淡水喝,有東西吃,就沒什麼好抱怨的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約有90%的事情是好的,10%的事情是不好的。如果你想過得幸福,就應該把精神放在這90%的好事上麵。

換個角度看問題

同一隻杯子,從側麵看是長方形,從上麵看是圓形。一個人的生活就好比是一隻杯子,有時候換一種想法、換一種心情、換一個視角,同樣的際遇,對人的影響就大不一樣。

一個名叫塞爾瑪的美國年輕女子隨丈夫到沙漠腹地參加軍事演習。她孤零零地留守在一間集裝箱一樣的鐵皮小屋裏。沙漠裏炎熱難耐,周圍隻有墨西哥人與印第安人,他們不懂英語,無法進行交流。塞爾瑪感到寂寞無助、煩躁不安,於是她寫信給自己的父母,想離開這個鬼地方。

父親的回信隻有一行字:“兩個人同時從牢房的鐵窗口望出去,一個人看到了泥土,另一個人卻看到了繁星。”

塞爾瑪開始並沒有讀懂其中的含義,反複讀了幾遍後,她才感到無比慚愧,於是決定留下來在沙漠中尋找自己的“繁星”。她一改往日的消沉,積極地與當地人廣交朋友,學習他們的語言。她非常喜愛當地的陶器與紡織品,她付出了熱情,人們將舍不得賣給遊客的陶器、紡織品送給她作為禮物。

這讓塞爾瑪很受感動,她的求知欲望也與日俱增。她十分投入地研究了讓人癡迷的仙人掌和許多沙漠植物的生長情況,還掌握了有關土撥鼠的生活習性,觀賞了沙漠的日出日落,饒有興致地尋找海螺殼……

這樣一來,原先的痛苦與消沉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積極的冒險與進取。塞爾瑪為自己的新發現激動不已,她拿起了筆,一本名為《快樂的城堡》的書兩年後出版了,塞爾瑪最終經過自己的努力看到了“繁星”。

沙漠沒有變,當地的居民沒有變,隻是塞爾瑪的人生視角變了。一念之差使一個人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人生也因此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