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治療——治病求本,標本兼治
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治急性病要有膽有識,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嶽美中
1.眩暈之病,悉屬肝膽風火
——高鼓峰
眩暈又稱為頭暈,是一種主觀的感覺異常。頭暈時患者會感覺天旋地轉,站立不穩,行走時也不能沿直線前行,隻會持續偏向一側,病發時,眼球會不斷震顫。
眩暈的類型
眩暈是一種常見症狀,一般可分為旋轉性眩暈和一般性眩暈。
(1)旋轉性眩暈:按其病因可分為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兩類。
周圍性眩暈:是指內耳或前庭神經的病變導致的眩暈症。常見於梅尼埃病、藥物性眩暈及前庭神經炎等。
中樞性眩暈:是指腦幹、小腦、大腦及脊髓病變引起的眩暈。常見於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顱內腫瘤、顱內感染、多發性硬化、眩暈性癲癇及外傷性眩暈等。
(2)一般性眩暈:有以下四種。
心源性眩暈:常見於心律失常、心髒功能不全等。
肺源性眩暈:可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
眼源性眩暈:常見於屈光不正、眼底動脈硬化、出血及眼肌麻痹等。
血壓性眩暈:高血壓或低血壓均可引起眩暈。
眩暈的治療
(1)中藥處方:天麻10克,鉤藤10克,石決明30克,生牡蠣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黃芩10克,山梔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2)穴道治療:有兩種按摩療法。
按摩療法一:取穴睛明、眼眶、印堂、太陽、前額、聽宮、翳風、風池、足三裏、百會、三陰交、內關、外關、合穀。揉睛明,摩眼眶,揉印堂、太陽;分推前額;上推聽宮、翳風;按揉風池、足三裏;揉按百會、三陰交;拿內關、外關;拿揉合穀。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按摩20~30分鍾。
按摩療法二:取穴百會、四神聰、頭維、印堂、前額、太陽。五指叩擊百會、四神聰15~3分鍾;揉按頭維5分鍾;分推從印堂至太陽穴並揉按,共5分鍾。每日或隔日按摩1次,每次按摩20~30分鍾,10次為1個療程。
(3)食療方法:這裏介紹三種食療方。
黃豆芽豬血湯:將黃豆芽250克去根洗淨,250克豬血劃成小方塊,用清水漂淨。鍋內加油少許燒熱,爆香蒜蓉、蔥花、薑末,下豬血並烹入黃酒,加水煮沸,放入黃豆芽,煮2分鍾,調入精鹽、味精。適用於血虛頭暈、缺鐵性貧血。
當歸羊肉羹:將黨參、黃芪、當歸各25克用紗布包裹,與250克羊肉同放砂鍋內,加水煎煮,至肉爛時放入生薑及食鹽。隨意食肉喝湯。補氣養血,溫中暖下。對氣血雙虧,血不上榮而致的眩暈療效較好。有內熱的病人慎用。
蔥白大棗湯:蔥白7根,大棗15枚,白糖50克。按常法煮湯服食。每日1劑,睡前服下。適用於神經衰弱所引起的眩暈、失眠、煩燥不安等。
【貼心提示】
若眩暈的同時,還伴有其他任何症狀的話,一定要去醫院及時檢查,以防其他疾病。但如果不是疾病所引起的眩暈,就隻需要平日多注意適度的運動,多吃富含維生素、蛋白質及鐵質的食物就可以緩解。
【語錄鏈接】
無痰不作眩,雖有風者,亦必有痰挾氣,虛者亦宜治痰為主。
——《醫述》
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
——張景嶽
無痰不眩,無火不暈。
——《丹溪心法》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暈,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黃帝內經·靈樞·海論篇》
腎虛則頭重高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
——《黃帝內經·靈樞·海論篇》
2.多鬱不得眠者,從鬱結痰火治
——張石頑
睡眠良好是身心健康的主要標誌。失眠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睡眠不足、入睡困難、早醒。失眠症的主要症狀是對白天活動的影響,例如感覺疲勞、煩躁、情緒失調、注意力不集中和記憶力差等。上床難以入睡,或早醒或中間間斷多醒,或多夢、噩夢,似睡非睡,或通宵難眠。這樣的睡眠狀況,如果發生的時間不長,且白天其他不適症狀不明顯,也不影響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可稱失眠,但不能認為就是失眠症。
失眠的類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失眠症狀以及失眠時間。根據不同的症狀,失眠可分為三種類型:難以入眠型,又稱起始失眠;不能持續沉睡型,又稱間斷性失眠;早醒型,又稱終點失眠。
根據失眠時間的長短,又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短暫性失眠,即失眠時間少於一星期;短期性失眠,即失眠時間在一星期與一個月之間;慢性失眠,即失眠時間在一個月以上。
除以上各種失眠類型外,還有生理性失眠、心理性失眠、病理性失眠、藥物性失眠等。
失眠的治療
(1)中藥處方:龍膽草15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澤瀉15克,木通10克,當歸15克,生地15克,柴胡10克,生龍骨30克,車前子15克(包煎),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
(2)穴道治療:主要有兩種按摩療法。
按摩療法一:掐左右神門穴數十次。仰臥,兩手握空拳,置於心窩下及胃上脘部3~4分鍾。側臥,深呼吸數十次,全身放鬆,不多時即可入睡。
按摩療法二:掐左右神門穴數十次。仰臥,點揉上、中、下脘。仰臥,點揉幽門、天樞、內關、公孫、足三裏等穴。
(3)食療方法:這裏介紹三種食療方。
龍眼洋參飲:龍眼肉30克,西洋參6克,白糖10克。將三物放入帶蓋的碗中,置鍋內隔水反複蒸之成膏狀。對心脾氣血虧虛而致心悸、不寐、健忘者,療效頗佳。每晚食之,每服1匙。
苦丁肉桂袋泡茶:將苦丁茶5克,肉桂2克,夜交藤3克碾成粗末,用過濾紙壓邊包裹,置茶杯中,開水衝入,加蓋,靜置10分鍾,即可飲用,隨衝隨飲,味淡為止。此為保健茶,可常服。
山楂飲:將100克山楂炒熱,不使焦苦,加入白糖50克,摻入清水,熬煮20分鍾。臨睡前溫服。輾轉反側、難以入睡者,飲之最宜。
【貼心提示】
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有時失眠是難免的,您不要一失眠就立即服安眠藥。但如果失眠持續二周以上,並出現白天明顯不適症狀,甚則影響工作或學習,您便可以去正規醫院失眠專科就診。同時,建議您最好是晚10點鍾以前睡覺,早上6點起床,這是最合乎自然規律的睡眠時間。
【語錄鏈接】
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陽氣自靜而之動則寤。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
——林佩琴
凡病後、產後不得眠者,此皆血氣虧虛,心脾二藏不足。
——《醫述》
3.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
——《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
打鼾的臨床表現非常普遍,有生理性及病理性之分。生理性打鼾者常見於肥胖及年齡較高而身體肥胖人員,病理性打鼾者常見於腦部疾病如昏迷等無呼吸道疾病和神誌不清患者。論打鼾的形式不同,但究其結果來看,輕的使打鼾人不適,重的可致呼吸嚴重障礙,甚者產生生命危險。
打鼾的類型
輕者隻在勞累、飲酒或仰臥位睡覺時發生。重者則夜夜鼾聲如雷,從不間斷,稱之為習慣性打鼾。有的人發出的鼾聲均勻而規律,聲音高低一致,一般不伴有呼吸暫停,稱之為單純性打鼾。有的人鼾聲忽高忽低,間歇數十秒到數分鍾無聲無息,然後又發出可怕的怪聲,這種鼾聲多見於睡眠呼吸暫行綜合征患者。
打鼾的治療
(1)中藥處方:銀花30克,山慈姑片25克,僵蠶10克,象貝母10克,大青葉15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10克,每日1煎,分2次服用。或常服中成藥清氣化痰丸,每次6克,每日2次,吞服。
(2)穴道治療:上床之前清通鼻孔,保持呼吸道通暢,使兩手勞宮相對,輕輕用力揉擦,待勞宮發熱後,用兩手中指、食指並起來,從鼻部迎香穴到鼻根進行輕輕按摩至感溫熱為度,然後按摩人中穴,使得呼吸道更為通暢。上床後,取舒適的睡姿,以舌頭抵在上齶、牙齒周圍,輕輕攪動,意念津液滾滾而來,很快會津液滿口,此時雙唇微閉,自然形成鼻吸鼻呼狀,令人入睡,這樣打鼾的機會就會減少。若夜間醒來,仍可按此法進行。
(3)食療方法:這裏介紹兩種食療方。
花椒油拌蕨菜:將幹蕨菜200克放入開水中,浸泡至回軟發透時,撈出摘洗幹淨,再放入沸水中汆透,撈出控幹水分,加精鹽、味精、花椒油拌勻。再將25克大海米放入碗中,注入適量熱水,待大海米泡軟後,撈出控幹水分,碼在蕨菜上即可。每日1次。可治療高血壓、頭昏、失眠、打鼾等症。
天麻鯉魚:天麻25克,川芎10克,茯苓10克,鮮鯉魚1尾,醬油、料酒、食鹽、味精、白糖、胡椒粉、香油、蔥、薑、水豆粉各適量。將鯉魚去鱗、鰓和內髒,洗淨裝入盆內,將川芎、茯苓切成大片,用第二道米泔水泡上,再將天麻放入泡過川芎、茯苓的米泔水中浸泡約4小時,撈出天麻,置米飯上蒸透,切成片待用。將天麻片放入魚頭和魚腹內,置盆內,然後放入蔥、薑,加入適量清水後,上籠蒸約30分鍾。將魚蒸好後揀去蔥和薑,另用水豆粉、清湯、白糖、食鹽、味精、胡椒粉、香油燒開勾芡,澆在天麻魚上即成,每日1次。適用於虛火頭痛、眼黑肢麻、神經衰弱、打鼾等症。
【貼心提示】
一般來說,經常打鼾的人都比較肥胖,因此建議您隨時注意自己的體重,盡量不要使自己肥胖起來,這樣便能防治打鼾的症狀。
【語錄鏈接】
鼾眠者,眠裏喉咽間有聲也。
——《諸病源候論》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
——《傷寒論》
4.夫治嘔之法,必用苦辛通降
——王旭高
嘔吐是胃內容物反入食管,經口吐出的一種反射動作。可分為三個階段,即惡心、幹嘔和嘔吐,但有些嘔吐可無惡心或幹嘔的先兆。嘔吐可將咽入胃內的有害物質吐出,是機體的一種防禦反射,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大多數並非由此引起,且頻繁而劇烈的嘔吐可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等並發症。
嘔吐的類型
嘔吐一般分反射性與中樞性兩大類。
(1)反射性嘔吐
消化係統疾病:如咽部刺激、急性胃腸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活動期、急性胃腸穿孔、幽門梗阻、大量出血、胃黏膜脫垂、急性胃擴張、胃扭轉、急性腸炎、急性闌尾炎、機械性腸梗阻、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晚期、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病、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等。
其他係統疾病:如泌尿生殖係疾病(輸尿管結石、急性腎孟腎炎、急性盆腔炎、異位妊娠破裂等),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眼耳疾病及其他(如梅尼埃病、迷路炎、青光眼、屈光不正等)。
(2)中樞性嘔吐
神經係統疾病:如偏頭痛、腦膜炎、腦出血、腦栓塞、高血壓腦病、腦腫瘤、腦震蕩、顱內血腫、癲癇持續狀態等。
感染性疾病:如急性病毒、支原體、立克次體、細菌、螺旋體或寄生蟲感染。
內分泌與代謝紊亂:如婦女早期妊娠、尿毒症、肝性昏迷、低血糖症、糖尿病酮症、代謝性酸堿失衡、甲亢危象、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症。
嘔吐的治療
(1)中藥處方
處方一:半夏、陳皮、豬苓、茯苓、澤瀉各10克,白術、桂枝各6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利水滲濕,降遞止嘔。
處方二:綠豆100克,蘆根100克,生薑10克,紫蘇葉15克。先煎蘆根、薑、蘇葉,去渣取汁,入綠豆煮作粥。任意食用。用於濕熱嘔吐及熱病煩渴、小便赤澀,並解魚蟹中毒。
(2)穴道治療
穴位中脘為臍眼上4寸;足三裏為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05寸;內關為手腕橫紋正中向上3寸;肩井為第7頸椎棘突和肩峰連線中點。
家人以手指用力按摩病人內關、中脘、足三裏、肩井穴。按壓、按揉穴位,力量由輕到重,至局部酸脹感,每穴按壓2~3分鍾,對止吐有較好療效。
(3)食療方法
枇杷蘆根湯:新鮮枇杷30克,鮮蘆根30克,淡竹茹20克。加水煎服,每日1次,連服3~5天。適用於胃熱嘔逆。
竹茹粥:先將15克竹茹煎汁,去渣。再用50克大米,3克生薑加水煮粥,快熟時兌入竹茹汁,再稍煮即可服食,每日1次。適用於胃熱嘔吐。
【貼心提示】
在胃腸炎流行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衛生預防,預防措施也不複雜,隻要注意經常洗手,不吃腐爛變質和生冷食品,就可以保護腸道健康。
【語錄鏈接】
上焦之吐,多由氣閉,責諸胃陽不能上升也,治在溫胃。下焦之吐,多由陰逆,則諸腎陽不能下鎮也,治在納火。
——程郊倩
嘔苦之邪在膽,吐酸識火入肝。
——李用粹
嘔吐一證,治法以泄肝和胃為綱領,用藥以苦辛為主,以酸佐之。
——葉天士
治胃之法,全在溫通。虛則必用人參,藥味皆屬和平。治肝之法,藥味錯雜,或寒熱互用,或苦辛酸堿並投。蓋因厥陰有相火內寄,治法不得不然耳。
——葉天士
5.久咳而滋補無功,必需培養脾元
——《會心錄》
咳嗽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射動作。呼吸道內的病理性分泌物和從外界進入呼吸道內的異物,可借咳嗽反射的動作而排出體外。可是如為頻繁的刺激性咳嗽而致影響工作與休息,則失去其保護性意義。
咳嗽的類型
中醫認為,外邪侵襲和內傷皆可引起咳嗽。外邪咳嗽分為風寒咳嗽與風熱咳嗽,內傷咳嗽又可分為痰溫咳嗽、痰熱咳嗽、陰虛咳嗽、陽虛咳嗽四種。
咳嗽的治療
(1)中藥處方
處方一:杏仁15克,枯礬6克,罌栗殼12克,五味子10克。
處方二:百部9克,天漿殼3隻,南天竹6克,馬勃3克。
(2)穴道治療
按摩療法:取太淵、偏曆、風門、肺俞、膻中、璿璣,痰多者加中脘、氣海、足三裏。每穴平揉、壓放、點打各100次。屬熱者,減去點打法。
推拿療法:第7頸椎捏起放開100次。風門、肺命兩穴對捏100次,左右各平揉100次,向上推兩穴上下皮肉36次,再向下推54次。切住經渠、少商二穴,拇指隨切的動作環繞搖動100次。
施術者用拇指沿肋間隙,從中線分推至兩脅以開胸順氣。拇指點按天突、膻中、中腑、魚際、列缺。力量中等,每穴半分鍾。風寒襲肺者可加點風池、合穀,風熱犯肺者可加點曲池、合穀、外關,痰濁阻肺者可加點中脘、足三裏、豐隆,腎氣不足者可加點太溪、湧泉。每日可做1~2次,每次20~30分鍾。
(3)食療方法
羅漢果燉豬肺:選用成熟的羅漢果10個,切成薄片。將250克豬肺切成小塊,擠出泡沫,洗淨。將豬肺、羅漢果放入砂鍋內,加適量水,置於火上,旺火燒開,改用小火燉煮,煮至肺熟,即可食用。適用於痰熱咳嗽及風熱咳嗽。
蜜餞蘿卜梨:將白蘿卜、梨各1個洗淨切碎,放入碗中,倒入50克蜂蜜,放入7粒白胡椒,裝鍋蒸熟為度,將白胡椒揀出,分2次溫服。此方是治療風寒咳嗽的良方。
蘿卜蜂蜜飲:將蘿卜5片,生薑3片,大棗3枚,加水適量煮沸約30分鍾,去渣,加蜂蜜30克,再煮沸即可。溫熱服下,每日1~2次。蘿卜味辛、甘,性涼,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化痰止咳等作用。其醇提取物對革蘭氏陽性細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生薑是散風寒、止嘔下氣的常用藥,大棗多作和胃養血及調和藥物使用,蜂蜜潤燥止咳。本飲可起到去寒宣肺,祛風止咳的作用。體弱屢易感冒咳嗽,久治不愈或反複遷延的嬰兒,可試用。但風熱咳嗽,見發熱痰黃者,則不宜選用。
【貼心提示】
由於絕大部分咳嗽是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因此預防呼吸道疾病是防止咳嗽的關鍵。
第一,加強鍛煉,多進行戶外活動,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第二,氣候轉變時,及時增減衣服,防止過冷或過熱。
第三,少去擁擠的公共場所,減少感染機會。
第四,經常開窗,流通新鮮空氣。家人有感冒時,室內可用醋熏蒸消毒,防止病毒感染。
【語錄鏈接】
咳嗽治表邪者,藥不宜靜,靜則留連不解,變生他病,故忌寒涼收斂。
——張石頑
咳而無痰者,以甘寒潤其肺;痰多致嗽者,以辛平燥其脾。
——張石頑
療久咳必先顧其胃氣,未有胃不順而咳可愈者。
——王旭高
燥自外感者,必咳嗽咽幹,凜凜惡寒;燥因內傷者,必甚幹便燥,易饑不欲思食,有傷氣傷血之分也。
——王旭高
外感之咳,實中亦有虛,宜寓攻於補;內傷之咳,虛中或夾實,宜補水兼清。
——《會心錄》
6.凡治噎膈大法,當以脾腎為主
——張介賓
噎膈,又稱噎嗝,是以吞咽食物哽噎不順,飲食難下,或納而複出的疾病。噎即噎塞,指食物下咽時噎塞不順;膈為格拒,指食管阻塞,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噎屬噎膈之輕證,可以單獨為病,亦可為膈的前驅表現,故臨床統稱為噎膈。
噎膈是因內傷飲食、情誌、年老腎虛等原因致肝脾腎功能失調,形成氣滯、痰阻、血淤阻滯食道,而致食管狹窄,胃失通降,津枯血燥,食道幹澀。噎膈病位在食道,屬胃氣所主,所以其病變髒腑關鍵在胃;又與肝、脾、腎三髒有關,因為三者均與胃、食道有經絡聯係,生理上相互協調,病理上相互影響,在噎膈的形成中共同發生作用。
噎膈的類型
(1)痰氣交阻:吞咽梗阻,胸膈痞滿,甚則疼痛,情誌舒暢時稍可減輕,情誌抑鬱時則加重,噯氣呃逆,嘔吐痰涎,口幹咽燥,大便艱澀,舌質紅,苔薄膩,脈弦滑。
(2)淤血內結:飲食難下,或雖下而複吐出,甚或嘔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固著不移,肌膚枯燥,形體消瘦,舌質紫暗,脈細澀。
(3)津虧熱結:食物格拒不下,入而複出,甚則水飲難進,心煩口幹,胃脘灼熱,大便幹結如羊屎,形體消瘦,皮膚幹枯,小便短赤,舌質光紅,幹裂少津,脈細數。
(4)氣虛陽微:水飲不下,泛吐多量黏液白沫,麵浮足腫,麵色蒼白,精神疲憊,腹脹,形寒氣短,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噎膈的治療
(1)痰氣交阻治法:開鬱化痰,潤燥降氣。
常用藥:鬱金、砂仁殼、丹參、沙參、貝母、茯苓、杵頭糠、荷葉蒂。
可加瓜蔞、半夏、天南星以助化痰之力,加麥冬、玄參、天花粉以增潤燥之效。若鬱久化熱,心煩口幹者,可加梔子、黃連、山豆根清熱除煩解毒。若津傷便秘,可配增液湯加白蜜,以助生津潤燥之力。若胃失和降,泛吐痰涎者,加半夏、陳皮、旋覆花以和胃降逆。還可辨證選用四七湯、溫膽湯、導痰湯等方。
(2)淤血內結治法:滋陰養血,破血行淤。
常用藥:生地、熟地、當歸、桃仁、紅花、丹參、三七、五靈脂、乳香、沒藥、蜣螂蟲、海藻、昆布、貝母。
可加乳香、沒藥、丹參、赤芍、三七、三棱、莪術破結行淤,加海藻、昆布、瓜蔞、貝母、玄參化痰軟堅,加沙參、麥冬、白芍滋陰養血。若氣滯血淤,胸膈脹痛者,可用血府逐淤湯。若服藥即吐,難於下咽,可先服玉樞丹,或用煙鬥盛該藥,點燃吸入,以開膈降逆,其後再服湯劑。若嘔吐物如赤豆汁者,可服雲南白藥以化淤止血。
(3)津虧熱結治法:滋陰養血,潤燥生津。
常用藥:沙參、麥冬、天花粉、玉竹、烏梅、蘆根、白蜜、竹茹、生薑汁、半枝蓮。
可加玄參、生地、石斛以助養陰之力,加梔子、黃連、黃芩以清肺胃之熱。若腸燥失潤,大便幹結,可加火麻仁、瓜蔞仁、何首烏潤腸通便。若腹中脹滿,大便不通,胃腸熱盛,可用大黃甘草湯瀉熱存陰,但應中病即止,以免重傷津液。食道幹澀,口燥咽幹者,亦可用五汁安中飲,頻頻呷服,以生津養胃,和胃降逆。
(4)氣虛陽微治法:溫補脾腎。
常用藥:黃芪、黨參、白術、砂仁、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生薑、大棗。
若中氣下陷,少氣懶言,可用補中益氣湯。若脾虛血虧,心悸氣短,可用十全大補湯加減。噎膈至脾腎俱敗階段,一般宜先進溫脾益氣之劑,以救後天生化之源,待能稍進飲食與藥物,再以暖脾溫腎之方,湯丸並進,或兩方交替服用。
【貼心提示】
噎膈之症除了用藥療方法外,還需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以遏止愈後的複發。噎膈患者進食不可太快,宜細嚼慢咽,不可吃過燙、過硬、辛辣、變質食物,易忌烈性酒,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和營養豐富的食物,如牛奶、羊奶、肉汁、蜂蜜、藕汁、梨汁等。
【語錄鏈接】
寒溫失宜,食飲乖度,或忿怒氣逆,思慮傷心,致使陰陽不和,胸膈塞,故名膈氣也。
——《太平聖惠方·第五十卷》
凡治噎膈大法,當以脾腎為主,蓋脾主運化,而脾之大絡布於胸膈;腎主津液,而腎之氣化主乎二陰。故上焦之噎膈,其責在脾;下焦之閉結,其責在腎。治脾者宜從溫養,治腎者宜從滋潤,舍此二法,他無捷徑矣。
——《景嶽全書·噎膈》
7.胃腑以降為順,治胃重在和降
——醫學諺語
胃痛,又稱胃脘痛。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精神高度緊張,情緒經常起伏很大,所以患胃痛病的人越來越多。
胃痛的類型
中醫學將胃痛分為如下幾種類型。
(1)風寒傷胃:胃脘冷痛,嘔吐清水痰涎,胃寒喜暖,得熱痛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浮緊且弦。
(2)胃中實熱:痛勢急迫,胃脘部有燒灼感而拒按,吐酸嘈雜,心煩口苦,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3)食滯內停:胃痛且脹,噯酸厚膩或嘔吐不消化的食物,吐後則痛減,舌苔厚膩,脈滑實有力。
(4)肝氣犯胃:胸脅脹痛,胃脘痞滿且痛,噯氣頻作,惡心嘔吐,逢情誌抑鬱則疼痛加重,舌苔薄白,脈象弦數。
(5)陰虛胃痛:胃痛隱隱,灼熱不適,嘈雜似饑,饑不擇食,口幹口渴,大便幹結,舌紅少津,脈紅數。
(6)脾胃虛寒:麵色萎黃,神疲乏力,四肢欠溫,胃痛纏綿,喜溫喜按,空腹為甚,或嘔吐清水,大便稀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7)氣滯血淤:胃痛,如遭針刺或刀割,痛無定處,拒按,兼有嘔血及黑便,舌質紫黯,牙存淤斑,脈弦澀。
胃痛的治療
(1)中藥處方:生黃芪250克,延胡索250克,廣木香150克,海螵蛸100克,甘草100克,高良薑200克,白術150克,雞蛋殼粉15克,附子50克。將藥洗淨曬幹,粉碎過篩備用。每次6克,每日服3次,薑湯衝服。
(2)穴道治療:按壓、揉壓雙側足三裏,可使疼痛逐漸緩解。指壓時局部應有酸脹感。足三裏在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0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