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二:肝腎陰虛宜滋腎養肝,用蓮椹湯。蓮須12克,桑椹子12克,女貞子12克,旱蓮草12克,山藥15克,龜板(先煎)30克,牛膝15克。此方以蓮須、桑椹、女貞子、旱蓮草滋養肝腎為主藥,山藥、龜板、生牡蠣為輔藥,牛膝為使藥。氣虛加太子參,舌光無苔加麥冬、生地,失眠心悸加酸棗仁、柏子仁。
處方三:陰陽兩虛宜補肝腎潛陽,用肝腎雙補湯。桑寄生30克,首烏24克,川芎9克,淫羊霍9克,玉米須30克,杜仲9克,磁石(先煎)30克,生龍骨(先煎)30克。若兼氣虛者,加黃芪30克。若以腎陽虛為主者,用附桂十味湯(肉桂3克,熟附10克,黃精20克,桑椹10克,丹皮9克,雲苔10克,澤瀉10克,蓮須12克,玉米須30克,牛膝9克)。若腎陽虛甚兼浮腫者,用真武湯加黃芪30克,杜仲12克。
處方四:氣虛痰濁宜健脾益氣,用赭決九味湯。黃芪30克,黨參15克,陳皮6克,法半夏12克,雲芩15克,代赭石(先煎)30克,草決明24克,白術9克,甘草2克。
重用黃芪合六君子湯補氣以除痰濁,配以赭石、決明子以降逆平肝。若兼肝腎陰虛者加首烏、桑格、女貞之屬,若兼腎陽虛者加肉桂、仙茅、淫羊霍之屬,若兼血淤者加川芎、丹參之屬。
(2)穴道治療
按摩療法一:輕叩頭部、脊柱兩側,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15分鍾,7~10次為1個療程。
按摩療法二:保健按摩,如洗麵、揉叩頭皮、浴眼、擦鼻、叩齒、梳頭、鼓耳、撫枕後、舉手、搓腰眼、揉腹、練腿、搓腳心等都有疏導氣血、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改善症狀的作用。每日2次,每次3~5分鍾。
【貼心提示】
如果您已患高血壓且夜間難眠,請在睡眠時把腿部的床稍墊高7~10厘米,這有助於迅速入睡和睡覺香甜。不過,如果血壓低於100/60毫米汞柱的話就不需要這樣做了。
【語錄鏈接】
先生治法,所謂緩肝之急以熄風,滋腎之液以驅熱……是介以潛之,酸以收之,厚味以填之,或用清上實下之法。若由思慮勞身心過動,風陽內擾則用酸棗仁湯之類;若由動怒鬱勃,痰火交熾則用二陳龍薈之屬。風木過動必犯中宮,則嘔吐不食,可泄肝安胃,或填補陽明。其他如辛甘化風,甘酸化陰,清金平木,種種治法未能備敘。
——葉天士
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
——《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
15.健脾除濕泄濁,貫穿始終
——中醫高脂血症的論治法則
高脂血症是常見的老年性疾病之一,它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及微循環障礙,是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原因。在中醫學中無此病名,但其症狀散見於“眩暈”、“中風”、“腦痹”等病證中,屬“痰濁”、“痰痹”範疇。由於脂肪代謝或運轉異常使血漿或多種脂質高於正常,稱為高脂血症。脂質不溶或微溶於水必須與蛋白質結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因此,高脂血症常為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蛋白血症指的是血清脂蛋白濃度升高。
高脂血症的類型
高脂血症多由稟賦不足、飲食不節、情誌內傷、年老體虛引起髒腑功能失常所致。其主要病機類型如下。
(1)稟賦不足,好逸惡勞:因先天稟賦不足,腎虛不能溫煦脾胃,以致脾虛不運,聚濕生痰;或生性好逸惡勞,貪睡恣食,或終日伏案,多坐少動,致使膏脂來源增多,利用減少,積於體內,滯留脈道,而變生本病。
(2)飲食不節,脾胃損傷: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運化失司,“精微”濁化而成脂濁痰濕;或因恣食肥甘、醇酒奶酪,以致膏脂過多,傳輸、利用、排泄不及,而成脂濁之變,侵淫脈道,而變生本病。
(3)情誌內傷,肝膽失利:除憂思傷脾、脾失健運致使膏脂傳輸、利用、排泄障礙,食濁變為痰濕之外,尚可因鬱怒傷肝,而致肝膽疏泄失利,或肝鬱脾虛,或肝鬱脾困,最終亦導致膏脂聚集,變生痰濕。還可因肝鬱化火爍津為痰,阻滯脈道,亦可變生此病。
(4)年老體衰,腎氣不足:因年老體虛,腎氣不足,不能溫煦脾胃,脂質運化失常,滯留血中;腎陰不足則水不涵木,疏泄失職,氣滯痰凝,而成本病。
高脂血症的治療
(1)中藥處方
處方一:茵陳15克,仙靈脾10克,女貞子10克,澤瀉15克,草決明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處方二:草決明30克,山楂30克,澤瀉30克,綠茶3克。上藥研粗末,紗布包,沸水泡飲,每日1劑。
(2)穴道治療
耳針療法:取內分泌、皮質下、神門、交感、心、肝、腎的反射區。每次選用3~4穴,用碘酒嚴格消毒後,毫針中等強度刺激,留針30分鍾,間歇運針,兩耳交替使用。隔日1次。
艾灸療法:取足三裏、絕骨。患者平臥位,每次灸1側。將艾絨做成黃豆大小的艾炷,每穴灸3~5分鍾,每星期1~2次,10次為一療程。
針刺療法:取中脘、脾俞、氣海、內關、豐隆、足三裏。每次選取3~4穴,交替使用。撚轉進針,得氣後留針20分鍾,中間行針1次,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3)食療方法
胡藕綠豆:大藕4節,綠豆200克,胡蘿卜125克,白糖適量。先將綠豆洗淨,浸泡半小時,然後瀝幹;胡蘿卜洗淨切碎,搗泥。再用白糖與綠豆、胡蘿卜調勻,備用。將藕洗淨,以刀切開靠近藕節的一端,切下部分留作蓋,將和勻的綠豆蘿卜泥塞入藕洞內,塞滿為止。再將切下部分蓋在原處,用竹簽插牢,上鍋隔水蒸熟。當點心食用。適用於高脂血症、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等症。
澆汁鯉魚:鯉魚1條,鮮山楂片25克,麵粉150克,雞蛋清60毫升,植物油、料酒、蔥段、薑片、精鹽、白糖各適量。將鯉魚去鱗、鰓及內髒,洗淨切塊,加入料酒、精鹽漬15分鍾。將麵粉加入清水和白糖,打入雞蛋清攪和成糊。將鯉魚塊下入糊中浸透,取出後沾上幹麵粉,放入爆過薑片的溫油鍋中翻炸3分鍾撈起。山楂片加入少量水,上火煮爛,加入調料及生麵粉糊,製成芡汁水,倒入炸好的魚塊煮15分鍾,撒上蔥段、味精即成。佐餐食。適用於冠心病、高脂血症、全身水腫等症。
【貼心提示】
預防高脂血症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戒煙、戒酒,加強體育鍛煉,選擇適合自己的輕中度體育活動等。在日常生活中,要解除各種思想顧慮,做到心情舒暢,以靜養生。
【語錄鏈接】
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
——《黃帝內經·靈樞·衛氣失常》
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肉者,身體容大。脂者,其身瘦小。
——《黃帝內經·靈樞·衛氣失常》
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
——《黃帝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
中焦之氣,蒸津液化,其精微溢於外,則皮肉膏肥;餘於內,則膏脂豐滿。
——張誌聰
精液和合而為膏,以填補骨空之中,則為腦為髓,為精為血。
——張景嶽
16.治消渴者,補腎水陰寒之虛
——張子和
消渴病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病名,是指以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為主要特征的綜合病證。若做化驗檢查,其主要特征為高血糖及尿糖,因此又稱為“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病。在禁食情況下,正常人空腹血糖水平為39~64毫摩爾/升。即使在吃飯以後,最高也不會超過10毫摩爾/升。因為人體內有一套調節血糖的“機器”。這套“機器”由激素、神經、肝組成。當人們禁食饑餓時,肝就會將貯存在其內的糖原分解為葡萄糖釋放入血循環中,供給細胞組織的需要;吃飯後,血糖升高,肝又能把血糖轉變成肝糖原而貯存在肝中以備需要。
糖尿病的類型
糖尿病主要分為兩大類型:Ⅰ型糖尿病或年輕人糖尿病,Ⅱ型糖尿病。
(1)Ⅰ型糖尿病:這是一種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幾年的時間裏,身體免疫係統產生的T-淋巴細胞破壞了胰腺中的β細胞,最終導致無法正常產生胰島素。
(2)Ⅱ型糖尿病:多發於中年、肥胖的人。Ⅱ型糖尿病患者本身可以產生一些胰島素,但是由於某種未知的原因,有些患者的組織對這些胰島素的作用不敏感,而另一些患者則是因為產生的胰島素數量較少或產生了異常的胰島素而發病。
糖尿病的治療
(1)中藥處方
生地30克,玄參30克,麥冬15克,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葛根15克,天花粉30克,黃連10克,枳實10克。
(2)穴道治療
按摩療法一:用掌揉法自患者肩、背、腰、腿依次序按揉至足跟部。往返數次,以微熱為度,手法偏重。
按摩療法二:用雙手拇指分別點按脊柱兩側的華佗夾脊,自上而下,點按兩三遍;背部穴位為肺俞、心俞、膽俞、陽綱、脾俞、腎俞,每穴半分鍾;手部穴位為陽池穴,半分鍾;腿部穴位為足三裏、漏穀、三陰交、太溪、內庭,每穴半分鍾。
(3)食療方法
天花粉麥冬飲:將天花粉、麥冬各15克,生石膏30克,煎水代茶。糖尿病後期陰陽兩虛下元不固者不宜用此方。
複方桑椹膏:新鮮熟透桑椹2500克,榨汁。熟地、玉竹、黃精各50克,先以水浸泡,文火煎取濃汁500毫升,入桑椹汁,再入天花粉100克,慢火收膏。每次服30毫升,每日3次。肺胃燥熱型適用,虛寒滑瀉者不宜。
【貼心提示】
對於糖尿病的預防,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多懂一點,也就是對糖尿病的知識多懂一點,對其危害多懂一點,對其防治措施多懂一點。
第二,少吃一點,就是讓攝取的總熱量少一點,不隻主食要少吃,而且副食,特別是高熱量的副食也要少吃。
第三,勤動一點,要經常保持一定的運動量。這樣控製了飲食,再加上增強了鍛煉,體重就不至於過胖。
第四,放鬆一點,這是指心理調節方麵的問題。一個好的心態對糖尿病的預防也是有其積極作用的。因為吃得多、鍛煉少容易引起血糖升高,各種心理不平衡會進一步加強胰島素抵抗,促使糖尿病的發生。
【語錄鏈接】
治消渴者,補腎水陰寒之虛,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熱之甚,濟身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自愈矣。
——張子和
治消渴,無分上、中、下,當先治腎為急。
——趙獻可
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輪焦幹。
——趙獻可
消渴初起,宜養肺清心,久則宜滋腎養肺。
——李用粹
消渴之患,常始於微,而成於著;使於胃,而極於肺腎。
——喻嘉言
三消一證,雖有上、中、下之分,實不越陰虛陽亢,津涸熱淫而已。
——葉天士
17.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金匱要略》
中醫雖無“冠心病”這一專有名稱,但對類似該病症狀的描述卻在諸多古籍中都能找到。《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將心痛稱之為“厥心痛”。東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裏將本病稱之為“胸痹”,認為心痛是胸痹的表現。冠心病是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肌血液供應發生障礙引起的心髒病。冠狀動脈受累特點是其內膜有脂質的沉著,複合糖類的積聚,繼而纖維組織增生和鈣沉著,並有動脈中層病變,常導致管腔狹窄或閉塞。本病常伴有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腦力勞動者多見,對人們健康危害大,為老年人主要死因之一。
冠心病的類型
世界衛生組織對冠心病分類如下。
(1)原發性心髒驟停
(2)心絞痛
(3)心肌梗塞
(4)缺血性心髒病中的心力衰竭
(5)心律失常
冠心病的辨證治療
中醫對於冠心病的治療,臨床上根據不同的證候,有各種治法,目前多采用活血化淤、芳香溫通、通陽宣痹、滋陰潛陽、益氣養陰等治療方法。
(1)活血化淤法:此法適用於冠心病屬心血淤阻者,多見胸悶,心痛,疼痛固定,痛如錐刺,舌質紫暗,或舌下有淤點淤斑,脈沉弦或弦澀。采取這種治法,能疏通心脈,消散淤滯,心痛可止。
(2)芳香溫通法:部分病人因寒邪留滯經脈,導致胸陽不足,心陽不宣,心脈痹阻,引發心痛,可用芳香溫通法治療,即所謂“寒則凝,溫則行”,芳香溫通藥辛香走竄,溫陽祛寒,疏通血脈。
(3)通陽宣痹法:胸為“清陽之府”,為陽氣升發之處,心陽充沛則氣機流暢,但當外寒內襲或內有陰寒痰濕時,則胸陽痹阻,氣機不暢而胸悶心痛。臨床上常用此法溫通心陽,宣通脈絡。
(4)滋陰潛陽法:本法適宜於冠心病之心腎陰虛證,症見胸悶且痛,心悸盜汗,心煩不寐,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脈細數或細澀。此法滋養病人心腎之陰而固其本,又鎮潛上浮之陽而祛其標,因而陰陽協調,胸痛可去。
(5)益氣養陰法:適用於冠心病之氣陰兩虛證,症見胸悶隱痛,時作時止,心悸氣短,倦怠懶言,遇勞加重,脈細弱無力或結代。本法為無邪者而設,非單純者不可取。
冠心病的治療方法
(1)中藥處方
處方一:黃芪30克,黨參30克,丹參30克,赤、白芍各10克,川芎10克,降香10克,枳殼10克,紅花10克,麥冬20克,甘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處方二:細木通10克,路路通10克,生地15克,全瓜蔞5克,丹參15克,鬱金10克,茯神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2)穴道治療
少衝,位於手背,小指指甲生長際的臨近中指側;中衝,位於手背,中指指甲生長的臨近食指側;心包區,位於手掌中央;內關,位於手腕橫紋朝手肘方向下移約二橫指寬處,在兩骨兩筋之間;神門,位於手腕內側的橫紋上,靠小指側的肌腱內側處。
手法:刺激內關,當右側的胸痛時,刺激右邊手腕的內關;當左胸痛時,則刺激左手腕的內關。方法是將拇指按在穴道上,食指在另一側支撐,再用力按壓內關穴。對神門、中衝、少衝等施強烈的指壓,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3)食療方法
木耳燒豆腐:黑木耳15克,豆腐60克,蔥、蒜各15克,花椒1克,辣椒3克,植物油適量。將鍋燒熱,下植物油,燒至六成熱時,下豆腐,煎十幾分鍾,再下水發黑木耳翻炒,最後下辣椒、花椒、蔥、蒜炒勻即成。佐餐食,每日1次。
大棗冬菇湯:先將15個幹冬菇洗淨,15枚大紅棗洗淨,去核。將幹冬菇、大紅棗、精鹽、味精、料酒、薑片、植物油一起放入蒸碗內,加水蓋嚴,上籠蒸60~90分鍾,出籠即成。佐餐食。適用於高血壓、冠心病。
【貼心提示】
通常情況下,冠心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所以在治療冠心病的同時還需要加強這三種病的治療,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語錄鏈接】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
——《舉痛論》
厥心痛,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黃帝內經·靈樞·厥病篇》
18.治痿者獨取陽明
——《黃帝內經·素問·痿論》
痿病,又稱萎病,是以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不得隨意運動,日久而致肌肉萎縮或肢體癱瘓為特征的疾病。導致痿病的原因非常複雜,感受外邪,情誌內傷,飲食不節,勞倦久病等均可致病。基本病機是肺胃肝腎等髒腑精氣受損,肢體筋脈失養,如肺熱津傷,津液不布;濕熱浸淫,氣血不運;脾胃虧虛,精微不輸;肝腎虧損,髓枯筋痿。辨證施治須分清虛實,明確病位。治療虛者宜健脾益氣,滋補肝腎;實者清熱化濕,祛痰活血。要重視“治痿者獨取陽明”,調治脾胃。臨床區分肺熱津傷、濕熱浸淫、脾胃虧虛、肝腎虧損證。
痿病的類型
(1)肺熱津傷:煩渴咽幹,咽痛嗆咳,肢體痿軟無力甚至癱瘓,小便短赤,大便幹結,舌紅少苔,可見於多發性神經根炎等疾病的證候。
(2)濕熱浸淫:肢體困重,痿軟無力,或麻木,微腫,尤以下肢多見,或足脛熱氣上騰,或有發熱,胸痞脘悶,小便短赤澀痛,苔黃膩,脈細數。
(3)脾胃虧虛:肢體痿軟無力日重,食少納呆,腹脹便溏,麵浮不華,神疲乏力,舌淡,舌體胖大,苔薄白,脈沉細或沉弱。
(4)肝腎虧損:起病緩慢,下肢癱軟無力,腰脊酸軟,不能久立,目眩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
痿病的治療
(1)肺熱津傷的食療處方
處方一:海帶50克,綠豆100克,白酒少許。將海帶用水發開,洗淨,切絲。綠豆洗淨,清水泡20分鍾。二者加白酒下鍋煮即可。
處方二:無花果15克,水煎調冰糖服。
處方三:羅漢果1個,柿餅1個,水煎服。
(2)濕熱浸淫的食療處方
處方一:土茯苓400克,烏龜2隻。把土茯苓加水適量煎熬1個小時,烏龜用沸水燙死,去頭爪內髒,放入土茯苓中,煮熬3小時。
處方二:赤小豆120克,白茅根250克。二者加水煮至水平,除去白茅根,將豆分次嚼食。
處方三:綠豆6克,加水煮至豆熟後,放入銀花15克,一同煮沸,以湯色碧綠而渾濁為佳。
(3)脾胃虧虛的食療處方
處方一:鮮牛肉150克,粳米200克,薑汁等佐料適量。牛肉洗淨,切碎成肉糜,放鍋內,加薑汁拌勻。淘淨粳米放盆內,加水上籠蒸40分鍾,揭鍋蓋,將薑汁牛肉倒入飯中再蒸15分鍾。
處方二:砂仁15克,木香1克,藕粉30克,白糖適量。將砂仁、木香研成細末,摻入藕粉,用沸水衝成糊,加白糖服用。
處方三:柿餅,常服,可調脾胃之虛弱。
(4)肝腎虧損的食療處方
處方一:枸杞子、梗米與山萸肉,共煮後服用。
處方二:鮮桑椹1000克,取汁,加蜂蜜一同熬至稠厚,待冷備用。每次1湯匙,水湯後衝服。
處方三:黑木耳50克,洗淨煮沸,加雞蛋1枚,打散,加佐料少許服用。
【貼心提示】
臨床治療痿病時,不論選方用藥,針灸取穴,都應重視“治痿者獨取陽明”原則的運用。正確理解和運用這一原則,應注意明確以下二點。
第一是治痿獨取陽明強調補益後天,采取益胃養陰、健脾益氣等以補為主的治療方法,這是治痿獨取陽明的主要內容,同時,也包括清胃火、祛濕熱等祛邪之法。
第二是獨取陽明是治療痿病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不能用獨取陽明的法則治療各種證候的痿病,應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與其他治痿方法,如清熱潤肺、滋補肝腎、活血通絡等法有機結合使用。
【語錄鏈接】
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也。
——《黃帝內經·素問·痿證篇》
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
——《黃帝內經·素問·痿證篇》
陽明為宗筋之長,陽明虛則宗筋縱,宗筋縱則不能束筋骨以流利於機關,此不能步履,痿弱筋縮之症作矣。
——《臨證指南醫案·痿》
蓋肝主筋,肝傷則四肢不為人用,而筋骨拘攣。腎藏精,精血相生,精虛則不能灌溉諸末,血虛則不能營養筋骨。
——《臨證指南醫案·痿》
19.調經必須滋水為主
——趙獻可
月經不調是泛指各種原因引起的月經改變,包括初潮年齡的提前、延後,周期、經期與經量的變化,是婦女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
月經不調的類型
(1)月經先期:又名“經早”、“經期超前”,係因氣虛、衝任不調,或熱擾衝任,血海不寧所致。
(2)月經後期:又名“經期錯後”、“經遲”,係因腎虛、血虛,衝任不足,或血寒、氣滯、痰濕阻滯衝任所致。
(3)月經先後無定期:又名“月經愆期”、“經亂”,是指因肝鬱、腎虛,衝任失調,血海蓄溢失常所致。
(4)月經過多:是指因氣血衝任不固,或熱傷衝任,迫血妄行所致。
(5)月經過少:是指因精血虧少,血海失充,或經脈阻滯,血行不暢所致。月經不調的治療
(1)中藥處方
處方一:茜草12克,丹參12克,桃仁3克,土鱉蟲6克,川芎6克,當歸3克,赤芍12克,紅花3克,幹薑3克。共研為細末,每晚臨睡前服45克。
處方二:生地炭24克,地骨皮12克,炒白芍12克,旱蓮草12克,女貞子12克,槐米炭30克,仙鶴草30克,鹿銜草30克,薺菜30克。每日1劑,水煎。於中期出血前2~3天開始服用,連用5~7劑。
(2)穴道治療
推拿療法一:用雙手拇指螺紋麵分推印堂至兩側太陽穴30次。
推拿療法二:以拇指螺紋麵著力拿捏合穀、太衝、三陰交、地機各30~50次。
(3)食療方法
兩地湯:鮮生地50克,鮮地骨皮50克,瘦豬肉100克,調料適量。將瘦豬肉切片,與鮮生地、鮮地骨皮同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煎30分鍾,加入調料,即可去渣飲湯食肉。治陰虛血熱引起的月經先期、月經不調患者。
木耳紅棗瘦肉湯:瘦豬肉250克,黑木耳30克,紅棗6枚。黑木耳用清水浸發,剪去蒂,洗淨;瘦豬肉洗淨,切塊;紅棗去核,洗淨。把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煲2小時,調味即可食用。適用於缺鐵性貧血、產後貧血、痔瘡出血、月經量多、月經不調等。
【貼心提示】
您若患有月經不調的病症,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防寒避濕,避免淋雨、涉水、遊泳、喝冷飲等,並確保不使下半身受涼,以便緩解病情,及早康複。
【語錄鏈接】
調經莫先去病。
——李梃
婦人有先病而後經不調,當先治病,病去則經自調。若因經不行而後生病者,當先調經,經調則病自除。
——蕭庚六
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養腎氣以安血之室。
——張景嶽
調經宜理氣,不可破氣,必須在辛香理氣中複入調肝涼血之品。
——陳筱寶
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誌,而此成形。誌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髒。五髒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
氣有餘則瀉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
——《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