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求學問教故事(1 / 3)

五、求學問教故事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比喻不要滿足已經取得的成就。

此典出自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師示一偈曰: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人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長沙有個招賢法師,他的佛學修養非常高。每次講起經來,來聽的和尚和信佛的俗家人都不可勝數。有一天講經中講到:佛學修養有很高的境界,好像爬到一百尺高的竿子上麵,看得遠,看得全。這時有個聽眾問道:“百尺竿頭是不是學習已經達到最高境界了呢?”招賢法師隨口念了一首詩回答道:“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就是:你雖到了百尺竿頭,如果不再動了還不能算是真正高明。隻有繼續奮力向上,你的心胸才能包容十方世界。

筆塚

“筆塚”形容練習書法勤奮刻苦。

此典出自唐代李肇《唐國史補》卷中:“長沙僧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棄筆堆積,埋於山下,號曰:‘筆塚’。”

唐代僧人懷素,字藏真,長沙人,是玄奘的弟子。他以狂草出名,繼承張旭筆法,世稱“顛張狂素。”

懷素愛好草書,刻苦練習,自稱得到了草書聖人張旭的書法奧妙。他把丟棄的筆堆積起來,埋在山下,稱為“筆塚”。

車胤囊螢

“車胤囊螢”比喻勤奮刻苦。

此典出自《晉書·車胤傳》:“(胤)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繭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這段話意思是說:

車胤非常博學,精通很多方麵的學問。家裏貧窮,經常沒有燈油,夏天的夜晚就把幾十隻螢火蟲裝進絲麻的口袋裏,用螢火蟲的光照著書,夜以繼日,繼續讀書。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形容恭敬師長和對有高深學問、精湛技能者的仰慕。

此典出自《二程全書·外書十二》:“遊、楊初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

北宋時,有一位大學問家,名叫程頤,當時的人都稱他為“伊川先生”。他和他的哥哥程灝,都是宋代理學大師周敦頤的得意門生。他的學說以“誠”字為基礎,即是專心一意,不自欺欺人;其次是要存“疑”,有了疑問,再去“窮理”便是求學的方法,這樣才能得到真知;得到真知之後,才能確信自己所講的道理,力行而不惑。

由於程頤在當時有很高的名望,因此很多人都投奔到他的門下讀書。後來在學問上有很大成就的遊酢和楊時,就是程頤的學生。

遊酢和楊時第一次去見程頤,談了一會,程頤因年老體弱,容易疲倦,就閉目養起神來,兩人不敢驚動他,就耐心地侍立在旁邊。待程頤醒來,發覺他們還站在那裏,忙對他們說:“怎麼你們還在這裏啊?快回去吧!”兩人走出門外,隻見原先沒有積雪的地上,已經下了一尺多深的雪,可知他們兩人已在程頤麵前站立了很長時間了。

詩人謝應芳在一首“楊龜山祠”的詩中,有“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門雪”之句,稱讚揚時卓越的成就和敬慕師長的品德。

斷織勵學

“斷織勵學”稱頌妻子鼓勵丈夫刻苦學習。

此典出自《後漢書·列女傳》。

東漢時,在河南郡有一個叫樂羊子的青年,他希望自己將來能有所作為,就遠離家鄉四處尋師求學。誰知,他才去一年就回來了。

他的妻子見丈夫一事無成地回來了,非常憤怒,從屋裏拿出一把菜刀,走到織布機前對樂羊子說:“這機上的布是從蠶繭裏一根根抽出來的,然後又拿到機上一寸一寸地織,最後才織成一匹布。如果現在截斷,那就會前功盡棄。你在外求學,也應該像織布一樣,隨時積累自己的知識,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不懂的地方,多向先生請教,如果半途而廢,豈不太可惜!”說完,她舉刀割斷了機上的布。

樂羊子覺得萬分慚愧,馬上轉身出門繼續求學去了。

整整七年,樂羊子沒有回過一次家。

衡石量書

“衡石量書”的本意是指,用衡器稱取各種表奏等文件。後來,“衡石量書”比喻執政者不辭辛苦,勤於政事。

此典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韓、趙、魏、燕、齊諸國,統一天下後,日益驕橫,嚴加統治。特別是對一些儒生,更是不留情麵,動不動就加以指責、處罰,引起儒生們強烈的不滿。儒生中有兩個人,一個是侯生,一個盧生,兩人有些膽量,時常私下議論秦始皇的功過是非。有一次,他們二人私下議論說,秦始皇這個人,天性剛愎自用,專橫跋扈,以為自古以來沒有任何人可以趕得上他。專門任用獄吏,不信任有學問的儒士。丞相和大臣們全都唯唯諾諾,對他唯命是從。他不聽取不同意見,驕橫自大,所以下邊的人都處心積慮地討好他,誰都不敢指出他的過失。

當談到秦始皇辦理朝政的時候,侯生和盧生說:“天下事無論大小,都由他自己來決定。就拿批閱文書來說吧,那些文書都是書寫在竹簡木劄上的。秦始皇用石來計算公文的數量,每天都要批閱分量很重的公文,日夜都有安排,完不成任務就堅決不休息。這種人貪戀權勢達到這種地步,一定不能為他求取仙藥,使之長生不老。”

畫荻教子

“畫荻教子”形容母親教育孩子的殷殷之情。

此典出自《宋史·歐陽修傳》:“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守節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

歐陽修是唐宋八大文學家之一。可是,在他少年時代,學習條件是很艱苦的。他四歲失去父親,全家就隻靠他母親一個人來維持生活。母親不願歐陽修失學,於是,自己當了教師。家裏貧窮,買不起文具,歐陽修的母親就想出了別的辦法。她看到沙灘上有鳥獸走過的足跡,認為在沙子上麵也可以寫字。於是,她就讓歐陽修到沙灘上搬些沙來。她在家裏選了一個光線比較好的地方,挖成深坑,然後,把沙倒下去鋪平。這樣,小小的沙坑便代替了筆墨紙硯。學習的時候,他的母親折斷一根荻草,在沙麵上畫出一個生字,等歐陽修學會了,便用手把沙子弄平,再寫一個。歐陽修也利用這個地方來做練習。母子兩人,一教一學,教的認真,學的起勁。後來,歐陽修在文學上的許多成就,就是因為有這個小小的沙坑幫他打下良好的基礎。

畫沙

“畫沙”形容兒童聰慧;也可用它形容刻苦學習,努力鑽研。

此典出自《宋史·朱熹傳》:“熹幼穎悟……嚐從群兒戲沙上,獨端坐以指畫沙,視之,八卦也。”

南宋理學家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他的父親朱鬆,曾任校書郎、著作郎等職。

朱熹在幼年時異常聰明,剛學會說話時,父親指著天空告訴他:“這是天。”朱熹問道:“天的外邊是什麼?”父親朱鬆感到非常驚訝。就學時,給他《孝經》讀,他讀完後,就在書上寫出這樣的話來:“如果做人不孝順,就枉為人了。”一次,他跟著一群孩子在沙地上玩耍,朱熹一人端端正正地坐著,用手指在沙地上畫來畫去。別人走近一看,原來是神秘的八卦。

誨人不倦

“誨人不倦”比喻教導特別耐心。

此典出自《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丘,是我國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是儒家的創始人。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麵,他注重“學”與“思”的結合。他首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在《論語·述而》中,孔丘論述了一個教育工作者對“學”與“教”應采取的態度。他說,應該默默記住(所學的東西),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也就是說學習要專心,不能厭倦和滿足;教人時應不嫌疲勞和麻煩。

教學相長

“教學相長”比喻師生之間的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此典出自《禮記·學記》:“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

《禮記》,又稱《小戴禮》,主要講的是論述儒家對“禮”的見解。據說是孔子死後,他的弟子根據各自的見聞撰寫而成的。其中的《學記》是我國古代關於教育方麵的一篇論文。它論述了教育理論、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諸多方麵的問題,總結了前人在教與學方麵的豐富經驗。

《學記》中寫到:即使有美味的熟肉,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才知道自己理解得還不透徹。知道了自己理解得不透徹,才能刻苦地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教子學諂

“教子學諂”比喻為人要正直不阿,不事權貴,那才是可以萬古流芳的好品德。

陳萬年善於阿諛奉承人,為了對皇親國戚賄賂送禮,甚至於把自家財產傾盡也在所不惜。

有一次他病了,就喚來兒子陳鹹,在床前教訓他,話一直談到半夜。陳鹹睡著了,不小心頭碰到屏風上,陳萬年大怒,想用拐杖打陳鹹,他說:

“老子我苦口婆心教導你,你卻睡著了,不聽我的話,這是為什麼?”

陳鹹叩頭認錯說:

“父親息怒,您所教導的,我全都明白了,總而言之,您是教我學會阿諛奉承。”

經師易遇,人師難遭

“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比喻能夠傳授知識的老師多得很,能夠育人的老師就不多了。

此典出自晉代袁宏《漢紀·郭泰傳》:“經師易獲,人師難得。”

東漢末年,有個大學者名叫郭泰,他道德品質都十分高尚。一天,他看見一個十二三歲的童子正在給他打掃書房,那童子長得眉清目秀,而且舉止有禮。於是他就問那個童子說:“你叫什麼名字?幾時來的?”那童子彬彬有禮地答道:“我叫魏昭,是這兩天才由府上總管收下來的仆人,分派我給您做清潔工。”郭泰問:“你認識字、讀過書嗎?”魏昭說:“讀了一點。”於是郭泰拿起一本較容易的書考問他,覺得這孩子不但聰明,而且很有學問。郭泰說:“你有這麼好的素質,應該繼續學習啊,來這裏做仆人豈不是浪費青春嗎?”魏昭說:“我是專門投到你府上來的,因為我聽說‘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所以想到你身邊來,學習怎樣做人啊!”郭泰聽了,深深地被這孩子積極進取的行為感動,於是收魏昭做自己的學生,盡心竭力地教育培養他。魏昭後來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學者。

“經師”:教書的教師;“人師”:育人的老師。

勞思逸淫

“勞思逸淫”說明一個人隻有參加實際勞動,才能保持良好的品質;貪圖安逸享樂,就容易變壞。

此典出自《國語·魯語》:“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

春秋時,魯國有一個叫公父文伯的貴族子弟,祖上世代襲封為大夫。後來,公父文伯繼承了大夫爵位,躊躇滿誌。一天,當他退朝回家時,看到母親敬薑正彎著腰一指甲一指甲地績麻,水把手泡得又白又脹。於是他連忙蹲在母親身旁,關心地說:“母親,像我們這樣的人家,還用得著績麻嗎?難道不怕別人嘲笑嗎?母親,我能奉養你,績麻這種事就讓下人幹吧!”

敬薑雖然也是貴族出身,但是目睹了許多貴族家庭的衰敗,深知隻知道依仗著祖上的襲封來維持榮華富貴,是不會長久的。如今聽到兒子說出這樣的話,她驚歎道:“孩子呀,咱們魯國要亡了嗎?怎麼能讓你這樣不懂道理的孩子做官呢?你坐下聽我說:一個人隻有經常參加勞動,才會認真思考問題,才會變得善良;貪圖安逸的人隻知荒淫奢侈,善良的心就會因此變得醜惡起來(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

後來,魯國的人知道了這件事,都讚揚敬薑是一個擅長教育兒子的好母親。

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描寫慈母希望子女成才,選擇良好的學習環境,教育有方。

此典出自《古列女傳·母儀》。

孟子年幼的時候,他的家靠近墓地。所以,他和臨近的孩子們都學會了祭祀。大家聚在一起,你跪我拜,你哭我哀,辦理喪事這一套學得有板有眼。孟子的母親看著孩子玩了幾次以後,便說:“這地方不能讓孩子待下去。”於是就遷移到市集上去。

在市集上,孟子又和臨近的孩子學會了做買賣,大家聚在一起,你吹牛,我誇口,把做買賣的那種招攬顧客的模樣,表演得惟妙惟肖。孟母見了,皺皺眉頭說:“不行,這地方也不能讓我的孩子待下去。”於是她們又搬了家。

第三次,他們搬到學校附近。這次情形不同了,孟子學會的是學校中的一切,他和孩子們做遊戲,往往是怎樣守秩序、講禮貌。這時,孟母的心才放下來,高興地說:“對啦!這才是我的孩子最適宜居住的地方。”

妙處難學

這則典故說明學習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老師對學生要“傳道授業解惑”,學生要學老師為人處世的道德品質和各種專業知識。拋棄離開這根本的學習內容,隻從形式上注意學習老師的“一言一行”,那是舍本求末,學不好的。

此典出自《廣笑府》。

有一個人對他兒子說:“你應該效仿老師的一言一行。”兒子聽從了父親的教誨,正好趕上吃飯的時間,老師吃飯他也吃飯,老師喝水他也喝水,老師側身他也側身。老師看到學生的舉動忍不住笑了起來,故意放下筷子,打了一個噴嚏。這一下他為難了,於是他揖手說:“老師的舉止是玄妙的,我確實是難學啊。”

名落孫山

“名落孫山”指投考學校或參加其他考試,而沒有被錄取,以致榜上無名。

此典出自《過庭錄》:“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托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這句成語來自於宋朝時候一個幽默才子的詩句。當時有一個叫孫山的人,他非常聰明,又喜歡說笑話,當時的人就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做“滑稽才子”。一次,他和一個同鄉(吳人)的兒子一塊去參加舉人的考試,當發榜的時候,隻見孫山的名字列在榜上的最後,也就是說考了最後一名,但和他一塊去的那個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

孫山先回到家裏,同鄉便去問他的兒子有沒有考中。孫山沒有直接回答他,隻是順嘴說了兩句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封建時代的科舉製度規定:考中舉人第一名叫解元。他詩裏的“解名”兩字,乃是泛指考取舉人的名字。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舉人榜上最後的一個名字是孫山,同鄉兒子的名字還在孫山的後麵哩!所以他沒有考中。

謬種流傳

“謬種流傳”原指荒謬的種子一代一代傳下去,現多比喻錯誤的言論、見解、學風等傳播擴散。

此典出自《宋史·選舉誌二》:“所取之士既不精,數年之後,複俾之主文,是非顛倒逾(愈)甚,時謂之繆(通‘謬’)種流傳。”

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封建統治階級推行一種叫做科舉製度的教育考試製度。宋朝以後,科舉都必須用儒家經義,參加考試的人必須按規定的格式答題,不能隨意闡述自己的見解。因此,這種製度造成人們讀死書、死讀書、思想僵化、弄虛作假,產生了很多的弊端。《宋史》在記述當時這種製度的腐敗的情況時說:“考試錄取的人學業原本就不好,幾年之後,又讓我們去主持考試,是非就更加顛倒,當時把這種現象稱做‘謬種流傳’”。

磨穿鐵硯

“磨穿鐵硯”形容勤奮學習;也用以形容立誌堅定不移。

此典出自《新五代史·桑維翰傳》。

五代時,有一個人叫桑維翰,字國僑,身材矮小,而且臉長得很長,相貌醜陋又古怪。但他很有誌向,想進入朝廷擔任要職,所以苦讀勤學。

桑維翰第一次考進士時,主考官就十分討厭他的姓,因為“桑”與“喪”同音,認為不吉利。所以桑維翰沒有考中。有人便勸他沒必要非要再考進士了,可以想其他辦法去做官。桑維翰感慨萬分,一邊寫《日出扶桑賦》表示自己的誌向,一邊用鐵鑄造一隻硯台給人看,並說:“等我把這個硯台磨穿後,我再改變主意。”後來他終於考中了進士。

牛角掛書

“牛角掛書”形容刻苦攻讀。

此典出自《舊唐書·李密傳》:“密大喜,因謝病,專心讀書為事,時人希見其麵。嚐欲尋包愷,乘一黃牛,被以蒲韉,仍將《漢書》一帙掛於角上,一手捉牛,一手翻卷書讀之。尚書令、越國公楊素見於道,從後按轡躡之。”

隋代人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本是遼東襄平人。父親李寬,在隋朝任上柱國、蒲山公,遷徙為京兆長安人。李密小時候非常聰敏,一次,隋煬帝見了他,對許公宇文述說:“剛才站在左邊仗下的黑色小兒是誰?”宇文述回答道:“那個小兒,是蒲山公李寬的兒子,叫李密。”隋煬帝說:“那個小兒的眼光與常人很不一樣,不要讓他在我跟前轉來轉去的。”有一天,宇文述對李密說:“賢弟聰敏異常,應當以才學取官,不要再幹宿衛之類的事了。”

李密聽了宇文述的話以後,滿心歡喜,於是就聲稱自己有病,不能再擔任宿衛了。他一心以讀書為業,閉門不出,苦心鑽研。他聽說飽學之士包愷在緱山,就去尋訪從學。他騎著一頭黃牛,以草墊為鞍,把一部《漢書》掛在牛角上,一手牽革帶,一手翻書,吟讀不已。尚書令、越國公楊素在路上見到有人對讀書這麼癡迷,從後邊騎馬趕上前來,問道:“你是何處書生,如此專心讀書?”李密認識越國公楊素,就下牛再拜,自報姓名。楊素又問他讀什麼書,李密回答道:“我在讀《項羽傳》。”越國公楊素感到很驚奇,就同李密交談起來,十分高興地對自己的兒子楊玄感等人說:“我看李密的見識和氣度,你們都趕不上。”於是,楊玄感一見傾心,就與李密成了好朋友。

拋磚引玉

“拋磚引玉”比喻用自己膚淺的、不成熟的意見或文章,引出別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常用作謙辭。

此典出自《景德傳燈錄·趙州東院從稔禪師》:“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子。”

趙嘏,字承佑,唐時山陽人。他的詩寫得很好,就連大詩人杜牧也喜歡讀他的詩。尤其喜歡他的“長笛一聲人倚樓”這一句詩,因而人們又稱他為“趙倚樓”。

同時代人常建也是一個詩人,向來仰慕趙嘏的詩才。有一次當趙嘏到了吳地的時候,常建斷定趙嘏一定會去遊覽靈嚴寺,為了想得到趙嘏的詩句,就先在寺裏牆上題了兩句詩。後來趙嘏果真到靈嚴寺去遊覽,看見寺裏牆上隻有兩句詩,於是就接著寫了兩句,續成了完整的一首詩。常建就這樣心隨所願了,得到了趙嘏的詩句。

跛鱉千裏

“跛鱉千裏”的意思是,跛腳的鱉不停地走,也能走千裏。人們常用“跛鱉千裏”來比喻隻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即使條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獲得成就。

此典出自《荀子·修身》:“故跬步而不休,跛鱉千裏;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厭其源,開其瀆,江河可竭;一進一退,一左一右,六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他故焉,或為之或不為爾!”

這段話意思是說:

荀子議論說:半步半步地不停地走,跛鱉也可以行走千裏;一點一點地不停堆土,也可以堆積成一座高高的山丘;堵住江河的源頭,開通渠道讓河水流淌,浩浩的江河也會枯竭;馬兒拴在一起,如果有的前進,有的後退,有的向左,有的往右,即使是六匹良馬也會跑不遠。人的才能素質是有所差別的,但這個差別再大,也不會比跛鱉與那六匹良馬之間的差別大。然而,跛鱉能做的,六匹良馬卻做不到。這沒有其他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你去幹,還是不去幹!

青出於藍

這個典故比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後者勝過前者。

此典出自《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戰國時,趙國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叫荀況,又稱荀卿或孫卿。他著有《荀子》三十二篇。在這本書的《勸學》篇中荀況寫到:青色是用藍色調成的,但比藍色要好看;冰是由水凝成的,但比水要冷。這幾句話是勸人好學上進的。比喻學生如果用功研究學問,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就會比教導他的老師更有成就。

日旰忘食

“日旰忘食”形容專心致誌,孜孜不倦。

此典出自《陳書·傅縡傳》:“縡素剛,因憤恚,乃於獄中上書曰:‘夫君人者,恭事上帝,子愛下民,省嗜欲,遠諂佞,未明求衣,日旰忘食,是以澤披區宇,慶流子孫。陛下頃來酒色過度,不虔郊廟之神,專媚淫昏之鬼;小人在側,宦豎弄權,惡忠直若仇讎,視生民如草芥;後宮曳綺繡,廄馬餘菽粟,百姓流離,僵屍蔽野;貨賄公行,帑藏損耗,神怒民怨,眾叛親離。恐東南王氣,自斯而盡。’”

南朝陳後主(陳叔寶)時期,陳國有一個大臣叫傅縡,他博學善文,天資聰敏,起草重要的軍國文書時,一蹴而就,從不打草稿。人們捧之推敲再三,也挑不出毛病,為此,陳後主非常器重他。

傅縡為人耿直倔強,恃才傲物,常常當眾揭別人的短處,所以朝臣們既怕他,又恨他。於是一班擅長諂媚陳後主的大臣就到處搜集罪名誣陷傅縡,說他接受了高麗使者賄賂的金子,傅縡有言難辯,被陳後主關進了監獄。

傅縡生性剛強,他懷著滿腔怒火,在獄中上書陳後主,對他進行勸諫,說:“您作為一國之君,應當畢恭畢敬地上事天帝,像愛子女那樣撫愛天下的百姓,要克製自己的嗜好和欲望,疏遠那些阿諛奉承的奸佞之人,天沒亮時就穿衣起床,天色已晚卻忘記了吃飯,隻有這樣勤政不息,才能讓恩澤遍及天下,把幸福留給子孫後代。陛下最近過於貪戀酒色,不忠於天地和祖先的神靈,卻一味地向荒淫昏庸的惡鬼討好;小人們包圍在您的身旁,宦官擅權專政,仇恨忠直之士,把百姓看得如草芥一樣的輕賤。後宮的嬪妃拖著錦繡的衣裙,馬廄裏的豆和穀子有多餘的,但是天下百姓卻流離失所,僵屍遍野;賄賂公開進行,國庫的資財大量流失,搞得神怒民怨,眾叛親離。可能偏安東南的陳國的氣數,到此就算完結了。”陳後主看了傅縡的奏書後,大怒。過了一會兒,怒氣稍微平息了一點兒,就派人對傅縡說:“如果我赦免你,你以後能不能改過呢?”

傅縡回答說:“我的心就像我的麵孔,如果我的麵孔能改變,我的心就可以改變。”於是,陳後主更加發怒,命令宦官李善慶徹底查辦傅縡。後來,陳後主就把傅縡賜死在獄中,當時傅縡五十五歲。

三冬足文史

“三冬足文史”形容勤奮讀書,學業有成。

此典出自《漢書·東方朔傳》:“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

漢代,有一個人叫東方朔,字曼倩,漢平原厭次人,漢武帝即位後,廣泛招攬天下人才,選拔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對他們不拘常規,破格提拔使用。於是,四方人士紛紛上書陳述政事成敗得失,對自己進行炫耀吹噓的人不計其數。漢武帝看了這些奏書之後,留下那些無關緊要、不予采納的奏書,讓申奏的人回去。東方朔初進京城,上書說:“我東方朔在少年時代就失去父母,全靠兄嫂撫養長大。十三歲開始學書,平時忙忙碌碌,隻有冬季才有時間讀書。我用三個冬季(即三年)學習文史,學到的知識已經足夠用了。十五歲學習擊劍,十六歲學習《詩經》、《書經》誦讀了二十二萬言。”

三月不知肉味

“三月不知肉味”形容專注於一物,而忘記他事;或用來形容音樂高妙,令人忘情。

此典出自《論語·述而》:“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相傳在我國古代,有歌頌虞舜的一種樂舞。這種樂舞不論從思想內容上還是藝術形式上來說,都受到了普遍的歡迎。春秋時期,孔子談到《韶》這種樂舞時,也是讚不絕口。

有一次,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很長時間吃肉也覺不到肉的滋味,說:“想不到古人創作的音樂達到了如此迷人的地步。”

殺彘教子

“殺彘教子”比喻父母對子女一定要言出必行,以建立父母的信用。

此典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曾參是孔子許多弟子中最有名的幾個之一,他宣揚孔子學說,述《大學》,作《孝經》,在當時也是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由於他本身受過嚴格的教育,所以對下一代也非常重視。一次,曾參的妻子因為有點事要去市場,被他的孩子知道了,於是孩子也要跟他母親一起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騙她的孩子說:“你乖乖的在家吧!等我回來後把家裏的那頭豬殺給你吃。”孩子聽了這話,便乖乖地留在家裏。過了一會兒,曾參的妻子從市場回來了,一推開門,看見丈夫和孩子正在追捕那頭還沒有養肥的豬。他的妻子很生氣,就把孩子推開一邊,對她丈夫說:“我剛才的話不過是暫時騙騙孩子,你怎麼信以為真了呢?”曾參卻認真地說:“跟孩子開玩笑要看情況,不能隨便胡說;孩子覺得大人的話都是真的,所以他才聽父母的話;看了父母的舉動,先是模仿,再運用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現在你欺騙了他,其實就是教孩子下次學會欺騙你,這種教育方式是不對的。”他的妻子聽後啞口無言,就讓曾參把小豬殺了。

傷仲永

“神童”方仲永的一生說明:如果不注重後天的學習,天賦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

此典出自《臨川先生文集》。

江西金溪縣有個老百姓叫做方仲永,祖祖輩輩都是農民。方仲永長到五歲,從來沒有看到過筆墨紙硯。有一天,他忽然哭著要筆墨紙硯。他父親感到奇怪,從鄰居家借了給他。拿到筆墨紙硯後,他立刻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定了題目。那首詩用奉養父母、團結宗族作為主題。詩寫出以後,一鄉的讀書人都傳閱了。從此以後,指定任何事物要他作詩,他都能馬上寫出,那文采、立意都有值得讚賞的地方。同縣的人都驚歎他的才能,逐漸把他父親當作賓客接待,有人還拿錢財接濟他。他父親把這種情況看作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仲永輪流拜見同縣的人,卻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方仲永的事已經很長時間了。明道年間,我跟隨父親回鄉,在舅父家見到了方仲永,當時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做,跟以前的名聲不能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家,再到舅父家去問方仲永的情況,大家說:“方仲永的才智已經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沒什麼區別了。”

我認為:方仲永領悟知識的才智,是從先天獲得的。他從先天獲得的東西,比那些有才能的人要多得多。但最終還是成了一個普通人,那是他從後天獲得的東西不夠。像他這種人先天稟賦這麼好,由於忽視後天學習,尚且成了一個普通人;現在那些先天稟賦差,本來就是普通人的資質,而又不注重後天學習的人,又怎能夠趕得上一般人的才能呢?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形容培養人才是百年大計,極為重要。

此典出自《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穀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我苟種之,如神用之,舉事用之,唯王之門。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人叫管仲,名夷吾,字仲。他在齊桓公手下任相國,協助齊桓公富國強兵,統一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相傳他寫了《管子》一書,共二十四卷,八十六篇。”

《管子·權修》篇寫道:“希望當年有所收獲,就種穀物;希望十年有所收獲,就栽樹木;希望終身有所受益,就培養人才。因為播下種子,一年能夠收獲的是穀物;播下種子,十年能夠收獲的,是樹木;播下種子,百年才能收到效益的,是人才。如果我培養了人才,他就會像神靈一樣發揮作用,處理事情就像神明一般,這是君王稱霸天下的必由之路。”

詩瓢

“詩瓢”比喻作詩的一片苦心。

此典出自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五十:“(唐球)為詩拈稿為圓,納之大瓢中。”

唐朝有一個詩人,叫唐球。他住在蜀地,是一個不受禮教拘束的人。他寫好詩後,就將詩稿揉成紙團,裝進一隻大瓢裏。日積月累,大瓢裏便裝了許多篇詩稿。他臨死前,將瓢投入江中,說:“如果這些詩文不沉沒,那麼得到它的人就會了解我的一番苦心。”後來,這些詩篇果然被人得到了,認識他的人都說:“這是隱士唐球的詩瓢。”

書淫

“書淫”形容嗜書成癖、讀書入迷的人。

此典出自《晉書·皇甫謐傳》:“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時人謂之‘書淫’。”

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靜,晉代安定人。是東漢靈帝時的太尉皇甫嵩的曾孫。

皇甫謐二十多歲時,還不愛學習,整天到處閑逛,玩起來毫無節製,有的人認為他是白癡。有時得到了瓜果,便去孝敬叔母任氏。任氏說:“《孝經》說:‘即使用牛、羊、豬等三牲來奉養長輩,也算不上真正的孝順。’你今年已經二十多歲了,眼中沒有禮教,心中不入善道,沒有什麼使我感到安慰的。”接著,任氏歎息說:“以前,孟母三遷,造就了孟子的仁德,曾父殺豬,對曾子進行教化。難道我居不擇鄰,對子女的教育存在漏洞嗎?為什麼你如此拙笨遲鈍呢?修身養性,刻苦學習,歸根到底是你自己受益,和我又有什麼關係呢?”於是,任氏在皇甫謐麵前哭了起來。皇甫謐深受感動,從此他向同鄉人席坦學習,勤苦不怠。由於生活貧寒,他親自耕田種地,身邊帶著經書,邊幹農活邊學習,終於掌握了各種典籍和諸子百家的著作。他把著書當作自己的事業,自稱為“玄晏先生”。他著有《禮樂》、《聖真》等著作。後來,他得了風痹症,還是手不釋卷,勤奮讀書、寫作。

有人勸皇甫謐說,應當傳揚自己的名聲,廣交天下的朋友,以讓自己能夠做官。而皇甫謐認為,身居田野之中,也可以領略堯舜之道,何必出仕為官,追名逐利呢?為此,他寫了《玄守論》,答謝友人的關心,同時也闡明自己的誌向和觀點。

所以,皇甫謐不去當官。他沉醉於典籍之中,廢寢忘食地刻苦鑽研,當時人稱他為“書淫”。有的人勸他說,學習太用功了,會損傷精神,搞垮身體。而皇甫謐回答說:“早晨聽到了真理,即使晚上死了,我也會心滿意足的。何況人的壽命長短和氣數都掌握在蒼天手裏呢!”

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意指滴水可使石穿。比喻力量雖然細微,但積蓄長久之功,可以成就大事。

此典出自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一錢斬吏》:“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從前,有一個人叫張乖崖,任崇陽縣令。有一次,一個官吏從府庫中出來時,鬢旁頭巾裏藏著一枚錢。張乖崖發現後,就去盤問他,那個官吏承認錢是從府庫裏偷來的。於是張乖崖下令杖打他,那個官吏不服氣,勃然大怒說:“一枚錢有什麼了不起,卻要杖打我?隨便你打吧,反正你不敢殺我。”張乖崖拿起筆來,宣判說:“一天一枚錢,千天就是千枚錢。時間長了,繩子能鋸斷木頭,水能滴穿石頭。”然後,他親自拿起寶劍,走下堂來,殺死了那個官吏。事後申報台府,要求台府處罰自己。

孫敬懸梁

“孫敬懸梁”比喻人的成材,不決定於天才或環境、條件,主要決定後天的勤奮、刻苦和堅持不懈。

此典出自《太平禦覽》:“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係頭懸屋梁。後為當世大儒。”

這段話意思是說:

孫敬,字文寶,非常喜歡學習,每天從早到晚一刻也不停地學習。等到困乏得要躺下睡覺的時候,他便用繩把頭發係在房梁上,讓頭懸起來。後來,孫敬終於成了當時有名的大學士。

孫康映雪

“孫康映雪”形容勤學苦讀。

此典出自《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清淡,交遊不雜。”

這段話意思是說:

晉代人孫康,家境貧寒。他勤奮好學,但是沒有油點燈,他便常常在晚上借著雪光讀書。孫康清淡寡欲,從不隨便與人交往。

孔席墨突

孔席:孔子的坐席。墨突:墨子的煙囪。人們用“孔席墨突”形容忙於世事,到處奔走。

此典出自《淮南子·修務訓》:“孔子無黔突,墨子無暖席,是以聖人不高山,不廣河,蒙恥辱以千世主,非以貪祿慕位,欲事起天下之利,而除萬民之害。”

這段話意思是說:

孔子為了宣傳自己的學說,到處奔走遊說,甚至有時連坐席也沒有坐熱,就又起身走了。墨子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治國之道,也是不辭勞苦地四處奔波,周遊列國,往往到了一個地方,煙囪還沒有燒黑,就又動身走了。因此聖人不以山為高,不以河為寬,忍著恥辱求謁當時的國君,不是貪圖俸祿,也不是羨慕爵位,而是想擔起天下重任,為天下百姓興利除害。

庭訓

“庭訓”指父教。

此典出自《論語·季氏》。

孔子的兒子叫孔鯉。一次,孔子的學生陳亢問伯魚:“您在老師那裏聽到過特別的教導嗎?”伯魚回答說:“沒有。有一天,他一個人站在那裏,我從他麵前快步經過庭院。他問我:‘學過《詩》嗎?’我回答:‘沒有。’他便說:‘不學《詩》,在官場上就不會說話。’於是我回去就學《詩》。又有一天,他又一個人站在那裏,我從他麵前快步經過庭院。他問我:‘學過《禮》嗎?’我回答:‘沒有。’他便說:‘不學《禮》,就無法自立為人。’於是我回去就學《禮》。我隻聽說過這兩件事。”陳亢回去後高興地說:“我隻提一個問題,卻得到三個收獲:了解到學《詩》的道理,了解到學《禮》的道理,又了解到君子不偏向自己的兒子。”

問津

“問津”表示請求指點學問的門徑。

此典出自《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春秋時期有兩位隱士,一個叫長沮,一個叫桀溺。有一次,他們正一起在田裏幹活時,孔子經過那裏,孔子叫學生子路去向他們打聽渡口的位置。長沮問子路:“那位在車上手拿馬韁繩的是什麼人?”子路回答道:“是孔丘。”長沮又問道:“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回答道:“是的。”長沮說:“他自己應該知道渡口在哪裏,沒必要問我。”子路又問桀溺。桀溺問:“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問:“你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子路答道:“是的。”桀溺說:“如今禮崩樂壞,有如滔滔大水到處奔流,但是又有誰能改變這種趨勢呢?你與其跟隨躲避人的人,還不如跟隨避開社會的人呢。”他一邊說,一邊不停地覆蓋種子。子路回來把他們的話轉告了孔子。孔子歎息說:“同鳥獸是無法合群的,我不跟那些貴族統治者在一起又能跟誰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合乎正道,我孔丘當然就不會和他們一起去改變它了。”

無怨無德

“無怨無德”說明既沒有仇恨,也沒恩德,大家平平而過,一般普通朋友的關係。

此典出自《左傳》:“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聽,無怨無德,不知所報。”

春秋時期,魯宣公十二年,晉、楚兩國在鄭(在今河南鄭縣東)展開大戰,晉國大敗,晉大夫知瑩被俘。知瑩的父親知莊子親自領兵去援救,射死了楚王的兒子轂臣及大夫連尹襄老。晉國要求用楚公子及大夫的屍首交換晉國的知瑩,楚國答應了晉國的要求。楚王在為知瑩送行時問他將如何報答他,知瑩回答說:“我從來沒有對你有過怨恨,你也沒有對我有過別的恩惠,我既不埋怨你,你對我也無恩,無恩無怨,所以不知如何報答你了。以大王的威名,使我回到晉國,讓晉君親自判我死刑,縱然死了也是不朽的;如果蒙大王之恩德免於死,如果晉君再任命我擔當軍旅之事時,修治晉國邊疆,那時,雖然和楚君相遇,也不敢回避。我隻有竭盡全力衛國,沒有二心,這就是我對大王的報答了。”

吾道東矣

“吾道東矣”是說自己的學術見解東傳。一般指師生學業相傳。

此典出自《後漢書·鄭玄傳》:“融門徒四百餘人,升堂進者五十餘生。融素驕貴,玄在門下,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弟子傳授於玄。玄日夜尋誦,示嚐怠倦。會融集諸生考論圖緯,聞玄善算,乃召見於樓上,玄因從質諸疑義,問畢辭歸。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鄭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他曾入太學學習《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和《九章算術》,博學多才。又跟隨張恭祖學習《禮記》、《左傳》、《古文尚書》等。

當時,馬融的門下有四百多名學生,其中學有所成的有五十多人。馬融平時驕貴自矜,鄭玄投在馬融門下三年了卻還沒有見過他的麵。馬融叫優秀的學生向鄭玄傳授學業。鄭玄日夜鑽研、誦讀,不敢有絲毫的疏忽和倦怠。當時,社會上流行一種附會經義以占驗術數為主要內容的書,如《河圖》、六經諸緯和《孝經緯》等。一次,馬融召集門生考證和研究這些書,他聽說鄭玄對算學很有研究,就在樓上召見鄭玄。鄭玄一一回答了一些疑難問題,談完以後,鄭玄辭別馬融,回到了家鄉。馬融感慨地對學生說:“鄭生今天走了,我的學問也傳到東方了。”

五不足恃

這個故事說明:人貴自立。

此典出自《魏文侯書》:“魏文侯問孤卷子曰:‘父賢足恃乎?’對曰:‘不足。’‘子賢足恃乎?’對曰:‘不足。’‘兄賢足恃乎?’對曰:‘不足。’‘弟賢足恃乎?’對曰:‘不足。’‘臣賢足恃乎?’對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寡人問此五者於子,一一以為不足,何也?’對曰:‘父賢不過堯,而丹朱放;子賢不過舜,而瞽瞍頑;兄賢不過舜,而象傲;弟賢不過周公,而管叔誅;臣賢不過湯、武,而桀、紂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從身始。人何可恃乎?’”

這段話意思是說:

魏文侯問孤卷子說:“是不是父親有德有才,就可以依賴呢?”孤卷子回答說:“不能。”又問:“兒子有德有才可以依賴嗎?”孤卷子回答說:“不能。”又問:“哥哥有德有才可以依賴嗎?”回答說:“不能。”又問:“弟弟有德有才可以依賴嗎?”回答說:“不能。”又問:“臣下有德有才可以依賴嗎?”孤卷子還是回答說:“不能。”魏文侯聽了,頓時變了臉色,憤怒地質問道:“我向您問了五種情況,您竟然都說不能依賴,為什麼呢?”孤卷子回答說:“父親有德有才,沒有超過堯的,可是丹朱卻被流放了;兒子有德有才,沒有超過舜的,可是瞽瞍卻很愚頑;哥哥有德有才,也沒有超過舜的,可是象卻很傲慢;弟弟有德有才,沒有超過周公的,可是管叔卻被處以死刑;臣下有德有才,沒有超過商湯王、周武王的,可是夏桀王、商紂王卻受到了討伐。由此可知,寄希望於別人的人,是永遠不會達到自己的目的,依賴別人的人也是不會長久。您要治理好國家,還是從您自身做起吧!又怎麼能依賴別人呢?”

先教而後師之

這則故事諷諭那些口稱向人家學習,實際上卻是強人以從己的名實相違的人。

此典出自《公孫龍子·跡府》:“公孫龍,趙平原君之客也;孔穿,孔子之葉也。穿與龍會。穿謂龍曰:‘臣居魯,側聞下風,高先生之智,說先生之行,願受業之日久矣,乃今得見。然所不取先生者,獨不取先生之以白馬為非馬耳。請去白馬非馬之學,穿請為弟子。’”

公孫龍曰:‘先生之言悖。龍之學,以白馬為非馬者也。使龍去之,則龍無以教;無以教,而乃學於龍也者,悖。且夫欲學於龍者,以智與學焉為不逮也。今教龍去白馬非馬,是先教而後師之也;先教而後師之,不可。’

這段話意思是說:

公孫龍是趙國平原君的賓客,孔穿是孔子的後裔。有一次,孔穿和公孫龍見了麵。孔穿對公孫龍說:“臣下住在魯國,久聞先生大名,仰慕先生的才智,欽佩先生的德行,早就想向您求教,今天才得見麵。但是有一點卻不敢讚同於先生的,那就是先生的白馬非馬的學說。請先生放棄白馬非馬的說法,我就願意做先生的弟子。”

公孫龍說:“先生的話錯了。我的學問,就是在於白馬非馬的學說呀。如果我放棄了它,我就沒有什麼可教的了;讓我沒有什麼可教的了,您才願意向我學習,這是荒唐的。而且您所以想要跟我學習,總是因為智力與學問不及我吧。現在卻叫我放棄白馬非馬的學說,這是先來教我然後再拜我為師了;先來教我然後再拜我為師,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象罔尋珠

“象罔尋珠”比喻探求或取得真道。

此典出自《莊子·天地》:“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這段話意思是說:

有一次,黃帝遊於赤水之北,登上昆侖山向南瞭望,回來的時候,把玄珠弄丟了(故事中用“玄珠”象征“道”)。於是黃帝派知去尋找,知竭盡思慮,也沒有找到;黃帝派離朱去尋找,離朱努力辨別形影,也沒有找到;黃帝派呼吃詬去尋找,吃詬努力聆聽音響,也沒有找到。於是,黃帝派象罔去尋找,象罔既不思慮,也不辨別形影、聲音,完全無所用心,最後居然找到了。黃帝說:“真奇怪,象罔無心無形無智無慮,就可以得道嗎?”這個故事的意思說,隻有無心忘形、絕智去慮,才能得到真道。

循循善誘

“循循善誘”表示有步驟地誘導別人學習。

此典出自《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無才,如有所立卓爾。”

孔子的學生非常崇敬孔子。有一次,顏淵稱讚孔子的教學方法說:“老師善於有步驟地來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們的知識,又用一定的規矩製度來約束我們,使我們想停止學習都做不到。我用盡了自己的才力,才似乎覺得可以獨立工作了。”坐在顏淵旁邊的一個學生聽了也附和著說:“我也有這樣的感覺。”

朽木不可雕

“朽木不可雕”意指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無法教育、不堪造就。

此典出自《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wū)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宰予。一天,孔子給學生們講課,而宰予卻在大白天呼呼大睡。孔子非常生氣,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這個人,批評還有什麼用呢?”孔子又說:“以前我對於人,是聽了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是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從宰予身上,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延師教子

這則寓言說明延師教子,原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但這家主人不僅不尊敬老師,反而想把老師當做奴仆看待,想方設法要剝削他的勞動力。難怪老師最後聲明說:“仆實不識一字。”——這實在是一句極其巧妙、極富有智慧的推辭性語言。

此典出自《一笑》。

有一個人想聘請老師教他兒子學習。

最後找到了一個老師,主人對老師說:“我家裏很窮,對先生失禮的地方很多,可怎麼好!”

老師說:“您說話太客氣了,我原本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主人說:“粗菜淡飯,可以嗎?”

老師回答說:“可以。”

主人說:“因為我家裏沒有奴仆,所以像是打掃庭院衛生、開門關門這些事,都請先生代勞,可以嗎?”

老師回答說:“可以。”

主人說:“碰到家裏婦女兒童想買些零星雜物,想讓先生去買,可以嗎?”

老師回答說:“可以。”

主人高興地說:“如果是這樣,真是太好了!”

老師說:“我也有一句話,希望主人感到不要驚訝。”

主人詫異地問:“什麼話?”

老師回答說:“我很慚愧自己從小就沒有學習!”

主人說:“你說話太客氣了!”

老師說:“不敢欺騙您,其實,我連一個字都不認識。”

夜不就席

“夜不就席”指夜晚不上床睡覺,形容勤奮刻苦。

此典出自《宋史·邵雍傳》:“雍少時,自雄其力,慷慨欲樹功名。於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堅苦刻曆,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

北宋哲學家邵雍(公元1011~1077年),字堯夫,共城(今河南密縣東北)人。邵雍年輕時,自認為很有才華,意氣風發,雄心勃勃,一心想成就自己的功名。他酷愛學習,什麼書都學,剛開始讀書,就刻苦磨礪自己,天冷不生火爐,天熱不扇扇子,夜晚也不上床睡覺,就這樣過了好幾年。

一之謂甚

“一之謂甚”表示錯一次已經過分了,還能再犯第二次嗎?常被用來勸人不要重犯錯誤。

此典出自《左傳·僖公五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僖公二年,晉獻公曾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向虞公建議,不能讓晉國借路去打鄰國,但虞公沒有聽從他的勸告,結果虢國的都城下陽被攻占。僖公五年,晉侯又向虞國借路去打虢國,宮之奇又勸虞公不能再借路了。可是虞公依然不聽他的勸告。宮之奇說:“虢國是我國的屏障,虢國滅亡了,我們虞國也將隨之滅亡。不能讓晉軍進來,外寇是難於對付的。我們已經上過一次當了,哪能再上當呢!”

虞公認為晉與虞有著氏族關係,如果他滅了虞國,神靈是不會保佑的,所以虞公沒有采納宮之奇的建議。後來晉國消滅了虢國後,回師時就把虞國滅掉了。

一字之師

“一字之師”指稱詩文的改正者。詩文經旁人更改一字就更加完美,故稱修改者為“一字之師”。

此典出自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人以穀為一字師。”

唐朝時期,有一個和尚名叫齊己,他非常喜歡寫詩。他寫詩的態度也十分嚴謹,詩寫成後,還要仔細琢磨、反複推敲,並虛心向別人請教。有一次,他寫了一首五言詩,題名為《早梅》,為了使自己的詩句準確、生動,就去向他的朋友鄭穀請教。鄭穀把詩中的“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這兩句反複看了幾遍之後說:“‘數枝’不足以點明‘早’的意思,不如改為‘一枝’。”齊己聽了非常佩服,深深地向鄭穀表示謝意。於是“人以穀為一字師。”

義方之教

“義方之教”說明父母教育子女,應該采限適當的方法,既不能太嚴,也不能太溺愛;過與不及都不能教好孩子。

此典出自《左傳·隱公三年》:“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驕奢淫逸,所自邪也。”

春秋時,衛國君王衛莊公的次子州籲是莊公的寵妾所生,因為自幼深受寵愛了,所以不愛讀書,刁蠻專橫,而莊公對州籲的行為也是聽之任之。衛大夫石碏向莊公勸說道:“我聽說一個人愛他自己的兒子,就應該用正當的方法去教育他,避免他走上邪路。像公子州籲那種驕傲、矜誇、嗜欲過度和任性放恣的行為,很容易走上邪路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認為是主上你的過分寵愛所造成的。……一個人能夠寵愛而不驕傲,或者雖然有點矜驕而自己能夠控製住,雖然心有怨恨而能自己持重的人太少了。……做父母的要愛他的兒女、做兒女的要孝順父母、做兄長的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該對哥哥尊敬……”莊公沒有聽從石碏的勸告,結果,後來真的發生了州籲殺死哥哥自立為國君的邪惡事情。

尹儒學禦

“尹儒學禦”比喻功到自然成。無論學習什麼東西,有了老師的指導,自己還要有決心,經過長期的、刻苦的鍛煉和摸索之後,必然會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不苟論·博誌》。

尹儒學習駕車的技術,學了三年還沒有掌握駕車的技能,因而他感到非常痛苦。有一天晚上,他忽然夢見老師給他傳授秋駕的技能。第二天他去拜見老師時,老師看了他一眼,對他說:“我並不是舍不得傳授我的技術,我是覺得時機還不成熟,你接受不了。今天我將要把秋駕的技能教給你。”

尹儒後退幾步,朝北向老師行禮說:“昨晚上我夢見接受了您的教導。”他先給老師講了他昨晚做的夢。他所夢見的原來就是秋駕。

載酒問字

“載酒問字”比喻勤學好問。或用來比喻從師受業。

此典出自《漢書·揚雄傳》。

漢代,有一個人叫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雲,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是著名的學者和文學家。揚雄在青年時期學習很刻苦,博覽群書,知識豐富。他不善言談,善於思考問題,清靜寡欲,不追求富貴,不貪圖虛名。一生喜愛文學,尤其偏愛辭賦。他雖家境貧寒,但卻全心寫作,著述很多。晚年在新莽朝當了一個大中大夫。

揚雄曾經因病辭了官,後來又被任為大夫。由於他的家境貧窮,又喜歡喝酒,所以很少有人去拜訪他。因而每有愛好學問的人都是帶著酒菜向他討教,巨鹿的侯芭經常和揚雄住在一起,學習他著的《太玄經》、《法言》等哲學著作。

《法言》是模仿《論語》寫的,《太玄經》是模仿《易經》寫的,比較難懂。大學問家劉歆看過這兩部書後,對楊雄說:“何必白白辛苦一場呢!如今那些享有高官厚祿的學者,尚且弄不懂《易經》,何況你的《太玄經》是模仿《易經》寫的。能有什麼價值呢?可能後人要用它蓋醬缸了。”對劉歆這番冷嘲熱諷的話,揚雄笑而不答。公元18年(天鳳五年),揚雄病逝,享年71歲。巨鹿人侯芭為他修了墳,並且守喪三年。

擇善而從

“擇善而從”指發現別人的優點,並學習這些優點。

此典出自《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敗之。又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擇善而從之曰比。”

春秋時,晉國的韓宣子於公元前514年秋天去世,魏獻子執政。他把被滅掉的祁氏的領地劃分為七個縣,把羊舌氏的領地劃分為三個縣。曾經給王室出過力的賈辛等人,非嫡長子中不失職、能夠保守家業的魏戊等人以及其他一些有才能的人共十人,分別被任命為這些縣的大夫。

有一次,魏獻子問一位大夫:“我把一個縣給了魏戊,別人會覺得我偏袒嗎?”大夫回答說:“不會的,戊的為人,遠不忘國君,近不逼同事,處在有利的地位上想到道義,處在貧困之中想到保持操守,有兢兢業業之心而沒有過度的行為,即使給了他一個縣,也是沒什麼的。以前武王戰勝商朝,廣有天下,他的兄弟領有封國的十五人,姬姓領有封國的四十人。這些都是舉拔的親屬。舉拔就是擇善而從。因此,親密、疏遠都是一樣的。”

《左傳》癖

“《左傳》癖”的意思是,特別喜好《左傳》,成為一種習慣的嗜好。人們用它指喜歡鑽研古書的愛好。

此典出自《晉書·杜預傳》:“時王濟解相馬,又甚愛之,而和嶠頗聚斂,預常稱‘濟有馬癖,嶠有錢癖’。武帝聞之,謂預曰:‘卿有何癖?’對曰:‘臣有《左傳》癖。’”

晉代杜預(公元220~284年)文武兼備,才華橫溢。既是將軍,又是學者。平時,杜預不喜歡騎馬,射箭也不穿鎧甲。但是,隻要擔任重大軍務,卻身居將帥高位。杜預在結交朋友和待人接物方麵,對人既謙恭又有禮貌。回答人家的問話時,總是盡力闡述自己的觀點;開導別人時,從不感到厭倦。真是做事勤快,說話謹慎。他立下平定東吳的功勞之後,由於從容安逸,悠閑無事,於是便專心琢磨經典,著《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又參考諸家所著記述宗族係統的書籍,寫了闡釋《左傳》的著作《春秋釋例》。又寫了《盟會圖》、《春秋長曆》,形成了一套體係完備的獨家學說,直到老年才完成。當時,大臣王濟擅長相馬,又特別愛馬,大臣和嶠貪得無厭,喜歡聚斂錢財。杜預常說“王濟有馬癖,和嶠有錢癖”。晉武帝聽說後,問杜預道:“你有什麼癖?”杜預回答說:“我有《左傳》癖。”