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困苦中的幸福時刻(3)(2 / 3)

心理不平衡的人總感覺社會虧欠了自己,誰都對不起自己,總在想方設法為己謀利,這種心態是不健康的、消極的和痛苦的。它的產生是基於社會應該是公平的這樣一種心理。

澳大利亞人約翰·福佩天生沒有手臂,但他卻靠著自己頑強的意誌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獲得了傳播學碩士的學位,還被邀請到世界各地的公司和學校講演。他從來不問:“為什麼我天生就沒有手臂?”他隻問自己:“我怎樣去克服它?”所有用手來做的事——梳理頭發、點錢、開車、開門,他都用腳來做。約翰到中國餐館吃飯是件有趣的事。當其他西方人用刀叉吃飯(他們認為用筷子實在太難了),約翰卻用腳趾表演他一流的用筷技巧。

約翰說:“我接受我自己。沒有這些挑戰,我就不會成為今天的我。”

研究發現,幸福的人其實並不比其他人擁有更好的學習條件或成就,隻是因為他們對待生活和困難的態度不同,他們不會花費很多時間在“生活為什麼對我如此不公”的問題上糾纏,而是努力去解決問題。他們的目光不是放在過去,而是著眼於未來。抱怨的人把精力集中在對生活的不滿上,而幸福的人則集中在令他們開心的事情上。所以,幸福的人能更多地感受到生命中美好的一麵。

世上之事沒有絕對的公平。當我們麵對生活中的遭遇而感到不平時,我們不妨借用佛教的理論和思想。佛教認為人有三世:前世、今生和來世,而且三者之間互為因果關係。前世修好行善,今生將有好運等著你;前世作惡多端,今生將遭惡報。用這種理論即可解釋為什麼你未做壞事卻遭此厄運,那是因為你前世做了壞事,這也是一種平衡。你還有什麼可抱怨的,要想以後避免厄運,就應該從現在起多做好事,少做惡事,所謂不修自身修子孫,不修今生修來世。

把精力放在90%的好事上麵。生命中隻有兩個目標:其一,追求你想要的;其二,享受你所追求到的。隻有最聰明的人可以達到第二個目標,才能在得失的心理上找到真正的平衡點,才能沒有挫敗感。

《格列佛遊記》一書的作者約拿丹·史威佛特是英國文學史上最頹廢的厭世主義者。他每次過生日都黑衣素食,以示對自己的出世感到遺憾。雖然如此,他仍然讚美幸福快樂是促進健康的最大力量。

他宣稱:“世上最好的醫師是節製醫師、安靜醫師和快樂醫師。”我們也許都能得到這位“快樂醫師”的免費服務,隻要我們注意自己擁有的可貴財富——比故事中阿裏巴巴的財富還多。你會為億萬富翁出賣自己的眼睛、手足、聽覺、孩子或家人嗎?把擁有的資產加起來,你就會發現,縱使洛克菲勒、福特和摩根等人把所有的金銀堆積起來,也買不到你擁有的一切。

皮克認識哈洛·阿伯特好幾年了,阿伯特住在密蘇裏州的韋布城,曾當過皮克的演講經紀人。一天,皮克在堪薩斯城碰見他,他好心帶皮克回密蘇裏的貝爾頓農場。途中皮克問他如何免除憂慮,他便給皮克講述了下麵這個令人難忘的故事。

“我曾是個多慮的人”,阿伯特說道,“但是,1934年的春天。我走過韋布城的西多提街道,有個情景掃除了我所有的憂慮。事情的發生隻有十幾秒鍾,但就在那一刹那,我對生命意義的了解,比在前10年中所學的還多。這兩年,我在韋布城開了家雜貨店,由於經營不善,不僅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還負債累累,估計得花7年的時間才能償還。我剛在上星期六停止營業,準備到商礦銀行貸款,以便到堪薩斯城找份工作。我像隻鬥敗的公雞,沒有了信心和鬥誌。”

“突然間,有個人從街的另一頭過來。那人沒有雙腿,坐在一塊安裝著溜冰鞋滑輪的小木板上,兩手各用木棍支撐前行。他橫過街道,微微提起小木板準備登上路邊的人行道。就在那幾秒鍾,我們的視線相遇,隻見他坦然一笑,很有精神地向我打招呼:‘早安,先生,今天天氣真好啊!’我望著他,體會到自己是何等富有。我有雙足,可以行走,為什麼卻如此自憐?這位缺了雙腿的人仍能如此快樂自信,我這個四肢健全的人還有什麼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